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指导:材料种类+易错点分析+审题方法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步。在考试时,审题定位准确,是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保障,如果审题出现偏题或离题现象,作文的得分就比较低。今天分享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材料作文,指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一、所给的材料主要有以下若干种:1、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2、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3、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4、与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5、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6、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7、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现象的一副或几副组合而成的漫画……二、学生易错点分析:1、目光短浅,浅尝辄止这种情况往往是只看到材料的表面现象,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意识到材料间潜藏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2、舍本逐末,误解寓意没有立足于对关键语句、重要细节的品味,而是抓住次要信息,据此立意,偏离了材料的中心。3、瞻前不顾后,偏离题旨找准了关键语句、重要细节,却没有整体把握,而只是孤立的片面的解读,曲解了材料透露出的重要信息。4、偷换概念,曲解寓意没能严格的依据材料概括信息,而是加入了自己先入为主的一些判断、认识,因此,据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偏离材料旨意的。5、另起炉灶,抛开材料6、笼统含混,泛泛而谈三、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既然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1.因果推断法。材料作文,从呈现形式上看,一般由材料(故事、情景设置或图画等)和写作要求两个部分组成。有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主旨和要求是很明确的。请看作文题:【例】仔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情景:小文远离父母在外地读中学,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想把由父母替他储蓄的500元压岁钱捐给灾区。小文知道自己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觉得必须说服父母取出这笔钱,献出他的爱心。尝试:请你以小文的身份,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这种心愿。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是预设的生活场景:小文欲将父母替自己储蓄的500元压岁钱捐给灾区。文题要求以小文的身份写信给他的父母,说服家境并不富裕的父母将此钱捐出。虽然上面这道作文题题意和要求很明确,但是如何准确立意,还是值得思考的。在这里,我们可采用“因果推断法”,即由材料的结果找出原因,最终得出材料的中心。写信的结果是要说服父母将钱捐出,用什么理由(原因)说服父母,让他们心动呢?这很关键。因为涉及到文章的立意问题。有同学从灾难的严重,到灾民的无助;从抗震的艰辛,到救灾的感人等;结合自己家境的实际情况,从现状分析入手,陈述自己作出此举的理由,其立意显然胜人一筹。2.提炼话题法。材料作文的材料,有的主旨是很鲜明的,有的则比较隐晦,这类隐晦的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比较费力。下面我们来看作文题:【例】阅读下面的诗句,按照要求作文。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要求:请你结合诗句的内容,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你可以抒发感情,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讲述故事;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这个题目中的材料选自现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热爱生命》,给同学们以美的享受,但诗的主旨比较隐晦,为审题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写作的前提是你要读懂材料,然后根据要求,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立意构思。通过阅读,我们可概括出这首诗的内涵:人生要有目标,虽然路上注定有坎坷和荆棘,但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奋斗,风雨过后必能见到彩虹。对此,我们可提炼出“目标”“理想”“坚持”等话题,写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困难以及自己如何定下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也可结合生活中典型人物的事例,发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的感想;等等。3.择一而作法。有的材料作文的材料内涵很丰富,其作文立意可以是多元的,我们可从中多角度提炼观点。请看作文题:薛谭跟秦青学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学完,就自以为都学到手了,便向老师告辞回家。秦青也没有阻拦他,在城外的大道旁给他饯行。这时候秦青抚摩着拍板,慷慨激昂地高唱起来,声音振动了林间的树木,反激出的回声挡住了天上的行云。薛谭便急忙向老师道歉,要求回去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再也不敢说回家的话。材料是在讲述“薛谭学讴”的故事,其内涵丰富,角度多元。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对材料认真分析,找准材料揭示寓义的角度,审出材料的写作指向,从而确定写作主题。我们可采用“择一而作”法,从材料的不同角度切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角度来构思立意。如可从薛谭的角度构思,提炼出“持之以恒”“知错能改”等主题;可从秦青的角度构思,提炼出“言传不如身教”“因材施教”等主题。总之,写材料作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读懂材料。因为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载体,读懂材料,才能为写作打好基础。其次,要明确要求。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是写作的限制性条件,这些要求包括文体要求、篇幅要求、拟题要求等。只有明确了这些要求,写作时才不会开“无轨电车”。最后,要写出新意,也就是要在“新”字上入手,可在角度的选择、文章的立意、表现方法的运用、篇章的布局上下工夫。高考语文新题型重难点解析一、语句的表达效果比较【例】……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0山东)【参考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答题方法总结】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找出原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艺术效果。2.句式特点:①长短句——长句是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句子。多使用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②整散句——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即属此类;整句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气势。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散句形式自由,表意灵活自然。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③另外,倒装句、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这些句式相比陈述句,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倒装句强调突出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双重否定句则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3.改变语序:起强调、突出作用。(参照句式特点中的“倒装句”,并注意观察题干中哪一部分与原文有变化,变化的部分往往就是作者强调的重点。)4.语言特色:①语体特点——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书面语庄重严谨。②语言风格——幽默诙谐、简约含蓄、淡雅自然、通俗易懂等。③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一些动词的使用或者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名词罗列,从而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一个个特写的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另外,还可分析其中的两字短语、四字短语等,如连用四字短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5.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6.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要结合整个段落或全文分析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7.其它: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等二、标点符号的作用【例1】……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参考答案】B【答题方法总结】破折号的作用:①表解释说明或补充说明②表语意的转折或转换③表声音的中断或停顿④表语意的跃进【例2】……比豆腐脑稍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老豆腐”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沂蒙红色文化的核心是沂蒙精神,其中“沂蒙六姐妹”就是战争年代在老区涌现出的一个优秀群体。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C.脱贫攻坚进入全面收官阶段,我们如何冲刺“最后一百米”,能否如期完成任务,成为当前最关键的问题。D.其次是小葱拌豆腐。北京有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可见这是北京人家家都吃的小菜。【参考答案】A【答题方法总结】引号的作用:①表引用②表特定称谓③表特殊含义④表讽刺、嘲笑⑤表突出强调三、修辞手法的运用【例1】……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例2】一箸入口,三春不忘。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主要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参考答案】此处运用夸张手法(1分),“三春”一词在时间上夸张延长(1分),写出了对香椿拌豆腐的香味的久久不忘(1分),增强了对香椿拌豆腐喜爱的表达效果(1分)。四、病句改错【例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近年来,①我国的电子书阅读率发生了快速增长,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④2000年国内网上的阅读率仅为3.9%,⑤2012年上升到41.7%,⑥电子书的阅读人数更是达到了2.95亿。⑦截止目前,⑧我国已经有接近20%的网民养成了通过互联网阅读时事新闻的习惯,⑨16%的人群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⑩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电子书上。【参考答案】(1)语句:①:修改为:“我国的电子书阅读率快速增长”;(2)语句:③:修改为:“统计数据显示”或者“根据统计数据”;(3)语句:⑦:修改为:“截至目前”或者“截止到目前”;(4)语句:⑨:修改为:“16%的人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例2】下面文段有5处语病,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10月20日11点18分,①在银川始发的动车组试验列车到达西安北站,②标志着西银高铁进入全线拉通试验阶段。③西银高铁线路全长约618公里,④设计时速为每小时250千米,⑤全线共设车站20处,⑥计划今年年底建成通车。⑦届时,从西安乘坐火车到银川将由现在的14小时缩小至3小时左右。⑧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铁网,⑨西银高铁开通运营后,⑩将成为围绕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和以银川为中心的沿黄城市带之间的便捷通道。【参考答案】(1)①改为“从银川始发的”;(2)④改为“时速为250千米”;(3)⑧改为“作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作为……之一”;(4)⑦“缩小”改为“缩短”;(5)⑩删去“围绕”。五、创新题【例1】从艺术手法角度,简要赏析下面这副对联的妙处。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参考答案】对联使用了比喻的手法:郁郁青山,宛如千古不变的画卷;弯弯碧水,恰似万年永恒的琴声。同时又暗含对比:青山是“千秋”画,流水是“万古”琴,画和琴声远不如青山绿水美。从而突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答题方法总结】对联的特点: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相称、节奏要相应、平仄要和谐、内容要相关。对联的分类:从上下联表达内容的关系来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通过对事物不同侧面的描述和互补,表达同一个中心思想,上下联内容相关或相似。即“事异义同也”。“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反对:物象反设,意理相合,上下两联内容是相反,形成对比或映衬,却反映同一主题。即“理殊趣合者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串对:串对的特点是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说,其实两句是一个整体,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上下两联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承接、假设等主从关系。又称流水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经典题型答题方法总结【小结】古代诗歌阅读指津:1.结合文后题目阅读诗歌,一方面可以借助选择题理解诗歌内容,另一方面带着简答题阅读针对性更强。2.具体阅读诗歌时应该遵循“五看”原则:看文题(词牌名除外),大致了解诗歌内容;看作者,知人论世;看正文,具体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看注释,理解难懂信息;看试题,挖掘隐藏信息,明确答题方向。【小结】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信息交代时间,时令,天气状况,地点等情感表达作者情感,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结构先言他物,引起下文(起兴),前后照应,铺垫过渡【小结】“论述角度”常见思考方向:论据(内容)和论点(话题)的关系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正面论述和反面论述等)论证方法(举例、比喻、引用、对比、类比、因果等)【总结】信息类、思辨类文本阅读及解题指津:1.带着简答题看文章,并在文中圈画出与文章思路相关的内容,作者的观点、结论等句子以及与文后题目相关的信息,便于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观点,节约答题时间;2.选择题一定要结合上下文乃至全文内容思考选项的对错,切忌不读文章直接带着选项去文中寻找相关信息,以防机械理解、断章取义;3.简答题仔细审题,表述时要注意答题口径的一致。散文阅读指津:带着简答题有针对性地看文章;关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并适当圈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小结】散文作用题思考角度:内容(该段文字本身的作用)结构(与上下文的关系,如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主旨(与主旨的关系,如揭示或升华、深化主旨等)【小结】记叙性散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好处:表达方式:使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内容主旨:便于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突出文章主旨;艺术效果:促人思考,使文章更有深度。【小结】现代诗歌语言特征:(一)变异性“诗是一种强加给日常语言的‘有组织的破坏’。”(西方文学理论家韦勒克语)这种“破坏”使得语言的内涵发生了变异,从而也增加了语言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这种变异主要是通过“破坏”词义和“破坏”语法来实现的。如:我是如此为疼痛所烧炼/我渴,我渴,我渴得必须咬破自己的皮肉/狂饮在动脉中涌流的自己的鲜血!(阿垅《琴的献祭》)“疼痛”“烧炼”“渴”这些词语的指称表意功能已经微不足道,重要的是语言的意味。它们主要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叙述,而是对内心世界的呈现。《琴的献祭》中的字句,表现了诗人渴望新生、渴望巨变的强烈心情。(二)写意性诗歌的语言讲求形象、生动,不求客观描绘,但求主观写意。即使是写实性颇强的诗歌,在叙写形象时,其语言也带有很浓的主观性。它不求形似,而求神似,求表情达意的传神。它的语言是要经过感情的浸泡和发酵的。想象、比喻、通感等艺术手段可以强化诗的写意性,增强诗的艺术质量和审美感染力。如: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写日本少女的温柔,光写“一低头”的具体动作还难以表达诗人心中“温柔”的味道,他便借了外力,用了一个比喻,将少女的情态具象化了。但这种具象化并不是写实性的,而是写意性的,我们仍不知少女的温柔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水莲花的娇羞到底怎样温柔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它必然是很美的。(三)跳跃性跳跃性与写意性往往是相连的,因为写意,就需要去掉过程,抽去不必要的外在联系甚至某种内在联系,故意留下联系空白(逻辑空白)或意义空白,这就形成了语言的跳跃性。诗歌是感情的艺术。它不像散文那样,按照逻辑顺序,依次地精确地叙述生活、描绘生活。散文如果是畅通连贯的铁道,诗就是由一个一个既相连又有距离的车站组成。两个车站之间的连接,就需要读者来完成。诗力求依靠感情逻辑而跳跃着(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前进。它往往随着诗人感情由一个事物迅速跳跃到另一个事物。而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串起这些事物的“珠子”的感情之线,要由读者自己驰骋想象去把握它。诗人常常通过省略来造成跳跃性。省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省略词语,二是省略句子成分。省略词语如:以被忽略的细节,以再理解了的启示,它归来了,我的热情,——以片断的诗(舒婷《归梦》)这是《归梦》的最后一节。“以”字句后边省略了“……的方式”,且最后又有一个“以”字句,意为“我的热情以写诗的方式被激活了”。而这一句似乎又只是一种强调,诗人所说的话还是没有说“完”。省略句子如:静极——谁的叹嘘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昌耀《斯人》)谁在叹嘘,为何叹嘘,诗人没有告诉我们,而是笔锋一转,把时空扭转,写到了地球的那一端,写到了北美最长的河流密西西比河,此刻正经历风雨。实际上,诗人只不过是以密西西比河这个意象,含蓄地写出自己的内心思绪。他在想什么,竟然会让他如此心绪难平,诗人也没有说,可我知道,此时的诗人,内心澎湃如雨,动荡如风。在诗歌的最后一句,诗人给出了叹嘘的对象,但是叹嘘的原因仍不明朗。“一人”是孤独的,“无语”是苦闷的,而“独坐”更显其惆怅。这样,就把一个孤独、寂寞、悲愤的斯人写了出来。人物关系及相应人物品质:①君臣关系:忠君爱国、知无不言、刚直不阿、有勇有谋;②同僚关系:心怀坦荡、不结党营私;③夫妻关系:相敬如宾、不私议朝政;④父子关系:父慈子孝、大公无私;⑤师生关系:言传身教、维护儒学;⑥官民关系:秉公执法、爱民如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