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阅读第一单元(P1-20)任务一: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课文体裁、作者任务二:了解本单元学习目标任务三:了解本单元写作目标中速浏览 六分钟第一单元学习内容、课文体裁、作者第一课《消息二则》 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第三课《“飞天”凌空》第四课《一着惊海天》第五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第一单元学习内容、课文体裁、作者第一课《消息二则》 消息 毛泽东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消息第三课《“飞天”凌空》 新闻特写 夏浩然樊云芳第四课《一着惊海天》 新闻通讯 蔡年迟蒲海洋第五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新闻评论钟声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任务一 新闻阅读任务二 新闻采访第一单元写作目标任务三 新闻写作(必做任务、自选任务、拓展任务)1 消息二则新闻定义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 消息一般分为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新闻五部分(结构):(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新闻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1)标题:常利用多行形式。分为:主标、引标、副标三种。(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新闻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背景和结语: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标题、导语、主体 必不可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 泽 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新课导入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的命令。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二、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简洁、概括、醒目三、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时间:1949年4月20日地点:长江前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四、“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英国) 法新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五、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中”,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朗读体会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一个凸显事件的开头,又有一个铿锵有力的结尾,叫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相结合结构。P17新闻的特征:用事实说话(基本特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迅速、简要、真实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消息五部分(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小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主体:结语:背景:电头:标题:(第1、2两句)(剩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主体:导语:渡江概况(从四个方面概括)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重点)东路军战绩辉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区域战役全局课文结构背景和结语?背景材料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新闻六要素九江江阴安庆芜湖九江江阴安庆芜湖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1.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2.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真实性及时性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彩。)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主观倾向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标题导语: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主体:“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保障制度等工作。”拓展延伸《新闻两则》所报道的大军渡江和渡江战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期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