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名师导航】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学案实验部分三 声、光、热综合实验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考点内容 命题趋势1.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 1. 实验原理. 2. 实验主要器材 3.设计与进行实验 4. 实验操作 5. 实验方法 6. 分析现象和数据,总结结论:实验结论总结、交流与反思、实验误差分析 2022年物理实验仍然是必考知识点。所占比例整张物理卷的20%左右。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实验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 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5. 探究固体熔化的特点 ★★★6. 探究不同物质吸热或放热规律 ★★★★实验一: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设计与进行实验】1.实验装置图(如图)2. 实验主要器材及作用(激光笔、量角器、平面镜、可转折的光屏)(1)_ 量角器_(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2)可转折的光屏(显示_光的传播路径__;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__同一平面内___)▲3.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在较__暗__的环境下进行(减小其他光线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现象更明显)(2)光屏__垂直__放置在平面镜上,否则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线(3)让光线紧贴光屏射向平面镜(在光屏上__呈现光路__)(4)记录光线的方法(分别在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上任取一点,然后用直线连接O点和所取的点,并标上箭头,即为光线)▲4. 实验主要步骤(1)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分别测量并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2)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将有反射光线的光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观察该光屏上是否显示光路)(3)验证光路可逆的方法(用激光笔逆着原来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观察光屏上的反射光线是否与原来的入射光线重合)▲5. 多次实验的操作及目的操作:多次改变__入射角__的大小,测量并比较对应的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分析现象和数据,总结结论】▲6. 实验结论:(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3)反射角__等于_入射角;(4)光路可逆【交流与反思】7. 实验测得的反射角与入射角之和等于90°的原因(将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与________的夹角当成入射角或反射角)创新装置8. (教科八上P60图4-2-4)如图所示,用带有角刻度的纸板进行实验的优点是____可以直接读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____。(2021 绥化)如图所示是“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部分实验装置。实验次数 1 2 3入射角 30° 45° 60°反射角 30° 45° 60°(1)如图甲所示,使纸板与水平桌面上的平面镜 。(2)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向平面镜上O点,观察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改变光束入射角度,多做几次,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如上表。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 入射角。(3)在图甲中,如果让光逆着OF的方向射向平面镜,会看到反射光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4)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B上观察到 现象,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参考答案:1. (1)垂直;(2)等于;(3)可逆;(4)下半部分有反射光线,上半部分无反射光线。实验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设计与进行实验】1. 实验装置图2. 实验原理(__________)▲3. (1)选择较薄玻璃板(a.玻璃板透光性好;b.较薄时避免出现“重影”)(2)两支外形完全相同的蜡烛(a.确定像的位置;b.比较__像与物的大小关系__)(3)刻度尺的作用(测量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__距离__)▲4. 实验注意事项(1)在__较暗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2)将玻璃板_垂直_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确保在水平桌面上的___未点燃__(选填“未点燃”或“点燃”)的蜡烛B和点燃的蜡烛A的像能完全重合)(3)眼睛观察的位置a.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眼睛应从点燃蜡烛的同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如图1所示b.探究像的虚实时,眼睛应该从光屏的同侧观察,无需透过玻璃板,如图2所示5. 等效替代法(a.用蜡烛B代替点燃的蜡烛A,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b.用蜡烛B代替点燃的蜡烛A的像,确定像的位置)6. 多次实验的操作及目的操作:__改变蜡烛A的位置_,重复几次实验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分析现象和数据,总结结论】▲7. 实验结论:(1)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虚_像;(2)像与物体的大小__相等__;(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相等__;(4)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是__对称_的。【交流与反思】8. 测得蜡烛和像到平面镜距离不相等的原因(a.测量有误差;b.玻璃板太厚;c.移动蜡烛时,没有与像完全重合)9. 换用不发光物体做实验时,为了增加像的亮度,可以采取的操作是照亮__物体____(选填“物体”或“物体的像”)创新装置10.如图所示,用方格纸代替白纸进行实验的优点是_____简化实验操作,便于直接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____ ___。2. (2021 桂林)如图甲所示是小林“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装置,其中A、B蜡烛完全相同,玻璃板固定在50cm处。(1)小林应选择较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进行实验。(2)A蜡烛固定在10cm处,发现B蜡烛在90cm处时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初步得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3)B蜡烛能跟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 。在图乙中,若图中的人走下桥,她们在水中的像大小 。.参考答案:2. (1)薄;(2)相等;(3)相等;不变。实验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设计与进行实验】1. 实验装置图2. 操作及注意事项(1)实验环境的要求(为了方便观察,本实验应选择在_暗__的环境下进行)(2)由左向右依次在光具座上放置__点燃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整三者的中心在__同一高度__(或凸透镜主光轴上),目的是___使像能成在光屏中央___。▲3. 焦距的测量及判断(1)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时,焦距等于__光屏__到透镜中心的距离.(2)当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焦距等于__蜡烛或光屏到凸透镜中心距离的一半__。▲4. 验证光路可逆(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透镜位置不动,对调蜡烛和光屏,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分析现象和数据,总结结论】▲5. 实验结论:(1)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时,成缩小、倒立的__实__像;(2)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__倒立__的实像;(3)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___ 2倍焦距处__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4)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__ 1倍焦距__以内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5)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___ 1倍焦距处 ___时,不能成像。6. 器材安装正确,光屏上仍找不到像的原因(1)物距小于或等于一倍焦距(2)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一倍焦距,像距太大,成像在光具座外[在不更换光具座的情况下,可换用焦距__更小__(选填“更大”或“更小”)的凸透镜]7. 蜡烛燃烧变短的相关分析(1)像的位置变化:像会逐渐向__上移__(2)调节方法:光屏上移或蜡烛上移或凸透镜和光屏同时下移【交流与反思】8. 用纸板遮住部分凸透镜,光屏上会成__完整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的较___暗__的像9. 验证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的左右关系(沿垂直于光具座方向吹动蜡烛,观察光屏上像的晃动方向与烛焰的晃动方向)10. 保持透镜和蜡烛位置不变,换用焦距不同透镜(1)换用焦距更小的凸透镜:折光能力变强,光线提前会聚,光屏应向__靠近__透镜的方向移动(2)换用焦距更大的凸透镜:折光能力变弱,光线延迟会聚,光屏应向__远离__透镜的方向移动11. 在蜡烛和凸透镜间加眼镜镜片时,移动光屏,成清晰的像(1)加近视眼镜:光屏向__远离__透镜的方向移动;(2)加远视眼镜:光屏向__靠近__透镜的方向移动(均选填“靠近”或“远离”)12. 水透镜抽水、注水分析(抽水:焦距变大;注水:焦距变小)创新装置13.如图所示,在标有均匀小方格的面板上制作字母“A”状LED灯替代蜡烛,光屏上标有同样的均匀格子,此装置的优点是___ LED灯发光稳定,便于确定物距和像距________、___设置格子更容易对物像大小关系进行对比判断_____。3. (2021 河北)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实验前,使 在同一水平高度。(2)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等大清晰的像,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在(2)实验基础上,想要在光屏上得到缩小清晰的烛焰像,接下来的操作是 。(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移到45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小明观察到像的方法是 。参考答案:3. (1)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2)10.0;(3)将蜡烛适当向左移动,并将光屏适当向左移动,使之位置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4)从凸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去观察。实验四: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命题点:【设计与进行实验】1. 实验装置图2. 实验主要器材选取及作用(1)石棉网(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2)带孔的纸板(减少热量损失,__缩短_加热时间;保持烧杯内气压等于大气压)3. 实验注意事项(1)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___容器底_或容器壁(2)实验过程中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熄灭时用灯帽盖灭4. 实验器材的组装:按__自下而上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__点燃_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酒精灯,确定铁圈高度【分析现象和数据,总结结论】▲5. 实验结论: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_不变___6. 根据表格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像(注意偏离图像的点不能删除)7. 分析表格数据或图像,总结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水沸腾时持续不变的温度为水的沸点)▲8. 沸腾前后气泡的特点(沸腾前少量气泡上升,体积逐渐变小:如图__甲__;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体积逐渐变大:如图__乙___)【交流与反思】9. 验证水沸腾需要吸热的实验操作(移走酒精灯或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10. 水的沸点低于100 ℃的原因(实验环境的大气压_低于__1个标准大气压)11. 水沸腾时烧杯上方产生“白气”的原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12. 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__减少_实验所用水的质量;用初温较__高___的水进行实验)13. 撤去酒精灯,水未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石棉网的温度仍然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4. (2021 南充)如图甲是某小组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1)安装实验装置时应遵循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原则。(2)请根据下方表格数据在乙图坐标纸中用描点法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温度/℃ 94 95 96 97 98 98 98(3)图丙是实验中某个时段气泡的变化图像,这是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形。(4)结合图表可知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5)实验中发现液体升温较慢,若需要缩短液体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采用的方法是 。参考答案:4. (1)自下而上;(2)如上图所示;(3)沸腾时;(4)达到沸点,继续吸热;(5)提高水的初温。实验五:探究固体熔化的特点【设计与进行实验】1. 实验装置图2. 实验主要器材的选取及作用(1)石棉网(使____烧杯底部____受热均匀)(2)搅拌器(通过搅拌使固体___受热均匀_____)▲3. 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1)选择颗粒__较小______的固体(a.受热更均匀;b.固体与温度计的玻璃泡充分接触,测的温度更准确)(2)烧杯中的水要___浸没___试管中的物质,试管不能接触___烧杯底部和烧杯壁_______▲4. 水浴法加热的优点(a.使被加热物质____受热均匀_______;b.固体小颗粒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__温度___)5. 实验器材的组装:同实验一 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分析现象和数据,总结结论】▲6. 实验结论:(1)晶体熔化时要_______吸收热量_____,温度______保持不变______(2)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_____持续升高_______,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由硬变软,最后变为液体【交流与反思】7. 晶体熔化前后,图线倾斜程度不同的原因(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___比热容__不同)5. (2021 眉山)在探究冰熔化的实验过程中,假设试管内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1)要对试管中的冰均匀加热,应采用甲、乙两图所示装置中的 图所示装置。(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冰的温度是 ℃。(3)实验中同学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分析图像可知:①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其内能 ,温度 ;②图丁中线段AB和线段CD倾斜程度不同,原因是该物质在两种物态下 不同。(4)试管内所有冰熔化完后,继续实验,当烧杯内的水沸腾时试管内的水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参考答案:5. (1)乙;(2)-6;(3)①增大;不变;②比热容;(4)不会。实验六:探究不同物质吸热或放热规律【设计与进行实验】1.实验装置图2. 实验主要器材及作用(1)选择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2)选取相同的酒精灯(保证相同加热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3)搅拌器(通过搅拌使物质__受热均匀___)▲3. 转换法的应用(通过__加热时间长短__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分析现象和数据,总结结论】▲4. 实验结论:(1)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加热时间越___长 (选填“长”或“短”)的物质,吸热能力越强;(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加热相同的时间,温度变化越__ 小 _(选填“大”或“小”)的物质,吸热能力越强.6. (2021 梧州)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做“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实验的装置,使用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并用相同的装置加热。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A液体的温度/℃ 10 14 18 22 26 30B液体的温度/℃ 10 18 34 42 50(1)如图乙所示为B液体在第2分钟时温度计的示数,其示数为 ℃;(2)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通过 来比较;(3)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以如上表格中,分析数据可知,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在吸收相同热量时, (选填“A”或“B”)升高的温度较高;(4)冬天,小明想自制一个暖手袋,若从A或B中选一种液体装入暖手袋中作为供热介质,选择 (选填“A”或“B”)为介质保暖时间会更长。参考答案:6. (1)26;(2)加热时间;(3)B;(4)A。1.(2021 青岛)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如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1)当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ON时,发现反射光线逐渐 法线ON。(2)当光线沿NO方向射入时,发现光的径迹更亮,说明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3)当光线沿FO方向射入时,发现反射光线沿OE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4)实验中能从多个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路,是因为光线在纸板上发生 。2.(2020 淄博)图中是利用钢尺探究声现象的实验情景。(1)将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 产生的。(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 不同。(3)将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3.(2020 枣庄)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传声。(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4.(2021 淮安)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温度T/℃ 90 92 94 96 98 98 98 98(1)在安装器材确定B铁圈位置时 (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2)第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是 ℃。小明发现,温度计玻璃外壳有水雾,原因是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3)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沸腾过程中温度 。(4)水沸腾时,某一气泡由A处上升至B处,请在图丙中大致画出气泡在B处的大小情况。(5)实验中,能量从火焰传递给水,却无法从水自动传递给火焰,是因为能量的转移具有 。5.(2021 河池)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1)采用“水浴法”加热是为了使试管内物质受热 ;(2)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BC段物质处于 状态,物质在a点的内能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b点的内能;(3)由图乙可知该固体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6.(2021 德州)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1)某时刻海波的温度如图甲所示为 ℃。(2)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第3min时,海波的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7.(2021 遵义)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玻璃板前,通过玻璃板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其成像原理是 ;(2)如图乙所示为某同学完成实验后的记录纸,根据记录,他分析得出了“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实验结论。请你指出该同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8.(2021 云南)如图1所示,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和一块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 。实验中有同学从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 射。改善“重影”问题的办法是 。解决问题后,移动点燃的蜡烛,多次测量并分析得出结论。(2)小明发现上述实验中难于准确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且未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多次实验,就得出了像与物大小的关系,于是他换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块进行实验。①如图2甲所示,将一组木块置于玻璃板前,改变该组木块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2乙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 (选填“EF”或“GH”)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 ,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②如图3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 。木块的位置 保持不变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木块的个数/个) 1 2 3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木块的个数/个) 1 2 3(3)某小组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木块的像较暗、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方法是 (选填“照亮木块的像”或“照亮木块”)。9.(2021 鞍山)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处不变。(1)实验前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节到同一高度,目的是 。将蜡烛固定在40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得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当他将三个元件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此时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将凸透镜移动到 cm刻度处时,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3)在成像清晰的情况下,用一张不透明纸把透镜上半部分遮挡住,看到的像会如何变化? (选填“像部分消失”、“像完整亮度不变”或“像完整亮度变暗”);(4)将原凸透镜更换为一个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其他元件不动,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 (选填“凸”或“凹”)透镜,所放置的透镜可以用来矫正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10.(2021 河池)某物理兴趣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1)从左到右在光具座上依次安放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2)当蜡烛距凸透镜20cm时,把光屏移至适当位置,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3)当蜡烛放在如图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至适当位置,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11.(2021 柳州)同学们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影响凸透镜成像虚实的因素,进行如下实验。(1)为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应选择在 (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下进行实验。(2)用手电筒的光水平照射凸透镜,通过确定光的会聚点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小丁和小刚测量相同透镜的焦距,小刚的测量结果总比小丁的测量结果小,经对比发现两人使用的手电筒略有不同(如图乙),则使用手电筒 的测量结果准确度较高,小刚使用的应该是手电筒 。(3)正确测出焦距f后,点燃蜡烛继续实验。发现当物距u<f时,光屏上不能出现烛焰的像,但直接用眼睛透过透镜能观察到烛焰的像,说明该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当u=f时,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当u>f时,光屏上能出现烛焰的像,说明该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同学们分析得出结论:像的虚实由u和f的大小关系决定。12.(2021 镇江)小林用图甲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 上。(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所成的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 (填“实”或“虚”)像。(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图甲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光屏上所成像的特点与 (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相同。(4)小林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如图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2cm/s和1cm/s的速度,从图示位置同时匀速向左运动,经过 s,光屏上成清晰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13.(2021 淮安)如图所示,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2)如图所示,当蜡烛距离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成像情况与之类似的是 。(3)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烛焰的像亮度将 。14.(2021 重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光屏上有清晰的烛焰像时,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所示,则光屏上的像应为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小琴同学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后,发现光屏上呈现的像是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的。15.(2021 锦州)图甲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时刻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是 ℃。(2)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到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块 。(3)图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此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6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4)小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 (选填“试管”、“烧杯”或“试管和烧杯”)中的水发生了沸腾现象,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发生变化。16.(2021 玉林)如图所示,为了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某实验小组将一束光斜射到一块平行板玻璃砖的上表面,并让其出射光线从玻璃砖下表面射出,他们得到以下结论:(1)当入射角θ减小时,折射角也 ;(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3)这一束光进入玻璃砖前的光线与离开玻璃砖后的光线的关系是 的;(4)若透过平行板玻璃砖上表面观看置于玻璃砖下表面的一枚硬币,看到硬币的位置比实际的 (选填“深”或“浅”)。17.(2021 陕西)请完成与下列实验有关的填空。(1)如图﹣1,将两个表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甚至无法被重物拉开,是因为铅块的分子间存在 。(2)如图﹣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 。(3)如图﹣3,此时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等大的实像。将蜡烛移至15cm刻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再次在屏上成清晰的像,则烛焰在屏上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规律制成的。18.(2020 绍兴)热机发明后,一直在持续的改进和发展中。材料一:1769年,法国人居纽制造出蒸汽机推动的三轮汽车(图甲),传统蒸汽机的燃料在气缸外部燃烧(图乙),热效率为5%~8%之间。材料二:1862年,法国人德罗夏提出内燃机(内燃指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四冲程循环理论:①气缸的向外运动造成的真空将混合气体燃料吸入气缸;②通过气缸的向内运动对进入气缸里的燃料进行压缩;③高压燃烧气体产生巨大爆发力;④将已经燃烧的废气从气缸中排出。材料三: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以四冲程为依据的煤气内燃机,利用飞轮的惯性使四冲程自动实现循环往复,内燃机的效率达到14%。(1)四冲程循环理论提及的“巨大爆发力”由图中的 冲程实现。(2)德罗夏提到的内燃方式是基于 的猜想;(3)老师在重复演示“做功改变内能”实验(图丙)之间,需在拔出活塞后将厚玻璃筒甩几下,其目的与内燃机的 (选填“吸气”“压缩”“做功”或“排气”)冲程的原理相似。19.(2021 铁岭)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取两个相同的试管,在试管中分别放入初温相同的A、B两种物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加热。(1)开始实验后,用搅拌棒搅拌A、B两种物质,某一时刻B物质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 ℃,搅拌的目的是使试管内的物质 。(2)如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所绘制的两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通过分析图象可知B物质熔化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 。加热到第6min时,B物质所处的状态是 (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3)已知两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关系为:cA<cB,由图象所提供的信息可知,其质量关系为:mA mB。(4)从第6min到第10min,A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将 (填“不变”“增加”或“减弱”)。20.(2021 南京)取20g冰,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熔化特点”实验。(1)冰由﹣10℃到﹣5℃吸收热量 J,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c冰=2.1×103J/(kg ℃)](2)试管内冰全部熔化后,持续加热,试管内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21.(2021 怀化)如图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图乙中温度计显示的是固体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2)每隔1min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状态,作出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图丙中BC段物体处于 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此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4)比较图丙中的AB段与CD段可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CD段的比热容。(加热过程中可认为被加热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22.(2021 扬州)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实验室提供了一块比烧杯口稍大的圆形硬纸板,甲、乙两名同学分别在硬纸板上剪出小孔,以便将温度计通过小孔插入烧杯内的水中。如图所示,剪裁合适的是 ,理由是 。(2)在烧杯中倒入约80℃的水,提高了水的初温,从而 。水沸腾后持续加热几分钟并继续测温,会发现 。(3)如图所示,水沸腾后,甲同学移走酒精灯,继续观察;乙同学继续加热,观察烧杯中的水和试管中的水。他们的目的都是探究 。23.(2021 广西)(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当入射角减小时,反射角 ;当入射角等于4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互相 。(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 ;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 。(3)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已有的器材:小车、停表、长木板及小木块各一,还需要的器材有 ;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24.(2021 湘潭)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时。(1)小聪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下方平行地放上白纸,如图1所示,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离s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如图2所示图像,由图可知,白纸被烤焦的最短时间为2min,对应的s为 cm,此距离即为该透镜的焦距f;(2)当透镜与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制成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3)仅将题(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根据光路可逆,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4)将蜡烛移至如图3所示位置,可以透过凸透镜看到烛焰所成的 (选填“虚”或“实”)像;(5)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用来制成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25.(2021 南京)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1)图中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2)图中只移动蜡烛和光屏,可以模拟照相机成像原理的操作是 (填字母)。A.都左移 B.都右移 C.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D.蜡烛右移,光屏左移(3)完成实验后,他将另一透镜放在图中45cm刻度线位置,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左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该透镜对光有 作用,可以矫正的视力缺陷是 。26.(2021 武汉)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本领。(1)加热前,在一个烧杯中倒入240mL的水,为了使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需要在另一个相同烧杯中倒入 mL的煤油。(ρ水=1.0×103kg/m3,ρ煤油=0.8×103kg/m3)(2)用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来加热水和煤油,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整个实验操作无误。图乙中,若图线②反映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则图线 (填序号)可以反映煤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加热过程中,煤油的热值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3)同时停止加热,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降低的过程中,水放出的热量与降低的温度之比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煤油放出的热量与降低的温度之比。27.(2021 赤峰)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小阳取来相同规格的两个电加热器、完全相同的两个烧杯、温度计,分别对甲、乙两种液体加热,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前应保证甲、乙两种液体的 相同;实验时小阳每隔1min记录一次液体的温度,记录结果如下表,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液体 的比热容较小。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甲液体温度/℃ 20 30 40 50 60乙液体温度/℃ 38 46 54 62 7028.(2021 黄石)某兴趣小组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进行了如下的实验:(1)提出问题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了下来,但海水却仍然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不同物质的温度不一样呢?(2)设计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①除了图中所给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或量筒)和 。②本实验的主要探究方法是 法和转换法。(3)进行实验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其中存在错误的是 A.在两个同样的试管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水和煤油B.用温度计测量这两种液体的初温,发现温度计示数相同C.把两个试管同时放入同一烧杯中加热(如图所示),且加热相同的时间D.用温度计测出两种液体的末温,发现两温度计的示数不相同(4)数据分析改正错误后,下图是该兴趣小组绘制的“吸收热量—时间”和“温度—时间”图象,能正确描述这两种液体真实情况的图象是 (5)拓展应用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煤油的沸点分别为100℃、90℃。如图所示,如果烧杯中的水已沸腾,则两试管中液体的沸腾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水、煤油都沸腾 B.水、煤油都不沸腾C.水沸腾,煤油不沸腾 D.水不沸腾,煤油沸腾29.(2021 烟台)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明采用了水浴法加热。(1)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 。(2)小明组装的实验器材如图甲所示,图中存在一处明显的不足,请你指出不足之处并说明理由 ;(3)小明纠正了不足,重新调整了器材,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作出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第10min时,该物质所处的状态是 (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30.(2021 张家界)如图是某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1)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由乙图知晶体熔化时的特点为继续加热温度 ,该物质的熔点为 ℃。(3)在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4)实验完毕后,小组同学将试管中的物质换成了水,然后继续使用相同器材加热,想要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当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之后,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这是因为 。31.(2021 荆门)利用图甲中的装置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情况。(1)设计实验时,需要对变量进行控制,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分别接入相同的电阻丝,装入 (选填“质量”或“体积”)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插入温度计。实验中水和煤油在相同的时间吸收的热量 (选填“相同”或“不同”)。(2)如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水对应的图线是 (选填“A”或“B”), (选填“水”或“煤油”)的吸热能力更强。32.(2021 青岛)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如图甲所示,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给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记录数据并绘制出两种液体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1)由图象可知,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 的加热时间更长,说明它的吸热能力更强。换用多种液体进行实验,发现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了表示不同物质的这种性质差别,物理学中引入了 这个物理量。(2)实验中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这种方法还在 实验中用到(写出一个即可)。(3)实验中水的质量是400g,0﹣3min内它吸收的热量是 。(4)继续给水加热,水沸腾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它的沸点是 。取出电加热器后,水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的过程中需要 热量。33.(2021 鞍山)某同学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情况”的实验中,将水和煤油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每隔2min记录一次温度。(1)图甲是这位同学的实验装置,其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 ;(2)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水的温度如图乙所示为 ℃;(3)实验中用 表示物质吸热的多少;(4)某同学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吸热能力强。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则煤油的比热容为 J/(kg ℃)。34.(2021 青海)“水与食用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小红在学习了比热容的知识后,猜想水的吸热本领比食用油的吸热本领大,为了验证这一结论,他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1)取两个相同的试管,分别装入 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2)将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正确地插入盛有水和食用油的两个试管内,并将实验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甲所示。打开加热开关,对盛有水和食用油的试管进行加热,实验过程中,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是 ℃。(3)小红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通过分析可知,在相同时间内 的温度变化大,可得出 的吸热本领大。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解答】(1)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当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ON时,发现反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ON;(2)当光线沿NO方向射入时,反射光线也沿着法线ON射出,所以光的径迹更亮,说明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3)当光线沿FO方向射入时,发现反射光线沿OE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4)实验中能从多个方向看到纸板上的光路,是因为光线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故答案为:(1)靠近;(2)重合;(3)光路可逆;(4)漫反射。2.【解答】(1)拨动钢尺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2)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因为力度不同,物体的振幅不同,响度则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因为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3)拨动钢尺发现烛焰熄灭,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使烛焰熄灭。故答案为:(1)物体振动;(2)响度;音调;(3)能量。3.【解答】(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起,则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2)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由于介质的减少,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会减小;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将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这表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即液体能够传声。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减弱;真空;(3)传声。4.【解答】(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点燃的酒精灯外焰的高度固定B的高度;(2)图可知,温度在0℃以上,分度值为1℃,示数为97℃;温度计玻璃外壳有水雾,原因是水蒸气发生液化而来的;(3)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温度保持在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8℃;(4)沸腾是在水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周围的水变为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汇集在气泡中,使气泡越来越大,如图所示:(5)实验中,热只能自发地由酒精灯的火焰传递给水,却不会反过来传递,说明能量的转移具有方向性。故答案为:(1)需要;(2)97;液化;(3)98;不变;(4)如上图所示;(5)方向性。5.【解答】(1)水浴加热的好处是使试管内的物质受热均匀;(2)(3)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BC段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BC段为熔化阶段,为固液共存态,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a点的内能小于b点的内能。故答案为:(1)均匀;(2)固液共存;小于;(3)晶体。6.【解答】(1)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45℃;(2)由图可知,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所以海波是晶体;(3)第3min时,海波正处于熔化过程中,所以海波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故答案为:(1)45;(2)晶体;不变;(3)固液共存。7.【解答】(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2)该同学只进行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故答案为:(1)光的反射;(2)该同学只进行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8.【解答】(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观察并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造成重影;玻璃板如果薄,两个像距离近,测量误差小,实验效果好,所以为了改善“重影”,可以选择较薄的玻璃板;(2)①实验中应沿平面镜的位置对折,即为GH,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②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玻璃板前后木块的个数始终相等,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物体成像要清晰,就必须让木块有足够光线射向平面镜才能成像,所以应该照亮木块。故答案为:(1)位置;反;用较薄的玻璃板;(2)①GH;重合;②相等;(3)照亮木块。9.【解答】(1)实验过程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由题意可知,当蜡烛距离透镜为50.0cm﹣40.0cm=10.0cm时,在右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是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即凸透镜右侧为平行光),说明蜡烛正好在焦点上,则由焦距的定义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10.0cm;(2)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30cm,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动到光具座35.0cm刻度处,此时的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再次出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用纸挡住透镜的某一部分时,由于通过凸透镜会聚的光线数量减少,所以像会比原来变暗,但仍成完整的像;(4)将原凸透镜更换为一个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由于焦距变小,折光能力变强,像会成在光屏的前方,所以需要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可以使光线发散的凹透镜,凹透镜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故答案为:(1)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10.0;(2)照相机;35.0;(3)像完整亮度变暗;(4)凹;近视眼。10.【解答】(1)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要调节蜡烛焰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2)凸透镜成像时,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时,光屏上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20cm=2f,所以f=10cm;(3)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30cm,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上;(2)10;(3)缩小。11.【解答】(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的环境应该较暗一些;(2)由图可知,手电筒A发出的为平行光,而只有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以后过焦点,所以手电筒A的测量结果准确;而手电筒B的是发散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焦点的后面,所以测量的焦距会偏大,由于小刚的测量结果总比小丁的测量结果小,所以小丁用的手电筒B,而小刚用的手电筒A;(3)当物距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u=f时,不成像;当u>f时,成倒立的实像。故答案为:(1)较暗;(2)A;A;(3)虚;不能;实。12.【解答】(1)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说明该像可用光屏承接,为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图甲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物距将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4)由乙图可知,物距u=15cm,像距v=15cm,保持光屏位置不变,让蜡烛和凸透镜分别以2cm/s和1cm/s的速度,同时匀速向左运动,则t秒时,物距u′=15cm+(2cm/s﹣1cm/s)t=15cm+1cm/s×t,像距v′=15cm+1cm/s×t,则可知在移动过程中,要能在不动的光屏上成像,物距必须等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此时u′=v′=2f=20cm,即15cm+t×1cm/s=20cm,解得t=5s。故答案为:(1)主光轴;(2)倒立;实像;(3)照相机;(4)5;等大。13.【解答】(1)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要调节蜡烛、光屏的中心都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2)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即此时f<u<2f,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清晰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3)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答案为:(1)主光轴;(2)放大;投影仪;(3)变暗。14.【解答】由图可知,此时u>v,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仍能会聚光线,在光屏上成像,所以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完整的像。故答案为:缩小;照相机;完整。15.【解答】(1)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4℃。(2)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到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此方法称为水浴法,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块受热均匀。(3)图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在第4min到第10min,物质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可知冰是晶体。在第6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4)小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烧杯内的水会沸腾,但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因为试管内的水可以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只有烧杯内的水沸腾。故答案为:(1)﹣4;(2)受热均匀;(3)晶体;固液共存态;(4)烧杯。16.【解答】(1)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会减小;(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原理可知,光线在下表面上的折射角等于在上表面上的入射角,由几何知识可知当光从下表面射出后,一定与射入上表面前的光线平行,即这一束光进入玻璃砖前的光线与离开玻璃砖后的光线是平行的;(4)硬币反射的光线由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玻璃面偏折,所以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硬币的虚像比硬币的实际位置浅一些。故答案为:(1)减小;(2)可逆;(3)平行;(4)浅。17.【解答】(1)将两个表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甚至无法被重物拉开,是因为铅块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2)由物理常识可知,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3)图中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等大的实像,则说明2f=20cm,则焦距为10cm,将蜡烛移至15cm刻线处时候,物距为50cm﹣15cm=35cm,物距在2倍焦距之外,所成的像为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照相机利用这一规律制成的;故答案为:(1)引力;(2)不变;(3)缩小;照相机。18.【解答】(1)在四冲程内燃机中,提供动力的是做功冲程;由图可知,A中进气门打开,活塞下行,为吸气冲程;B中两个气门关闭,活塞上行,为压缩冲程;C中两个气门关闭,活塞下行,为做功冲程;D中排气门打开,活塞上行,为排气冲程;故“巨大爆发力”由C冲程实现;(2)德罗夏提到的内燃方式是基于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热量损失少,热效率高的猜想;(3)老师需在拔出活塞后将厚玻璃筒甩几下,其目的是排出里面的废气,相当于内燃机的排气冲程。故答案为:(1)C;(2)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热量损失少,热效率高;(3)排气。19.【解答】(1)先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30℃到40℃之间一共10小格,所以分度值为1℃,由此可知温度计的示数为36℃;加热过程中要对物质进行搅拌,其目的是使试管内的物质均匀受热;(2)根据图像可以判断,B物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B物质是晶体,晶体熔化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由图可知在6min时,处于B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会保持固液共存状态;(3)题中条件已知:cA<cB,因为A、B两物质在同一烧杯中,是相同热源,在相同的时间内,A、B两物质吸收的热量相等,由Q=cmΔt知,所以若A、B两物质质量相同,A物质的升温应该较快,但通过图像可知,4min前,两物质都处于固态,B物质的升温较快,说明此时A物质的质量较大,才造成了升温缓慢;(4)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内能增加,温度不断升高,所以分子运动速率加剧。故答案为:(1)36;均匀受热;(2)温度不变;固液共存;(3)>;(4)增加。20.【解答】(1)冰的变化温度:Δt=﹣5℃﹣(﹣10℃)=5℃,则20g冰在此过程中吸收的热量:Q吸=c冰mΔt=2.1×103J/(kg ℃)×20×10﹣3kg×5℃=210J。因为冰是晶体,所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2)试管内冰全部熔化后,持续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试管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故答案为:(1)210;不变。(2)不能。21.【解答】(1)由图乙可知,零刻度在上方,是零下温度,每个小格代表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7℃;(2)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3)由图象可知,BC段时,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属于晶体的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并存状态;(4)由图丙可知,AB段是固体的升温过程 CD段是液体的升温过程,AB段升高的温度与CD段升高的温度相同时,AB段吸收热量小于CD段吸收的热量,根据Q吸=cm△t,由图象可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小于在CD的比热容。故答案为:(1)﹣7。(2)晶体。(3)固液共存;不变。(4)小于。22.【解答】(1)乙同学在纸板边缘剪孔,放入温度计后,温度计的玻璃泡会接触到烧杯侧壁,从而导致测量温度不准确,故剪裁合适的是甲同学;(2)提高水的初温,从而缩短了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水沸腾后持续加热并继续测温,会发现温度保持不变;(3)甲同学移走酒精灯,水无法持续吸热,沸腾停止,而乙同学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持续吸热,能继续沸腾,但试管内水的温度始终和烧杯内水的温度相同,没有温度差,无法热传递,因此试管内的水无法持续吸热,故不沸腾,因此他们的目的都是探究水沸腾时是否需要持续吸热。故答案为:(1)甲;乙同学剪裁的孔会让温度计玻璃泡碰到烧杯壁;(2)缩短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温度保持不变; (3)水沸腾时是否需要持续吸热23.【解答】(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当入射角减小时,反射角也随之减小;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等于45°时,反射角也等于45°,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90°,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互相垂直;(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3)根据v=可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故答案为:(1)减小;垂直;(2)相平;不变;(3)刻度尺;小。24.【解答】(1)当正对太阳光的凸透镜将阳光会聚为一个最小、最亮的点时,会聚点的阳光温度最高、能量最大,将纸烤焦的时间也就最短。而凸透镜将阳光会聚为一个最小、最亮的点时,这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由图可知,当凸透镜到纸的距离为10cm时将纸烤焦的时间最短,则凸透镜到纸的距离为10cm时会聚的点最小、最亮,故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2)当透镜与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故物体经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利用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时物体经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体经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放大镜是利用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经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工作的。(3)仅将题(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将在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4)图3中,蜡烛与凸透镜相距6cm,则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故物体经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5)远视眼对光的折射能力较弱,在看近处物体时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方,为使从近处物体发出的光能会聚到视网膜上,我们应增加这些光的会聚程度,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近视眼的折光能力太强,在看远处物体时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使从远处物体发出的光能会聚到视网膜上,我们应减弱这些光的会聚程度,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故答案为:(1)10。(2)放大;投影仪。(3)能。(4)虚。(5)远视。25.【解答】(1)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等于像距,为30.0cm,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2)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当u>2f时,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在图中应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左移动;(3)向左移动光屏又发观清晰的像,说明透镜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则该透镜为凸透镜,常用来矫正远视眼。故答案为:(1)等大;(2)A;(3)会聚;远视眼。26.【解答】(1)水的体积:V水=240mL=240cm3;水的质量:m水=ρ水V水=1.0g/cm3×240cm3=240g;煤油的质量m油=m水=240g;煤油的体积:V油===300cm3;(2)可观察图象,在加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①的温度变化量大,故①的吸热能力弱。又因②是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图象,水的比热容又大于煤油的比热容,故①为煤油;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所以加热过程中,其热值大小不变;(3)由Q=cm△t可知:放出的热量与降低的温度之比=cm,所以在质量和放出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比热容与降低的温度成反比,故水放出的热量与降低的温度之比大于煤油放出的热量与降低的温度之比。故答案为:(1)300;(2)①;不变;(3)大于。27.【解答】根据比较吸热能力的2种方法,要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在相等时间内液体吸收热量相同,温度升高的越高,吸热能力越弱,液体的比热容越小,由表格数据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相同的时间,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甲液体温度升高了60℃﹣20℃=40℃,乙液体温度高了70℃﹣38℃=32℃,即甲比乙温度升高的多,甲液体的吸热能力弱,甲的比热容小。故答案为:质量;甲。28.【解答】(2)①本实验中,两只试管中的煤油和水处于同一杯水中,所以加热条件相同;为比较煤油和水的吸热能力,应控制二者的质量相同,利用天平(量筒)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绘制处“吸收热量—时间”和“温度—时间”图象,还需要计时工具,所以还应添加“停表”或其他计时工具。②本实验中需控制试管内煤油与水的质量相同、加热条件相同,所以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本实验是通过比较两只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来比较煤油与水的吸热能力的,所以还用到了转化法。(3)为比较煤油和水的吸热能力,应使试管中的煤油与水的质量相同,而不是体积相同,故步骤A错误。(4)本实验中,两只试管中的煤油和水处于同一杯水中,所以加热条件相同,即两只试管内的煤油和水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即A、B两图中,煤油和水吸收热量的图线是重合的,故A、B错误。煤油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所以在相同时间内(液体均未沸腾的情况下),水的温度改变量较煤油的小,即在初温相同的情况下,加热相同时间,水的末温低于煤油的末温。故C、D两图中,C图符合要求。(5)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试管中的水虽然温度也可以达到其沸点,但是因与烧杯中水不存在温差,无法从烧杯中水处吸收到热量,所以试管中的水无法沸腾。煤油的沸点为90℃,在烧杯中水的温度超过90℃后,煤油的即使达到90℃仍可以继续吸取热量,所以煤油可以沸腾。故答案为:(2)①停表;②控制变量法。(3)A。(4)C。(5)D。29.【解答】(1)采用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避免局部受热,使物质受热均匀;(2)由图甲可知,在安装上有一处明显的错误,其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底,温度计的读数不是被测物质的温度;(3)由图乙可知,该物质在第6分钟到13分钟,吸收热量,温度保持6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为60℃;在第10min时,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为固液共存态。故答案为:(1)使物质受热均匀;(2)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底;温度计的读数不是被测物质的温度;(3)60;固液共存。30.【解答】(1)由图乙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6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2)由题中图乙可知,该物质熔化图像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6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为60℃。(3)由图乙可知,在第6min时,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4)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图中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虽然继续加热,因试管内外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故答案为:(1)晶体。(2)不变;60。(3)固液共存(4)不能;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31.【解答】(1)根据比较吸热能力的两种方法,在该实验中要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故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图中两相同的电阻丝串联,通过的电流相同,由焦耳定律Q=I2Rt可知在通电时间相同时,两电热丝放出的热量相同,所以实验中水和煤油在相同的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2)加热时间,水和煤油吸热相同,由图知△tA<△tB,所以B表示的是煤油吸热升温的情况,A表示的是水吸热升温情况;根据图像可知,加热相同时间,A升高的温度低,B升高的温度高,因此A的吸热能力强,即水的吸热能力强。故答案为:(1)质量;相同;(2)A;水。32.【解答】(1)由图象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的加热时间长,则水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能力更强;换用多种液体进行实验,发现不同物质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了表示不同物质的这种性质差别,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比热容越大,物质的吸热能力越强;(2)实验中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这种方法是转换法;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时,根据木块移动的距离判定动能的大小,采用的是转换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中,根据海绵的凹陷程度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采用的是转换法;(3)实验中水的质量是m=400g=0.4kg,0﹣3min内升高的温度是Δt=90℃﹣70℃=20℃;它吸收的热量是:Q吸=cmΔt=4.2×103J/(kg ℃)×0.4kg×20℃=3.36×104J;(4)继续给水加热,水沸腾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8℃,所以水的沸点是98℃;取出电加热器后,水无法吸收热量,水会停止沸腾,说明水在沸腾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故答案为:(1)水;比热容;(2)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3)3.36×104J;(4)98℃;吸收。33.【解答】(1)要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需要控制液体的质量相同,图甲中液面相平,液体的体积相同,由于液体的密度不相同,根据m=ρV知液体的质量不相同,故甲图中的错误是没有控制液体的质量相同;(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的示数为27℃;(3)根据转换法,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来反映的;(4)①根据图象分析可知,加热相同的时间,水升温小,根据比较吸热能力的第2种方法,水的吸热能力强些;②由图乙可以看出,升高40℃,水要加热8分钟,煤油要4分钟,即升高相同的温度,煤油吸热的热量是水的 ,根据Q吸=cmΔt可知,在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比热容c与Q吸正比,故煤油的比热容是:c煤油=×4.2×103J/(kg ℃)=2.1×103J/(kg ℃)。故答案为:(1)没有控制液体的质量相同;(2)27; (3)加热时间;(4)水;2.1×103。34.【解答】(1)实验中使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的大小,应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2)由图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67℃;(3)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变化小,食用油的温度变化大,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故答案为:(1)质量;(2)67;(3)食用油;水。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