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讲义)目录:一、备考策略及考向分析二、解答策略三、扩展延伸四、典型例题五、变式训练一、备考策略及考向分析1.备考策略(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2)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3)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4)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2.考向分析:考向一 准确把握概念1.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①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②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①相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则为相容关系。a.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如:A“等角三角形”与 B“等边三角形”。b.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如:A“学生”,B“大学生”,A与B是属种关系,B与A是种属关系。c.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如:A“三好学生”与 B“男生”。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其相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②不相容关系(又称为全异关系):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则为不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a.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如:A“学生”、B“非学生”、C“人”。b.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如:A“苹果”、B“梨子”、C“水果”。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C为A、B共同的属概念,其不相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2.明确概念的方法(1)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①定义的含义和构成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②定义的方法和要求a.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这里的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b.正确下定义的要求:首先,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其次,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应该遵循的必要的逻辑规则 违反逻辑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 “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 “否定定义”定义不能用比喻 “比喻定义”(2)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①划分的含义和构成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②正确划分的要求a.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b.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应该遵循的逻辑规则 违反逻辑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 “划分标准不一”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越级划分”考向二 正确运用判断1.正确运用判断(1)判断及其基本特征①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②判断的基本特征。a.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b.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2)判断的表达与类型①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②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2.正确运用简单判断(1)正确运用性质判断①性质判断的含义、构成a.含义: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b.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②性质判断的种类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1)复合判断及其种类①复合判断的含义及构成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②复合判断的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2)正确运用联言判断①联言判断的含义及其构成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是常常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②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3)正确运用选言判断①选言判断的含义及其构成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是常常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②选言判断的种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的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在日常语言中,“或者……或者……”可以用来表达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通常用“要么……要么……”来表达。③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a.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b.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④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要求a.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b.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4.正确运用假言判断(1)假言判断的含义及其构成①含义: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②构成: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其中,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等,是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作假言判断的联结项。(2)假言判断的种类(根据前件和后件所反映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这种条件关系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3)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p q 如果p,那么q真 真 真真 假 假假 真 真假 假 真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p q 只有p,才q真 真 真真 假 真假 真 假假 假 真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p q 当且仅当p,才q真 真 真真 假 假假 真 假假 假 真考向三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1.演绎推理的必备条件(1)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如果前提虚假,由前提推出的结论就不能保证真实可靠。(2)推理结构正确。如果推理结构不正确,也就是说,前提和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是错误的,那么,尽管前提真实,也不能保证推出正确的结论。2.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1)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换质法、换位法)项目 含义 推理规则 推理结构换质推理(换质法) 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③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①所有S是P,所以,所有S不是非P;②所有S不是P,所以,所有S是非P;③有S是P,所以,有S不是非P;④有S不是P,所以,有S是非P换位推理(换位法) 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即前提判断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换位后保持不变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①所有S是P,所以,有P是S;②所有S不是P,所以,所有P不是S;③有S是P,所以,有P是S。(说明:全称否定判断和特称肯定判断是简单换位;全称肯定判断是限量换位,特称否定判断不能换位)(2)三段论推理①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②逻辑结构任何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都由三个性质判断组成,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人们把结论中的主项叫作“小项”,把结论中的谓项叫作 “大项”,把在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叫作“中项”。每个三段论都有两个前提,人们把包含大项的前提叫作大前提,把包含小项的前提叫作小前提。③正确进行三段论推理的一般性规则对比 规则内容 违规错误 违规举例规则1 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大项、小项和中项) 犯“四概念”的错误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规则2 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金子都是闪光的,这个东西是闪光的,所以,这个东西是金子规则3 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犯“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刑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民法不是刑法,所以,民法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犯“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形式逻辑是没有阶级性的,形式逻辑是科学,所以,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规则4 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 犯“双否前提”的错误 调查报告不是文学作品,这篇文稿不是调查报告,所以,这篇文稿是文学作品3.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1)联言推理的方法推理规则 推理有效式 示例肯定联言判断,就要肯定任一联言支 分解式: 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培养身体健康的学生肯定每一联言支,就要肯定联言判断 合成式: 曹操是政治家,曹操是军事家,所以,曹操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2)选言推理的方法对比 推理规则 推理有效式 示例相容的选言推理 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否定肯定式: 或者是你说错了,或者是我听错了,你没说错,所以,是我听错了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肯定部分选言支,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肯定否定式: 同学们要么选文科,要么选理科。张宁选了文科,所以,张宁没有选理科否定部分选言支,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否定肯定式: 同学们要么选文科,要么选理科。张宁没选文科,所以,张宁选了理科(3)假言推理的方法推理规则 推理有效式 示例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肯定前件就可以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肯定前件式: 如果能摸到篮圈,就允许加入篮球队,小李摸到了篮圈,所以,小李被允许加入篮球队否定后件就可以否定前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否定后件式: 如果能摸到篮圈,就允许加入篮球队,小李没被允许加入篮球队,所以,小李没摸到篮圈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否定前件就可以否定后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 否定前件式: 只有刻苦学习,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小王不刻苦学习,所以,小王没考上理想的大学肯定后件就可以肯定前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肯定后件式: 只有刻苦学习,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小王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所以,小王刻苦学习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肯定前件就可以肯定后件 肯定前件式: 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当且仅当,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角三角形否定前件就可以否定后件 否定前件式: 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当且仅当,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不是等边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不是等角三角形肯定后件就可以肯定前件 肯定后件式: 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当且仅当,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是等角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否定后件就可以否定前件 否定后件式: 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当且仅当,它是等角三角形,三角形ABC不是等角三角形,所以,三角形ABC不是等边三角形考向四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1)归纳推理的含义及其种类①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②种类:依据前提所涉及认识对象的范围,归纳推理分为不完全归纳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a.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b.如果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2)归纳推理的方法①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可靠的条件: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②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可靠程度的方法: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2.类比推理及其方法(1)类比推理的含义及客观依据①含义: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②客观依据: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2)类比推理的常用方法①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仿生学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模拟方法。它专门研究和模仿生物的构造及功能,用于制造先进的技术装置。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②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3)提高类比推理可靠程度的要求①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②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③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解答策略1.“意义类”主观题解答策略1.题型介绍“意义”类设问往往以“意义”“作用”“影响”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所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所具有的作用或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具体分析。此类设问的指向都比较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分析“意义”,所以审题的难度相对较小。但具体答题过程中要用到什么知识,或要从什么角度来分析意义,在设问中往往是没有明确说明的,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2.解题规律解答“意义”类设问的题目,关键是找到答题的切入点。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答“意义”类设问可从以下四方面找到切入点。第一,根据设问的主体分析其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政治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党、国家(政府、人大、法院等)、人民、人大代表、公民等;经济生活中的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另外,有时我们还可把主体扩大,如有些题目中可考虑对“农民”的意义、对“农业”的意义、对“农村”的意义、对“产业结构”的意义、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等。总之,考虑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对“谁”有意义。第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意义。第三,确定范围分析其意义。在答“意义”类设问时,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国家”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当然,很多题目是两种范围要结合在一起分析。第四,回归教材分析其意义。即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意义”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抓住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极易导致漏答。其实,在具体设问当中,并不一定是一个问题一个切入点的,而是在一个设问中蕴含着多个切入点,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2.开放性命题答题技巧:(1)仔细审题,领会题意和题目指向。即一方面通过阅读理解,吃透题意;另一方面要通过思考推断,弄清题目指向。否则就会答非所问,偏离主题(2)回归书本,提取基础知识。一般来说,试题所提供的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存在依据,答案要从书本出发。脱离书本,答案就不会完整。因此,一定要抓住课本,提高课堂效率。(3)多角度思维,择优选择答案。回归书本不等于照搬书本。在解答开放性试题中,要正确运用发散性思维,就试题中的设问,灵活地进行语言表达。在确定好所用的知识点后,还要多方面地择优选择答案,做到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一定不要拘泥于课本,要走出课堂。扩展延伸1.运用性质判断常见的错误(1)主谓失合。例如,“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个判断的主项“中学生”指的是人,而谓项“阶段”指的是时间、时期。二者不是同一个范畴,外延上不可能有任何联系。这样的错误叫作主谓失合。(2)断定过量。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这个判断使用了全称量词,是全称判断。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种金属都是固体,如水银就不是固体。这个判断的错误是量项对主项的限定过大。这种错误叫作“断定过量”。在运用性质判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慎用全称”。当我们不能确定是否主项中的所有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时,就应当运用特称判断。即使客观上主项中的所有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用特称判断表达也没有错误。例如,一个人并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导体的时候,用了“有些金属是导体”这样一个特称判断,尽管客观上每一种金属都是导体,这个特称判断也没有错。(3)误用多重否定。最简单的肯定或否定一般不会用错。但有时,为了表达强烈的语气,往往用双重否定,或者为了特殊的表达意图,使用三重否定,这时候就应当格外小心。例如,“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这句话等于“谁都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这大概与说话者的本意正好相反。③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应该注意以下问题)a.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b.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c.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与“量”都准确无误。(2)正确运用关系判断①关系判断的含义、构成a.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b.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作关系者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作关系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作量项。②准确运用关系判断的要求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2.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关系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区别 思维进程不同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对前提真实性的要求不同 不要求前提必须真实 前提必须真实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不同 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除了完全归纳推理,结论都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程度不同 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结论就必然是真的 除了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外,前提和结论间的联系都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也正确,但不能必然推出真实的结论联系 ①演绎推理如果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演绎推理未必都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则通常要依赖归纳推理来提供一般性知识②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其一,为了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归纳推理的个别性前提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这就要用到演绎推理。其二,归纳推理要依靠演绎推理来验证自己的结论(2)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关系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区别 考察对象 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 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结论与前提的关系 并未超出前提断定的范围 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结论的可靠性 只要前提为真,推理形式正确,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必然推出真的结论,是必然性推理 是或然性推理,即使前提都为真,结论也未必为真联系 两者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前提的一般性程度较小,结论的一般性程度较大典型例题1.科学家们对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种各样的鱼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鱼鳃上都有一种能排除盐分的特殊细胞,叫“氯化物分泌细胞”。正是这种细胞,使得海鱼长期生活在海水中而肉却不咸。这是对各种各样的海鱼进行研究而得出的普遍性结论。这一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上述事例说明( )①对各种鱼的认识是一种完全归纳法 ②人的思维能力可以穷尽对事物的认识 ③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 ④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①:“学家们对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种各样的鱼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鱼鳃上都有一种能排除盐分的特殊细胞,叫“氯化物分泌细胞”。正是这种细胞,使得海鱼长期生活在海水中而肉却不咸。这是对各种各样的海鱼进行研究而得出的普遍性结论。”,对各种鱼的认识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①错误。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人的思维能力可以穷尽对事物的认识,说法过于绝对,②错误。题干强调科学家们对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种各样的鱼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的普遍性结论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体现了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2.某君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君傻了:“我错在哪儿?”此君请客失败启示我们运用性质判断要注意( )A.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B.要准确地使用量项C.要准确地使用联项D.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答案:B解析:ABCD:根据所学知识,运用性质判断要注意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避免主项和谓项配合不当、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该人爱请客吃饭中语言使用不当,“唉,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两句话断定过量,量项对主项的限定过大,最终错误使用量项,所有客人都走了;所以此君请客失败启示我们运用性质判断要注意要准确地使用量项,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3.北京时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状态良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次飞行乘组的选拔除了考评个人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知识技能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出舱活动对航天员的要求,航天员的飞行经验、年龄、与任务的匹配性,还有彼此之间的心理相容性和乘组之间的搭配等。从辩证思维角度看,本次飞行乘组的选拔( )①尊重了质量互变规律,加强日常训练以适应飞行要求②采用了分析方法,对航天员的各方面素质分别进行考察③借助了选言推理,考虑航天员是否具有完成航天任务的能力④运用了综合方法,全面考虑航天员各方面素质对执行任务的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对航天员的各方面素质分别进行考察,这是采用了分析方法,故②符合题意。还需要综合考虑出舱活动对航天员的要求,航天员的飞行经验、年龄、与任务的匹配性,还有彼此之间的心理相容性,和乘组之间的搭配等,这是运用了综合方法,全面考虑航天员各方面素质对执行任务的影响,④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尊重质量互变规律,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借助了选言推理,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4.植物学家潘富俊将《红楼梦》这部120回的小说所提及的200多种植物等分为3个部分来研究,对各部分出现的植物数量和每回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断定《红楼梦》后40回不是出自曹雪芹之手。他还发现引用植物种类的多寡,可以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植物素养,比较得出后40回作者的植物知识远逊于前0回的作者。潘富俊认为《红楼梦》后40回肯定不是曹雪芹所作。以下对植物学家的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①采用了分析方法,对小说所提及的200多种植物等分为3个部分来研究②根据类比推理原则,对植物数量进行统计,得出后40回不是曹雪芹所作③运用综合方法,用各部分出现的植物数量与作者的植物素养对作者综合推定④借助了选言推理,发现引用植物种类的多寡,可以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植物素养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植物学家将《红楼梦》120回等分为3个部分,对各部分中出现的植物种类数量和每回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得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同一人,着体现了分析的方法,①符合题意。因为小说3个部分引用植物的多寡,可以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植物素养高低,植物学家得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同一人,体现了综合的方法,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植物学家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得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同一人的结论,没有体现类比推理与选言推理。②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5.材料一 把绿色植物移到黑暗地方,它就失去了绿色;再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又重新得到绿色。由此可知,光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材料二 棉花能保温,积雪也能保持地面温度。据测定,新降落的雪有40%—50%的空气间隙。棉花是植物纤维,雪是水冻成的,它们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见,疏松多孔的东西可能有保温作用。材料三 19世纪期间,人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已知的各个天体对天王星的影响,从而算出了天王星运行的轨道。但观测发现,天王星实际运行的轨道与算出的轨道有些偏离,由此推断,此偏离现象是由某个尚未发现的天体的引力造成的。后来果然找到了这个天体,被命名为海王星。分析三则材料分别运用了哪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答案:①材料一运用了求异法。在两个场合中,许多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情况不同,即使植物不受光照射,它就失去绿色,使植物受光照射,它就又重新得到绿色。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有没有光照,可能是植物有没有绿色的原因,因而光照条件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②材料二运用了求同法。棉花和积雪很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虽然很多,但在疏松多孔上两者相同,这一共同点就可能是它们都有保温作用的原因。③材料三运用了剩余法。天王星实际运行轨道和计算出的轨道之间有偏离,由此推知,这种偏离可能是由某个尚未发现的天体的引力造成的。天王星运行轨道受多种因素制约,排除其中几种因素之后,剩下来的因素就可能是它产生偏离的原因。解析:本题设问要求分析三则材料分别运用了哪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同学们在作答此题时,可以先回顾教材中讲过的探求因采联系的方法有哪些,然后结合材料中所给的具作信息,与教材知识进行对应,对每一则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即可,“把绿色植物移到黑暗地方,它就失去了绿色;再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又重新得到绿色”有没有光照,可能是植物有没有绿色的原因,因而光照条件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体现了求异法;“棉花是植物纤维,雪是水冻成的,它们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见,疏松多孔的东西可能有保温作用”棉花和积雪差异虽然很多,但在松多孔上两者相同,这一共同点就可能是它们都有保温作用的原因,体现了求同法;“观测发现,天王星实际运行的轨道与算出的轨道有些偏离,由此推断,此偏离现象是由某个尚未发现的天体的引力造成的”说明天王星运行轨道受多种因素制约,排除其中几种因素之后,剩下来的因素就可能是它产生偏离的原因,体现了剩余法。变式训练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身份低微,“鄙”是指地处偏远,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①同一语词在不同时代定会表达不同概念 ②要区分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概念的情况以避免混淆 ③《出师表》中的“卑鄙”与现在的“卑鄙”是交叉关系 ④《出师表》中的“卑鄙”与现在的“卑鄙”是全异关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①:同一语词在不同时代也可能会表达相同的概念,①错误。材料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身份低微,‘鄙’是指地处偏远,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体现得是同一语词可能会表达不同概念在使用时要避免混淆,故②说法符合题意。材料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身份低微,‘鄙’是指地处偏远,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含义,所以《出师表》中的“卑鄙”与现在的“卑鄙”是全异关系,故③说法错误,④符合题意。故选D。2.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废水稀释后排入海洋,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日本政府还煞有介事地妄图从“科学”角度证明稀释过的核废水对人类并无害处,首相菅文伟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喝下一杯“处理过的核废水”的提议。对日本政府的错误逻辑进行批驳、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合手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核废水入海是日本的最佳选择②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③日本对核废水入海的解释违背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④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日本违反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核废水入海并不是日本的最佳选择,①不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②入选。日本一方面认为核废水在自己领土内会造成严重污染,必须处理掉;另一方面又对外宣称核废水经过处理后对人类没有危害,这种既肯定核废水“有污染”,又肯定核废水“无污染”的逻辑,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入选。选项④与题意不符,④不选。故选C。3.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能有效率地运作经济,就一定能创造财富而变得富有;而这样的一个国家要想保持政治稳定,它所创造的财富必须得到公正的分配;而财富的公正分配将结束经济风险;但是,风险的存在正是经济有效率运作的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从上述观点可以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A.一个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富有不可能并存B.一个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有效率运作不可能并存C.一个富有国家的经济运作一定是有效率的D.一个政治上不稳定的国家,一定同时充满了经济风险答案:B解析:运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推理规则可得出题干的逻辑关系如下:①有效率地运作经济→富有;②有效率地运作经济→存在经济风险→财富不公正分配→政治不稳定;③政治稳定→财富的公正分配→无经济风险→无法有效率地运作经济。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的转化关系,由③可知,或者政治不稳定或者无法有效率地运作经济,B正确。否定前件无法否定后件,因此根据①③,无法得出A项结论,A错误。由①可知,“有效率地运作经济”是“富有”的充分条件,C错误。由②可知,“存在经济风险”是“政治不稳定”的充分条件,D错误。故选B。4.黑洞到底存不存在,科学家一直在争论。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就曾说过“黑洞不存在”,但最近中国科学家却拍到了黑洞的照片,确定新黑洞的存在,排除不存在的理论。对上述材料蕴含的推理认识正确的是( )A.推理错误,是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B.推理正确,是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C.推理错误,是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D.推理正确,是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答案:D解析: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确定新黑洞的存在,排除不存在的理论”推理正确,是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C错误,D正确。“确定新黑洞的存在,排除不存在的理论”说明“黑洞的存在”与“黑洞不存在”属于不相容选言推理,AB错误。故选D。5.来自英、法、日、德的甲、乙、丙、丁四位旅客,刚好碰在一起。他们除懂本国语言外,每人还会说其他三国语言的一种,有一种语言是三个人都会说的,但没有一种语言四人都懂。现知道:①乙不会说英语,当甲与丙交谈时,他却能替他们做翻译;②甲是日本人,丁不会说日语,但他俩却能毫无困难地交谈;③乙、丙、丁交谈时,找不到共同语言;④四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既能用日语交谈,同时又能用法语交谈。针对他们的语言,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A.甲日法、乙英德、丙法德、丁日德B.甲日法、乙日德、丙英法、丁日英C.甲日德、乙法德、丙英德、丁英法D.甲日德、乙法德、丙英法、丁英德答案:D解析:D:根据材料信息所给的信息,乙不会说英语,当甲与丙交谈时,他却能替他们做翻译,甲是日本人,丁不会说日语,但他俩却能毫无困难地交谈,乙、丙、丁交谈时,找不到共同语言,四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既能用日语交谈,同时又能用法语交谈,可知甲日德、乙法德、丙英法、丁英德。D符合题意。A:根据乙不会说英语,当甲与丙交谈时,他却能替他们做翻译,可知乙不会说英语。A不符合题意。BC:当甲与丙交谈时,需要翻译,说明甲丙没有共同语言。BC不符合题意。故选D。6.疫情凶猛袭来,一个个逆行者默默守护着社会运转的“毛细血管”,给人们带去便捷和安心。他们用实际行动汇成一句话:“如果我们上下齐心,就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下列判断必然为真的是( )①我们未上下齐心,因此,我们有克服不了的困难②我们上下齐心,所以,我们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③我们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所以,我们上下齐心④我们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因此,我们未上下齐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①:本题考查的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该推理的规则是“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①违反了“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的推理规则,错误。②:符合“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的推理规则,②正确。③:违反了“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的推理规则,③错误。④:符合“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的推理规则,④正确。故选D。7.英国医生约翰·斯诺的“污水理论”开启了流行病学研究的历史。1854年,伦敦爆发了大规模的霍乱,约翰·斯诺发现,大多数死亡病例都曾经饮用同一个水泵汲取的水,而使用其他水泵或水井的人最初都没有感染霍乱。后经调查,下水道的废水污染了那个水泵,从而引发了霍乱。以下哪一选项是约翰·斯诺的推理没有运用的方法或原则( )A.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各个场合都存在的因素很可能是该现象的原因B.当被研究现象变化时,同步发生量变的那个因素很可能是该现象的原因C.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各个场合都不出现的因素很可能不是该现象的原因D.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与该现象不出现的场合之间的差异很可能是该现象的原因答案:B解析:ACD:约翰·斯诺的推理是求同求异并用法。第一次求同,从正面组各个场合的先行情况中找出共同的那个情况,即大多数死亡病例都曾经饮用同一水泵汲取的水,即死亡出现的场合都存在饮用同一水泵汲取的水,该水泵很可能就是原因,其推理方法即A项所描述的。第二次求同,从反面组各个场合的先行情况中也找出一个共同情况,即没饮用这一水泵汲取的水的人最初没有感染霍乱,即死亡不出现的场合都不出现这一水泵汲取的水,即“不是这一水泵汲取的水”可能不是死亡的原因,其推理方法即C项所描述的。第三次求异,对比以上两组事例,可得出饮用这一水泵汲取的水很可能就是死亡的原因,其推理方法即D项所描述的。以上都是从先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的出现与不出现来判明因果联系的。ACD不符合题意。B:“当被研究现象变化时,同步发生量变的那个因素很可能是该现象的原因”所用的共变法却是从先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的数量或程度的变化来判明因果联系的,在约翰·斯诺的推理中没有运用该方法,B符合题意。故选B。8.《庄子·至乐》记载,鲁侯把飞到鲁国城郊的一只海鸟看做神鸟,就用招待贵宾的办法,把它迎到庙堂里,献酒供奉。海鸟被吓得惊慌失措,不吃不喝,三天之后就死了。鲁侯以己之所好,推之于鸟( )A.运用了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是必然推理B.运用了归纳推理,从一般到一般,是或然推理C.运用了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是必然推理D.运用了类比推理,从个别到个别,是或然推理答案:D解析:D:类比推理通过对两个或两类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并以此为依据,把对某一个或某一类对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迁移到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人们要研究的对象)上去,从而推论出它们的其他属性或规律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结论;或者由两个对象的规律相似,而推论出它们的属性相同或相似的结论,题干符合类比推理,D应选。AB: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性推理。就是前提真,推理形式正确,结论未必真,由此可知,AB说法错误,不选。C: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演绎推理,属于必然性推理,就是前提真,推理形式正确,结论必然真,由此可知,C说法错误,不选。故选D。9.有的鱼,肚子里有个鳔,鱼要浮上来的时候,鳔里慢慢地装满了气,鳔胀大了,鱼的身体略微变大。鱼摆来摆去,就浮上来了。鱼要沉下去的时候,鳔里的气慢慢放出来,鳔缩小了,鱼的身体略微变小。鱼摆来摆去,就沉下去了。这个道理启发人们发明了潜水艇。对该推理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A.该推理是从一般到一般、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B.科技人员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从类比推理开始的C.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惑,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D.类比推理对于人们提出新思想、新设计具有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B:该类比推理主要说明了其在科技的发现和发明中的作用,故应选B项。A:选项A仅指类比推理的逻辑属性,故A不选。CD:选项CD两项分别讲了类比推理在论证说理和思维创新中的作用,与题干不符,不选。故选B。10. 在某一电影拍摄现场,导演与一位演员有一段对话:导演:“快开始了,怎么还不做准备?”演员:“拍醉酒场面,不给来点真酒,我们不能进入角色。”导演:“不喝酒就拍不了醉酒场面吗?”演员:“当然。”导演:“那下一场拍服毒镜头怎么办?那你岂不是真的要服毒了?”导演话音刚落,演员马上乖乖地去做准备了。材料中的导演在对话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推理方法?这种推理方法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答案:(1)运用了类比推理方法。(2)类比推理是思维创新的前锋:①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中具有前锋作用。历史上,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从类比推理开始的。②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导演根据演员的观点与逻辑,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得出了“要演服毒镜头,就要真的服毒”的谬论,让演员无可置辩。解析:设问要求分析材料中导演在对话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推理方法以及这种推理方法的现实意义,该问题设置有两个小问题,即“导演在对话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推理方法”、“导演在对话中运用了的推理方法的现实意义”,分别属于概括类和意义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的相关知识,属中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中导演的具体对话进行分析。对于第一个问题,根据材料中“不喝酒就拍不了醉酒场面吗?”“那下一场拍服毒镜头怎么办?那你岂不是真的要服毒了?”导演从“喝酒”推理出“服毒”,考生可直接概括出导演运用了类比推理方法。对于第二个问题,考生根据第一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和教材理论知识,分别从类比推理对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中的作用;类比推理对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中的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