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1、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2、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 “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重点)3、学习用“和”的思想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难点)4、通过开展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达到“和谐”的目的。(难点)二、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为贵”。600多年前, 郑和受命出使西洋, 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 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 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 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 尊重当地习惯, 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作为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和”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心力。下面,我们就围绕“和”来展开活动,去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三、探究“和”之义 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收集的资料探究“和”的含义。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1、“和”之义 初探预设: 生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日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生2: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讨论时随波逐流,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暗地里却不服气,在内心深处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有时还会拆人家的台。生3:皇侃认为,“和" 的意思是内心平和不争,“不同”的意思是人各有志.“同”指的是小人“为恶一致”,“不和"指的是喜欢争斗。生4:朱熹认为因为没有乖戾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因为有阿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生5:晏子用类比说理的方法评述景公所认为的“和”,并不是真正的“和”,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根本算不得是和谐。生6: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和因义起,同由利生"的传统解释显出了某种局限性。实际上,“和”可以因“义”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如“一带一路”。师:说的非常好。“和”可以 因“义"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即便不 讲“义”而仅言“利”,也应当求“和”,因为不“和”不仅不“义”,也不“利”。反过来说,言“利”未必生“同”,如果不是仅仅图一时之利、区区之利,而谋“长远之利”、“宏大之利”,就必须走“和而不同”之路。这也说 明,“义”与“利”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还是可以形成统一的。当然,由“义”而生“和”, 同因“利”而致“和”,还是有所区别的,前者是自觉的、主动的,后者是消极的、被动的。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建立共识,以达 到“和”的目的。事实上,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处于时断时续、时好时坏的磨合之中。人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这里的“大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可见,“和而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不仅具有伦理价值,还具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处世哲学的意义。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该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某种角度看,也应该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师:请同学们归纳出 “和”与“同” 之间的区别。生:“和”是因为道义一致而产生的,有时也会因为利益一致而产生。“同” 是因 为利益一致而产生的。“和”是内心平和不争,“同” 是小人“为恶 一致”。师小结: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2、“和”之义再探 阅读《尚书·尧典》和《礼记·中庸》中的论述,理解“和”多样化的内涵,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预设:感情适中、家庭和睦、国家和顺。二、寻“和”之用师:“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现实生活中我们运用“和为贵”的思想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请结合你收集到的资料谈谈。 预设:生1:我从“将相和”的故事中认识到,只有胸怀宽广、以国家为重的人,才能做到不计自己的得失, 忍让他人,以和为贵。生2:我从“六尺巷”的故事认识到:(1)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 (2)与人相处要心胸豁达,才能和睦相处。 (3)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生3:我从收集的故事发现运用“以和为贵”的理念,还可以消除战端,带来和平。 附: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唯存关市之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均为道义所感悟,领会到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 师: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找的三则史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崇和、尚和、护和的文化理念。事实上,小到修身养性、齐家交友,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都离不开“和”的价值守则。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师: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清朝康熙年间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解。 预设:“和”的思想,在我们生活当中多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处理不同文化关系,大到国家安全问题,小到校园学生之间的摩擦,林林总总,归结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和”在生活中是“和睦”“和气”等义,不管是“将相和”,还是“六尺巷”,对我们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该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某种角度看,也应该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师:同学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知道我们国家的哪些政策举措体现了“和为贵”主张 预设:生1: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生2:合作双赢生3:人类命运共同体生4: 一带一路生5:大国外交 师:最近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我们不是主张“和为贵”吗,为什么要和美国打这场贸易战呢?预设:我们所讲的“和”也是有原则的。对于美方发起的贸易战,我们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四、为“和”宣传(拟标语) 阅读课本方框内的句子,结合自己的认识,拟标语。预设:【1】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2】和谐使宇宙运转不停。【3】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恶。 【4】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5】机器的摩擦耗费成本,人际的摩擦损耗心灵。 五、班级讨论会1.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班级议事规则:第一条:班级议事时,人人必须遵守沟通、信任、包容的处事原则。第二条:讨论问题时要积极发表个人的见解,同时要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第三条:若意见不合、见解不同,要礼貌对待,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味否认或粗鲁驳斥。第四条:商议班级事务时要以大局为重,以班级良性发展为共同目标,不能处处事先想到自己。六、课堂小结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这首打油诗,可以看作一则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通过这次活动,你对中国文化中的“和”一定有了许多的认识和理解吧!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