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长葛市第三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9科9份)(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长葛市第三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9科9份)(无答案)

资源简介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化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
以下数据解题时可供参考: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Fe:56 Cu:64 S:32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该反应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C.放热反应比吸热反应容易发生
D.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只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端写上热量的符号和数值即可
B.凡是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进行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H2(g)+O2(g)===2H2O(l);ΔH=-483.6 kJ
3.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4.已知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则关于方程式2H2O(l)===2H2(g)+O2(g)的ΔH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数 B.该反应ΔH大于零
C.该反应ΔH=-571.6 kJ/mo D.该反应可表示36 g水分解时的热效应
5.已知:H2(g)+F2(g)===2HF(g) ΔH=-270 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 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 L氢气与1 L氟气吸收270 kJ热量
B.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反应生成2 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 kJ
C.在相同条件下,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气体分子放出270 kJ热量
6.下面均是正丁烷与氧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 kPa):
①C4H10(g)+O2(g)===4CO2(g)+5H2O(l);ΔH=-2 878 kJ·mol-1
②C4H10(g)+O2(g)===4CO2(g)+5H2O(g);ΔH=-2 658 kJ·mol-1
③C4H10(g)+O2(g)===4CO(g)+5H2O(l);ΔH=-1 746 kJ·mol-1
④C4H10(g)+O2(g)===4CO(g)+5H2O(g);ΔH=-1 526 kJ·mol-1
由此判断,正丁烷的燃烧热是(  )
A.ΔH=-2 878 kJ·mol-1 B.ΔH=-2 658 kJ·mol-1
C.ΔH=-1 746 kJ·mol-1 D.ΔH=-1 526 kJ·mol-1
7.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ΔH的绝对值均正确) (  )
A.C2H5OH(l)+3O2(g)===2CO2(g)+3H2O(g);ΔH=-1 367.0 kJ·mol-1(燃烧热)
B.NaOH(aq)+HCl(aq)===NaCl(aq)+H2O(l);ΔH=+57.3 kJ·mol-1(中和热)
C.S(s)+O2(g)===SO2(g);ΔH=-296.8 kJ·mol-1(反应热)
D.2NO2===O2+2NO;ΔH=+116.2 kJ·mol-1(反应热)
8.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Zn(s)+O2(g)===ZnO(s) ΔH1=-351.1 kJ/mol
Hg(l)+O2(g)===HgO(s) ΔH2=-90.7 kJ/mol
由此可知Zn(s)+HgO(s)===ZnO(s)+Hg(l) ΔH3,其中ΔH3的值是(  )
A.-441.8 kJ/mol  B.-254.6 kJ/mol C.-438.9 kJ/mol D.-260.4 kJ/mol
9.由下图分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C和B+C―→A两个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不等
B.A―→B+C是放热反应
C.A具有的能量高于B和C具有的能量总和
D.A―→B+C是吸热反应,则B+C―→A必然是放热反应
10.在密闭容器中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速率分别用v(A)、v(B)、v(C)表示。已知v(A)、v(B)、v(C)之间有以下关系2v(B)=3v(A),3v(C)=2v(B)。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  )
A.2A+3B===2C B.A+3B===2C
C.3A+B===2C D.A+B===C
11.已知4NH3+5O2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NO)、v(H2O)表示,则正确的关系是(  )
A.v(NH3)=v(O2) B.v(O2)=v(H2O)
C.v(NH3)=v(H2O) D.v(O2)=v(NO)
12.一定温度下,对可逆反应A(g)+2B(g) 3C(g)的下列叙述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  )
A.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A,同时生成3a mol C
C.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13.2SO2(g)+O2(g) 2SO3(g)是制备硫酸的重要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催化剂V2O5不改变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
B.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将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D.在t1、t2时刻,SO3(g)的浓度分别是c1、c2,则时间间隔t1~t2内,SO3(g)生成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
14.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 2SO2(g)+O2(g) 2SO3(g) Δ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Ⅰ表示的是t1时刻增大O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图Ⅱ表示的是t1时刻加入催化剂后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图Ⅲ表示的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甲的催化效率比乙高
D.图Ⅲ表示的是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压强较高
15.工业制硫酸中的一步重要反应是SO2在400~500 ℃下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这是一个正反应放热的可逆反应。如果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述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使用催化剂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
B.在上述条件下,SO2不可能100%地转化为SO3
C.为了提高SO2的转化率,应适当提高O2的浓度
D.达到平衡时,SO2的浓度与SO3的浓度相等
16.对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下列反应: 2X(g)+Y(g) 2Z(g),减小压强时,对反应产生的影响是(  )
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7.在25 ℃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
物质
X
Y
Z
初始浓度/mol·L-1
0.1
0.2
0
平衡浓度/mol·L-1
0.05
0.05
0.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
B.反应可表示为X+3Y2Z,其平衡常数为1 600
C.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D.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18.在密闭容器中的一定量混合气体发生反应:xA(g)+yB(g) zC(g),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0 mol·L-1,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达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降低为0.30 mol·L-1。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x+yC.B的转化率增大 D.C的体积分数下降
19.已知4NH3(g)+5O2(g) 4NO(g)+6H2O(g) ΔH=-1 025 kJ·mol-1是一个可逆反应。若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相同,则下图中关于该反应不正确的是 (  )
20.2.0 mol PCl3和1.0 mol Cl2充入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述反应:PCl3(g)+Cl2(g) PCl5(g)。达平衡时,PCl5为0.40 mol,如果此时移走1.0 mol PCl3和0.50 mol Cl2,在相同温度下再达平衡时PCl5的物质的量是 (  )
A.0.40 mol B.0.20 mol
C.小于0.20 mol D.大于0.20 mol,小于0.40 mol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共40分)
21.(8分)Ⅰ.已知某反应A(g)+B(g) C (g)+D(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是____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该反应的ΔH=____________kJ·mol-1(用含E1、E2的代数式表示),1 mol气体A和1 mol气体B具有的总能量比1 mol气体C和1 mol气体D具有的总能量____________(填“一定高”、“一定低”或“高低不一定”)。
(2)若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使逆反应速率增大,则E1和E2的变化是:E1_________,E2_________,ΔH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Ⅱ.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Fe2O3(s)+3CO(g) ===2Fe(s)+3CO2(g) ΔH1=-25 kJ·mol-1 ①
3Fe2O3(s)+CO(g)===2Fe3O4(s)+CO2(g) ΔH2=-47 kJ·mol-1 ②
Fe3O4(s)+CO(g)===3FeO(s)+CO2(g) ΔH3=+19 kJ·mol-1 ③
写出FeO(s)被CO还原成Fe和CO2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7分)煤作为燃料,可以有下列两种途径(把煤看成由碳组成):
途径Ⅰ:C(s)+O2(g)===CO2(g) ΔH=-a kJ·mol-1
途径Ⅱ:C(s)+H2O(g)===CO(g)+H2(g) ΔH=+b kJ·mol-1
2CO(g)+O2(g)===2CO2(g) ΔH=-c kJ·mol-1
2H2(g)+O2(g)===2H2O(g) ΔH=-d kJ·mol-1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等质量的煤,途径Ⅰ放出的热量____途径Ⅱ放出的热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b的数学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用a、c、d表示)。
(3)由于制取水煤气反应中,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在反应时,反应物需要______(填“吸收”或“放出”)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
(4)简述煤通过途径Ⅱ作为燃料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9分)现有反应:mA(g)+nB(g) pC(g),达到平衡后,当升高温度时,B的转化率变大;当减小压强时,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减小,则:
(1)该反应的逆反应为________热反应,且m+n________p(填“>”“=”或“<”)。
(2)减压时,A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
(3)若容积不变加入B,则A的转化率__________,B的转化率__________。
(4)若升高温度,则平衡时B、C的浓度之比c(B)/c(C)将__________。
(5)若加入催化剂,平衡时气体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B是有色物质,A、C均无色,则加入C(体积不变)时混合物颜色__________;而维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氖气时,混合物颜色__________(填“变深”“变浅”或“不变”)。
24.(16分)氨是重要的氮肥,合成原理为:N2(g)+3H2(g) 2NH3(g) ΔH=-92.4 kJ/mol。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如果降低温度,该反应K值E,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N2的转化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500℃、20 MPa时,将N2、H2置于一个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各种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10 min内以NH3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10~20 min内:NH3浓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加了催化剂 B.缩小容器体积
C.降低温度 D.增加NH3物质的量
③第1次平衡的时间为:____________,第2次平衡的时间为:____________,第1次平衡:平衡常数K1=___________________ (带数据的表达式),第2次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__________;
④在反应进行至25 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第二次平衡时,新平衡的平衡常数K2 K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
第Ⅰ卷 (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中。)
1.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2.建设和谐的家园,我们提倡虚怀若谷、宽容谦逊、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权夺利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提出相似思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3、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4.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它( )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 D.解除了各诸侯王国割据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5.“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 B.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 D.孔孟之道
6.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7.“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天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以上三段文字所代表的学派依次是( )
A.道家—儒家—法家 B.法家—儒家—道家
C.道家—儒家—墨家 D.儒家—法家—杂家
8.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
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南宋
9.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10.人们总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农民战争也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的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黄宗羲 D.王阳明
11.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的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2.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苏格拉底则说:“美德即知识。”这说明二者( )
A.都看到了人的美德与智慧之间的内在联系 B.都反对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C.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D.所处的社会环境没有任何差异
13.马丁.路德提出:“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悔罪券,也同样可以获得赎罪或全部免罚。”这反映了他( )
A.追求灵魂升天 B.倡导人的解放
C.否定教皇权威 D.宣扬《圣经》精神
14.智者学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
A.宣传发展了人文主义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D.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发展
15.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
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B.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16.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其中 “三权”是指( )
①财政权 ②行政权 ③立法权 ④司法权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恩格斯说:“意大利是一个典型国家,自从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这里的“现代世界的曙光”是指( )
A.工业革命拓展到意大利 B.新航路的开辟
C.文艺复兴运动 D.意大利的反宗教斗争
18.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
A.莎士比亚代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
B.其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基督教会神学的批判
C.莎士比亚对管理印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D.其作品体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扩大了英国的影响
19.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天才的设想。中国隋唐时期的政治改革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两者虽然具有不同的性质,但仍可以找到相似之处(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君主的统治能力
C.具有分权与制衡的特点 D.形成严密的官僚机构体系
20.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文精神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21.古代中国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对薄弱。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重视使用技术 (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④理论体系完整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22.汉武帝时代的赋以气势恢弘,辞藻华美为特征,这反映出的本质内容是( )
A.社会动乱和经济凋蔽 B.国力的强盛
C.豪迈奋进的时代精神 D.宏阔广大的文人气度
23.2010年5月,山东省济南市举办了中小学“京剧进校园”展演活动,学生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还可以增长一些历史知识,主要是因为京剧( )
A.是兼收其他剧种的长处而形成的 B.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C.继承了古代戏曲歌舞并重的传统 D.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
24.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的发明是( )
A.指南针 B.火药 C.针灸疗法 D.印刷术
25.古代中国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的作用
C.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技术
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
26.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
A.甲骨文的形成 B.秦始皇统一文字 C.楷书的形成 D.汉字演变为书法
27.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第一集的片头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日常生活的繁华景象,此片断取材于当时的一幅著名绘画,该幅画可能是( )
A.《女史箴图》 B.《步辇图》 C.《清明上河图》 D.《送子天王图》
28.美国全球定位系统卫星上要用一些装置去纠正卫星运动所造成的时间偏差,这一应用技术的理论来源是( )
A.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B.达尔文的进化轮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29.某电视台节目给了一个谜面“巨匠、17世纪、力学、英国”,打一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谜底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普朗克 D.爱因斯坦
30.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②优胜劣汰思想影响了被压迫民族的斗争;③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④促进了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萌发;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1.19世纪,西方宗教信仰的虔诚度降低。与这一趋势形成无关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伽利略
32.文艺复习之后,欧洲自然科学家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果。下列科学家与其成果搭配正确的是( )
①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②牛顿—经典力学体系;③爱因斯坦—相对论;④普朗克—量子论; ⑤达尔文—进化论;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33.1931年10月18日凌晨,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程。下葬时,为纪念他的伟大贡献,美国各地( )
A.熄灭电灯一分钟 B.轮船鸣笛三分钟
C.教师敲钟84响 D齐奏《英雄交响曲》
3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现代史上,科技革命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造就了许多新的职业,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下列职业人员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程序员—空姐—汽车售票员—火车司机 B.汽车售票员—程序员—火车司机—空姐
C.火车司机—汽车售票员—空姐—程序员 D.汽车售票员—空姐—程序员—火车司机
35.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的出现就是一个缩影,像“喜欢”叫做“稀饭”、“哥哥”简称“GG”、“我”叫做“偶”。下面有关对此的评价错误的是( )
A.互联网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
B.网络语言别具特色
C.网络语言毫无价值
D.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最好坚持“网络语言有风险,使用需谨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5分)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以下是我国古代几位思想家的观点:
A.仁者爱人,以政为德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也,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四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之后,也总是当着权势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根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判断这三位思想家分别是谁?(3分)
根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4分)
根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言论持什么看法?(3分)
根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3分)
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2分)
37.(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格拉底 但丁 孟德斯鸠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大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材料四: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五: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结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
请回答:(1)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是什么?(2分)
(2)与但丁并称意大利那场思想解放运动初期的“三杰”的还有哪两个?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什么?(3分)
(3)材料二选自文艺复兴高潮时期哪位诗人的哪部作品?(2分)
(4)根据材料三、四、五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3分)
(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孟德斯鸠学说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以近代美国为例加以说明。(5分)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地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和答题卷三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
第 Ⅰ 卷(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对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B.一个区域内部特征是绝对一致的
C.区域的边界是十分明确的
D.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的区域
RS、GPS和GIS被统称为3S技术,现已在地理学研究领域和国土整治中得到广泛运用。据此回答2--3题。
2.在沙漠中迷路,可用哪种方式获知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信息( )
A.指南针 B.GPS设备 C.遥感图象 D.地形图
3.地理信息技术在减灾防灾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GIS技术是重大自然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
B.RS技术主要用于交通导航、地震监测等方面
C.运用GPS技术,可以进行洪水预报、淹没分析等
D.运用GIS技术,可以建立一种功能强大、快速高效的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图中所示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
A、市场指向型 B、劳动力指向型 C、原料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
5、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
A、环浡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 D、中、西部地区
6、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 )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C、便利的交通运输 D、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地
7.有关西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分条件由西向东逐渐变干 B.内蒙古草原载畜量由东到西逐渐增加
C.内蒙古东半部草质较好
D.内蒙古的东半部土地生产力较高,可以大面积开垦
8、民谣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下列行为或现象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频发的是( )
①以粮为纲,有粮不慌;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人口众多并快速增长;④大量挖采中药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 “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9--10题:
9.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
A.苔原 B.硬叶林
C.针叶林 D.草原
10.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化 B.酸雨
C.固体废弃物污染 D.臭氧层破坏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中保存生物化学物质最重要的载体是植被
B、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和亚寒带针叶林地区
C、爪哇岛的火山喷发属于雨林全球环境效应
D、亚马孙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的原因是因为雨林具有调节大气成分的作用
12.亚马孙地区雨林被破坏的根源是( )
A.发达国家的过度需求和跨国投资手段 B.巴西政府移民亚马孙平原
C.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
D.巴西政府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13. 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已认识到热带雨林保护的意义,因此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不应再负任何责任
B.?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是矛盾的,不可调和
C.??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只对这一地区的国家有利
D.?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14.图中三条以运输煤炭为主的铁路干线中,由北向南依次是( )
A.大秦线、神黄线、胶济线
B.神黄线、焦(作)日(照)线,胶济线
C.大秦线、神黄线、焦(作)日(照)线
D.神黄线、大秦线、焦(作)日(照)线
15.对于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综合利用,描述正确的是( )
A.继续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其余产业起辅助作用
B.扩大煤炭开采量,输出大量煤炭原材料
C.提高煤炭利用技术,减少三废危害,促进环境保护
D.大量对煤炭工业投资,减少对农业、轻工业和旅游业的投入
中国的资源型城市正经历着痛苦的转型。据此回答16-17题。
16、下列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的是( )
A、石家庄 B、西安 C、大同 D、拉萨
17、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绿地面积小 B、污染严重
C、植被遭到破坏 D、矿产资源浪费严重
18.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
A.河流的梯级开发 B.防洪 C.航运 D.旅游
19.田纳西河流域自19世纪后期环境恶化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人口激增,对资源的大规模掠夺式开发
B.长期高强度种植玉米,造成土地退化
C.为了获取炼钢用的木炭,大片伐林,造成水土流失
D.炼钢企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20.关于田纳西河流域土地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留出大面积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
B.实行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C.实行退耕还牧,提高草原面积D.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扩大耕地面积
21、田纳西河水量季节变化影响航运表现及措施是( )
A、影响通航里程,可建大坝梯级开发,使水量平稳
B、枯水季节,船易搁浅,则放弃航运
C、丰水季节河流通航能力小,必须修建水库,调节河流流量
D、不同季节,河流通航能力不同,应设置不同吨位的船舶来适应不同河流水位的航行要求
22.关于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
A.地形是农业生产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B.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
C.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不利于农业生产
D.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23.关于东北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 )
A.耕作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C.舍饲养畜业——广大林区和农区
D.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24.下列关于东北地区农作物的生产和分布,正确的是( )
A.苹果主要产在小兴安岭 B.冬小麦、大豆、甜菜产量居全国首位
C.夏季热量充足,日照长,作物可一年两熟
D.水稻多种植于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25. 关于山西省煤炭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种齐全,以褐煤为主
B.大同煤田是优质主焦煤基地
C.煤层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
D.分布范围广,全省有一半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26.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27.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是( )
A.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B.地区产业基础的限制
C.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 D.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8.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区相比,对外资吸引力正在下降,其原因是( )
A.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限制
B.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实行了更优惠的政策
C.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廉价
D.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水资源、矿产资源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更丰富
29.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B.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壤肥力上升
D.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被生长,不会产生水土流失
30、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C.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第Ⅱ卷(共4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31、(13分)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及“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 ,干旱程度 。(3分)
(2)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5分)
(3)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3分)
(4)从“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中看出,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
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 的退缩。(2分)
32、读东北区自然地理环境概况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写出山脉的名称:A、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2分)
(2)、图中甲和乙所处的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试简要分析其发展商品粮生产的有利和不利自然条件(6分)
(3)甲所在的地区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商品粮基地(写地形区名称),它比全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突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该平原湿地广布,简要分析该地形成内陆湿地的自然条件(6分)

33.读我国两个重要的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回答问题。(13分)
( 1)图中城市_____(字母)是我国最大城市。(2分)
(2)下面关于两个三角洲的区位条件,叙述错误的是( )(2分)
A.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
B.地理位置都位于沿海,河口三角洲地区
C.都有发达的海陆交通条件
D.能源矿产都很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综合工业基地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试分析其区位优势。(4分)
(4)珠江三角洲是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1979—1990年间,该地区利用各种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___密集型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工资水平的提高,致使该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逐渐丧失,1990年后,通过产业升级,______________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目前是我国最大的____________产业基地。(3分)
(5)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个三角洲地区相比,____________三角洲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近几年许多外资企业由该地区迁往_____________三角洲地区及国内的其他地区。(2分)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政治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
一、选择题(60分)
1.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 ?B.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D.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这说明( )
A.哲学开端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惊讶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
C.惊讶才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D.惊讶和困惑也是一种哲学
3.“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A.哲学是各门具体学科的基础 B.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经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的转变时期,列宁及时掌握物理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写下《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物理学最新发展的基础上,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材料表明( )
①真正的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②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产生影响;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④真正的哲学是对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正确总结和概括;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5.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
A.人与人的关系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D.人与世界的关系
6.“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 )
A.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7.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8.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
①形而上学始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辩证法始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②辩证法要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③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生命力,在于能够给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使人们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从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上看,它体现了( )
A.哲学对时代具有批判的功能 B.哲学有时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
C.哲学对时代具有塑造、引导的功能 D.哲学总是对社会变革起促进作用
10.我们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它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C.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能解决一切问题 D.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可以不犯错误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④全面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将哲学发展推向更高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下列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和意识密不可分
C.物质具有不可知性 D.物质是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13.“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14.“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15.著名经济学家罗默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比尔·盖茨宣称“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正确的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技能
16.未来五年,随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也将普遍较快增加,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从强国向富民”的转变。从哲学角度看,“民富”目标的提出表明(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的变化推动社会发展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
17.由于缺乏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我国居民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恐惧与歧视普遍存在。实际上,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等接触行为以及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浴室、游泳池等公共设施并不会感染艾滋病。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利益立足点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 D.知识构成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在“十一五”期间,广大党员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着眼于“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工作实际联系,不断引向深入,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了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据此回答18~19题。
18.下列对科学发展观理解正确的是(  )
①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③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④科学发展观是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思想,这是因为(  )
A.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B.方法论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C.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D.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我国一切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据此回答20~22题。
20.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后,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1.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这说明(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 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
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存在着相对静止
22.上述事实说明(  )
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C.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D.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
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敢于好高鹜远,善于实事求是。”据此回答23~24题。
23.从哲学上看,敢于“好高鹜远”是指(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不切实际的幻想???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24.上述两句话结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  )
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登陆后,可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回答25~26题。
25.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以上内容( )
A.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认识   B.是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C.属于真理的范畴 D.是正确的世界观
26.目前科技无法阻止台风的到来,也无法改变台风行进的路线,但人们可以预测台风的到来并做好防范工作,把损失减至最低。这表明( )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B.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台风
C.客观实际的发展离不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们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改变台风形成的规律
27.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实践具有目的意识性即主观能动性
28.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这表明了( )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C.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29.党的十六大强调,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的复兴增添力量,其哲学依据是(  )
A.认识的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一致的
30.“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社会的共识,但杨陵人认为这还不够,他们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并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经验。这个经验体现了这样的哲学道理(  )
①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②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③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④知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计40分)
31.《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便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14分)
(1)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6分)
(2)为什么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8分)
32.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不断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0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变化表
年份
货币政策
调整原因
2007年12月
由“稳健”转向“从紧”
经济存在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
2008年11月
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放缓
2010年12月
由“适度宽松”转向 “稳健”
基本走出金融危机冲击的阴影,保持物价稳定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和运用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33.2011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0周年纪念日。我国家的载人航天还处于发展阶段,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14分)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航天人是如何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6分)
(2)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反映了实践决定认识的哪些道理?(8分)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数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上.)
1、等差数列—3,1,5,… 的第15项的值是( )
A.40 B.53 C.63 D.76
2、已知{an}是等比数列,,则公比q=( )
(A) (B) -2 (C)2 (D)
3、在△ABC中,a=,b=,A=30°,则角 B等于(  )
A.90° B.60°或120° C.120° D.60°
4、在△ABC中,已知a=3,b=4,c=,则角C为(  )
A.90° B.60° C.45° D.30°
5、若a、b、c∈R,a>b,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A.< B.a2>b2 C. D.a|c|>b|c|
6、当x∈R时,不等式kx2-kx+1>0恒成立,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0,+∞) B.[0,+∞) C.[0,4) D.(0,4)
7、在等差数列中,,则此数列的前13项之和等于( )
A.13 B.26 C.52 D.156
8、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2,若,,成等比数列,则等于( )A B C D
9、设△ABC的三内角A、B、C成等差数列,sinA 、sinB、 sinC成等比数列,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是( )
A.直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10..若x≠2或y≠-1,M=x2+y2-4x+2y,N=-5,则M、N的大小关系是( )
(A)M>N (B)M11、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  )
A.63 B.45 C.36 D.27
12、已知,则的值为( )
A. B. C. D.
选择题答题表: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5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0分)
13、已知f(x)=x2 —5x+6  则不等式f(x)>0的解集为
14、在△ABC中,sin A∶sin B∶sin C=3∶2∶4,则cos C的值为 
15、若数列{an}的前n项和Sn=2n2+n,那么它的通项公式是
16、数列的前n项和是 .
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70分,解答题须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0分)
(1)等差数列中,,求首项及公差d
(2)在等比数列中,,,,求的值
(3)设公比为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求k的值
(12分)
已知
19、(12分)
在锐角△ABC中,a,b,c分别为角A,B,C所对的边,且a=2csin A.
(1)确定角C的大小;
(2)若c=,且△ABC的面积为,求a+b的值
20、(12分)
已知二次函数=,且不等式的解集为。
(1)求的解析式;
(2)若不等式对于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1. (12分)
已知等差数列 ,
(1) 求的通项公式;
(2) 哪一个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22、(14分)
已知等比数列的各项都是正数,前项和为,且,。求:
首项及公比的值;
若,求数列的前项和.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物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和答题卷三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 关于场强的三个公式①;②;③ 的适用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公式都只能在真空中适用
B.公式②只能在真空中适用,公式①和③在真空中和介质中都适用
C.公式②和③只能在真空中适用,公式①在真空中和介质中都适用
D.公式①适用于任何电场,公式②只适用于点电荷形成的电场,公式③只适用于匀强电场
2. 要使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间的库仑力增大到原来的4倍,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A.每个点电荷的电荷量都增大到原来的2倍,电荷间的距离不变
B.保持点电荷的电荷量不变,使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增大到原来的2倍
C.使一个点电荷的电荷量加倍,另一个点电荷的电荷量保持不变,同时将两个点电荷间的距离减小为原来的
D.保持点电荷的电荷量不变,将两个点电荷的距离减小到原来的
3.图示为包含某逻辑电路的一个简单电路图,L为小灯泡.当电阻R′受到光照时,其阻值将变得远小于R.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逻辑电路是“与”门电路
B.该逻辑电路是“或”门电路
C.该逻辑电路是“非”门电路
D.当电阻R′受到光照时,小灯泡L将发光
4. 有A、B两个电阻,它们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从图线可以判断( )
A、电阻A的阻值大于电阻B
B、电阻A的阻值小于电阻B
C、电压相同时,流过电阻A的电流强度较大
D、两电阻串联时,电阻A消耗的功率较小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E ,内阻为r ,R1和R2是两个定值电阻。当滑动变阻器的触头向a滑动时,流过R1的电流I1和
流过R2的电流I2的变化情况为( )
A、I1增大,I2减小
B、I1减小,I2增大
C、I1增大,I2增大
D、I1减小,I2减小
6、如图所示,让平行板电容器带电后,静电计
的指针偏转一定角度,若不改变两极板带的电量
而减小两极板间的距离,同时在两极板
间插入电介质,那么静电计指针的偏转角度( )
A、一定减小
B、一定增大
C、一定不变
D、可能不变
7. 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橡胶圆环均匀带正电,总电荷量为Q,
现使圆环绕垂直于环所在平面且通过圆心的轴以角速度ω匀速
转动,将产生等效电流,则( )
A.若ω不变而使电荷量Q变为原来的2倍,
则电流也将变为原来的2倍
B.若电荷量Q不变而使ω变为原来的2倍,则电流也将变为原来的2倍
C.若使ω、Q不变,将橡胶环拉伸,使环的半径增大,电流将变大
D.若使ω、Q不变,将橡胶环拉伸,使环的半径增大,电流将变小
8、静电场中有M、N两点,已知M点的电势高于N点的电势,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与N点连线方向就是电场线方向
B.一个点电荷在M点受到的电场力总要大于在N点所受到的电场力
C.一个点电荷从N点移到M点,它的电势能一定增加
D.一个点电荷从N点移到M点,它的电势能可能增加
9.在如图所示的闪光灯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为E,电容器的电容为C。当闪光灯两端电压达到击穿电压U时,闪光灯才有电流
通过并发光,正常工作时,闪光灯周期性短暂闪光,则可以判定( )
A.电源的电动势E一定小于击穿电压U
B.电容器所带的最大电荷量一定为CE
C.在一个闪光周期内,通过电阻R的电荷量与通过
闪光灯的电荷量一定相等
D. 闪光灯闪光时,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一定增大
10. 有一种测量人体重的电子秤,其原理图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踏板、压力传感器R(是一个阻值可随压力大小而变化的电阻器)、显示体重的仪表G(实质是理想电流表).设踏板的质量可忽略不计,已知理想电流表的量程为3A,电源电动势为12V,内阻为2Ω,电阻R随压力变化的函数式为R =30–0.02F(F和R的单位分别是N和Ω).下列说法正确是( )
A、秤能测量的最大体重是1500N
B、秤能测量的最大体重是1400N
C、秤零刻度线(踏板空载时的刻度线)应标在电流表G刻度盘0. 375A处
D、秤零刻度线(踏板空载时的刻度线)应标在电流表刻度盘0.400A处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实验题(共16分,其中11题8分、12题8分,其中电路图4分其余每空2分)
11、某同学在“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实验中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根金属丝的直径时,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如图(7)甲所示。可知该金属丝的直径d=______mm.一多用电表的电阻档有三个倍率,分别是×1、×10、×100。用×10档测量该电阻丝时,操作步骤正确,发现表头指针偏转角度很小读数较大,为了较准确在进行测量,应换到___档,如果换档后立即用表笔连接待测电阻进行读数,那么缺少的步骤是_________,若补上该步骤后测量,表盘的示数如图(7)乙所示,则该电阻的阻值是____________Ω。
12、检测一个标称值为5Ω的标准电阻的阻值是否准确。可供使用的器材如下:
A.待测电阻Rx,标称5Ω B.电流表A1,量程0.6A,内阻约0.6Ω
C.电流表A2,量程3A,内阻约0.12Ω D.电压表V1,量程15V,内阻约15KΩ
E.电压表V2,量程3V,内阻约3KΩ F.滑动变阻器R,全电阻约20Ω
G.直流电源E,电动势3V,内阻不计 H.电键S导线若干
(1)用伏安法测定Rx的全电阻值,所选电流表___________(填“A1”或“A2”),所选电压表为_________(填“V1”或“V2”)。
(2)画出测量电路的原理图(画在答题纸上相应的方框内)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4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10分)三只灯泡L1、L2和L3的额定电压分别为1.5V、1.5V和2.5V,它们的额定电流都为0.3A,若将它们连接成下图所示电路,且灯泡都正常发光。
(1)试求图甲电路的总电流和电阻R1上消耗的电功率。
(2)分别计算两电路电源提供的电功率,并说明哪个电路更节能。
14、(10分)一个带正电的微粒,从A点射入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微粒沿直线AB运动, 如图(9),AB与电场线夹角θ=45°,已知带电微粒的质量,电量,A、B相距.(取g=10m/s2)求:
(1)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2)要使微粒从A点运动到B点,微粒射入电场时
的最小速度是多少?
15、(12分)如图所示中电源的电动势V,
电阻, 电阻,电容器的电容
,电池内阻不计, 则当闭合开关S,
流过电源的电流是多少?稳定后电容器的带电
量多大?
16、(12分)如图所示,边长为L的正方形区域abcd内存在着匀强电场,电量为q,动能为Ek的带电粒子从a点沿ab方向进入电场,不计重力。
(1)若粒子从c 点离开电场,求电场强度的大小
和粒子离开电场时的动能?
(2)若粒子离开电场时动能为Ek’,则电场强度为多大?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生物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
第一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含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防御功能的三道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皮肤、黏膜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构成
D.人体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3.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是
A.只有神经调节 B.只有体液调节 C.主要是神经调节 D.主要是体液调节
4.将某抗原先后两次注射到同一个小鼠体内,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A的形成主要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C.再次注射抗原发生的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
5.人体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区别在于神经调节?
A.作用慢而持久 B.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
C.作用快而持久 D.作用慢持续时间也短
6.剪去行道树主干的顶端,能更好地遮阴,其依据的原理是
A.呼吸作用 B.蒸腾作用 C.顶端优势 D.光合作用
7.如右图所示,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云母片(不透水),从右边用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直立向上生长 B.不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
8.把青香蕉和黄香蕉同放于密封的塑料袋内,青香蕉不久会变黄。该过程中起作用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赤霉素 C.脱落酸 D.乙烯
9.在1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10.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的是人体内的
A.T细胞 B.B细胞 C.吞噬细胞 D.红细胞
11.下列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A.发作迅速 B.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C.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D.消退较慢
12.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是
A.都能产生抗体 B.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C.免疫细胞都在骨髓中成熟 D.都能产生浆细胞细胞
13.调节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最重要的器官是
A.汗腺. B. 肾 C.大肠 D.肺
14.右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C.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
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15.婴幼儿期分泌过少而引起呆小症的激素是
A.胰岛素 B.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性激素
16.血细胞、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 B.血液、组织液
C.血浆、组织液 D.血液、细胞外液
17.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的作用是
A.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 B.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C.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D.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18.当大脑皮层的S区受到损伤时,病人将出现什么症状
A.能看懂文字,但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B.不能看懂文字,但能听懂别人谈话
C.能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D.能够讲话,但看不懂文字
19.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的是
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B.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
C.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 D.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20.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短时间内这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是
A.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加 B.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增加
C.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减少 D.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
21.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是
A.小脑 B.下丘脑 C.脑干 D.大脑皮层
22.人体器官的移植不易成活,根据现代免疫学分析,移植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
A.淋巴细胞 B.疫苗 C.抗体 D.抗原
23.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下丘脑 B.脊髓 C.大脑皮层 D.垂体
24.下列结构中, 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A.扁桃体 B.淋巴结 C.肝 D.脾
25.在杨树的扦插繁殖中,常选择带有芽的枝条,这是因为
A.芽能进行光合作用 B.带芽的枝条是活的
C.芽能产生生长素,抑制生根 D.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26.正常情况下,不属于人体血糖来源的是
A.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B.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C.肝糖元分解 D.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和吸收
27.在农业生产上,2,4-D可用于麦田除草,其原理是:
A.高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 B.高浓度时抑制杂草生长
C.低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 D.高浓度时促进小麦生长
28.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A.抑制侧芽生长 B.抑制其开花结果
C.抑制向光性 D.促进侧芽生长
29.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以得到无子番茄,这种果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A.与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B.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C.比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多一倍 D.与受精极核染色体数目一样
30.如图所示,甲图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甲图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设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x,则:
A.m<X<n B.X= i C.n<X<i D.X>i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4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36.(4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血液中的氧进入细胞的途径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日常生活中,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     ,但机体能通过体液和      的共同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37.(6分)请观察下图,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接受刺激后,最终引起细胞E收缩,这一生理活动被称之为 ,完成这一生理活动的相关结构叫 。
(2)图中神经结构由 个神经元组成,细胞E和运动神经末端组成 。
(3)F结构叫 ,在F处出现的信号转变是 。
38.( 12分)右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 A 、B 代表激素名称,请回答:
(1)甲、乙和丙所代表的腺体名称分别是 、
和 ,激素 B 的名称是 。
(2)图中 ① ② ③ ④ 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 。
(3)甲状腺激素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
39. (12分)在农业生产中,单子叶作物的农田中常会生长一些双子叶杂草,它们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粮食减产。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与单子叶农作物混生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影响,请据图分析回答:
(1) 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_________ 性,即 (填“高”或“低,’)浓度促进生长, 浓度抑制生长。
(2)不同类型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比单子叶植物 ,所以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杀死___________ 植物。
(3) 当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B一C段时,其对曲线①所代表的植物的作用是______。
40.某研究性课题小组的同学对植物生长非常有研究兴趣,设计了如下实验以探究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8分)
(1)某同学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时,进行了图1所示的实验,你从实验中获得的结论是 。你获得这一结论的理由是 。
(2)另一同学做了图2所示的实验设计,将经过图2甲处理后的琼脂块分别放在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切面上(见图2中乙),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①若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 ,说明单侧光使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
②若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 ,说明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了。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英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
第I卷(选择题 共85分)
第一部分 听力略
第二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语法和词汇知识(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21.---How about______ Christmas evening party?
---I should say it was_______ success.
A. a; a B. the; a C. a; / D. the; /
22.The teacher asked us_____ so much noise.
A. don’t make B. not make C. not making D. not to make
23._______is said in the article, different jobs calls for different qualities.
A. It B. What C. That D. As
24.I doubt______ Tom and his sister have arrived by now.
A. which B. that C. whether D. what
25.I don’t_____ what he is saying because I never_____ him.
A. believe; believe B. believe; believe in C. believe in; believe in D. believe in; believe
26.Having been ill in bed for nearly a month, he had a hard time______ the exam.
A. pass B. to pass C. passed D. passing
27.What frightened me was not what he said but_____ he said it.
A. the way B. in the way that C. in the way D. the way which
28.Once a decision has been made, all of us should_______ it.
A. direct to B. stick to C. lead to D. refer to
29._______ you start, ________ you will be back.
A. Earlier; sooner B. The earlier; the sooner
C. Earlier; later D. The earlier; the later
30.You will be late_____ you leave immediately.
A. unless B. until C. if D. for
31.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students who_____ a winner of scholarship for three years.
A. is B. are C. have been D. has been
32.I don’t think Mary and Sue______ before, _____?
A. have met; haven’t they B. have seen; have I
C. have met; have they D. have seen; don’t they
33.People who are______ don’t like to talk in public.
A. generous B. shy C. social D. brave
34.______ people in the world are sending information be e-mail every day.
A. Several million of B. Several millions C. Millions of D. Million of
35.They_____ classes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A. had B. would have C. were having D. are having
第二节: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每题所给的A B C 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I sha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the earthquake took place. It was about 5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and I was 36 to my daughter’s school. Our plan was to go 37 together. I’d stopped at a 38 to get some fresh fruit. We like to have some fruit to eat 39 our swim. I was driving along a high road on the way. 40 my road was another road which was built like a 41 . I was hungry so I put the bag of apples 42 me and started to eat one. 43 I saw the cars in front of me start to 44 from side to side. Then my car started to shake! I didn’t know what was happening. Perhaps something had 45 wrong with my car. I drove a little more slowly and then I 46 the car and at the same moment the road 47 onto the cars in front of me. I found myself in the __48 . I couldn’t move. My legs and feet were hurting badly and I couldn’t move them. All round me was 49 . But above me I could hear shouts and a lot of noise. Then I memorized what had happened. I had been 50 an earthquake. For about two hours nobody came. Luckily I could reach the bag of 51 , so at least I had plenty to eat. Then I heard people 52 towards me. A team of people had come to 53 if anyone was under the 54 road. I called out ,“I’m here!” I heard a shout. Soon a stranger climbed to my car. “How are you 55 ?”he asked. “Not too bad,”I said. They didn’t get me out until the next morning.
36. A. driving B. leading C. walking D. running
37. A. shopping B. dancing C. swimming D. sightseeing
38. A. farm B. shop C. park D. school
39. A. after B. during C. since D. once
40. A. Under B. Along C. Over D. Beside
41. A. bridge B. roof C. cover D. top
42. A. under B. along C. inside D. beside
43. A. Finally B. Actually C. Suddenly D. Slowly
44. A. move B. roll C. burst D. jump
45. A. been B. broken C. gone D. done
46. A. parked B. started C. moved D. stopped
47. A. put B. ran C. fell D. jumped
48. A. dark B. afternoon C. sun D. car
49. A. noisy B. dusty C. quiet D. blood
50. A. on B. at C. by D. in
51. A. food B. sandwiches C. apples D. bread
52. A. climbing B. shouting C. moving D. driving
53. A. know B. tell C. understand D. see
54. A. falling B. broken C. breaking D. dirty
55. A. sleeping B. feeling C. eating D. going
第三节:阅读理解(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 B C 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
Mr. and Mrs. White had two sons and three daughters.One Sunday,Mrs. White said to her husband,“The children don’t have any lessons today,and you’re free too.There’s a new funfair(游乐场)in the park.Let’s all go there to play. ”
Her husband said,“1 want to finish some work today. ” “Oh, forget it.Go there and make our children happy.That’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Mrs. White said.
So Mr. and Mrs. White took their children to the funfair.Mr. White was forty-five years old, but he enjoyed the funfair more than his children. He hurried from one thing to another,and ate lots of sweets. One of the children said to her mother,“Dad is just like a small child,isn’t he, Mom?” Mrs. White didn’t want to follow her husband around any more at that time and answered,“He is even worse than a small child,Mary,because he might spend more money than a small child.”
56. There were ________ children in the White family.
A. two B. three C. four D. five
57.One Sunday,Mr. and Mrs. White wanted to go to _______ with their children.
A.school B. work C. a funfair D. a shop
58.Mr. White liked the place so much that he_______.
A.bought lots of sweets B. followed his wife all the time
C.hurried from one thing to another D. asked a lot of questions
59.From the story we know Mrs. White________ when Mary asked her the question.
A.was still excited to play B. was a little angry with Mr. White
C.looked for Mr. White everywhere D. ate a lot of sweets
60.Of all he family members,_________ enjoyed playing there most that Sunday.
A.Mr. White B.Mrs. White C. Mary D. the boys

B.
Welcome to our school. You can do a lot of things here. Come and join us.
Timetable
Sunday
8:30---11:30
Personal Inventions
You can see many inventions by the students;
you may also bring your own inventions.
Monday
19:00---21:00
Space and Man
Dr. Thomas West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universe.
Wednesday
19:30---21:00
Modern Medicine
Mrs. Lucy Green
Would you like to know medical science?
Friday
18:30---21:00
Computer Science
Mr. Harry Morison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Learn to use Windows XP.
61. You may have a chance to introduce your inventions on _________.
A. Sunday B. Monday C. Wednesday D. Friday
62. The person who teaches Computer Science is from___________.
A. Canada B. Australia C. New Zealand D. America
63. You may learn something about a disease called TB from __________.
A. Dr. West B. Mr. Morison C. Mrs. Green D. Mr. Thomas
64. If you want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satellites, you can go to the class from______.
A. 8:30 to 11:30 on Sunday B. 19:00 to 21:00 on Monday
C. 19:30 to 21:00 on Wednesday D. 18:30 to 21:00 on Friday
C
A student is learning to speak British English. He wonders (想知道): Can I communicate with Americans? Can they understand me? Learners of English often ask: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How important are these differences?
Certainly!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There are a few differences in grammar. For example, speakers of British English say “in hospital” and “Have you a pen?” Americans say “in the hospital!” and “Do you have a pen?”. Pronunciation is sometimes different. Americans usually sound theirs in words like “bird” and “hurt”. Speakers of British English do not sound theirs in these words.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in spelling and vocabulary. For example, “colour” and “ honour ” are British, “color” and honor” are American.
These differences in grammar, pronunciation, spelling and vocabulary are not important, however. For the most part,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are the same language.
65.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are different in ________. A. spelling B. pronunciation C. grammar D. all of the above
66. What is not mentioned (提及) in the passage?
A.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B. Whether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are one language or two.
C. H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came about.
D. How important the differences are.
67. According to this passage, British people and Americans have _________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A. little B. much C. some D. great
D
Victor’s hobby was collecting stamps. He had stamps from many countries, like England, Canada and China. On his birthday, can you guess what people gave him? That’s right---stamps.
Victor’s favourite stamps came from France. He had almost every stamp from 1954 to 2004. He only needed one. That was a 1974 special edition*. It was very hard to find.
He looked for it everywhere. He asked his friends and relatives to help him. But nobody could find the stamp. It made Victor very sad.
“Don’t worry. Never give up,” his father said to him. “If you have enough patience, you’ll find it one day.”
“I hope so,” Victor said.
Victor also liked writing. He had a pen friend in France. They wrote to each other every month. Victor’s pen friend, Phillip, usually used new stamps to send letters. Sometimes, his mother gave him stamps to use. Once Phillip’s mother gave him a big, green stamp. It looked old. When Victor received the letter, he was very surprised. On the envelope, he looked carefully at the stamp. It was the 1974 special edition stamp. Victor was so happy. He told his sister, his mother and his father.
“ You see,” his father said. “ You did find your stamp. So, it’s good to have two things in life.”
“What are they?” Victor asked.
“ Friends and patience.” He answered.
68. It was very difficult for Victor to find a special French stamp of _________.
A. 1954 B. 1974 C. 1994 D. 2004
69. Who owned the special edition stamp at the very beginning?
A. Phillip. B. Phillip’s mother. C. Victor. D. Victor’s father.
70. The passage mainly tells us that ________ is(are) important to people.
A. a happy family B. a good hobby
C. relatives and friendship D. friends and patience
第三部分 任务型读写(10分)
_71_ one of the best things you can possibly do is to start you own club. it’s great fun especially if you are the sort of person who feels there’s never anything to do during the school holidays.
the first thing you need to come up with is an idea for your club. _72_pets, clothes, pop music or dancing groups, sports, making things? the list is endless.
next you need some friends to be in your club with you. _73_ all you need is three or four other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same thing as you.
_74you should all sit down somewhere together with lots of pieces of paper and write down every name you can think up. that’ll keep you busy for ages.
at your first meeting you should make up a rule book. and the first rule should be no grown-ups or little/big brothers or sisters! the best clubs are always secret!
now you have just about everything you need, except membership cards. these are very important and again you can speed a lot of time making them. 75 why not leave some space for a photo of yourself? that will make the membership card really look like it.
so there you are, get clubbing! once you get started you’ll think of loads of more interesting things to do!
A. that’s easy.
B. enjoy your own club!
C. invite a designer to join you.
D. what are you interest in?
E. some vacation is just around the corner.
F. then you need to pick a name for your club.
G. use a bright thick pen to make a special design.
第四部分 写作(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第一节 短文改错
Mrs Brown was walking near a playground. She was a hurry to visit her four grandchildren. She missed him very much, because she had seen them for quite a long time. She was walking while suddenly she saw a ball coming in her direction. She was already in his seventies. Should she kick the hall to send it back and should she just go past leaving the ball where it was? Finally with greatly care she gave it a kick. The hall went straight out the goal. How wonderful it was! And she happened to have helped won the match. And all her four grandchildren were on team of the winners.
第二节:书面表达(共25分)
近日,你们班召开了一次班会,针对有些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不认真听课,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假设你作为一名班干部,就此现象你发表了一个演讲:
上课尊敬(respect)老师,与老师好好相处(get on well with)
课前要预习(preview)所学知识,课堂上要积极回答老师所提问的问题,课后应及时复习(review)
上课认真做好笔记(make notes),注意听讲,不要睡觉
要意识到(realize)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下决心努力学好英语
注意:1. 短文要包括所有提示内容
2. 字数在100字左右
3. 开头和结尾已给出,不计入总数
Dear friends,
I’m Li Hua, in today’s class meeting, we will have a discussion on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English is the bridge to the knowledge of learning foreign cultures.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That’s all. Thank you!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
第Ⅰ卷 (选择题,共33分)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相称/称心 枉费/妄想 血统/血汗
B.木讷/吸纳 狙击/沮丧 佣金/雇佣
C.锃亮/憎恶 肄业/防疫 吹毛求疵/睚眦必报
D.军饷/晌午 信笺/掮客 绿林好汉/戮力同心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收集/搜集 体型/体形 披荆斩棘/劈波斩浪
B.拷问/考问 肤浅/浮浅 山清水秀/青山绿水
C.中止/终止 抱怨/报怨 艰苦卓绝/坚苦卓绝
D.安祥/安享 融合/熔合 同舟共济/和衷共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美军此次大规模清剿,不仅扫荡了阿富汗赫尔曼德河谷地区的恐怖分子,还能牵制巴基斯坦境内的部分塔利班武装,可谓一箭双雕。
B.而在实务操作中,由于税务稽查领域的政府权限处于强势,政策执行中又存在着宽泛的模糊地带,这就给部分官员上下其手提供了空间。
C.2010年11月14日,《铜陵日报》发表署名龚声的文章《醒来,铜陵!》,呼吁改革。此文犹如平地惊雷传遍了神州大地,而汪洋就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
D.胡锦涛主席2011新年贺词中用了“两个始终不渝”,第一个始终不渝是从发展道路的层面讲的,强调了中国的发展不会威胁世界,西方社会的所谓“中国威胁论”纯属杞人忧天。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网络问政”制度的设立,不仅有利于政府随时接受舆论监督,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有助于民众更加便捷地参政议政,维护自身的权利。
B.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和干部群众经过六年探索与实践,推动小岗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赢得了群众真诚的支持和拥护,被誉为小岗村的“顶梁柱”、小岗人的“主心骨”。
C.海地当地时间12日下午发生地震,震级为7.0,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部约15公里处。美国地震勘探局的科学家估计,此次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数量将相当惨重。
D.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京发布重大考古发现——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到一座东汉大墓,魏武王曹操高陵。这一消息成为今年最具轰动效应的考古发现,但随后就有各界人士纷纷提出质疑。
5.下列各项中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著作《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B.《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C.《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提出了性善论观点,认为民贵君轻,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D.《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2009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6.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7.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10.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如“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施行仁政的基础。
B.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具体措施,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等,有利于老百姓安居乐业。
C.孟子指出,用儒学教养百姓,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即办教育,讲君臣之义,父子之道,这并不能促进经济发展,不能“使民加多”。
D.文章用“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的社会现象对比,揭示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用 “涂有饿莩”却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杀人却归罪于武器的比喻,揭示统治者的暴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1分)
12.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      ,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4)祸兮,       ;福兮,      。(《老子》)?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老子》)
五、(20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
15.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2分)
16.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 (2分)
17.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3分)
18.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
19.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B.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
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
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20.第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__________。 (4分)
六、(16分)
21.雅致中学将举行以“和谐之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开头有称呼语,说明主办此次演讲比赛的目的或原因,语言有文采。(6分)
22.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请用一句话点评下面这则新闻。不超过20字。(5分)
2010年10月16日21时40分许,李启铭酒后驾驶朋友的黑色轿车到河北大学送朋友,在河北大学新校区的生活区,将穿着轮滑鞋的两名女生陈某、张某撞飞,致一死一重伤。在被拦下后,他口出狂言:“有本事你告去!你知道我爸是谁吗?我爸是李刚!”据悉,李启铭所说的父亲“李刚”是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主管刑侦的副局长。“我爸是李刚”正成为网络流行语,网民用调侃来表达义愤。
23.请从“竹”“旦”“月”三个字中任选两个,参照下面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写。(5分)
中国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其独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例如:一个“马(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昂首长啸的骏马,孤独踯躅在寂寞的沙场。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七、作文(60分)
2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