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复习学案-2022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复习学案-2022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资源简介

2022高考一轮复习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纲考情分析
思维导图
易混易错:
1、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
点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2、物质是认识的来源。( )
点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3、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 )
点拨:盲目的实践一般指的是没有正确认识指导的实践活动。
4、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
点拨: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5、认识的反复性就是形成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经受挫折。( )
点拨:人们对每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就是认识的反复性。
6、多数人公认的就是真理。( )
点拨:一种思想是否是真理,取决于它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而不取决于是否被社会公认。尽管真理迟早会被社会公认,但被社会公认的思想不一定就是真理。因此,上述观点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7、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
点拨: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
8、科学理论是真理,真理也是科学理论。( )
点拨:只有将真理系统化、理论化后,才形成科学理论。
核心突破
考点一 :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注意:
①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②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范围不能扩大或缩小
③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不是实践。
直接现实性: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
注意:如何区分实践的特点
①直接现实性:相对于意识而言,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②客观物质性: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
③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④社会历史性: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团队合作;特定的过程,一定的历史时期。
3、实践的基本形式(类型)
(1)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①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变革社会的实践
①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②在社会主义国家,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表现为改革,表现为生产关系的调整,如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表现为上层建筑的完善,如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真题演练
(2018年北京卷,2)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所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B
考点二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双重性):
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1、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即直接经验(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和间接经验(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
2、区分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即改造世界)。
3、区分“来源”与“动力”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某一认识产生的源泉,不强调认识本身的变化、提高。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原有认识出现新的变化、发展,其原因在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的区分
总结: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如果“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作为考察范围出题,将这四句话分别论证阐述加材料)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
一方面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真题演练
(2019 全国卷Ⅱ)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2021年湖南卷,16)16.某校学生深入到一家工厂进行劳动体验。劳动结束后,甲同学说:“工人叔叔们教会了我们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乙同学说:“工厂的劳动让我体会到生产工艺的魅力,今后要努力学好本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同学们的感言中,我们认识到( )
①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总是高于书本知识 ②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③劳动是深化和拓展书本知识的重要途径 ④劳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考点三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的含义、特点,过程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真理
(1)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的特点
注意:1、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化。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真理是相对的。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2、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
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
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
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正确反映。
总结: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不能混淆,真理只有一个。
【方法论】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真题演练
(2021年全国乙卷,21)21.王安石在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诗句过程中,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字许,始定为“绿”,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认识主体的知识和素质影响认识结果
③认识是一个包含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
④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不能产生不同的认识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2016年课标卷Ⅰ,20)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过程的特点)
特别提示:1、认识具有反复性不等于人们不能获得真理性认识
2、获得终极真理的观点违背了认识的无限性,永远达不到真理的观点则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3、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4、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总结: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认识活动的特点;认识活动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的过程)
【原理】(1)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活动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活动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区分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
真题演练
(2021年广东卷,16)图2漫画《我该怎么走?!》(作者:陈景凯)
给我们的哲学启迪是( )
①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真理具有不确定性
②人们在否定以往认识的过程中接近真理
③要善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④个别、具体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2021年河北卷,12)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船、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实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由此可见:
A.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C.认识工具决定人的认识水平
D.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世界规律的思维活动
【答案】B
(2021年全国III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兴修水利、治理大江大河、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也积累下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直面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验,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顺天时,量地利”等生态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时代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12分)
【参考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研究破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难题中形成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证实了这一思想的真理性和实践价值。
(2020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4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疗救治工作不断进行分析、研判、总结,先后制修订和发布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版方案较简单,主要包括病原学特点、病例特点、病例定义、鉴别诊断、病例发现与报告、治疗等方面内容。第3版方案细化了中医治疗方案等内容。第7版方案增加病理改变内容,增补和调整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出院标准等,并纳入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等新发现,形成了包括13个方面内容的比较完整的诊疗体系。
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了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辩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盖诊疗过程的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在全国推广使用,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中医药还走出国门助力全球抗疫,中方专家线上线下与日本、韩国、意大利、柬埔寨等国专家分享救治经验,将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译成英文并发布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与世界各国共享。
诊疗方案的变化反映了对新冠肺炎认识的发展,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目的动力标准)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无限过程。(原理逻辑)
诊疗方案的变化(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映了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以诊疗实践为基础(来源动力)
是一个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不全面到比较全面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的上升性)
是一个指导诊疗实践(目的)
又不断接受诊疗实践检验的过程。(实践检验)
素养提升
1.寓“教”于“行”,研学旅行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的认识论依据是( )
①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获取比书本知识更可靠的直接经验
②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
③研学旅行作为直接现实性活动,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
④研学旅行活动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和验证知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在“比书本知识更可靠”;③错误,读书学习和实践都可以获得正确认识。
2.中国科学家团队研究发现细胞核内存在能特异性识别病毒DNA的天然免疫受体分子,可启动对病毒的“强反击”。该发现揭示了细胞核内的蛋白分子参与天然免疫识别及其信号转导的新机制,为抗病毒治疗与炎症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药物研发新靶标。这一研究表明(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④客观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强调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材料没有体现;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④排除。
3.清华大学施路平团队发布的研究成果——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近期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该芯片是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既可支持脉冲神经网络又可支持人工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芯片。科研人员将其配备到一辆无人驾驶的自动自行车上,这款自行车可以自我平衡,接受声控,还可以检测和避免障碍物。材料表明( )
①类脑计算芯片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②类脑计算芯片能够模拟人脑的某些功能
③通过实践能够检验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
④在实践中获取的直接经验是真理性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人的意识活动才具有目的性,类脑计算芯片的活动不是意识活动。④错误,直接经验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
4.每天穿鞋系鞋带,有没有想过鞋带为什么老松开?美国一研究终于解开谜团:人在行走时,对一根鞋带的联合冲击和加速度高达7个G……据悉,该研究还能应用于外科手术缝合等领域。这一发现表明(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重要标准
②改变规律可以造福人类
③实践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人能够认识和把握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题目中这一发现表明实践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人能够认识和把握规律,故③④入选,答案选D。
5.如图漫画《多跨一步》蕴含的哲理是( )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有条件的
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答案】B
【解析】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由此可知真理是有条件的。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