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名著精练18.《唐诗三百首》(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复习名著精练18.《唐诗三百首》(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初中生推荐名著精练18
《唐诗三百首》精练
一、填空题。
1.给下列诗句找对偶句,将答案填在横线上。
(1)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
(2)细雨鱼儿出,____________。
(3)脚著谢公屐,____________。
(4)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
(5)香雾云鬟湿,____________。
(6)慈母手中线,____________。
(7)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
(8)草枯鹰眼疾,____________。
(9)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
(10)两水夹明镜,____________。
a.清辉玉臂寒 b.游子身上衣 c.江入大荒流 d.长河落日圆
e.微风燕子斜 f.身登青云梯
g.落日故人情 h.青山郭外斜
i.双桥落彩虹
j.雪尽马蹄轻
【答案】(1)—d (2)—e (3)—f (4)—g (5)—a (6)—b (7)—c
(8)—j (9)—h (10)—i
2.在横线上填出有关色彩的词。
(1)一枝_____杏出墙来
(2)野径云俱_____
(3)千里莺啼_____映_____
(4)日照香炉生_____烟
(5)风中_____叶树,灯下_____头人
(6)_____云生处有人家
【答案】(1)红 (2)黑 (3)绿 红 (4)紫 (5)黄 白 (6)白
3.在横线上填地名。
(1)即从_____穿巫峡
(2)夜泊_____近酒家
(3)西出_____无故人
(4)春风不度_____关
(5)_____亲友如相问
(6)烟花三月下_____
(7)此地空余_____
(8)_____寺北贾亭西
(9)坑灰未冷_____乱
(10)_____回望绣成堆
【答案】(1)巴峡 (2)秦淮 (3)阳关 (4)玉门 (5)洛阳 (6)扬州 (7)黄鹤楼 (8)孤山 (9)山东 (10)长安
4.让鸟儿栖息在诗句中。
(1)几处早_____争暖树
(2)谁家新_____啄春泥
(3)_____深浅入时无
(4)两个_____鸣翠柳
(5)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_____洲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_____春深锁二乔
(7)庄生晓梦迷_____
(8)芳草萋萋_____洲
(9)杨花落尽_____啼
(10)_____殷勤为探看
【答案】(1)莺 (2)燕 (3)画眉 (4)黄鹏 (5)白鹭 (6)雀 (7)蝴蝶 (8)鹦鹉 (9)子规 (10)青鸟
5.在横线上填出各种形态的水。
(1)桃花_____水深千尺
(2)巴山夜雨涨秋_____
(3)开窗放入大_____来
(4)海上明月共_____生
(5)奔流到_____不复回
(6)遥看_____挂前川
(7)最爱_____东行不足
(8)独怜幽草_____边生
(9)烟_____江上使人愁
(10)渭城朝 浥轻尘
【答案】(1)潭 (2)池 (3)江 (4)潮 (5)海 (6)瀑布 (7)湖 (8)涧
(9)波 (10)雨
6.给诗句填上数字。
(1)回眸一笑_____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前村深雪里,昨夜_____枝开。
(3)_____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_____古流。
(5)白发_____丈,缘愁似个长。
(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_____人。
(7)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_____古来稀。
(8)南朝四百_____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9)故国_____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10)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_____处同。
【答案】(1)百 (2)一 (3)三 (4)万 (5)三千 (6)三 (7)七十 (8)八十 (9)三千 (10)五
7.“韩孟诗派”是以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一代诗人。诗歌创作上追求险怪,刻意推敲,主张以文为诗。
【答案】韩愈 孟郊
8.“元白诗派”是以中唐诗人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一代诗人。他们的主张正如白乐天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答案】元稹 白居易
9.根据唐诗常识填空。
(1)诗______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_,诗风__________。
(2)诗______杜甫,字子美,官至工部员外郎,世称_________。其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________。诗风沉郁顿挫。
(3)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其诗语言通俗,老妪能解。
(4)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又称王右丞。其诗多以歌咏山水田园为主。其风格是“__________________”,诗画一体。人称诗________。
(5)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_______________”。
(6)柳宗元,字_________,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人,世称_________。曾担任柳州刺史,故又称___________。
(7)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官至中书舍人,后人多称之为“_________”。
(8)李贺,人称诗________;孟郊、贾岛,人称诗_________;刘禹锡,人称诗________。
【答案】(1)仙 青莲居士 豪放飘逸
(2)圣 杜工部 史
(3)香山居士
(4)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佛
(5)七绝圣手
(6)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7)杜樊川
(8)鬼 囚 豪
10.唐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意境,根据内容要求,用诗句填空。
(1)当你想漫游祖国名山大川,便可徜徉在__________________之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的清爽(或其他感情)。
(2)你若想感怀亲情友情,便可吟咏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诗句。
(3)你若想眷恋友情,则可诵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诗句,同时也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灵慰藉。
(4)你若希望了解边塞的奇异风光和戎马生活,则可吟咏______________等诗篇。
【答案】(1)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迷人的神韵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
(4)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二、选择题。
1.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写“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是指( )。
A.李白 杜甫 B.李商隐 杜牧
C.李贺 杜牧 D.李贺 杜甫
【答案】A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没有用到的一项修辞手法是( )。
A.对偶 B.比喻 C.拟人 D.互文
【答案】B
3.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错误的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答案】C
4.下列对《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钢雀春深锁二乔。
A.这首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B.锈迹班斑的断戟,带有极强的沧桑感:能令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甚至“神游”于那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C.后两句作者发议论,抒感慨,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以两名女子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
D.诗歌咏史怀古,不止于就事论事,既可以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答案】D
5.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C.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D.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四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端居又觉得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答案】A
三、问答题。
1.《望岳》是杜甫前期的诗歌,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烈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请默写这首诗,并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颔联所展现的画面:神奇的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2.《唐诗三百首》中,诗人对自然现象、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写细致而生动,尤其对日、月、雨等的描写更见功夫,令人赞叹。请分别默写四句描写“日”“月”“雨”的诗句。
(1)描写“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3.“边塞诗派”是盛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请分别默写他们的一首代表诗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斾逶迤碣石间。校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昌龄《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片段阅读题。
(一)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本诗从题材上属于_______,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___________。
【答案】边塞诗 高适(岑参)
2.“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代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3.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通过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二)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答案】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解析】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图1。图1描绘了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平齐;风势正顺,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 “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2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意不符,因此选择图1。
【解析】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观察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和“②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三)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感。
【答案】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
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题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四)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满头白发,愁苦不堪。
2.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意思对即可)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