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0张PPT)第24课诗词曲五首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部编版)第六单元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并能够背诵。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五首诗歌中寄寓的情感。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目标冢( ) 累累( ) 狗窦( )雉( ) 旅葵( ) 舂谷( )羹饭( ) 饴( )zhǒnɡlěidòuzhìkuíchōnɡɡēnɡyí裘( ) 锦衾( ) 瀚海( )阑干( ) 饮归客( ) 风掣( )qiúqīnhànlányìnchè读准字音十五从军征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文学常识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写作背景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1.反复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十五岁就应征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半路上遇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且看远处,那是您的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与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东张望,泪水洒落在衣服上。整体感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头两句,统摄全诗,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1.这句诗中的“十五”“八十”写出了什么?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整体感知在汉朝,男子从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才能回乡。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残酷的兵役制度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老兵在回乡的途中就打听家中的情况,表现出老兵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状况。远望:近看松柏冢累累狗窦——兔入梁上——雉飞中庭——旅谷井上——旅葵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自己的家变成了什么样子?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内心的痛苦。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3.在这样的一个家中,从军归来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4.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哀。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请简要分析。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盼归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喜忧)希望落空(忧)彻底失望(悲)悲哀流泪,心茫然(悲)深入探究2.本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十五从军征》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课堂小结十五从军征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八十始归回家所见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中庭生谷、井上生葵处境心情羹饭熟 饴阿谁东向看 泪沾衣兵役残酷战乱频繁灾难深重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边塞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品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与高适并称“高岑”。著有《岑嘉州诗》等。作者简介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一般出自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或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文体知识唐朝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时写下了此诗。写作背景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草:西域所产的一种牧草,干枯时变为白色。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1.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铺天盖地能把白草吹折,塞北的天空八月就纷飞着大雪。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千万棵梨树挂雪,像梨花盛开一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像一夜间忽然刮起了春风,千万棵梨树开满了花。整体感知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与下文的“罗幕”一样,是美化的说法。角弓: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 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控:拉开。 着:穿。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雪花飘进珠帘打湿了罗幕,狐皮大衣不保暖,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裘:皮衣。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铠甲冷得难以穿上。惨淡:阴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沙漠纵横交错结了百丈冰,愁云暗淡无色万里凝滞。瀚海:指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愁云:色彩惨淡,望之易于引发愁思的云。翻:飘动。饮:宴请。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军帐里摆设酒席宴请归客,酒席上有胡琴、琵琶、羌笛演奏。中军:主帅的营帐。胡琴:泛指西域的琴。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时过黄昏,纷纷大雪积满军营门,红旗冻僵在劲风中不再飘动。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掣:拉,扯。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去时:分手上路的时候。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分手时大雪已覆盖了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行的蹄印。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去:离开。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深入探究第一部分(1—10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塞的壮丽景象。第二部分(11—18句)写送别武判官时的情形。2.结合前面对诗句的理解,说说从诗歌的内容上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3.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四幅图景?以“雪”为线索,描绘了八月飞雪图、军营酷寒图、军营饯别图、雪地惜别图这四幅图景。4.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被誉为咏雪名句,请赏析其妙处。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两句细节描写的作用。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7.诗的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说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十句却用来写景,试分析写景与送别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小组合作这首七言古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对特殊环境的描绘,抒发了诗人雪中送友的深挚情感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课堂小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边塞奇丽雪景将士苦寒生活边地奇丽的风光送别瀚海愁云雪中送友归京雄浑悲壮的气氛板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作者简介作者在公元1203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写作背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牌名。题目。有所感慨。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原址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北临长江,又称北固亭。题解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神州:中原地区。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从古到今有多少兴亡之事呢?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奔流不息。兴亡:兴盛与衰亡。 悠悠:连绵不尽的样子。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整体感知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征战不休。年少万兜鍪: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 坐断:占领,占据。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与刘备。生儿子就应像孙权那样大有作为。曹刘:指曹操与刘备。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吴书·吴主权》注引《吴历》)。仲谋,孙权的字。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三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深入探究3.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事迹?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1.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一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无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小组合作“战未休”含义深刻, 实写史事,却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2.下阙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用典: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讽刺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怯懦苟安,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3.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功绩。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政权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流露出他对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课堂小结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上阕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下阕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板书设计过零丁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招勤王兵。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因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作者简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下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严词拒绝:“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写作背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自幼刻苦研读经书,方才取得出仕功名,武器兵源严重不足,奋力抗敌四年未停。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1256年中进士第一名。干戈:干和戈两种兵器,这里指战争。寥落:冷清。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四周星:四周年。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整体感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山河已支离破碎,像被狂风吹散的柳絮,自身同样安危不定,像被暴雨击打的浮萍。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的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的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当年撤离,惶恐滩头曾述说南宋的惶恐;如今被俘,零丁洋里更忧叹朝廷的孤零。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壮烈捐躯,留赤诚之心彪炳青史。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首联描写环境,写了个人与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自己20岁时,由科举走上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深入探究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将国家危在旦夕和个人命运比喻成狂风中的柳絮和骤雨里的浮萍,写出了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比喻3.颈联巧借地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和心情?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诗人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时忧念战事的心情,下句慨叹眼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一语双关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直抒胸臆,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明自己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和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崇高气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小组合作《过零丁洋》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回忆诗人一生坎坷不平的遭遇,抒发了诗人忧世之痛和舍生取义、为国家捐躯的豪情壮志。课堂小结过零丁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明经出仕 积极抗元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对偶)山河破碎 形势危急(比喻)直抒胸臆 以死明志(主旨)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板书设计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1270-1329) ,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作者简介元曲 盛行于元代。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元杂剧,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和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文体知识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这首元曲就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时所作。写作背景曲牌名。题目。山坡羊·潼关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题解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群峰众峦像在这里聚集,大浪巨涛像震怒了,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聚:汇聚、聚集,用动词来表现群峰众多的样子。怒:这里比喻气势强盛,不可阻遏。1.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山河表里:外面是华山,里面是黄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表,外。里,内。整体感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唉!一朝兴起,老百姓受苦;一朝衰亡,老百姓仍受苦。兴:兴盛,与下面的“亡”表示改朝换代。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遥望西都我心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径秦汉故地,万间宫殿都化作了泥土。西都:长安。 躇踌: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秦汉经行处: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共写了三层。第一层:“峰峦如聚……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深入探究2.从用词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之处,黄河奔流其间,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可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作者下文的感慨。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出了朝代由盛到衰的变化,其间必有无数悲戚的历史,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5.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兴,百姓苦”的原因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深刻而警策,揭示了一个历史规律:不论朝代“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6.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同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怀古之作,说说它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心中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小组合作《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同情。《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散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来抒怀,写出了作者的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所在,表达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课堂小结山坡羊·潼关怀古潼关山:峰峦如聚(视)水:波涛如怒(听)雄伟险要兵家必争怀古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做了土战争连连改朝换代主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人民疾苦忧虑国计民生(写景)(抒情)(议论)板书设计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课件)(共90张PPT).pptx 课文朗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mp3 课文朗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mp3 课文朗读-十五从军征.mp3 课文朗读-山坡羊·潼关怀古.mp3 课文朗读-过零丁洋.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