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备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单元备课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第一板块主要学习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历史,介绍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以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代表;我国居民进入原始农耕时代,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为代表;最后以传说中的黄帝和尧舜禹时期为主要内容,向学生展现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单元第二板块主要学习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介绍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奴隶制度具有残酷性,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一点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有深刻体现。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有关知识;知道并掌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掌握黄帝及其下属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及这一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概况。
2、知道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的情况及作用。通过思考与探究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思考与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了那些进步”、从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人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进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历史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4、学习本单元,认识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学生认识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单元教学重点: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中华文化的勃兴——甲骨文、商朝历法、屈原、孔子的教育主张及教育成就。
2、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3、黄帝;夏、商、西周的更替;灿烂的青铜文明;
4、春秋战国的纷争;
5、中华文化的勃兴——甲骨文、商朝历法、屈原、孔子的教育主张及教育成就。
本单元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
3、通过思考、分析、探究历史问题,体会一下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会思考、分析、处理问题。
本单元教学用具: 教材插图、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片、多媒体。
本单元课时安排及学案设计人:
新授课:9课时
无分数评价讲评:1课时
学案设计:杨丽
本单元测试安排:
无分数评价:1课时
时间:第5周下半周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统一国家的建立
本单元教材分析: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这一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了秦、西汉、新和东汉四个朝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显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创立的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秦朝的暴政,引起陈胜、吴广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西汉初年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的大一统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在位时,减轻农民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秦汉时期,匈奴首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西域和中原地区联系加强。各民族间虽发生过战争,但经济、文化得到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西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秦汉时期,文化有重要发展,科学技术许多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佛教传入与道教兴起,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谈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造纸术的发明,认识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知道:陈胜、吴广起义;秦汉时期医学成就。
2、列举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
3、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
4、学习本单元,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用历史的具体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应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主流,即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社会的进步。
本单元教学重点:
1、秦朝统一国家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
3、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
4、秦汉的文化成就:造纸术的发明和改造;张衡制造了地动仪;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司马迁好《史记》;秦兵马俑。
本单元教学难点:
1、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
2、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3、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正确理解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本单元教学用具: 教材插图、地图和图片、多媒体。
本单元课时安排及学案设计人:
新授课:8课时
测试讲评:1课时
学案设计:杨丽
本单元测试安排:
测试:1课时
时间:第8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老子》(五章)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大意。
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地观点分析问题。
3、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历史联系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阅读导入框,了解老子。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生活在春秋晚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领读一遍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学生朗读诗歌两遍,揣摩大意
3、学生自己翻译诗文。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成为美的话,这是恶的开始,都知道善成为善的话,这是不善的表现。因此,有和无相互作用才能生成万物;困难和容易相互统一促成新的发明;长和短相互对比形成各种物质的形状;高和下相互依赖构成万物各种形象;音和声相互随和产生优美的韵律;前和后相互关联形成因果关系。因此这些都是以统治阶级“无为”的政治表现来处理事务的,实际行动不用语言去说教。万物才能齐头并进地发展不停。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发展而不依仗自己有功,功成名就而不以老大自居,唯有不以老大自居,所以万物的发展始终不离“道”的发展规律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真正至上的善就像水,水能滋养而不争高下,以处于人们都不愿处的低处,因而接近于道。住在善地,心存善念,与善结仁义,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运用自己所能,有所行动能合天时。因为其不争,因此便没有忧患得失。
三、人生驿站:学生结合文章讨论谈做人的感悟。
四、灵犀一点:完美的人生就像水一样,只有不折不挠,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五、动动手:收集关于老子的文章并熟读。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战乱频仍,政权的更迭也较为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是,在分裂战乱的岁月里,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这一时期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谋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个时期的一些制度建树,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及诸多文化成就,都为以后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上升台阶。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对于历史发展的总体情形而言,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战乱还是短暂的,而且在分裂对峙之中,统一的因素也在不断发展,一旦条件成熟,新的大一统便又形成了。民族融合是这个历史时期的又一时代特征。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通过民族融合,中华民族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更加发展壮大起来。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两晋北朝的历史线索、政权更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本时期的数学、农学、地理学、书画成就、云冈、龙门石窟。
2、归纳以少胜多的战役并分析原因。
3、正确评价曹操、魏孝文帝。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坚持全面的观点,全面评价。又要坚持重点论,看清主流,分清主次。
4、通过民族融合及孝文帝改革,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本单元教学重点:
1、三国鼎立。
2、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三国两晋北朝的文化成就:数学、农学、书画成就、云冈、龙门石窟。
本单元教学难点:
1、三国两晋北朝的历史线索
2、民族大融合的涵义。
3、三国鼎立和统一的关系。
本单元教学用具: 教材插图、地图和图片、多媒体。
本单元课时安排及学案设计人:
新授课:5课时
无分数评价讲评:1课时
学案设计:杨丽
本单元测试安排:
无分数评价:1课时
时间:第15周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