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复习学案-2022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复习学案-2022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资源简介

2022届高考一轮复习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纲考情分析
思维导图
易混易错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
点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2、物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 )
点拨: 物质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出来的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是主观的( )
点拨: 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经济关系,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
点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5、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
点拨: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6、“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
点拨:“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白天黑夜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地球围绕太阳运转,都是自然规律( )
点拨:上述现象不是规律,而是规律的表现形式。
8、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点拨: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其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9、人不能违背规律,但可以创造、制定、废除、改变、消灭规律( )
点拨: 人不能违背规律,也不能创造、制定、废除、改变、消灭规律,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核心突破
考点一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概念
1、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物质概念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要求: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其构成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要求: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2、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的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感觉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疑难解析:哲学上的物质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物质的属性不等于唯一特性、物质还有根本属性、其它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 ≠ 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 客观实在;物质的固有属性是: 运动
区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真题演练
(2014·课标Ⅱ·20)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 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总结: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重点把握)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真题演练
【2021全国乙卷】19.著名书画家黄宾虹观察自然深有领悟,以自然之理来诠释笔法.如“平”似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变”像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在艺术实践中感情自然,令黄宾虹艺术精进。这表明( )
①艺术之理与自然之理相契合
②悟出自然之理就能提升人的艺术造诣
③艺术造诣水平取决于主体的感知能力
④效法自然是提升艺术造诣的重要方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考点二 :物质是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它与具体运动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原理】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真题演练
(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25)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
A.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答案】B
考点三 :运动是有规律的:含义,基本特征,尊重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与现象的区分
规律与规则的区分
下列哪些属于规律?
(1)左眼跳灾,右眼跳财
(2)新陈代谢
(3)价值规律
(4)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5)苹果落地
(6)万有引力
(7)疫情期间,口罩价格暴涨
(8)价值规律
(9)守株待兔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答案】(2)(3)(6)(8)(11)
2、规律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方法论二: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注意:①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③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④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⑤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⑥规律不能等同于定律、规则、法律、规定等,前者是客观的,后者都是主观的,是对前者的反映。
人们可以认识/发现/遵循/把握/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发明/改造/消灭规律。
总结:【原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真题演练
(2020·全国卷Ⅱ)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  )
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 
③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是因为其尊重了客观规律,这说明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故②③符合题意。认识规律是改造世界取得成功的前提,但不能说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故①错误。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故④错误。故选C。
疑难解析: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想:人类能动的认识世界
做:实践活动,能动的改造世界
精神状态:意志、干劲、决心等——对比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而前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注意:主观能动性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
虽然想、做、精神状态与意识能动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高度契合。但主观能动性还包括实践,意识的能动性不包括实践,只不过需要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真题演练
(2021年广东卷,15)冰壶被人们喻为“冰上国际象棋”,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比赛项目。作为一种以队为单位、在冰上进行的投掷性竞赛项目,它要求队员融为一体,机智应对,不仅考验参与者的体能,展现动静之韵,更考验参与者的智慧,展现取舍之道。由冰壶运动之美可折射出的哲理是
①只有尊重规律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
③人的自主选择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基础
④实践水平的提高取决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2020·全国卷Ⅲ)“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一客观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是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毛泽东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邓小平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其哲学依据是(  )
①时间的价值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性 ②承认时间规律的客观性是科学利用时间的前提 ③时间规律的普遍性决定了人们对待时间态度的统一性 ④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对时机的把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如果不抓,时间稍纵即逝,这体现了人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时间,②④符合题意。时间的价值是由时间自身的属性和人的需要决定的,具有客观性,①错误;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是统一的,③错误。
【典例】(2020·山东卷)近年来,中国科幻作家两次获得国际科幻界顶级荣誉——雨果奖,国产科幻电影也收获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越来越多的“未来感”不断涌现。
科幻作品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太空漫游、人工智能、外星家园等科幻作品中许多看似天马行空的设定,或多或少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源头。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未来学家、科技作家频繁到访中国,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更多的是为了寻找一种未来发展的可能,因为中国在许多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在亿万人民追逐梦想的脚步中,可以听到时代的脉动,看到潮水的方向。
“科幻作品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每个时代的意识都是对当时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在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推测未来;科幻作品基于现实,在合理想象中描绘未来世界。
素养提升
1.很多时候,我们在做别人思想工作时常常要说“不忘本来”,“本来”在哲学上属于“客观存在”范畴,是指事物及其产生、发展的本源、来源和背景。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
①意识具有第一性
②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
③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物质和意识都可以是世界的本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了“事物及其产生、发展的本源、来源和背景”,其实是强调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③正确,故选C。①不选,因为物质是第一的。④不选,因为世界的本原只能是物质。
2.当人们仰望星空时,很少有人想起来,星光来自过去,每颗星星与地球都有着遥远的距离。璀璨星空,是不同时期的不同星体的拼图,然而,人们却总是认为这些星星是在同一时刻,甚至是此时此刻的景象。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浩瀚星空既是相对静止的,又是绝对运动的( )
②未经探索与验证过的世界,是不可知的世界
③宇宙是复杂的,思维更能让人接近它的本质
④除了此刻的思维,其他一切存在都是过去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②错误,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未经探索与验证过的世界,也是可知的;④错误,这一观点否定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答案】B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像闪光一样短促”等有效信息,可以看出B与之类似,都否认了相对静止。A、C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不选。D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不选。
4.“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意思是感慨光阴不能停留,就像流水一样消逝。其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④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体现了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事物运动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③符合题意;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和利用规律,②错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④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