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点穴:如何利用标题解读古代诗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点穴:如何利用标题解读古代诗歌

资源简介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点穴:如何利用标题解读古代诗歌
一、读标题,明题材
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法。借助标题,可以了解诗歌的题材类型,对诗歌进行归类,并借助同类诗歌的共性去体会具体诗歌所表现的特定的情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从而理解诗歌内容。
1.送别诗
此类诗歌的标题中有“送”“赠”“别”“留”等字眼。并且近年来,命题人愈加青睐赠别诗,仅2020年就有4套试卷的古诗歌涉及此类:《赠别郑炼赴襄阳》(全国新高考Ⅰ卷)、《赠赵伯鱼(节选)》(全国新高考Ⅱ卷)、《秋江送别》《送柴侍御》(浙江卷)、《送沈康知常州》(江苏卷)。
赠别诗多以送别亲人、友人为主要内容,表达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等情感。多采用寓情于景、以景衬情的写法。
如《送沈康知常州》,读标题:①“送”表明了题材是送别诗;②送别对象(沈康);③点明了目的地(常州);④交代了具体事件(送沈康去常州赴任);⑤暗示了诗歌的主题(友情)。朋友将去常州赴任,诗人既不舍又有期许。
2.羁旅思乡诗
此类标题中多含有“客思”“寄”“怀”“忆”“梦”等字眼,多与元宵、清明、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日有关。如2020年高考北京卷《寄东鲁二稚子》、2018年高考江苏卷《寄和州刘使君》。
这类诗歌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亲怀乡之情。常用技法有寓情于景、感时生情、托物传情、对面落笔(曲笔)、虚实结合(以梦寄情)等。
3.即景抒情诗
以“书”“望”“游”“观”“题”等词语为题,如《书湖阴先生壁》《望洞庭》《题大庾岭北驿》;还有以四时早晚等时间名词为题,以自然景物、山川名胜为题。
此类诗歌以写景作为主要内容,多借描写四时眼前之景来抒发作者当时特定的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此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4.咏物诗
此类诗歌直接以所咏之物为诗歌题目,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标题中多含有动植物名称,如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苦笋》等。
如果动植物名称前有定语,定语是诗歌立意的重点。如“苦笋”之“苦”,既隐喻魏征的性情耿直,又表明人要经受风雨磨炼。由此可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类诗常以歌咏某一动植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某种认识、理解和追求,一般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
其他题材诗歌,标题中也常有一定的语言标志。
二、扣标题,知内容
1.标题直接提示诗歌内容
这类诗歌的标题往往对诗歌的内容有明显的提示或概括作用,点明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因此,抓住标题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歌内容。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地点、对象和事件全都交代了,读标题便可知诗歌内容。
还如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读标题:①点明了事件(醉中作草书);②表明了诗体(题,即题诗);③暗示作者情感(豪放之情)。
2.借助标题推知诗歌内容
诗人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破题、点题。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推知诗歌的内容。
例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读标题:①等待(储光羲);②等待的人没来(储光羲不至)。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到来,诗人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去,坐立不安,都在倾听友人到来时的车马声,好像(“要欲”)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可见诗人等待之急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晚钟鸣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诗人终于明白了(了自,已经明白),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情”)。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
3.标题与正文参照互补,帮助揣摩诗歌内容
有些标题会留下思考的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揣摩诗歌内容的空间,使我们能很容易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例如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读标题: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事情是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揣摩诗的内容:①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读正文:①“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点题);②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③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尾句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在谪居中)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与正文参照互补,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体系最新归纳
一、诗歌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景、物。
1、鉴赏人物形象
答题规范: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联系诗歌内容分析);
(3)形象的意义。答题范例: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
(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鉴赏景物描写
题型一: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请从情和景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题规范: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题型二: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技巧?
(3)请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及作用。
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特色(描写手法:远近、高低、俯仰、视听、动静、虚实、色彩对比等;修辞手法)
②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结合诗句)
③分析作用(营造氛围、借景抒情、以景衬情)写景要注意以下内容:
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明暗等。
方式:嗅、视、听、触、感。
手法: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声色结合、色彩对比、想象联想。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3、鉴赏事物形象
答题规范:
步骤一: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步骤三: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常见意象的思想感情、文化意义:
(1)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2)花草类:
花开代表希望、青春、人生灿烂。花落代表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草代表荒凉、偏僻、离恨,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3)动物类:
猿猴代表哀伤、凄厉。鸿鹄:理想、追求。鹰代表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马代表奔腾、追求、漂泊。沙鸥代表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江水是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春风是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指春天、美好。西风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露指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象征游子、漂泊。朝阳代表希望、朝气、活力。
二、诗歌语言
(一)炼字类
①分析炼字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
第二步: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是色彩词、叠字,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有则分析)
第三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四步:作用:1、描绘了某种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2、或增强了感染力和表现力。3、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②寻找诗眼
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句)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③版本比较
答题方法:
(1)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语境。
(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些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改换词语效果比较题一般只认可原文本用词。答题时必须要有对两种内容的比较!
2、炼句类
答题方法:
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3、分析语言风格
常见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婉约缠绵、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豪迈飘逸、低沉婉约……
答题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指出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技巧。如下表:
(一)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比拟:
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即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即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人等。借代的运用可使语言简练、含蓄。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5.对偶(对仗):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的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6.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怀古》:“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7.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8.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这个意思,实际上是说另外一个意思,这另外一个意思才是语句的真意所在。双关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大类,在诗歌中常见的是谐音双关。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9.顶真:
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句作下文的开头。这种环环相扣的句式,主要作用是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如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10.比兴:
朱熹《诗集传》中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如《诗经》中第一首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反复:
是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气或语势,增强感染力和表达效果。同时,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如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2.互文:
是指在古诗文中相邻的句子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内容丰富、相互补充,可以起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3.通感:
就是通过联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可以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14.排比:
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而构成。可以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木兰辞》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15.列锦:
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列锦修辞可达到凝练美、简约美、含蓄美的艺术效果。如邵康节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二)表达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借景或借物抒情即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的《踏莎行》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
4.托物言志:
指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5.借古讽今:
指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三)表现手法
1.对比和衬托: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3.象征:
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用典:
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用典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暗用就是间接援用,又称化用,如欧阳修的《宿云梦馆》:“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5.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关联性地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里“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已经客观存在的。如温庭筠的《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想象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创造性地想出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这里“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原本是不存在的,是人的主观的创想。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抑扬结合: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两种。欲扬先抑如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欲抑先扬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以小见大:
就是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现重大的思想和寓意。如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8.点面结合: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绘多为点。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思想情感
(一)审题与答题
1、注意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全文看,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②这一句(一联,上片或下片)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什么样的感慨?流露了怎样的心境?表现了怎样的态度(志趣)?
2、答题:
通过什么内容+表达了+基于某种原因或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感情基调(或忧愁或孤独或喜悦)。
(二)山水田园诗
*热爱自然生活,钟情山水田园
1.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诗歌中常描绘的景物有: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这类景物的共性特点及情与景的关系:这些景物都与田园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与官场的污浊和紧张压抑形成对比,与诗人身处其中的悠闲自在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是和谐统一的)
2、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常出现的景物有: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常出现的人物有: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宁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3、淡泊宁静,志趣高远
4、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注意:山水田园诗的写景技巧。
(三)怀古咏史诗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抒己志
1、怀人伤己:对比失落型、同病相怜型
2、怀古伤今:古盛今衰、物是人非
常用典故:
投笔:“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长城: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折腰:“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5)化碧: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五柳:“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7)东篱: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8)劳歌: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9)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阳关”。
(10)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11)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12)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13)吴钩、柳营——利剑、军营。
(14)乌衣巷——繁华之地。
(四)边塞征战诗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
(2)常用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虚实相生、用典。
(3)常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
(4)两种主要情感:①消极: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场面的残忍悲壮、思念亲人的悲伤、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等?)②积极:主战思想(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5)主要内容: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五)赠友送别诗
1、表达离愁别绪,多依依不舍、孤寂惆怅、迷恋伤感。
2、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3、表达豁达豪放胸襟,寄托诚挚安慰、劝勉和祝愿;
4、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多在艰难困厄之际)
5、诗人对友人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六)思妇闺情诗
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1、表现闺中女子的怨恨
2、对丈夫的关切牵挂,反映战争的残酷。
3、表现闺中人的孤寂、冷清
4、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在闺怨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用男女之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七)羁旅思乡诗
1、主要情感: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枫桥夜泊》《秋思》。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游子吟》《商山早行》《征人怨》。③抒发愤慨之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如《登高》。
2、常用手法
触景生情:如“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①望月怀远②鸿雁传书③折柳送别④杜鹃啼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