资源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第918期)本期主题:不撇捺无以致远【作文导写】【文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是“各能捺住就成名”,横批“撇捺人生”。“若”字如果不向左撇就是“苦”字,“各”字如果能把那一捺变成一点就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这副对联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根据你的思考或者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这是一个二元关系命题。材料主要围绕“撇”和“捺”展开。写好本题的关键是要深入思考,细化认识。首先,我们要明确“撇”和“捺”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既要学会放弃,又要懂得坚守,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撇”不“捺”,为人就没有原则,没有分寸;只“捺”不“撇”,视野则会狭窄。“撇”和“捺”互相弥补,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其次,我们还得对“撇”和“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撇开了,就能捺得住”?“撇不开”,结果又如何?“捺不住”又如何?这样一一反问,结果不言自明。审读对联可知,撇开的是人生的诱惑,捺住的是寂寞、清苦、磨难等。写作范围可以谈古论今,材料既可以选择名人故事,也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文体选择上比较自由,素材掌握多的同学可以写议论文、议论性散文,叙述功底好的同学可以写记叙文。但无论选择何种文体,都应该从“撇”和“捺”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记叙。佳作品读【佳作点评】【佳作示例一】不撇捺无以致远“如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就成名。”一撇一捺,成就了大写的“人”。凡世间之事,撇开虚名、幻想、得失,捺住方寸,才能有一颗坚守的心。只要我们用坚守的心来对待万事,我们的人生终会走向成功。不撇捺无以致远。能撇能捺,如一阵风,静静地荡过湖面,却不愿掀起一丝波澜;如一缕烟,悠然地在屋顶上袅袅升起,不带走任何尘埃。用坚守的心来感知万物,我们终会有所获得。其实,人生就像是去参加一次宴会,没有必要一路喧嚣,惊得花草树木不安。带着一颗宁静的心,我们采一束金菊,携一缕清风,以一种超然于物外的精神去赴这次宴会,又何尝不是乐事呢?走进历史的河流,我静静地感受着那些亘古的一撇一捺。他,采摘一束菊花,在那条小路上静静地走着。没有世俗的杂念,我看到了他眼中干净的风,看到了他脸上闲适的惬意。撇开功名利禄,在动荡之中仍然安分如此,陶潜,他把心化成了一潭水,超脱世俗之外,流进了宁静之中,他的人生成功了。撇开才能致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永远的碑塔,后人永远记住了他——隐逸者。“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带着一身正气而来,却只能在惶恐滩头独自惶恐,在零丁洋里苦叹零丁。当曾经的繁华不再,他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坚守来实现人生的价值。人们记住了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更多的是折服于他在荣华富贵面前的平常心态。不坚守无以致远,一身正气的他并没有随风而逝,反而在历史的天空中久久飘荡。他,走进了人们的心中。无论是旭日和风还是狂风暴雨,我们应该始终坚守着人生的“撇”“捺”。如陶潜,在坚守中飘出一抹淡菊的幽香;如文天祥,在坚守中释放出一身傲然正气。我们何不用坚守来书写出人生辉煌的篇章呢?坚守是一轮不落的太阳。不撇不捺无以坚守,更无以致远。倘若没有它,我们就不会越过重重困难,在迷途中觅得心灵的港湾、找到停靠的彼岸。把人生当做一艘船吧,用一颗坚守的心慢慢地积蓄力量,不管世事如何变化,终有一天,我们会以饱满的精力渡向成功的彼岸。人生中,不撇捺无以致远。【点评】:这篇作文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点题意识强,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内容项上,这篇文章化用警句开篇,开宗明义,举陶渊明的事例论证“撇开以致远”,举文天祥的事例论证“捺住以致远”,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化生疏为熟悉,把“撇捺”的话题引到自己熟悉的“坚守”层面上,并且紧扣住材料内涵展开论述。表达项上,作者借助细腻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不凡的想象力,恰当举例,充分论证,有的放矢,有放有收,收放自如。发展等级项上,这篇文章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得出“不撇捺无以致远”这一结论,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描写丰满细腻,文采鲜活华丽。【佳作示例二】撇捺人生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各能捺住就成名。横批:撇捺人生。从会摇头背《静夜思》开始,我就对人类的智慧疯狂地崇拜。而今,这一“撇”一“捺”即为“人”的对联,更是开启了我思考人生的大门。凡尘旧事,寒烟衰草,“神马都是浮云”,撇开一些,让“苦”成“若”,只留下甜。人间的繁华不止三千,人类的欲望也永无止境。如果我们能及时捺住欲望,捺住方寸,那么,我们的心空就会明朗许多。“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当年的周瑜,也是未遇见诸葛亮时的周瑜,那时的他自信、自豪、自大,自诩文韬武略无人能及,可最后却落得个英年早逝的下场。这是为何?因为他撇不开对虚名的追求,捺不住对诸葛孔明的嫉妒。一声仰天长啸“既生瑜,何生亮”,终结了他撇不开、捺不住的人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历史与文学高度结合的鸿篇巨著《史记》,收获了多少人心中的喜爱与崇敬!不仅仅是对书,更是对作者的崇敬!当年一句为李陵辩护的谏言让他承受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最残酷、最耻辱的刑罚,可是,为了实现父亲与自己的梦想,他隐忍泪水,毅然踏上征程。最终,他耗尽半生心血完成了那部“绝唱”!司马迁,一个谜一样的人!他撇开了别人的嘲笑和鄙夷,捺住了心中的痛苦和愤怒,终于,他用自己的“撇”“捺”描绘出了自己辉煌的人生。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就成名。让我们撇开世俗的羁绊,撇开无谓的纠缠,捺住心中的欲望,捺住心中的不甘,用轻松、明朗的心态对待人生,用一“撇”一“捺”的艺术书写自己的完美人生!【点评】这是一篇比较优秀的考场作文。文章布局精妙,文笔流畅。内容项上,这篇文章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者没有把过程抽象出来作概括式的分析,而是还原到具体的读书过程中,用过程的“享受”和“取得”来诠释题目的内涵。表达项上,作者对历史材料非常熟悉,运用概括力极强的语言进行形象化的叙述后,恰当地进行议论,充分挖掘出材料的内涵并为己所用。语言精练,长短句结合,整散句搭配,富有摇曳之美。发展等级项上,本文个性鲜明,思绪飞扬,议论深刻,引用恰当,举例精巧,层次清楚,具有一种建筑美,更使得文章因语言简练而意味深长。为人处世捡贝壳的人 爱因斯坦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能够将物理实验、数学理论、机械发明结合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牛顿。”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发明微积分,首先提出可见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个分光组成的。他将数学导入科学,使物理、化学成为更精确的学问。在牛顿的动力学三定律中,数学成为描述宇宙运动的语言。种种杰出成就,为他赢得“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与“近代物理学之父”的尊称。一 牛顿生于1642年12月25日(据当时英国使用的儒略历)午夜,是一个早产儿。父母亲都是信仰坚定的基督徒。在牛顿出生前三个月,他的父亲病逝。家徒四壁,母亲哈拿绝望地抱着奄奄一息的早产儿牛顿,向上帝发出了这样的祷告:“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于你。” 在牛顿的一生中,母亲的这个祷告对于他的个性与信仰有很深刻的影响。他经常思索母亲当年的祷告——上帝让他活下来,一定有些事是要他去完成的。 1661年6月,牛顿进入剑桥大学。牛顿是个穷学生,母亲存的钱只够付学费,他必须为老师做实验助手,才能赚取生活费。如此无意中,牛顿接近了当时剑桥的优秀教授,承袭了这些教授一生的研究精华,成就了他后来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好学的牛顿在剑桥大学不但不浪费任何资源,还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好老师。亨利·摩尔是影响牛顿科学与信仰最深的老师。摩尔教授是数学家,也是位虔诚的基督徒。摩尔以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敏锐直觉,一下子就发现牛顿的不同。他发现牛顿在每学期开学以前,先利用假期,将上课要学的所有课本都看完,等到上课时,牛顿已经在看比那门课更进阶的研究报告了。牛顿自己也写道:“当我走进教室上课时,常发现对上课内容的了解深度,已经超过了我的老师。”这种读书法会令一般老师倍感压力,摩尔却把牛顿找来,给他程度更深的书,并且让自己的1800本藏书成为“随时向牛顿开放的图书馆”。同时,摩尔长期为牛顿支付生活费。 1664年,牛顿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己的研究。他首先用三棱镜研究光的结构,发现光的分光有不同的折射率。1665年至1667年,英国发生可怕的黑死病,死了许多人。大学宣布停课,政府下令所有人不准离家远行,以免感染或传播黑死病。在这段时间,牛顿由无穷等比级数的解法里创立了微积分。 事后有人问牛顿,为什么他能够有这么伟大的发现,牛顿答道:“我始终把思考的主题像一幅画般摆在面前,再一点一线地去勾勒,直到整幅画慢慢地凸显出来。这需要长时间的安静与默想。” 牛顿对科学的思索与他的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常在信仰的思索里想到科学,在科学的思索里想到信仰。1666年,他开始思索地球在轨道上的运转,并且计算运转时的重力与离心力的关系。1669年,他在笔记上写下他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呢?他的好友史塔克利说:“牛顿经常在花园散步,有一天中午他回来了,对我说他看到一个苹果掉到地上,想到了万有引力。”这个苹果后来成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标志,其实更重要的是,牛顿有独自来到花园祷告与默想的习惯。因此后人说:“近代科学源自牛顿对上帝的默想。”二 当时许多科学家、教授都看不出牛顿的杰出,甚至讥讽他的理论“又是解释天体论的陈腔滥调”。幸好这时有贝若的支持。 贝若是当时欧洲的光学泰斗,剑桥大学首屈一指的数学与天文学教授,是少数能仔细验证牛顿数学与物理学观念的人,也是一名基督徒。他私下找到牛顿,对这个最优秀的学生提出最严格的要求。贝若要求牛顿:“回到物理学最基本的假设上,精密地验证每个假设,一次又一次,几乎无止境地反复验证,并投入所有的精力,以免将其浪费在无用的芝麻小事上。”然后贝若申请退休,让27岁的牛顿接替他的职位,成为剑桥大学的教授。 然而,剑桥大学的教职并未将牛顿带入桃花源。当时贝若的职位有很多人在背后垂涎,牛顿一接任,立刻感受到号称学术自由、独立的大学里面众多的派系纷争、人事倾轧。喜欢安静思考、不爱交际的牛顿被排挤,成为权力圈外的边缘人。 牛顿的老友魏克金斯写下:“牛顿看起来更孤独、沉默,30岁不到,头发已经半白。”牛顿下定决心不涉入这些纠纷,不管人家怎么中伤他,他只把努力放在科学研究与对基督的信仰上。 慢慢地,他将更深的思索与实验结果写成旷世名作《原理》一书。这本书不只记载了牛顿的科学发现,也反复提到他的“机械论”与神的关系。 1672年,牛顿加入英国皇家学会——英国最高级别的科学研究学会。《原理》的出版,对全欧洲的科学界是一大震撼,引来称赞也招来攻击。牛顿说:“一个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脾气将控制你。”引导牛顿一生的,是信仰而非起伏不定的脾气。三 牛顿并非科学研究上的常胜将军。他从1669年至1691年长期研究实验化学,并没有取得什么突破,不过因此结识了有“近代化学之父”之称的波义耳,两人通信长达16年。年长的波义耳不仅在研究工作上帮助牛顿,更重要的是在牛顿遭受猛烈抨击的时候,他的榜样力量坚固了牛顿的信仰。牛顿身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喜欢公开表达自己的信仰,又具有不擅与人交际、喜爱独自安静工作的个性,现实社会对他这样的人有时是非常残酷的。 当时宗教分子攻击他有一流的科学,却有三流的神学;科学分子攻击他有一流的神学,却有三流的科学;政治分子攻击他的科学、神学、人际关系都属三流;有人看他孝顺母亲又终身未婚,就中伤他心理不健康,现今还有人说牛顿有恋母情结;有人看他对学生好,就说他有同性恋倾向……这种种无情的攻击搞得牛顿几乎发疯。 1692年,日内瓦来的拜特教授大力抨击牛顿,称他是“伦敦先知”,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来自对宗教的默想,而非科学的发现……他必须撇清——如果这是科学,就不要说上帝如何如何;如果是与上帝有关的,就不要放入科学范畴。” 拜特一开炮,许多人就群起围攻牛顿。丝毫没有防备的牛顿几乎赤裸裸地站在科学的刑场上,接受无情的攻击。 1693年9月30日,牛顿写下:“我陷入极端的难过中。过去的12个月,我无心进食,也无法安稳地入睡,我心动摇,无法思考。”无情的攻击持续下去,1694年,有人中伤牛顿与女人搞不正当关系。1695年,牛顿几乎精神失常,各地都传言牛顿死了。牛顿百口莫辩,只有退出人群,他写道:“斯宾塞的《希伯来律法》一书成为我困难中的安慰。” 在英国国王出面,任命他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后,这些攻击突然就消失了。 牛顿在此后数十年,根据过去两年半受中伤的经验,坚持给科学界建立“诚实的体系”,而他本身就是最好的模范。四 牛顿晚年名满欧洲,步入老年后,他最大的乐趣就是跟小孩一起玩。一天,他对他的小侄儿讲:“我不知这个世界将来怎么看我,对我而言,我就像一个在海滩玩耍的男孩,偶然间发现了一块比较圆的石头和一枚比较漂亮的贝壳,觉得很愉快,但是在我面前,尚未被发现的石头、贝壳仍然不计其数。” 牛顿逝于1727年,晚年他写下:“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守住耶稣基督救赎的真理与最大的诫命——爱人如己。”。散文阅读最苍凉的海岸迟子建①如果上帝还在怜恤失落在人间的迷途的羔羊,请他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岸边的诺曼底吧。那里有一片浩浩荡荡的白色墓葬,那下面掩埋着成千上万的年轻的士兵,虽然他们告别这个世界已经有六十年了,但他们的灵魂,仍然在大西洋的海浪中盘旋和呜咽。和平年代的欢歌笑语已经彻底湮没了他们满怀着伤感的心语,那些在诺曼底海滩牵着爱犬享受着阳光的度假者,那些劳作了一天、在晚餐时喝着诺曼底特有的苹果烧酒的农人,有谁还会在意这样的一片坟墓呢——也许是人类为自己制造的墓葬太多太多了!②人类的战争史应该永远铭记着1944年六月六日的黎明——事实上那一天是没有黎明的。盟军在薄雾中向着防御薄弱的诺曼底发起了攻击!为了抵御盟军的登陆,希特勒早在1942年就下令修筑一道从诺得角到西班牙海滨的防线——大西洋壁垒,虽然到了1944年还没有完全建成,但它设置的地雷场和像丛林一样潜伏在水中的障碍物,还是给登陆的英美联军士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伤亡。③战争永远离不开流血和牺牲。从中世纪开始就不断在欧洲大陆崛起的教堂,从来就没有以上天赋予的无穷力量阻止过炮火的袭击。我们在高唱赞美诗的同时,屠戮却在烽烟中进行。也许我们应该感谢上帝,如果不是德军的最高统帅把盟军的登陆点预计在加来地区,而把更多的兵力部署在了那里,如果不是天气护佑着艾森豪威尔,那么,盟军在诺曼底的伤亡将会更加惨重。④我们不知道那些肩负着武器、野战背包、防毒面具、水壶、急救包以及食物的士兵在冲上诺曼底海滩的那一瞬间,怀着怎样的心情。当战争像一条条看不见的坚韧的饵线把他们如鱼一样鲜活的身体强行拖上海岸时,他们就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了。命运好的,他们躲过了敌人炮火的袭击,活到了和平年代,能在夕阳中一次次地回忆那个惊心动魄的早晨。命运差的,会被敌军的子弹射中,当他还来不及看到这片陌生的陆地上哪怕一抹的生命绿色时,就永久地闭上了眼睛。那些在飞机掩护下先期登陆的伞兵,他们并没有因为来自天上而特别受着上帝的眷顾,他们有的落入了沼泽地里,有的掉入农户的花房中,还有的被吊在教堂的十字架上,十字架充当了刺刀的角色,使他们一命归天!⑤随着德军反扑的加强,漂浮在岸边的盟军的尸体越来越多,沙滩上被炮火击中的登陆艇在燃烧,坦克也在燃烧,硝烟中受伤的士兵无助地坐在沙滩上,鲜血如朝霞一样染红了那片海域。但伟大的盟军还是拥有兵力和武装上的绝对优势和主动,一批人倒下来了,另一批人又冲上去了,最终,大西洋壁垒被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诺曼底登陆成功,艾森豪威尔可以畅快地喝上一杯香槟酒,为他的规模宏大的两栖登陆战的巨大战略成果而庆贺!⑥我是在三月底来到诺曼底的。春天来了,行进在乡村公路上,可以看到初开的各色花朵。我们奔向诺曼底海滩,走向那片掩埋着登陆战中死去的盟军士兵墓地的时候,确实有一种被现实击痛的感觉,虽然说这个“现实”距离我们已有漫长的六十年了。⑦第一眼看到那片浩大的墓地的时候,我以为看到了正在安闲吃着青草的一群羊。那些伫立在草地上的白色十字架,连绵在一起,远远一望,像极了雪白的羊群。我悄悄在入口处的草地上摘了一簇碎碎的小黄花,拈着它走向墓地。墓地太大了,它被划分了十几个区,白色的墓碑数不胜数,墓碑前几乎是没有鲜花的,不像我沿途经过的那些乡村小教堂旁的墓地,总有鲜花点缀着。我真不知该把花放在哪一座墓碑前。天气晴朗极了,阳光飞舞着,环绕着墓地的翠绿的松柏将它的影子投到草地上,就像为墓葬镶了一道花边。那里的游人零星可数,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得一片呢喃的鸟语和草地下的大海的平静的呼吸声,我缓缓地独自穿行在墓葬中,看着白色十字架上的碑文,后来将那簇黄花献给了一个年龄只有十五岁的战士,十五岁——花季的年龄啊!⑧有谁还会记忆着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呢!他们无声无息地躺在这里,隔着苍茫的大海,诉说着他们永远的乡愁!他们的死亡,在历史教科书中,是伟大的辉煌的死亡。可是再崇高的定义,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诗意,他们在最该对着青山碧海抒发豪情的年龄闭上了眼睛,在最该亲吻恋人的年龄闭上了嘴巴,所以我相信,他们年轻的心,一直没有死亡,大海上那些漂浮的云,可是他们流浪着的灵魂?他们该诅咒谁?诅咒制造了那场人间地狱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或者诅咒让他们成就英名的艾森豪威尔?⑨在二战的将帅中,我最尊崇的人就是艾森豪威尔。凭着自己咄咄逼人的“战绩”,他成为一名五星上将,并且做了两届的美国总统。他的战绩之一,就是我面前的这片庞大的墓地,这样的战绩是多么的让人撕心裂肺啊!走在这样的墓地中,艾森豪威尔的光环在我心中黯淡了一圈,虽然我知道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将军!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和平的来临就是伴随着这样一个又一个沉重的代价!然而我们并不珍惜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这世界的局部战争从来就没有止息过,我们战胜了法西斯,可我们一直没有战胜我们内心的贪婪和愚蠢!⑩诺曼底登陆距今已有六十年了。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六月六日的一天,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将莅临诺曼底,祭奠他们长眠在这里的士兵。所以,诺曼底一带的公路正在迎接这两国的领导人而加紧重修着。诺曼底一带旅馆的房价,也因此而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了暴涨。当布什与布莱尔沿着平坦的道路畅通无阻地抵达这片墓地时,我相信这些越来越被世人所遗忘的战士的墓碑前会有鲜花覆盖着,庄严的祭奠的炮声也会隆隆地响起。只是谁知他们带着怎样的情怀来到这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举动,将会使他们的政治天平中,又增加一个砝码!我想起了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就任美国第34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他说:“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中,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我们是否正在接近光明,接近所有人类都应享有自由和平的一天?还是另一个黑暗的暗幕正在向我们逼近?”也许在他任职的四年中,他深深体会到了这样的黑暗仍然存在,所以他在1957年连任时又强调:“愿自由之光,普照一切黑暗的角落,燃起明亮的火焰,直到最终黑暗消失为止!”黑暗消失了吗?!愿这样的墓葬能像火炬一样,照亮人间还残存的黑暗;让人类的光明,能像诺曼底的海水一样,汪洋澎湃,势不可挡!1.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请加以赏析。2. 简析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3. 联系全文,分析第⑩段的用意。4. 文中多次提到“六十年”,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与解析1. 将战争比作看不见的坚韧的饵线,将水中战士的鲜活的身体比作鱼,形象地表现了诺曼底登陆中士兵为战争所操纵、无法主宰命运的可悲状况。含蓄地表达了对士兵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2. 我们在用战争争取和平的时候,往往以流血乃至牺牲生命为代价,这是对和平的伤害。3. 第⑩段写诺曼底墓地因政客的到来又为世人关注,这与第⑦段墓地平日的冷清形成对比,由此引发的作者的忧思与质问,到底应该怎么纪念这场战役?今人应如何反思过去?质疑布什和布莱尔祭奠阵亡战士的意图,暗含了对政客们用战争牺牲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批评。4. “六十年”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第一、第六、第十段。一是起强调作用,提醒今人关注六十年前发生的这场屠戮,从中去发现人类昨天的问题,思考如何面对明天,二是有穿针引线的作用,逐步推进文章,每次出现即新启一层意思,由回想战争,到祭奠沉思,到“黑暗消失了吗”的追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