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知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扩散现象的探究、讨论,并借助生活经验,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通过演示,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3)用分子动力论观点解释某些生活、生产及大自然中的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物质组成奥秘的兴趣。(2)通过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二、教材分析《分子动理论》是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本章的重点是内能,本节是这一章的基础,旨在揭示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教材从宏观扩散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分子动理论的观点,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依次介绍了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内容。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三、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好奇心强,但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本课力求通过多设置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难点:会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相关现象。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两种无色液体混合变色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演示实验打下基础。新课讲授(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撕纸游戏,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见解,引导学生提出与分子有关的问题,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通过一滴水中含有的分子数,可供十亿人日夜不停来数这些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大约3万年才能数完。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数目多、分子体积小。(二)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通过向教室前喷香水,教室后面的学生过一会儿也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运动。学生实验:把品红倒入冷水、热水中,学生观察扩散现象,从宏观上认识到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演示实验:把酚酞溶液滴在纸上,把纸放在没有盖盖子的浓氨水瓶子上,纸变成红色,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三)分子间存在间隙学生观察水分子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分子之间没有紧密相连,而是存在间隙的。演示实验:把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在一块,观察它们的总体积变小,从而证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四)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学生实验:将注射器吸进少量空气,用橡皮帽堵住出口,把活塞外拉,学生感到越向外拉越费力。松开手,活塞又回到原位置。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学生实验:将注射器吸进大量空气,用橡皮帽堵住出口,把活塞里推,学生感到越向里推越费力。松开手,活塞又回到原位置。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讨论:为什么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和拉伸呢?固体和液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比气体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大。总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且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六、本课小结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七、板书设计分子动理论分子体积小分子动理论的内容:(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数量多(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说明了 分子间有间隙 (3)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八、当堂练习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虽小,但可以用肉眼看见 B.扩散现象证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作用力很大 D.分子作用力即分子引力2、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花香四溢 B.湿地变干 C.腌蛋变咸 D.大雾弥漫3、棉线一拉就断,而铜丝却不容易拉断,这是因为( )A.棉线的分子间没有引力,而铜丝的分子间有引力B.棉线的分子间有斥力,而铜丝的分子间没有斥力C.棉线的分子间斥力比引力大,而铜丝的分子间引力比斥力大D.棉线、铜丝分子间都有引力,只是铜丝分子间的引力比棉线分子间的引力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