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苏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3.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难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本文写于1082年。“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苏轼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许多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苏轼被逮捕下狱,受尽严刑拷打,差点被判处死刑。最后,因为皇帝的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贬到黄州,以团练副使安置,不得签署文书。苏轼住在黄州东坡,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黄州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享受着“造物者之无尽藏”。这份超然乐观、旷达洒脱,源自儒道佛三种文化在苏轼心中的碰撞和杂糅所获得的超越。(二)作者简介: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此外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齐名“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共称“北宋四大家”。(三)字词:【一词多义】1.如纵一苇之所如(到)如泣如诉(像)如其不才(如果,连词)海内晏如(……的样子,形容词尾)2.卒军旅卒发——(通“猝”)卒莫消长——(最终,到尾)有始有卒者——(终结,完毕)身先士卒——(士兵)卒于任上——(死)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适长沙(到……去)以适于时也(适合,适宜)(秦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满足)而适类于予(副词,恰好)处分适兄意(满意)【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归:使动用法,舞:使……起舞;泣:使……哭泣2.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4.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流。5.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意动用法,侣:以……为侣。友:以……为友。6.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7.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作动词,渺小得像8.哀吾生之须臾:为动用法,为……哀叹9.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这里指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2)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女子。(3)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4)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特殊句式】〖省略句〗1.(余)举酒属客。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3.(吾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句〗1.月出于东山之上。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宾语前置句〗1.何为其然也 2.而今安在哉 〖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导读理解1】1、第1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此时景色如何?是怎样描写的?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景色: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②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与不变的议论做了铺垫。③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2、在文章的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和曹操的人生结局;认为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3、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4、《赤壁赋》中客为什么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却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无枝可依之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暗含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感叹。②英雄不再之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③人生无常之悲。“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5、这篇赋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苏轼被贬黄州之初自己思想上的激烈斗争,作者是怎样显示自己两种思想的斗争的?请简要说明斗争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将自己的两种思想,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赋体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客(悲观沮丧) 问题 苏子(乐观豁达)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功业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欢乐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6、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轼是如何说服客的?这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从“物各有主”的角度,提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人要顺其自然。②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7、苏轼在文中流露出的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有时让人有消极感,你是如何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一)苏轼的一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他的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因此不免有些消极。(观点二)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当时他被流放到偏远的黄州,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没有意志消沉,也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地去适应现实,这是很好的适应方式。在现代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导读理解2】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第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第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第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第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导读理解3】1.第1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2.第2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可分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3.第2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明确: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4.词中的“美人”指什么 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5.第4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明确: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6.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明确: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7.第5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段感彩为”吕”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c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8.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9.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明确:《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巩固练习】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侣鱼虾而友麋鹿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泣孤舟之嫠妇2.下列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不知老之将至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君安与项伯有故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当其欣于所遇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骑千余,卒数万人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 B.望美人兮天一方C.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知不可乎骤得 D.相与枕藉乎舟中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粗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顺流而东也 B.舞幽壑之潜蛟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歌窈窕之章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美人: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外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7.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舳舻千里,旌旗蔽空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知不可乎骤得D.相与枕藉乎舟中8.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⑤舞幽壑之潜蛟⑥扣舷而歌之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⑤和⑥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⑤和⑥不同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⑤和⑥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⑤和⑥相同9.对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后成为一种文体。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D项是动词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A、B、C三项都是名词活用。A项名词作状语:西,向西;东,向东。B项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侣,以……为伙伴;友,以……为朋友。C项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2.答案:C解析:C项都是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A项代词,它/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疑问代词,哪里/疑问副词,怎么。D项副词,到底/名词,士兵。3.答案:C解析:A项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B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D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日、8日或9日。4.答案:B解析:“冯”通“凭”,乘。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的能力。B项,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其余三项皆为名词作动词。A项,东:东进。C项,下:攻占。D项,歌:歌唱。6.答案:C解析:“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7.答案:B解析:“冯”同“凭”,乘。8.答案:B解析: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③为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⑤为使动用法,⑥是名词作动词。9.答案:D解析: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思是“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10.答案:C解析:苏轼所游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