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导入新课十五从军征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这首诗便是揭露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背景链接《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郭茂倩,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乐府诗集》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内容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其中《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作品简介不 同 语 言 形 式 风 格诗 除汉乐府外,多用文言,文雅精练 多为整体的五七言,古体诗换韵,近体诗不换韵 庄重词 介于文白之间,细致委婉 杂言、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有限制,大部分词不换韵 词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的词妩媚,豪放派的词刚健曲 多口语,偏直白,贴近老百姓生活 杂言、长短句,一首曲的字数不定,一韵到底 通俗文体知识 本课所选的诗歌类型多样,有古乐府、歌行、律诗,还有词和曲。朗读课文,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感受其中的意蕴。整体感知诗体名,由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而来。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诵读指导]前两句宜读得缓慢沉郁,“始”字重读,读出亦悲亦喜之感。三、四句语速要稍快些,读出急切与担忧之感。五至十四句应多用降调,读出凄凉之感。结尾两句是全诗高潮,语速缓慢,语调低沉,应读得悲切。结合注释,读通大意。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我)十五岁就从军去征战了,到了八十岁才回来。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个家乡的人,问:“(我)家中还有什么人?”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坟墓。众多的样子。(家乡的人回答道:)“且看远处那是你家,(已是)松柏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房梁上飞来飞去。给狗出入的墙洞。野鸡。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野生的葵菜。这里指井台。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拿捣掉皮壳的谷物来做饭,摘下葵菜来煮菜羹。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拿着。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同“贻”,送给。一会儿。菜羹和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东张望,老泪纵横,沾湿了我的衣裳。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这首诗歌描写了老兵的返乡经历,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急想回家,充满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心茫然诗词品读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久战始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赏 析“十五”指的是年龄。“从军征”意思是被招募去从军征战。“始”字既写出了主人公在外征战之久,又准确地传达出他几十年来昼夜思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如今年朽力衰方得归家的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对坟场的白描归途询问。乡里人的回答委婉中满含凄凉,暗示主人公家中已经没有幸存者了。赏 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对家园的白描默写常考句抓住“兔”“雉”“中庭”“旅谷”“井”“旅葵”这六种景物,描写出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写出了家中空无一人的悲惨情形。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参考答案]侧面描写。选取中庭、井边随意生长的谷子和葵菜两种特殊景物,从侧面表现老兵从军时间之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揭露了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考点赏析诗词名句[答题思路]①定角度:题目中已给赏析角度,则根据所给角度进行赏析;题目中未给赏析角度,则可从炼字、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等)、句式与结构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②析效果:结合诗词作者、题材,分析诗句创设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理趣。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回到家中。描述了回到家中所看到的一派破败凄凉的景象及煮好饭无人共享的孤独场景,以哀景将痛苦之情推向极致。赏 析“舂谷作饭,采葵作羹”,做好了却不知道送给谁,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进一步突出了老兵凄凉的处境。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出门东望。通过老兵眼泪沾湿衣裳的细节,将其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形象刻画得真实生动,将其悲痛欲绝、茫然无助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赏 析这“泪”中,有对亲人离去的痛苦和思念,有对自己孤苦无依的忧虑和悲伤,有对未来的茫然和绝望,有对战争频繁的诅咒和痛恨。肖像描写1.根据提示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让人怆然泪下。(2)《十五从军征》中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破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典型考题2.下面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经历战事之残酷。心中“家”与眼前“冢”相对照,突出主人公心理落差之巨大,内心情感之悲苦。“兔、雉、旅谷、旅葵”都是野生,“狗窦、梁上、中庭、井上”皆为家景,两相对照,突显人去屋空、家园荒芜的景象。“家中有阿谁”与“不知饴阿谁”前后照应,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解析】D项“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说法有误。这两句写出老兵由盼望家中还有亲人幸存到亲睹家破人亡的痛苦心情,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D3.说说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独特之处。整首诗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的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的情绪与典型的环境融为一体,以强烈的对比来表现民生的凄惨、悲苦。从侧面来反映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十五从军征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八十始归回家所见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中庭生谷、井上生葵处境心情羹饭熟 饴阿谁东向看 泪沾衣哀景哀情兵役残酷战乱频繁灾难深重结构梳理这首乐府诗运用白描手法叙述了一个应征多年的老兵的回乡见闻,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塑造了一个饱受战争摧残、晚景凄凉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主旨归纳阅读另一首乐府诗《战城南》,比较其与《十五从军征》在主旨上的相似之处。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拓展延伸[参考译文]有许多人战死在城南城北,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口中逃掉呢?”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牺牲,只有劣马还在战场上徘徊哀鸣。在桥梁上筑了营垒工事,那南北两岸的人民将如何交往?无人收获庄稼你们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怀念那些忠诚卫国的好战士,那些忠良将士实在令人怀念:天刚亮他们就忙着出去打仗,可是到晚上却未能一同回来。[参考答案]这两首诗都指向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朝廷穷兵黩武、百姓家破人亡的现实,展现了百姓厌恶战争、痛恨可恶的兵役制度、渴望宁静美好生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朝廷的抨击,对广大百姓的同情。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十五从军征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2.借助注释,查阅资料,抓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涵。领会作者情感,培养知人论世的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古代战争场面2.背景链接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这首诗便是揭露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3.作品简介《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郭茂倩,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乐府诗集》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内容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其中《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4.文体知识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本课所选的诗歌类型多样,有古乐府、歌行、律诗,还有词和曲。朗读课文,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感受其中的意蕴。[诵读指导]前两句宜读得缓慢沉郁,“始”字重读,读出亦悲亦喜之感。三、四句语速要稍快些,读出急切与担忧之感。五至十四句应多用降调,读出凄凉之感。结尾两句是全诗高潮,语速缓慢,语调低沉,应读得悲切。2.结合注释,读通大意。(我)十五岁就从军去征战了,到了八十岁才回来。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个家乡的人,问:“(我)家中还有什么人?”(家乡的人回答道:)“且看远处那是你家,(已是)松柏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房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拿捣掉皮壳的谷物来做饭,摘下葵菜来煮菜羹。菜羹和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东张望,老泪纵横,沾湿了我的衣裳。三、诗词品读1.这首诗歌描写了老兵的返乡经历,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2.赏析诗歌(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始”字既写出了主人公在外征战之久,又准确地传达出他几十年来昼夜思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如今年朽力衰方得归家的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久战始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对坟场的白描,归途询问。乡里人的回答委婉中满含凄凉,暗示主人公家中已经没有幸存者了。(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对家园的白描;抓住“兔”“雉”“中庭”“旅谷”“井”“旅葵”这六种景物,描写出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写出了家中空无一人的悲惨情形。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学法指导】赏析诗词名句[答题思路]①定角度:题目中已给赏析角度,则根据所给角度进行赏析;题目中未给赏析角度,则可从炼字、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等)、句式与结构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②析效果:结合诗词作者、题材,分析诗句创设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理趣。[参考答案]侧面描写。选取中庭、井边随意生长的谷子和葵菜两种特殊景物,从侧面表现老兵从军时间之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揭露了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②析效果:结合诗词作者、题材,分析诗句创设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理趣。(4)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舂谷作饭,采葵作羹”,做好了却不知道送给谁,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进一步突出了老兵凄凉的处境。回到家中。描述了回到家中所看到的一派破败凄凉的景象及煮好饭无人共享的孤独场景,以哀景将痛苦之情推向极致。(5)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泪”中,有对亲人离去的痛苦和思念,有对自己孤苦无依的忧虑和悲伤,有对未来的茫然和绝望,有对战争频繁的诅咒和痛恨。出门东望。通过老兵眼泪沾湿衣裳的细节,将其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形象刻画得真实生动,将其悲痛欲绝、茫然无助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3.说说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独特之处。整首诗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的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的情绪与典型的环境融为一体,以强烈的对比来表现民生的凄惨、悲苦。从侧面来反映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四、课堂总结这首乐府诗运用白描手法叙述了一个应征多年的老兵的回乡见闻,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塑造了一个饱受战争摧残、晚景凄凉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五、拓展延伸阅读另一首乐府诗《战城南》,比较其与《十五从军征》在主旨上的相似之处。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参考译文]有许多人战死在城南城北,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口中逃掉呢?”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牺牲,只有劣马还在战场上徘徊哀鸣。在桥梁上筑了营垒工事,那南北两岸的人民将如何交往?无人收获庄稼你们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怀念那些忠诚卫国的好战士,那些忠良将士实在令人怀念:天刚亮他们就忙着出去打仗,可是到晚上却未能一同回来。[参考答案]这两首诗都指向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朝廷穷兵黩武、百姓家破人亡的现实,展现了百姓厌恶战争、痛恨可恶的兵役制度、渴望宁静美好生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朝廷的抨击,对广大百姓的同情。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4.1 十五从军征 朗诵.mp3 《十五从军征》.pptx 《十五从军征》微课.mp4 《十五从军征》朗诵 雅坤.mp4 十五从军征(两汉诗词).mp3 十五从军征.doc 古代战争场面.mp4 经典咏流传《从军行》.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