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一中2012-2013学年学年高二第一次段考 全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一中2012-2013学年学年高二第一次段考 全科

资源简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一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1.在中,若则角B的大小为( )
A.30° B.45° C.135° D.45°或135°
2.已知是等差数列,,,则该数列前10项和等于 ( )
A. 120 B. 110 C. 100 D. 64
3.已知锐角△ABC的面积为3,BC=4,CA=3,则角C的大小为 (  )
A.75° B.60° C.45° D.30°
4.在等比数列中,,,,则 ( )
A. 27 B. 16 C.36 D.81
5.在△ABC中,sin2 C=sin2 A+sin2 B,则△ABC为 (  )
A.等腰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直角三角形
6.若数列满足:,,则数列的前项和数值最大时,的值是( )
A.6 B.7 C.8 D.9
7.在ABC中,若,,,则解此三角形的结果为( )
A.无解 B.有一解 C.有两解 D.一解或两解
8.已知-9,a1,a2,-1四个实数成等差数列,-9,b,-1三个实数成等比数列,
则b(a2-a1)=( )
A.8  B.-8 C.±8 D.
9. 如右图,地面上有一根旗杆OP,为了测得它的高度h,在地面上取一基线AB,AB长20米,在A处测得P点的仰角∠OAP=30°,在B处测得P点的仰角∠OBP=45°,
又测得∠AOB=60°.则旗杆的高度为 (   )
A.20(-)米 B.米
C.米 D.10(+)米
10.已知数列的通项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最大项为0,最小项为 B.最大项为0,最小项不存在
C.最大项不存在,最小项为 D. 最大项为0,最小项为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11. 在数列1,1,2,3,5,8,x,21,34,55,…中, ;
12. 在△ABC中,若b=5,∠B=,sin A=,则a=________;.
13.在数列中,,,则 ;
14.设a-1,a ,a+1为钝角三角形的三边,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
15.若数列的通项则 ;
三、解答题 :(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写出解答过程,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16.(本小题满分12分)
在锐角△ABC中,a、b、c分别为角A、B、C所对的边,又c=,b=4,且BC边上的高h=2.
(1)求角C;
(2)求a边的长.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数列是等比数列,首项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若数列是等差数列,且,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及前项的和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在△ABC中,角A,B,C 的对边分别是,已知
(1)求角B的大小
(2)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在等差数列中,,其前项和为,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公比为,且, .
(Ⅰ)求与;
(Ⅱ)设数列满足,求的前项和.
20.(本小题满分13分)
C位于A城的南偏西20°的位置,B位于A城的南偏东40°的位置,有一人距C为31千米的B处正沿公路向A城走去,走了20千米后到达D处,此时CD间的距离为21千米,问这人还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达A城?
21. (本小题满分14分)
设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满足().
(Ⅰ)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Ⅱ)数列满足,且.若不等式对任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数列1,-3,5,-7,9,.......的一个通项公式为 ( )
A. B.
C. D.
2、若中,那么=( )
A. B. C. D.
3、设集合A={x|x2-6x+8≤0} , B={x|4-x≥1}, 则A∩B等于 ( )
A.{x|2≤x≤3} B. {x|-44、在等比数列中,,若,则等于( )
A. 5 B. 6 C. 7 D.8
5、在中,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其中有两个解的是( )
A. b=10, A=450, C=600 B. a=6, c=5, B=600
C. a=7, b=5, A=600 D. a=14, b=16, A=450
6、在中,若,则的形状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7、已知数列是等比数列(公比),且,则的值为( )
A. B. C. 或 D.
8、在200m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是30°,60°,则塔高为( )
A? B? C? D
9、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分别为Sn和Tn ,且,则=( )
A. B. C. D.
10、已知为公比q>1的等比数列,若和是方程的两根,则的值是( )
A. 18 B. 19 C. 20 D. 21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ABC中,若 .
12、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是, 则数列的通项=________.
13、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仅有唯一解,则实数m应满足
14、在数列中,,且满足,则数列的前项和
=________.
15、设 a>b>1, ,给出下列三个结论:
①> ;② < ; ③ ,
其中所有的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本小题满分12分)
在等比数列中,若求数列前项和。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在中,角对应的边长分别是,若。
求:角和边。
18、(本小题满分12分)
解关于x的不等式:
19、(本小题满分12分)
设等差数列的第10项为23,第25项为,
求:(1)数列的通项公式; (2)数列前n项的和.
20、(本小题满分13分)
在中,角对应的边长分别是,若依次成等比数列,且。
求:(1)角A的大小;(2)的值。
21、(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数列是等比数列,,如果是关于的方程:两个实根,(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1)求的通项公式;
(2)设 ,是数列的前项的和,当时,求的值;
(3)对于(2)中的,设: ,而 是数列的前项和,求的
最大值,及相应的的值。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5×3分=45分
1. 下面四个选项是四位同学在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以后,联系化工生产实际所发表的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可指导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
B.化学平衡理论可指导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
C.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可指导怎样提高原料的转化率
D.正确利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都可提高化工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
2.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A.碳酸钙受热分解 B.乙醇燃烧 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氧化钙溶于水
3.下列关于焓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的方向性无关 B. 化学反应的焓变直接决定了反应的方向
C.焓变为正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D.焓变为负的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4.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光照新制的氯水时,溶液的酸性增强
B.加催化剂,使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NH3
C.可用浓氨水和氢氧化纳固体快速制氨气
D.增大压强,有利于SO2与O2反应生成SO3
5.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H+(ap)+OH-(ap)==H2O(l) △H=-57.3kj·mol-1,分别向1L0.5mol·L-1的NaOH溶液中加入:①稀醋酸;②浓硫酸;③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热效应分别为、、,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6.N2+3H22NH3反应中,自反应开始至2s末,氨的浓度由0变为0.4mol/L,则以氢气的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在2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
A.0.3mol/(L·S) B.0.4 mol/(L·S) C.0.6 mol/(L·S) D.0.8 mol/(L·S)
7.对于N2O4(g)2NO2(g)在温度一定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
分数V(NO2)%随压强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a.b.c.d.e各状态中,
是( )
A.abc B.e
C.cd D.d
8.已建立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条件改变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成物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大 ②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加 ③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④反应物浓度一定降低 ⑤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 ⑥一定使用催化剂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 D.②④⑤
9.某温度下对于反应2NO2(g)N2O4(g);△H<0,在一定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压时(容器体积减小),正反速率增大
B.保持压强不变,加入N2,正反速率变小
C.保持压强不变,加入少许N2O4,再达到平衡,颜色变深
D.保持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再达到平衡时,颜色变深
10.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已知反应进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1、0.1mol·L-1、0.2 mol·L-1。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
A.SO2为0.4mol·L、O2为0.2mol·L-1 B.SO3为0.25 mol·L-1
C.SO2、SO3均为0.15 mol·L-1 D.SO3为0.4 mol·L-1
11.在密闭容器中,对于可逆反应A+3B2C(气),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正反应方向的△H<0,则T1>T2
B.压强增大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定减小
C.B一定为气体
D.A一定为气体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B.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C.等物质的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
D.由单质A转化为单质B,△H=+119KJ/mol,可知单质A比单质B稳定
13.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N2(g)+3H2(g)2NH3(g),下列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标志的是( )
A.断裂1molN≡N键,同时生成6molN—H键
B.V(H2)=V(NH3)=3:2
C.混合气体的密质不再发生改变
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发生改变
14.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molCH4完全生成CO2和液态H2O时放出44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议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2CH4(g)+4O2(g)=2CO2(g)+4H2O(l);ΔH=+890kJ/mol
B.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kJ/mol
C.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kJ/mol
D. CH4(g)+O2(g)=CO2(g)+H2O(g); ΔH=-445kJ/mol
15. 某同学在三个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研究三种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2X(g)Y(g)+W(g)的进行情况.其中实验I、II控温在T1,实验III控温在T2,它们的起始浓度均是,C(X)=1.0mol·L-1,C(Y)=c(W)=0,测得反应物X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与实验I相比,实验II可能使用了催化剂
B. 与实验I相比,实验III若只改变温度,则
温度,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C. 在实验I、II、III中,达到平衡状态时X的
体积百分含量相同
D. 若起始浓度,,
其余条件与实验I相同,则平衡浓度
二、填空题:共55分
16.(7分)
在下列事实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速率?
(1)集气瓶中H2和Cl2的混合气体,在瓶外点燃镁条时发生爆炸 。
(2)黄铁矿煅烧时要粉碎成矿粒 。
(3)Kl晶体和HgCl2晶体混合无明显现象,若一起投入水中,很快生成红色HgI2 。
(4)熔化的KClO3,放出气泡很慢,撒入少量MnO2很快产生气体 。
(5)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中放入同样大小的锌粒和镁块,产生气体有快有慢 。
(6)同样大小的石灰石分别在0.1mol·L-1的盐酸和1mol·L-1的盐酸中反应速率不同 。
(7)夏天的食品易霉变,而在冬天就不易发生该现象 。
17.(7分)
在一定温度下。有a.盐酸;b.硫酸;c.醋酸三种酸:下列情况下,请用“>”“<”或“=”将a.b.c.连接起来
(1)当三种酸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中和NaOH的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若三者c (H+)相同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4)当三者c (H+)相同且体积也相同时,分别放入足量的锌,相同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5)当三者c (H+)相同、体积相同时,同时加入形状、密度、质量完全相同的锌,若产生相同体积的H2(相同状况),则开始时反应速率有大小关系为 。反应所需时间的长短关系是 。
(6)将c (H+)相同的三种酸均匀加水稀释至原来的100倍后,c (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18.(8分)
实验室用50mL0.50mol·L-1盐酸、50mL0.55mol·L-1NaOH溶液和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测定和热的实验,得到表中的数据:
试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时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溶液的方法是?????????????????????????,不能用铜丝搅拌棒代替玻璃棒的理由是???????????? ?????????????????????。
(2)经数据处理,t2-t1=3.4℃,则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 = ?????????????。[盐酸和NaOH溶液的密度按1g·cm-3计算,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比热容(c)按4.18J·(g?℃)-1计算]。
(3)若用50mL0.50mol·L-1 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并测得中和热为△H1,则△H1 △H(填(“>”“<”或“=”)
19.(9分)
(1)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气放热241.8kJ,则水蒸气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热化学议程式:
。若1g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2.444KJ,则反应2H2(g)+O2(g)=2H2O(l)的△H=________KJ·mol-1.氢气的燃烧热为____KJ·mol-1.
(2)NH3(g)燃烧生成NO2(g)和H2O(g)。已知:
①H2(g)+O2(g)=H2O(g) △H1 =-241.8 kJ·mol-1
②N2(g)+O2(g)=NO2(g) △H2 =+33.9kJ·mol-1
③N2(g)+H2(g)=NH3(g) △H3 =-46.0kJ·mol-1
试预测NH3(g)的燃烧热 。(3分)
20.(8分)
一定温度下,向装有固体催化剂且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N2和4molH2,使之发生如下反应:N2(g) + 3H2(g) 2NH3(g);ΔH=-92.4KJ·mol-1。平衡时容器内气体压强为起始时的80%
⑴通入1molN2和4molH2,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为 ;
⑵保持同一反应温度,在相同的容器中,将起始物质的量改为a mol N2、b mol H2、c mol NH3,
①达到相同的平衡,⑴与⑵放出的热量值 (填序号)
A.一定相等 B.前者一定小 C.前者大于或等于后者 D.不能确定
②a、b、c必须满足的关系是(一个用a、c表示,另一个用b、c表示)
③欲使起始时反应表现为向正反应方向进行,a的取值范围是
21.(6分)
(1)将足量的Zn投入一定量的稀H2SO4中,若要使产生H2的速度减慢而又不影响H2的产量,可向稀H2SO4中加入一定量的 (填序号)
①水 ②CH3COONa固体 ③Na2SO4溶液 ④NaNO3溶液
(2)下列物质中属非电解质的是 ,既能导电又是电解质的是 。(均填序号)
① Cu ②食盐晶体 ③溶化的NaCl ④SO2
⑤CuSO4·5H2O ⑥纯CH3COOH ⑦蔗糖 ⑧酒精溶液
22.(10分)
在容积1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A(g)+2B(g)C(g)+D(g),不同温度下,D的物质的量n(D)和时间t的关系如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700℃时,0~5min内,以B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2)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多选扣分)     。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A)不变
  C.        D.c(A)=c(C)
(3)若最初加入1.0molA和2.2molB,利用图中数据计算800℃时的平衡常数K= ,该反应为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4)800℃时,某时刻测得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如下:c(A)=0.06mol·L,c(B)=0.50mol·L,c(C)=0.20mol·L,c(D)=0.018mol·L,则此时该反应______________(填“向正方向进行”、“向逆方向进行”或“处于平衡状态”)。  


(范围:必修三第1至12课。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
1.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有各得之以为性(本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这段话表明程朱理学的主要作用是
A.为封建伦理道德寻求理论依据,从而规范人的言行,维护封建统治
B.寻求天地和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阐明“理”的本质
C.阐述“天理”的真谛,让人们理解自然界运行规律和人际关系的法则
D.宣扬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赞颂商鞅,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3.“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4.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古希腊神话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突出表明了
A.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B.古希腊人对神的敬畏和崇拜
C.古希腊哲学家主要研究“神”的本质
D.古希腊城邦制度的高度发达
5.我们把智者运动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主要是因为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清楚地意识到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
B.认为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
C.经常使用各式各样的狡辩的语言和方法
D.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
6.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是“智慧的化身”。这主要是指他
A.首先对客观世界进行哲学思考 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诡辩学派
C.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D.开始了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
7.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
A.虔诚信仰上帝   B.实行三权分立
C.反对盲目信仰 D.要求妇女解放
8.观察右图,图1反映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图2的内容
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反皇权专制 B.反封建礼教
C.反殖民侵略 D.反教会压迫
9.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上述观点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的展品中,以最高的保险价值展出了著名画家米开朗琪罗的两幅杰作《水果篮》和《捧果篮的男孩》。这两幅画体现的时代思想是
A.理性主义 B.人文主义 C.自由主义 D.现代主义
11.《九十五条论纲》指出:“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材料反映作者的态度是
A.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 B.天主教徒应该忠于信仰
C.赞同教会建造教堂 D.认可教皇搜刮财富
12.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挑战教会权威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否定信仰上帝
13.著名理论家蒋方震曾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是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是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的核心是
A.城邦文明 因信称义 B.人文主义 因行称义
C.民主政治 蒙昧主义 D.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14.某人从文物市场购买了一张发黄的宣纸,上边用甲骨文印制了一首词。对其年代大家有不同的猜测,你认为下列哪个最准确
A.商代文物 B.汉代文物 C.唐代文物 D.当代臆造文物
15.下图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
(部分摹本),它可用来研究中国古代的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16.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打了一场败仗,
被俘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造纸术随之传入
A.新罗 B.高昌 C.天竺 D.大食
17.观察右面两幅绘画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B.都追求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述
C.都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
D.都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18.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19.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从中能够分析得出的信息有
姓名
生卒年代
著作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33
《农政全书》
徐霞客
1586-1641
《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
1587-?
《天工开物》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②当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③当时中国科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④当时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③“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④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1.王国维曾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D.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22.古代中国人在生产火药时,发现硝石在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于是,酷热时节商人们用硝石做冰,再把糖加到冰里,卖给挥汗如雨的过路客。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朝 B.宋朝 C.18世纪末 D.19世纪末
23.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 D.装订书籍
24.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25.古语云:“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能对这一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B.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6.古代欧洲人一直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当成真理,牛顿力学体系建立后,也一度被看做绝对权威的理论,相对论出现后,解决了经典力学无法解决的难题。这说明
A.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会否定更多的真理
B.人类永远无法找到真理
C.社会不断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也不断进步
D.经典力学体系已经过时,被彻底抛弃
27.“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28.量子论与物理学界几百年来信奉的某些原则发生冲突后,物理学史上出现的现象不包括
A.物理学界开始打开原子的大门 B.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
C.物理学家玻尔进而提出原子的量子理论 D.许多物理学家反对
29.下图所示是在南太平洋加拉帕戈斯岛上的发现。这四种雀类的喙适合不同的觅食技术。这一觅食技术的差异性,使发现者相信:
A.同一生物物种是由细胞构成的
B.同一生物物种后天获得的特性有可能遗传下去
C.同一生物物种有逐渐变异的可能
D.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
30.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创造
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下列各项中,
最先对这种认识带来冲击的是
A.雅典智者学派的阐释 B.西方人文主义的复苏
C.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D.理性主义思潮的涌动
二、非选择题(共3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西汉初年,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它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摘编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1)请回答:汉初黄老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是什么?(6分)
材料二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的政治,写了一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文章上奏前,被主父偃告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武帝赦免了他。
——摘编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2)请回答:材料说明了什么?(3分)
材料三 汉兴,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社会经济的变化与汉初统治者思想的变化有什么关系。(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礼记·乐记》
(1)请回答:儒家学者认为音乐和政治是相通的。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7分)
材料二 《论语》上记载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左传》中记载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也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2)请回答:这几段话都指出了会诗能文的重要性。你认为这些重要性有哪些?(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时期
国家
思想家
主要著作
思想主张
17世纪
英国
霍布斯
《利维坦》
反对君权神授,认为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国家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
17世纪
英国
洛克
《政府论》
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和政府的权利来源于人民,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部门掌握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哲学通信》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
18世纪
法国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系统地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18世纪
法国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8世纪
法国
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
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认为人人享有与生俱有的自然权利,包括财产权,生命权和自由权威人民是主权所有者。
读上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启蒙运动中,众多的启蒙思想家的共同思想主张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何继承和发展关系?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沿图甲所示A、B、C、D四地进行生态调查,图乙是他们调
查某地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据图回答1~3题。

1.图乙所示生态特征最可能是下列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
A.滥采矿产 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 D.过度放牧
2.图乙所示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图甲所示哪一地区(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3.若B地要发展种植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应注重发展( )
A.绿洲农业 B.河谷农业 C.节水农业 D.高效农业
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反映出( )
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
C.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5. 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
C.设置沙障固沙 D.小流域综合治理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根据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据此回答6~8题。
6.以下城市可能会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是( )
A.大庆、西安、玉门、克拉玛依 B.大庆、抚顺、阜新、匹兹堡
C.多特蒙德、伊春、郑州、长沙 D.玉门、抚顺、郑州、西安
7.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新出路,下列举措不正确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
C.坚持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
8.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 )
A.GDP一定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C.人口大量迁往其他城市或郊区就业
D.因地制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兴产业
读“黄河主要支流年输沙量2004年统计表”,回答9~10题。
9.平均含沙量最大的支流是( )
A.泾河 B.渭河 C.汾河 D.无定河
10.黄河中游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A.改良盐碱地 B.保持水土 C.解决农村燃料不足 D.治理风沙
不同区域的形成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11~13题。

11.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12.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13.丁省与丙省相比( )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陆地交通便捷 C.第一产业比重小 D.第三产业比重小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以“一箭双星”方式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A、B卫星送入太空。据此回答14~15题。
14.“环境减灾”卫星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直接应用的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D.数字地球
15.“环境减灾”卫星不能直接监测的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洪涝 C.地震 D.森林病虫害
GIS是用于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将它作为课题研究。据此完成16~
17题。
16.下列四图,是同学们为家乡所作的自然、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分析图,在手中没有普通地图的情况下,其中只适宜用GIS数据库软件制作的是( )


17.同学们拟分析家乡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在GIS数据库中,须调用的专题图层有下列中的( )
①地形图层 ②土壤图层 ③气候图层 ④人口图层 ⑤商业网点图层
⑥农业图层 ⑦工业图层 ⑧城市图层 ⑨交通图层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⑥⑦⑧⑨ D.⑤⑥⑦⑧
18.关于亚马孙开发计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适合于大规模的移民开发
B.受“战争的影响”,大量巴西难民迁移到亚马孙地区
C.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也是巴西政府拓疆计划的一部分
D.“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国情
19.2005年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比2004年增加近1平方米,达到11平方米,绿化整体覆盖率超过37%。目前,上海人均绿地面积已超过了东京、大阪等城市。关于绿地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为市政建设提供木材 B.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C.调节气候,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D.美化城市环境,树立国际大都市形象
20.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21.2005年2月10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公布,中国森林覆盖率18.21%。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 )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 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下图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读图,回答22~24题
22.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 )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水电和核电、石油、天然气
23.在本国能源消费构成中,该图所示能源①居首位的国家是( )
A.瑞士 B.法国 C.中国 D.英国
24.山西省工业结构,按其优先重点发展的顺序是( )
A.有色金属冶炼、煤化学工业、电力、煤炭
B.煤化学工业、煤炭、有色金属冶炼、电力
C.煤炭、煤化学工业、电力、有色金属冶炼
D.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冶炼、煤化学工业
25.田纳西河流域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关于其降水季节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终年湿润、降水分布均匀 B.夏秋多、冬春少
C.春夏多,秋冬少 D.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二、综合题 (50分)
26.(8分)读“世界森林资源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森林带是________________林带。与其相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
(2)图中字母________________所表示的林带是目前世界森林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一个林带,其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林带。
(3)世界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该国的森林主要是_____________林。
(4)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地带性森林是________________林。图中表示该森林带的字母为________________。
27.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长江三峡工程坝址位于西陵的三斗坪处,即图上字母 。
(2)三峡地区最丰富的两种资源是-- 和 。
(3)三峡工程带来的巨大综合效益有 。
(4)三峡工程建设,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试列举其名称。(至少二种)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缺林!缺水!缺土!缺粮!缺钱!1 000多万广西石漠化地区的群众面临着共同的生存挑战。据最新监测结果,广西有石山面积85.33万平方千米,占该区国土面积的35.43%,比台湾和海南两省国土面积总和还多。其中,已经石漠化的土地达3 500多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2 700多万亩。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跨越的鸿沟。
(1)广西是我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结合区域自然特征试分析产生石漠化的原因。(8分)
(2)石漠化对地区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危害?(4分)
(3)结合对荒漠化问题的理解,你认为应如何遏制广西地区石漠化的蔓延?(4分)
29.下图是1月某时地面天气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问题。(16分)

(1)图甲中天气系统引起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对图乙阴影区域的农业生产有何危害?(2分)
(2)图乙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3分)
(3)下图为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请说明理由。(5分)
(4)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
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6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分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为了更好地传统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居民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C.传统建筑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下表是某地不同群体喜爱的文化活动的选择情况:
群体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少年
喜爱文化活动
听戏曲、打太极拳……
看电视、阅读书报……
上网、听音乐……
某班同学分析表中信息后提出下列建议,你认为合理的是( )
A.倡导高雅文化,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 B.提高文化素养,缩小人们鉴赏水平的差异
C.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 D.增加经济收入,改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选择
3.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进行图书漂流。图书漂流活动( )
A.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B.超越了时空对文化传播的局限
C.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促进了文化传播与交流
4.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
A.任何文化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B.一定的经济、政治是由一定的文化决定的
C.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D.政治是文化的基础,经济是文化的集中表现
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法国巴黎作出决议,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回答5~6题
5. 杭州西湖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有《望海潮》形象地描绘出杭州天堂般的胜境。这说明( )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中包括自然现象
C.文化是人类的灵感和想象 D.文化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
6.联合国通过文化遗产名录的形式,持续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合国这样做( )
A.以“取其精华,丢其糟粕“的态度继承传统文化
B.将改变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进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D.利于改造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繁荣世界文化
7.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回答10~11题。
10.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 )
①显示城市的文化底蕴 ②活跃城市的文化市场
③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优秀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作品( )
①体现了城市环境对雕塑风格的依赖 ②反映了雕塑理念与城市环境的统一
③体现了城市环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④反映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 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③能对社会发展生产深刻影响 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杜甫是“本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14.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精神文化生产日益走出上社会经济生活的前台,在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个方面都构成国家和社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事实说明( )
A.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文化产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文化的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唯一标志 D.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
15.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对此正确的是( )
①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
④人享受文化、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可见,优秀的文化( )
A.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 B.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
C.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 D.源于时代的智慧,推动时代的前进
17.一位老人问:“珠算是什么?”孩子回答说:“不知道。”老人认为孩子的知识太少。可是当孩子打开电脑,上网搜索,屏幕上马上显示出一系列相关知识:珠算是哪个朝代发明的,最开始是几个珠子,用什么材料制造的,运算原理是什么,等等。这件事说明了( )
A.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C.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提高民族的素质
18.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这个蕴涵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19.100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特色。如今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传播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由此可见( )
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
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 D.文化繁荣要锐意创新
20.为鼓励本土原创音乐的创作,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中国音乐家深圳行”采风创作活动,力争用5年时间把深圳打造为“中国原创音乐的大本营”,让今天的原创成为明日的经典,这种做法的依据是( )
A.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的目的就在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否定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发展 D.大众文化真正需要的是原创作品
21.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表明( )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地球313千米的轨道实现自动对接,为建设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叫法,以“天宫一号”命名目标飞行器,很快得到了国人的共鸣。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的稳定性 B.特有的包容性 C.鲜明的民族性 D.独特的地域性
23.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目前在世界许多地区“生根发芽,并有茁壮成长”的趋势。这一趋势有利于( )
①中华文化向外辐射,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③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
④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又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学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件大事的完成启示我们( )
①先进健康的文化决定了社会发展方向 ②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向前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要因时而变 ④中华民族精神需要添加新的时代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8分)
2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全会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扩大文化消费。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振兴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依据。(10分)
27.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说明由山东省教育厅这一举措的合理性。(10分)
28.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社会普遍存在“外语热,母语冷”、汉语欧化、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现象,母语及母语文化处于边缘状态。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部、国家语委的重视,为此教育部提出要加强“汉语能力测试”,希望能够“以考促学,以评促学,推进汉语学习和应用”。
材料二 与国内汉语遭受“冷淡”鲜明对比的是,“汉语热”的浪潮席卷在全球其他国家据估计,世界上不包括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4000万,在这股“汉语热”中,不少国家的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数据显示,1978年在华外国留学生仅为1236人,2011年在华外国留学生则突破26万人,分别来自194个国家。
(1)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我国“推进汉语学习和应用”的必要性。(6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汉语热”席卷全球的原因有哪些?(6分)
29.2012年2月15日,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材料一 《纲要》指出,面对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的新形势,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斗争尖锐复杂的新形势,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抵御国际敌对势力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加快文化改革创新。
材料二 《纲要》指出,要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对优秀文艺作品进行市场化开发、建立完备的产业链和完整的价值链;要敏锐反映社会实践的新领域,表现主体的新变化和受众的新要求,催生新的文艺品种。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快文化改革创新。(6分)
(2)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进行评析。(6分)
高二政治第一次段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分×24=48分)
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客观要求。(2分)


一、选择题(4×10=40分)
1.接同一电源的甲、乙两电阻丝,材料相同,长度之比为1∶3,截面积之比为2∶1,则两电阻丝中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之比为( )
A.2∶1 B.3∶1 C.1∶3 D.2∶3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B.由可知,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C.导体的电阻率由导体本身的物理条件决定,与温度无关
D.欧姆定律,不仅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对于非纯电阻电路也适用
3.用两个相同的G表改装成量程不同的电流表A1和A2,其中A1的量程是A2的2倍,现将它们接入电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两表串联,则指针偏角θ1<θ2,两表示数相等
B.若两表串联,则指针偏角θ1=θ2,A1示数大于A2示数
C.若两表并联,则指针偏角θ1=θ2,两表示数相等
D.若两表并联,则指针偏角θ1>θ2,两表示数相等
4.有关电压与电动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压与电动势的单位都是伏特,所以电动势与电压是同一物理量的不同叫法
B.电动势是电源两极间的电压
C.电动势公式中W与电压中的W是一样的,都是电场力做的功
D.电动势是反映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强弱的物理量
5.下述关于用多用表欧姆挡测电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电阻时,如果指针偏转过大,应将选择开关S拨至倍率较小的挡位,重新调零后测量
B.测量电阻时,如果红、黑表笔分别插在负、正插孔,则会影响测量结果
C.测量电路中的某个电阻,应该把该电阻与电路断开
D.测量阻值不同的电阻时,都必须重新调零
6.某同学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时,误将电流表和电压表接成如图所示电路,接通电源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电流表烧坏 B.电压表烧坏
C.小灯泡烧坏 D.小灯泡不亮
7.小灯泡通电后其电流I随所加电压U变化的图线如图10所示,P为图线上一点,PN为图线的切线,PQ为U轴的垂线,PM为I轴的垂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随着所加电压的增大,小灯泡的电阻增大
B.对应P点,小灯泡的电阻为R=
C.对应P点,小灯泡的电阻为R=
D.对应P点,小灯泡的功率为图中矩形PQOM所围“面积”
8.如下图所示,额定电压都是110 V,额定功率PA=100 W,PB=40 W的两灯泡,接在220 V电路上使用,使电灯能够正常发光,且电路中消耗电能最小的电路是哪一个( )
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上端a滑动过程中,两表的示数情况为( )
A.电压表示数增大,电流表示数减小
B.电压表示数减小,电流表示数增大
C.两电表示数都增大
D.两电表示数都减小
10.用图7-6-7中甲所示的电路测出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 r,对A、B两个电池测得的实验图线如图7-6-7乙所示.则( )
A.EA>EB
B.rA>rB
C.电流都为I0时,它们的内压降相等
D.路端电压都为U0时,它们的输出功率相等
二、填空题(4+4+12=20分)
11.有一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是1mm,游标上有20个小的等分刻度。用它测量一小球的直径,如图a所示的读数是 mm。如图b,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根金属丝的直径,如图所示的读数是 mm。
12.测量电阻方法的很多种:①现有一只标有“220V、40W”的灯泡,它正常工作时的电阻为 Ω,用多用电表欧姆挡来测量这只灯泡的电阻,则测出的电阻值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值。
②若用伏安表测未知电阻,已知AB接在恒定电压两端,
当K接a时,电压表示数为10V,电流表示数为0.2A。当
K接b时,电压表示数12V,电流表示数0.15A,那么为了
较准确测定,开关应接 ,未知电阻的实际值
是 Ω。
13. 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时,多用电表内部的电路可以等效为一个直流电源(一般为电池)、一个电阻和一表头相串联,两个表笔分别位于此串联电路的两端。现需要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给定的器材有:待测多用电表,量程为60mA的电流表,电阻箱,导线若干。实验时,将多用电表调至×1挡,调好零点;电阻箱置于适当数值。完成下列填空:
(1)仪器连线如图1所示(a和b是多用电表的两个表笔)。若两电表均正常工作,则表笔a为______(填“红”或“黑”)色;
(2)若适当调节电阻箱后,如图1中多用电表、电流表与电阻箱的示数分别如图2(a)(b)(c)所示,则多用电表的读数为??? Ω;电流表读数为____mA;电阻箱的读数为???? Ω;
?
(3)将图1中多用电表的两表笔短接,此时流过多用电表的电流为_______mA;(保留3位有效数字)
?(4)计算得到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______V。(保留3位有效数字)
三、计算题(8+10+10+12=40分)
14.如图所示,。当开关处于位置1时,
理想电源表读数;当开关处于位置2时,电流
表读数。求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
15.为了落实“绿色节能”的理念,2010年上海在各世博会
场馆之间使用新型节能环保电动车。这种环保电动车总
质量,驱动电机线圈内阻。当它在水
平路面上以的速度匀速行驶时,若驱动
电机的输入电流,电压,求汽车此时所
受阻力(不计其它机械损耗)。
16.如图:电源电动势,内阻,,为长的均匀电阻丝,
总阻值为,电容器的电容,为理想电压表,表头量程
很小,电容器原来不带电。求
①闭合,断开时,电压表示数和电容器C1所带电荷量?
②断开,闭合时,当滑头P以速度从a到b匀速滑动时,P与R3始终接触良好。则表头示数多大?
17.如图所示电路,已知,闭合电键,安培表读数为0.75A,伏特表读数为2V,经过一段时间,一个电阻被烧杯(断路),使安培表读数为0.8A,伏特表读数变为3.2V,问:
(1)哪个电阻发生断路故障?
(2)的阻值是多少?
(3)能否求出电源电动和内阻r?如能,求出结果;
如果不能,说明理由。


一、选择题(50分)
1.连续分裂的细胞,相邻的两个细胞周期可表示如图,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细胞来说,a、c时长必相等,b、d时长必相等
B.b到c为一个细胞周期
C.b和d段有染色体的出现
D.a、c阶段完成后,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数目都加倍
2. 根据每个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动物细胞归为甲、乙、丙三组,每组细胞数如下图l所示。根据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下图2所示。下列有关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l中的乙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AB段
B.图l中的甲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DE段
C.图l中的丙组细胞全部位于图2中的BC段
D.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会导致丙组细胞数增多
3. 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化导致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逐渐减少
B. 衰老的细胞内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
C.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脱落属于细胞凋亡
D.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
4.通过显微技术破坏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培养几天后,再观察该根尖细胞,预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  )
A.细胞停止分裂 B.产生多核细胞或多倍体细胞
C.正常分裂 D.不能形成纺锤体
5.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植物杂交实验,成功地发现了生物的遗传规律。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的是 (  )
A.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 B.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合的
C.豌豆具有许多明显的相对性状 D.杂种豌豆自交后代容易发生性状分离
6.下列各种遗传现象中,不属于性状分离的是 (   )
A.F1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
B.F1的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
C.花斑色茉莉花自交,后代中出现绿色、花斑色和白色三种茉莉花
D.黑色长毛兔与白兔短毛兔交配,后代出现一定比例的白色长毛兔
7.通常人类眼睛的颜色是可遗传的,褐色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假定一个蓝眼的男人和一个褐眼的女人婚配,而该女人的母亲是蓝眼,则理论上其孩子眼睛为褐色的概率是(  )
A.1/2 B.3/4 C.1/4 D.1
8.正常人对苯硫脲感觉味苦(B),对苯硫脲没有感觉叫味盲(b),若几对夫妇子代味盲率分别是25%、50%、100%,则双亲的遗传因子最大可能组成依次是(  )
①BB×BB ②bb×bb ③BB×bb ④Bb×Bb ⑤Bb×bb ⑥BB×Bb
A.①③④ B.④②⑤ C.⑤④② D.④⑤②
9.将基因型分别为AA和aa的个体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再将F2自交得F3,在F3中出现的基因型AA∶Aa∶aa等于(  )。                 
A.3∶2∶3 B.3∶4∶3 C.5∶2∶5 D.1∶2∶1
10.“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 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11.牵牛花中叶子有普遍叶和枫形叶两种,种子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现用普通叶白色种子纯种和枫形叶黑色种子纯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为普通叶黑色种子,F1自交得F2,结果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对F2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F2中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B.F2中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1:2:1
C.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
D.F2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与枫形叶白色种子个体杂交将会得到两种比例相同的个体
12.对某生物进行测交实验得到 4 种表现型,数目比为58:60:56:61,则此生物的基因型不可能是(假设三对基因独立遗传)( )
A.AaBbCC B.AABbCc C.AaBbCc D.aaBbCc
13. 香豌豆的花色有紫花和白花两种,显性基因C和P同时存在时开紫花。两个纯合白花品种杂交,F1开紫花;F1自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 7。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两个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CCPP与ccpp B.F1测交结果紫花与白花的比例为1:1
C.F2紫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16 D.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5种
14.某种群中,AA的个体占25%,Aa的个体占50%,aa的个体占25%。若种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且aa的个体无繁殖能力,则子代中AA∶Aa∶aa的比值是( )
A. 3∶2∶3 B. 4∶4∶1 C. 1∶1∶0 D. 1∶2∶0
15.将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F1(黄色圆粒),F1自交得F2。将F2中的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子代中黄色圆粒豌豆所占的比例为(   )
A.1/9 B.11/36 C.25/36 D.9/16
16.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三个单眼皮和一个双眼皮的孩子,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解释是(   )
A.单:双=3:1,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
B.该遗传不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
C.这对夫妇每胎都有出现单眼皮的可能性
D.单眼皮基因和双眼皮基因发生了互换
17.萝卜的根形是由基因决定的。现用两个圆形块根萝卜做亲本进行杂交,结果如下图。下列正确的是( )
A.萝卜根形涉及两对基因,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两个亲本是杂合子
C.只有扁形块根是显性性状
D.F2圆形块根萝卜的基因型有4种,其中杂合子占2/3
18.某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的为小花瓣,aa的无花瓣。花瓣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基因型为RR和Rr的花瓣是红色,rr的为黄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 B.子代共有5种表现型
C.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的比例为2/3 D.子代的红花植株中,R的基因频率为2/3
19.基因D、d和T、t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不同情况下,下列叙述符合因果关系的是( )
A.进行独立遗传的DDTT和ddtt杂交,则F2双显性性状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16
B.后代的表现型数量比为1:1:1:1,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一定为DdTt和ddtt
C.基因型为DDtt的桃树枝条嫁接到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上,自花传粉后,所结果实的基因型为DdTt
D.基因型为ddTt的个体,结果产生的配子中有4种
20.若观察到一个动物细胞中正处于染色体两两配对。你认为正确的判断是(  )
A.这个细胞可能来自肝脏
B.此时细胞的染色体上含有染色单体
C.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均为体细胞的二倍
D.染色单体的形成和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
21.生物体的生长离不开细胞的增殖,下列与细胞增殖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存在
B.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为5对
C.幼龄个体的细胞增殖旺盛,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
D.不是所有增殖的细胞都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有关
22.下图表示发生在某动物精巢内形成精子的过程中每个细胞中(不考虑细胞质)DNA分子数量的变化。下列各项中对本图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
A.a~e表示初级精母细胞,f~g表示精细胞形成精子
B.b点表示初级精母细胞形成,g点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
C.e~g细胞中一般不存在等位基因,f点表示减数分裂结束
D.d~e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e~f过程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3.图一表示某动物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结果形成了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
这四个精细胞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①与② B.①与③ C.②与③ D.②与④
24.假定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4,图中对②③④⑤⑥细胞
所处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为③⑤⑥
B.②③④为减数分裂,分别为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期
C.④⑥分别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④⑤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25.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是46条,下列细胞中,肯定或可能存在两条X染色体的是(  )
①精原细胞 ②卵原细胞 ③初级精母细胞 
④初级卵母细胞 ⑤次级精母细胞 ⑥次级卵母细胞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⑥
二、非选择题(50分)
26. (11分)图1表示某动物精巢内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目的比例,图2表示同种动物体内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图1中a、b、c柱表示染色体的是________,甲中染色体和DNA分子数目的比例关系说明细胞核内曾经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2) 图2中,A图细胞内含有_____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_,其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
(3) 图2中,c图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_图。
(4) 图甲可以表示图2中细胞图像是____________。
27.(8分)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甲~戊五位同学在剪取洋葱根尖后立即进行的操作步骤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请从下列序号选择)
A.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B.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
C.染色体着上颜色,清晰可见 D.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
(2)戊同学观察到了许多呈长方形的细胞,但未找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实验过程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 ②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尖上的盐酸,以利于染色时碱性染料着色 ③用龙胆紫染液可将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染成紫色 ④压片的目的是使根尖细胞充分分散,形成单层 ⑤当看到一个处于中期的细胞时,注意观察它如何进入后期、末期,以理解从中期到末期的变化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⑤ D.①②③④
28.(12分)下图是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即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两个个体,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即两个受精卵分别发育成的个体。请据图作答:
(1)该病是由常染色体上的____控制。
(2)若用A、a表示控制该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
则3号和7号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6号是纯合子的几率是________,9号是杂合子的几率是________。
(4)7号、8号再生一个孩子有病的几率是________。
(5)如果6号和9号结婚,则他们生出有病孩子的几率是________,如果他们生出的第一个孩子有病,则再生一个孩子有病的几率是________,正常的几率是________。
29.(5分)一个正常的女人与一个并指(Bb)的男人结婚,他们生了一个白化病且手指正常的孩子。求:
(1)其再生一个孩子出现只并指的可能性是______。
(2)只患白化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
(3)生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并指的男孩的概率是____。
(4)后代只患一种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
(5)后代中患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
30、(14分)小麦的毛颖和光颖是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分别由P、p基因控制),抗锈和感锈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分别由R、r基因控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以纯种毛颖感病(甲)和纯种光颖抗锈(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丙)。再用F1与丁进行杂交,F2有四种表现型,对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比例做出的统计结果如下图:
(1)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 。
(2)亲本甲、乙的基因型分别是 ;丁的基因型为 。
(3)F1形成的配子种类有 。产生这几种配子的原因是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
(4)F2中基因型为ppRR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光颖抗锈所占的比例是 。
(5)F2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甲和乙)的个体占全部F2的 。
(6)写出F2中抗锈类型的基因型及比例: (只考虑抗锈和感锈一种对相对性状)。
31.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B)对糯性(b)为显性,抗病(R)对(r)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呈棕色。现提供以下4纯合亲本:
亲本
性 状

非糯性
抗病
花粉粒长形

非糯性
不抗病
花粉粒圆形

糯性
抗病
花粉粒圆形

糯性
不抗病
花粉粒长形
(1)若采用花粉形状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亲本甲与亲本 杂交。
(2)若采用花粉粒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杂交时可选择的亲本组合有 。将杂交所得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统计花粉粒的数目,预期花粉粒的类型及比例为:

(3)利用提供的亲本进行杂交,F2能出现非糯性、抗病、花粉粒圆形植株的亲本组合有 ,其中F2出现非糯性、抗病、花粉粒圆形植株比例最高的亲本组合是 ;在该组合产生的F2表现型为非糯性、抗病、花粉粒圆形的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


第一卷(选择题部分 满分115分)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你的答案转涂到客观题答题卡上。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 (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 ?
A.£19.15. B.£9.15. C.£9.18. 答案是B.
1. How much will the man pay for the tickets?
A. £7.5. B. £15. C. £50.
2. Which is the right gate for the man's flight?
A. Gate 16. B. Gate 22. C. Gate 25.
3. How does the man feel about going to school by bike?
A. Happy. B. Tired. C. Worried.
4. When can the man get the computers?
A. On Tuesday. B. On Wednesday. C. On Thursday
5. 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the shirt for the party?
A. The size is not large enough. B. The material is not good. C. The color is not suitable.
第二节 (共15小题;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每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Mr. Brown?
A. He is in his office. B. He is at a meeting. C. He is out for a meeting.
7. What will the man probably do next?
A. Call back. B. Come again. C. Leave a message.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9题。
8. What kind of room does the man want to take?
A. A single room. B. A double room. C. A room for three.
9. What does the man need to put in the form?
A. Telephone and student card numbers.
B. Student card number and address.
C. Address and telephone number.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10.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A. Fellow clerks.
B. Boss and secretary.
C. Customer and salesperson.
11. What does the man like about his job?
A. Living close to the office.
B. Chances to go abroad.
C. Nice people to work with.
12.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woman?
A. She likes traveling.
B. She is new to the company.
C. She works in public relations.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至16题。
13. When will the visitors come?
A. In March. B. In April. C. In May.
14. How many visitors are coming?
A. 8. B. 10. C. 12.
15 What will the visitors do on the second day?
A. Go to a party. B. Visit schools. C. Attend a lecture.
16. Where will the visitors go on the final day?
A. To London B. To Scotland C. To the coast.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7至20题。
17. What is the first word the baby tried to say?
A. Truck. B. Ok. C. Duck.
18. How old was the baby when he learned to say that word correctly?
A. About 18 months. B. About 21 months. C. About 24 months.
19. What did the father do when the baby screamed that word at the airport?
A. He corrected the baby.
B. He tried to stop the baby.
C. He hid himself somewhere.
20. Why did the mother pretend not to know the baby?
A. She got angry with the father.
B. She was frightened by the noise.
C. She felt uneasy about the noisy baby.
第二部分 英语知识应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 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None of the travelers paid attention to the advice _____ by the villager and got lost in the forest.
A. put away B. put up C. put forward D. put out
22. According to the driver’s explanation, it was not his carelessness but the bad road conditions that ______ for the accident.
A. was to blame B. was to be blamed C. were to be blamed D. were to blame
23. ---- What should I do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on the employer?
---- Keep a _______ attitude and believe yourself.
A. coutious B. scientific C. severe D. positive
24. I had not been asked to the party, so I felt ______ and a bit hurt.
A. left out B. left behind C. left alone D. left off
25. When ____ to danger and conflict, men tend to increase blood pressure, ______ nervous and anxious.
A. exposed; felt B. exposed; feeling C. exposing; feeling D. exposing; felt
26. ---Will we be late for the meeting?
--- _______! If only there were no traffic jams.
A. No wonder B. Most likely C. No at all D. I hope so
27. Teachers often use simple examples to _______ language points that are _______ the students.
A. handle; puzzled B. express; puzzling
C. clarify; puzzling D. conclude; puzzled
28. -----When will ______contest take place?
---- Oh, it will be on ______ Sunday in October, as far as I can remember.
A. the; a B. the; the C. a; the D. a; a
29. ---- What a smell!
----- The air is in ______ motion here, so the smell will disappear soon.
A. positive B. proper C. constant D. efficient
30. Mr. Brown bought a painting _______ from Vincent van Gogh, which was used to decorate his new flat.
A. copying B. being copied C. to copy D. copied
31. The well dressed lady was caught stealing in the fashion shop. Strangely enough,she ________have done such a thing.
A. would B. must C. should D. might
32. ---Hurry, John!
---Oh, damn! Both my legs are nearly to give out. I ____for hours.
A. had walked B. walked C. have been walking D. am walking
33. _______ less homework, the students would have more time to play and have fun.
A. Giving B. To give C. To be given D. Given
34. The books are not sold at the moment; they are still in _____
A. use B. press C. sale D. settlement
35. Several scientists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create ______ they hope will be the cheapest form of energy in the 21st century.
A. which B. that C. what D. who
第二节: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36-55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When my mom came home from the hospital with twins, I was excited at the very beginning. I couldn’t 36 to play with them and be the best big sister ever.
Everyone was coming over to our house to hold the babies and 37 presents to the babies and talk nonstop how 38 the babies were. Then they’d pull out their cameras, and just 39 I was about to say “cheese”, they’d run over to my perfectly perfect little brothers and take 40 of them. At that time I was thinking, “Why can’t I be little again so I can be the one getting all the 41 ?”
When my aunt Camille got 42 , my mom spent forever finding the perfect clothes for them. On the day of the 43 , my twin brothers had the cutest and prettiest clothes. And then there was me, just sitting and watching in my 44 dress.
After the ceremony, all I 45 was how sweet and lovely the twins were.
I definitely 46 that they were wonderful, but I couldn’t help feeling 47 and invisible (看不见的).
There was a big 48 after the wedding. Aunt Camille and her nice new 49 had the first dance, and then everyone started 50 like crazy including me. I 51 my uncomfortable dress shoes, and I danced and danced and danced! It ? 52 one of the most fun times I’ve had in my entire life.
The very 53 part was when my aunt and I took my twin brothers by the hands and 54 them some dance moves. Teaching them was such a cool thing. I 55 then what a huge waste of time feeling jealous is when you can kick off your shoes and enjoy life!
36. A. go B. wait C. stand D. help
37. A. make B. create C. give D. show
38. A. lovable B. smart C. active D. strong
39. A. since B. after C. before D. as
40. A. care B. photos C. advantage D. measures
41. A. support B. attention C. impressions D. opportunities
42. A. married B. praised C. elected D. promoted
43. A. performance B. celebration C. wedding D. concert
44. A. ugly B. attractive C. new D. regular
45. A. thought B. heard? C. remembered D. reminded
46. A. agreed B. ignored C. forgot D. expected
47. A. satisfied B. foolish C. unimportant D. excited
48. A. cake B. party C. surprise D. gift
49. A. friend B. husband C. baby D. partner
50. A. singing B. drinking C. dancing D. chatting
51. A. took off B. took over C. took up D. took in
52. A. encouraged B. became C. wasted D. appeared
53. A. nervous B. curious C. best D. quietest
54. A. taught B. passed C. lent D. warned
55. A. imagined B. calculated C. announced D. realized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I couldn’t not do it even if I never got anything published,” Gregg Cusick says. “I do it for myself. And writing helps me figure things out.”I’ m talking with Gregg about his short story “Gutted”. It’s the first-place winner in the recent Lorian Hemingway Short Story Competition.
Gregg thinks a literary gene(基因) must have passed down from his father. “My dad wrote short stories as well as working in management at AT&T. He always wanted to try to make a living at writing, so he took a year off and became a full-time writer. My mom went to work in a department store to support us. At the end of the year, he went back to AT&T, but he’d sold a couple of stories and won an award.”
Gregg’s own early fiction featured a horse named Nag. He went on to receive a master’s in English-Creative Writing from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in 1990. He once worked as a construction worker. “I couldn’t sit down to be a writer like John Cheever did, where you do it six, eight hours a day.” He says. “Today, I work as a bartender(酒吧侍者). That’s proven to be a real good job. It leaves plenty of time to write. And you get a lot of story ideas.”
Gregg and his wife, Katie, live in Durham, North Carolina. However, he mostly grew up in New York. “It’s a place I’ve used a lot for settings in stories,” he says, “Writing is so solitary,” although his dog Jeepers often keeps him company.
Gregg has had a number of stories published in small journals like Chelsea, The Alchemist Review, Inkwell, and The Bellevue Literary Review. He’s twice won The Robert Ruark Foundation Fiction Prize, and placed first in the Ernest Hemingway Festival fiction contest, the E.M. Koeppel Short Fiction Awards, and the Alligator Juniper Fiction Contest.
56. Who had a great effect on Gregg’s writing?
A. His mother. B. His wife C. His dog. D. His father
57. The work in the bar offers Gregg ________.
A. some fresh topics B. a quiet place to write
C. John Cheever’s experience D. six hours a day to write
58.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infer that John Cheever ________.
A. was a writer B. once worked as a bartender
C. worked in management D. had rich imagination
59. The underlined word “solitary” in Paragraph 4 probably means “__________”.
A. exciting B. disappointing C. alone D. risky
60. What is the last paragraph mainly about?
A. Gregg’s hard work. B. Gregg’s works
C. Gregg’s achievements D. Gregg’s future
B
American cooking, as we know, is a hybrid of cuisines(烹饪). Since our earliest days as a nation, we’ve adopted and adapted cooking styles from every nation. So is there anything that could be called really American food?
Writing a century ago, Irvin Cobb believed our cuisine was based on the crops of Native Americans. From them we got the original idea of the shore dinner (a meal consisting chiefly of seafoods) and the barbecue. By following in his footsteps, we learned about corn bread, fried corn and roasting ears; also their pumpkin and sweet potato—then the pumpkin pie of the North and the sweet-potato pie of the South.
Waves of settlers adopted these native foods and began creating the New World dishes: baked beans, smoked ham, pancakes, fried chicken, and apple pie. But other countries borrowed our native foods too. Can you imagine the menus of Ireland and Germany without the American potato?
Many of America’s great cooking creations share a characteristic besides local flavors: outdoor preparation. Early American cooks all their meals in open country. When meal time arrived, pioneer mothers, fishermen, trappers, and cowboys grabbed what they could find and worked it into a meal over a campfire or inside a rock oven.
In 1932, when food expert George Rector wrote about the best American food he’d known, he focused on open-air cuisine: the roast pig, barbecue, and roasted corn—all American, all outdoors. Cobb’s love of alfresco cooking began in his youth. Released on weekends from his boarding school, he and his friends used to search the countryside for food. “We were particularly fond of lifting a hill of potatoes, building a fire in a secret spot so the farmer wouldn’t see the smoke. When the fire had burned down enough, we buried the potatoes in the hot ashes.”
Any discussion of American food, Mr Rector realized, should at least mention the hot dog, another food created for outdoor dining.
61. What was American cuisine based on according to Irvin Cobb?
A. Early Americans’ outdoor cooking.
B. Cuisines brought by waves of settlers.
C. The menus of Ireland and Germany.
D. The crops of Native Americans.
62. We can learn from Paragraph 3 that ________.
A. the American potato is popular on Irish menu
B. fried chicken is not a New World dish
C. one cannot see American potatoes on a German menu
D. New World dishes were created by Native Americans
63. According to the text, alfresco cooking is probably a way of cooking ______.
A. done in a secret place B. loved by children
C. done out in the open D. using hills of potatoes
6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h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①=Paragraph 1 …)
A.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65. The writer wrote the text in order to tell us _______.
A. how American food is cooked B. what is the real American food
C. where American food can be found D. the best way to cook American food
C
Television will turn 86 years old on September 7, 2013, and it never looked better. In its youth, television was a piece of furniture with a tiny, round screen showing unclear pictures of low-budget programs. In spite of its shortcomings, it became popular. Between 1950 and 1963, the number of American families with a television jumped from 9% to 92%.of the population
As the audience got larger, the technology got better. Television sets became more reliable through the 1960s. The reception(接收效果) improved. The picture improved. The major networks started broadcasting programs in color.
Even greater improvements were coming according to Sanford Brown, who wrote an article for the Post in 1967. Surprisingly, just about every prediction he made in the article became a reality. For example: All sets in the not-distant future will be color instruments. He also predicted that TV sets would become smaller, simpler, more reliable and less expensive, and may forever put the TV repairman out of work. Smaller sets do not, of course, mean smaller screens. TV engineers expect screens to get much bigger. However, today’s 3-D TV is even farther away, if it is coming at all. There is some doubt whether the public would be eager to pay for it, in view of people’s cold reception given to 3-D movies.
But the technology with the greatest potential, according to Brown, was cable television(有线电视), which wa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 then. As he predicted, the future of cable television was highly interactive(互动的). It wasn’t cable television that gave Americans their electronic connection to the world, however. It was the Internet. He even foresaw the future office: using picture phones, big-screen televisions for conferences, and computers providing information at the touch of a button.
Brown ever said,” The future of television is no longer a question of what we can invent. It is a question of what we want.”
66. What can we infer about television sets in the 1960s?
A. They were very popular with Americans. B. The reception showed no improvement.
C. They showed black-and-white pictures. D. They were out of order now and then.
67. According to Sanford Brown, the television of the future would be _______.
A. larger and larger B. more complex C. cheap to repair D. less expensive
68. Which of the followings did Sanford Brown fail to predict?
A. Television’s good quality. B. The invention of 3-DTV
C. The future office’s model. D. The potential of cable TV.
69.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 Television was invented in1927.
B. It took around 13 years for television to get popular.
C. TV repairmen won’t be busy in the future.
D. People like to watch 3-d movies very much.
70. 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
A. The shortcomings of television. B. The bright future of television
C. Th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D. The invention of television
D
Heidemarie Schwermer’s unbelievable story began 22 years ago, when she, a middle-aged teacher breaking away from a difficult marriage, took her two children and moved to the city of Dortmund, in Germany’s Ruhr area.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she noticed was the large number of homeless people, and this shocked her so much that she decided to actually do something about it. She had always believed the homeless didn’t need actual money to be accepted back into society, they only needed a chance to make themselves useful, so she opened a shop called “Give and Take”.
It was a place where anyone could trade stuff and skills for other things and skills they needed. The idea didn’t really attract many of Dortmund’s homeless people. Instead, her small shop was popular with many of the city’s unemployed folk who were eager to trade their skills and old stuff for something they needed.
Heidemarie Schwermer’s shop eventually became somewhat of a phenomenon in Dortmund and even cause its creator to ask herself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life she was living.She started to realize she was living with a lot of stuff she didn’t really need and decided not to buy anything else without giving something away.
By 1995, the shop had changed her life so much that she was spending almost nothing, as everything she needed seemed to find its way into her life. So in 1996, she took the biggest decision of her life: to live without money. Her children had moved out so she sold the apartment in Dortmund and decided to live nomadically, trading things and services for everything she needed. It was supposed to be a 12-month experiment, but she found herself loving it so much that she just couldn’t give it up.
15 years later, she still liv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Give and Take, doing various chores for?accommodation(膳宿) and loving every minute of it.
71. What is Heidemarie Schwermer’s unbelievable story about?
A. A strong woman who brought up two young children.
B. A generous woman who helped the homeless people.
C. A smart woman who opened a shop independently.
D. A special woman who has given up using money for 15 years.
72. Schwermer thought what the homeless actually needed was _______.
A. donations to improve their lives
B. chances to show their abilities
C. money to buy necessities
D. houses to live in
73. The underlined word “nomadically” in Paragraph 5 can be replaced by “________”.
A. difficultly B. happily C. freely D. fixedly
74. What effect did Schwermer’s shop eventually bring about?
A. The increase of the employment rate. B. Her children’s dissatisfaction.
C. Huge profits and fame. D. The change of her lifestyle.
75. In which year did Schwermer finally decide to live her life without money?
A. In 1989. B. In 1995. C. In 1996. D. In 2011
第二卷(非选择题部分 满分35分)
第一节: 阅读表达(共5小题; 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请根据文后的要求答题 (请注意问题后的词数要求).
[1]Everybody is familiar with Christmas music; it’s played everywhere. Whether it's the music from a grocery store or random songs on the radio,holiday music remains to flood in the air from the day after Thanksgiving to the beginning of December. Christmas music gets extremely over- played through the Holiday season. “I think the common seasonal Christmas music is annoying because it keeps being played over and over.” said junior Devin McFarland.
[2]The Christmas music still played today is what she heard in her childhood. Some famous Christmas songs have never been changed. The original music is played so much that in some cases people dream about or even sing Christmas music__________. She wishes that there was a wider variety of songs. She likes the newer Christmas songs that bands either re- make or write themselves. "They have a fresher sound to Christmas songs, and they ad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o them so that they are more like their own songs. ” McFarland explained.
[3]Christmas is known as a happy and homecoming festival, so the holiday season is meant to be spent happily with your family.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music media wants to get the point across and add to the festival atmosphere. But isn't the music being pushed to the public too much?
[4]Most grocery stores play the music non-stop, Christmas song after Christmas song, disgusting the customers who don't like that kind of music. You can walk through stores and attempt turning off the music, but sometimes it's impossible to do so. On the other hand, almost everyone has witnessed random persons walking along happily and either singing or whistling to the tune of the song that's played throughout the store.
76.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no more than 10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 Why is the common seasonal Christmas music annoying? (no more than 8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 What does the music media hope to tell the public? (no more than 8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 Fill in the blank in Paragraph 2 with proper words.(no more than 3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 What does the word “them” (Line7 Paragraph 2) probably refer to? (no more than 3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书面表达(满分25分)
2062年国庆长假,修水一中2012届高二的学生同学聚会。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回到一中母校。那时的母校会是怎样的样子呢?校园环境,教学设施,教学方式等等会有哪些变化呢?请发挥想象,以Xiushui No. 1 Middle School in 50 Years’ Time 为题,写一篇有关五十年后的修水一中的英文短文,向校广播站投稿。词数:120左右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赍发jī 央浼miǎn 万里平畴chóu 命途多舛chuǎn
B. 庇护bì 叨扰tāo 穷愁潦倒lǎo 不省人事xǐnɡ
C. 大腕 wàn 埋怨mán 喟然长叹kuì 数见不鲜shuò
D. 洒馔zhuàn 憎恶zènɡ 孝悌忠信tì 踹开房门chuài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划船 接壤 安时处顺 死而后已
B. 掂量 拌倒 逝者如斯 走投无路
C. 莞尔 噩梦 形将就木 涸辙之鲋
D. 抉择 陶冶 挺身而出 恭逢盛世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沸沸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B. 中国农民离过上“种粮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的生活不远了,但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还任重道远。
C. 现在市场上漂亮而有个性的车型越来越多,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正好可以择善而从。
D.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让我们大块人心的事。
4.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A. 孔子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这就是改变天下无道,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
B. 围绕以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积极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是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
C.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不因为贪求生命而损害仁的,却有牺牲生命以成就仁的。
D. 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5.将下列各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孔子说过“礼以行义”的话,意思是礼用来推行义。
②不过仁和礼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孔子说管仲有仁德却不知礼,就说明了这一点。
③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
④行义需要遵循的根本依据也是礼。
⑤孔子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义。
⑥仁的基本面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
A. ①③⑤②⑥④ B.③⑥②⑤④① C.①⑤②③④⑥ D.③②⑥⑤①④
6.下列对有关名著的分析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谦设计将林冲骗进白虎节堂,于是林冲便被以带刀擅闯军机重地之罪名判处刺配青州,在途经野猪林时,由于鲁智深的暗中保护,林冲才免遭被害。(《水浒传》)
B.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颜回操行卓越,却身患恶疾,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口伸进手握
住颜回的手,哀叹不已。(《论语·雍也》)
C.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南下,在赤壁与东吴水军对阵,开战之前,曹操横槊赋诗,吟唱出“秋
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样慷慨苍凉的诗句。(《三国演义》)
D.贾政的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她回家省亲。荣国府为了迎接这场大典,修建了极其
奢华的省亲别院,又采办了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遁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荣国府。
(《红楼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前景诱人的记忆移植
郭德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记忆移植已经不再是梦。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康纳尔曾经做过这样的蜗虫实验。他反复开关电灯并用微弱电流刺激蜗虫,迫使这些蜗虫最终形成触电避光记忆。然后再将它们处死后碾成浆液,并将浆液喂给其他的蜗虫。结果发现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蜗虫在食用后,同样获得了触电避光的记忆。
1966年,麦康纳尔又用哺乳动物做了类似实验。他首先对笼子底部的大白鼠进行电击,此时大白鼠就会立即逃到笼子的架上躲避。过一会儿等它跳下来时再行电击,大白鼠又会逃上架子。如此反复训练几次,大白鼠又会逃上架子。如此反复训练几次,大白鼠就会记住这个“教训”再也不肯从笼架上下来。麦康纳尔同样把这些大白鼠处死后将它们的大脑磨碎,从中提取出含有核糖酸的物质。然后将这些物质注射到未经实验的大白鼠体内,结果后者也像尝过电击的滋味一样待在笼架上不肯下来。
除了脑液移植以外,还有一种实验叫“切割移植”,即将动物大脑的一部分切割下来,移植到另一个动物的身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记忆切割移植手术是于199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动物神经研究所进行的。输出记忆的是一条经过严格训练,名叫“天才”的牧羊犬。它对主人异常忠诚,能记住并执行主人的近百个口令。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排异性,输入记忆的狗是“天才”的亲弟弟,名叫“白痴”。为能让实验效果具有最大的可比性,“白痴”一生下来就被关了起来,不让它与任何人接触,也不对它进行任何形式的训练。这次互换移植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当它们苏醒后奇迹终于出现了:“白痴”一眼就在人群中找到了主人,并对主人的指定一一照办,而 “天才”则对主人漠然置之、视而不见。
当今世界进行过的记忆移植大体上分为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以上提到的几种方式,都属于直接移植。随着电脑芯片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家又试图采用一种新的芯片移植技术进行记忆移植。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实验是1996年春天,在美国国防部生理研究中心进行的“运动记忆移植”。这次实验输出记忆的是一只海豚,输入记忆的是一只美洲大棕熊。科学家首先对一只游泳最出色的海豚头脑中的动作记忆区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测。然后将这些信息储存在一块如纽扣般大小的芯片上,再将芯片植入美洲棕熊大脑的运动记忆区。大家都知道美洲大棕熊是不会游泳的,当一开始将它投到水里时,它有些惊慌,可是几十秒后很快就适应了。几分钟后,这只大棕熊就能“无师自通”地轻松游泳了。
动物的记忆可以移植,那么人的某些记忆是否也能够移植呢?随着现代电脑芯片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家们已经在这方面做过大胆尝试。1999年,这项实验在美国亚拉巴马大学进行。输出记忆的是一名体操运动员西尼尔,输入记忆的是一名中学生凯利,他因车祸损害了大脑,走路时身体歪歪扭扭。手术进行得相当顺利。当凯利外伤恢复能下床活动时,人们首先发现他能站得住,走起路来显得十分平稳,同以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专家们将他带到户外一块草坪上,然后让他做一套体操动作。只见凯利以优美的动作伸展了几下腰腿,接着向前跑了几步便纵身一跳,竟奇迹般地完成了一个漂亮的空中翻转。
可是仅仅过了几天,凯利的运动记忆就因芯片电池电压下降开始迅速减退。一星期后,他觉得自己已不会做任何体操动作;而那只美洲大棕熊也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原样,再也不会在河中开心地游泳、嬉水;另外做过大脑切割移植手术的两只牧羊犬,也在一个月后死于一种原因不明的脑病。虽然直接移植在某些动物或昆虫身上获得了初步成功,但科学家是绝不可能去做从一个人的脑中取出一些物质,再移植到另一个人脑中的实验,况且,它还涉及伦理和道德问题。记忆移植似乎遇到了难经逾越的鸿沟。
然而,记忆移植是“最富挑战性”,同时也是“最富吸引力”的前沿科技。尽管记忆移植目前困难重重,但科学家们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记忆移植,意义重大。通过研究这个课题,人们会对神秘的大脑有更深入的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的不断了解,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记忆不但可以移植,而且还可以在实验室中人工合成。
(选自《教师博览》,有删改)
7.下列关于“记忆移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忆移植指的是把一个有记忆能力的生命体的脑中的记忆转移到另一个生命体的脑中。
B.记忆移植包括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脑液移植和切割移植属于直接移植,电脑芯片移植属于间接移植。
C.人类不适合进行切割移植,除了有人类自身记忆原理复杂的缘故,还因为其间涉及伦理和道德问题。
D.记忆移植让人类记忆转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由一个书本知识的共享时代进入一个脑资源共享的崭新时代。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记忆移植最初是由昆虫实验开始的,进而转向哺乳动物,终极目标是人类。
B.科学家在大白鼠身上进行实验时发觉,核糖酸是哺乳动物记录细胞信息的载体。
C.记忆切割移植实验时选用两只血缘关系亲近的牧羊犬,初衷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排异性。D.电脑芯片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记忆移植由简单的直接移植跨入复杂的间接移植。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于哺乳动物,昆虫是一种低级动物,记忆原理更加简单;而在所有哺乳动物中,人类的记忆原理最为复杂。
B.做过大脑切割移植手术的两只牧羊犬在一个月后死于一种原因不明的脑病,有可能是动物本身的排异性所引发的。
C.芯片电池电压下降是人类记忆移植中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科学家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大量新的设想与模式。
D.若记忆移植及人工合成成功,那许多知识甚至能像工厂生产光盘与录音一样,通过一定的手段输入到我们的大脑中。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
刘昌言字禹谟,泉州南安人。少笃学,文词靡丽。本道节度陈洪进辟功曹参军,掌牋奏。洪进遣子文显入贡,令昌言偕行,太祖亲劳之。
太平兴国三年,洪进归朝,改镇徐州,又辟推官。五年,举进士不弟,改授归德军掌书记。八年,复举得第,迁保信、武信二镇判官。宰相赵普镇南阳,重昌言有吏干。钱俶帅邓,表荐之。移泰宁军节度判官。淳化初,赵普留守西京,表为通判,委以府政。普疾,属昌言后事。普卒,昌言感普知己,经理其家事。太宗以为忠于所举,拜起居郎,赐金紫、钱五十万。连对三日,皆至日旰。昌言捷给诙诡,能揣人主意,无不称旨。太宗谓宰相曰:“昌言质状非伟,若以貌取,失之子羽矣。”迁工部郎中,未百日,迁同知枢密院事。
昌言骤用,不为时望所伏,或短其闽语难晓,太宗曰:“惟朕能晓之。” 又短其委母妻乡里,十余年不迎侍,别娶旁妻。太宗既宠之,诏令迎归京师,本州给钱办装,县次续食。
昌言自以登擢非次,惧人倾夺。会诛凶人赵赞,昌言与赞素善,前在河南尝保任之,心不自安。因太宗言及近侍有与赞交者,昌言蹶然出位,顿首称死罪。太宗慰勉之,然自此恶其为人。以给事中罢,出知襄州。上言:“水旱民输税愆期。旧制六月开仓,臣令先一月许所在县驿输纳以便民。获盗当部送阙下,臣恐吏柔懦不能制,再亡命,配隶军籍。此二事,臣从听便,不如诏书,虑谗慝因而浸润,愿陛下察之。”太宗下诏责其不循旧章,敛怨于民,自今敢背弃诏条,谴责不复恕。
至道二年,徙知荆南府。真宗即位,就拜工部侍郎。咸平二年,卒,年五十八,赠工部尚书。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昌言偕行 偕:一同 B. 普疾,属昌言后事 属:通“嘱” 嘱咐
C. 无不称旨 称:称赞 D. 昌言与赞素善 素:向来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委以府政 太宗以为忠于所举
A. B.
奚以知其然也 将有事于西畴

不为时望所伏 太宗既宠之
C. D.
既自以心为形役 王将军之武库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刘昌言得到皇帝赏识重用的一组是( )
①表为通判,委以府政 ②诏令迎归京师 ③拜起居郎,赐金紫、钱五十万
④辟功曹参军 ⑤惟朕能晓之 ⑥顿首称死罪。太宗慰勉之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30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宰相赵普镇南阳,重昌言有吏干。(3分)
②普卒,昌言感普知己,经理其家事。(4分)
③昌言骤用,不为时望所伏,或短其闽语难晓。(5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8分)
宫 词
武 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沈沈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①“春色沈沈锁建章”一句中“春色”一词一语双关,请简要分析其双关意义(4分)
②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15.课文名句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①引壶觞以自酌, 。 ,审容膝之易安。
② ,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 。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④ ,孟学士之词宗; ,王将军之武库。
⑤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
五、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16—19题(19分)
信 仰
下午两点半,下着细雨,天阴得有点发冷。我刚打开办公室的门,他也跟进来了。我沏了一杯茶,坐定,自顾喝茶,没理他。?
  他没有像以往一样,毫不客气地在沙发上坐下来,而是局促地站在屋子中间,抖瑟着。我没叫他坐,他也不坐。?
  他姓蔡,70多岁了,是上访专业户,我们都叫他蔡老头。办公室的人陆陆续续地来上班了,看见他,都乐了,都说,蔡老头,又到北京回来了呀?见到某某了吗??
  某某指的是中央的一个大人物。?
  他说,回来了。又给每个人都敬上烟。?
  抽的是大中华。老头今天有喜事了??
  我不问,其他人也不问,都去忙自己的事,把老头一个人撂在屋中间。他有话自然会说。?
  他果然就说了,他说,解决了,我的问题解决了。?
  我们都将头抬了起来,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又都一齐看着蔡老头。?
  老头高兴了,自个儿搬了个凳子,坐了下来,猛吸了一口烟,说,解决了,我的问题解决了。?
  我说,这么说,他们认定你是1940年入党的了??
  老头说,不,他们说我是1949年入党的。?
  一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几个人差点笑出了眼泪。?
  只有老头不笑,像看着怪物一样看着我们。我们也看着怪物一样看着他。?
  蔡老头真是个怪物。就为到底是哪一年入党的问题,十几年来,他一直在上访。本来,不管是1940年还是1949年入党的,他都享受离休待遇。可是他固执得很,死认定自己是1940年入的党,十几年里,他跑广州跑北京,几个工资都倒贴进去了。这一次,他去北京,是去找一个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蔡老头说,是真金,就不怕烈火烧。?
  我对他说,这么说,蔡老头,这一次你没有找到你那位战友??
  不,找到了。老头说,他也说我是1940年入的党,我确实是1940年入的党。就是那一年,日本鬼子的炸弹炸伤了我的左腿。老头说着就卷起他的裤腿,把那一个碗口大的疤指给我们看。?
  老头的固执劲又来了。屋子里的几个人又都笑了起来。按惯例,老头接下来会呈上他那一叠厚厚的材料。那一叠材料里有上至中央下至村委会的公章,老头每到一个地方申诉,就一定叫人家盖上公章,明明那公章一点也不管用,可老头信它。那一叠材料里,就有我亲自给他盖上的十九个公章。我拿出公章来,准备给他盖上第二十个公章。?
  可这次老头没带材料来,见我们都笑,老头张开的嘴又闭上了。?
  我说,蔡老头呀,你这次来,到底想干什么呀??
  老头搓搓手,说,嘿,我要干什么呀?突然又说,你们都是党员吧??
  办公室里几个年轻小伙子打趣道,蔡老头,党员又有什么用呀?你还是先弄清自己是哪一年入党的吧。?
  老头激动起来了,满脸通红,牙齿格格地响。他大声说,我告诉你,小子,我是1940年入党的,我是老党员了。入党没用,干啥有用?你说说,你说说。泡歌厅、包二奶,这些就有用了吗?你们这些人,还是共产党员吗??
  老头几乎要跳起来了。他说,我这次去北京,我那位战友死了,他死了,我突然想开了,他干了一辈子革命,死了还将遗体捐献给国家,我还在哪一年入党的问题上争什么,我还算个共产党员吗?!老头突然"啪"地一巴掌打在自己脸上。?
  清脆的一巴掌,像打在办公室每个人的脸上。大家都不说话,老头脸色发紫,我脱下一件衣服,披在他身上。?
  我的心里,流着长长的泪。?
16.小说开头划线的句子有何作用?(4分)
17.概括蔡老头这一人物形象。(4分)
18.蔡老头为弄清哪一年入党的问题,到处奔波上访,把几个工资也例贴进去了。有人说,他太傻了,不值得。请谈谈你的看法。(7分)
19.选出对这篇小说内容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4分)
A.小说以“信仰”为题,旨在告诉人们,人不能只靠物质而活着,应该有信仰,有精神的追求,这样才会充实,才能无悔。
B.最后一次蔡老头没有拿出那叠厚厚的材料,那是因为他已经明白,那些东西都是假的,是骗人的把戏。
C.小说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方法,刻画了蔡老头这位抗日老战士的鲜明形象。
D.小说从“我”的视角展开,“我”既是全文的线索人物,又是蔡老头行为的见证者,这样写,能增强亲切感与真实性。
E.小说结尾说:“我的心里,流着长长的泪”。说明“我”已被老头的一巴掌打醒了,为此前错怪老头子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无比的悔恨。
六、(15分)
20.“落霞与孤鹜齐白,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腾王阁序》中情景交融的名句。请你将其扩展成一段完整的文字,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要求:⑴以描写为主,兼以抒情。
⑵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⑶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树上有两枚果子,一枚青涩的,一枚成熟的。
“成熟是不是很可怕呢?”青涩的果子问。
“成熟只会让我们内心充满甜蜜和幸福,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成熟的果子说。
“那为什么我看到有些成熟的人,一个个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烦恼呢?”青涩的果子感到不解。
“那是因为有些人成熟后,学会了计较,而我们果子则不同,成熟让我们懂得了奉献。”成熟的果子说,“计较,使他们痛苦;奉献,让我们快乐。”
请以“计较的痛苦”或“奉献的快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高二语文第一次段考参考答案
15.①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②披绣闼、川泽纡其骇瞩
③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④腾蛟起风、紫电青霜
19.AD(B“他已经明白,那些东西都是假的,是骗人的把戏”错。C“心理描写、外貌描写”错E“为此前错怪了老头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无比的悔恨”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