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总课题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课 题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 型复习课课时1主备人李 伟审核人考点搜索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复 习重难点1、城市化的特点;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复习过程复 习 内 容复习思考[基础梳理] 1、城市的起源与哪些条件密切相关?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是什么?2、城市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具有什么特点?3、什么叫城市化?其主要表现有哪些?哪个是主要标志?[考点突破]考点一: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1、时间差异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___、发展____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________国家和地区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________,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______过剩、交通拥挤、________、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____________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_____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出现___________现象______国家和地区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___(最早是____)____水平________目前发展特点 (速度)城市化速度___,出现______。(表现:____人口向____回流。)城市化速度___,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以往最高速度还要快。原 因人口增长快,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经典例题1](2011·天津模拟)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⑴~⑵题。⑴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⑵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A.D时段 B.B时段 C.E时段 D.F时段考点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影 响成 因措 施资源短缺_____面积减少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城市、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_____短缺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生态破坏过量开采______,导致_______、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环境污染_____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____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_____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____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____拥挤、____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____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经典例题2](2012深圳期末)读“我国某区域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完成3~4题。3.按照时间顺序由早到晚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丁—丙—甲C.丙—丁—甲—乙 D.乙—甲—丙—丁4.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覆盖率增多 B.地下水位上升C.耕地面积减少 D.农业生产规模扩大【自我构建】[训练固学]一、单项选择题读“某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图”,完成1~2题。 1.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A→E反映的现象是 ( )A.城市化进程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差别拉大2.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下列组合较合理的是 ( )A.甲—A B.乙—C C.甲—B D.乙—F读“世界城市人口随时间变化图”,完成3~4题。3.下列关于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A.在A阶段时,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需求大B.在B阶段时,城市出现劳动力紧缺、交通拥挤等问题C.在C阶段时,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密集于市中心D.在C阶段时,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4.1949年以来,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家政策 B.社会经济 C.地理位置 D.地域文化(2011·浙江文综)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5~6题。国家甲乙丙丁城市化水平(%)908366325.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6.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2010·江苏地理)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圈80年代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8.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开拓新空间。据此回答9~10题。9.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是 ( )A.城市的人口数量 B.城市的数量C.城市的用地规模 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10.下列有关“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较好 B.是本地人口的主要居住区C.民风淳朴,治安状况较好 D.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二、综合题11、根据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材料一 行政区划调整是江苏省加快城市化最有力度的措施。近几年,全省撤并了600多个乡镇,乡镇的平均人口由3.1万人增加到4.5万人,镇区面积增加45%。同时,小城镇向中心镇集聚,原来222个省中心镇调减为120个。材料二 江苏省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如右图所示)。“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它将带动和推进全省的城市化,“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材料三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城市化程度在48%,超过全国38%的平均水平。但苏南、苏北城市化水平相差较大。(1)行政区划调整是江苏省加快城市化最有力度的措施,区划调整目的是加大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村镇的迁移与合并,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村镇分布现状、经济条件和群众的意愿等,本着_______________的原则。(2)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五条城镇聚合轴是沿______________分布的。(3)制约“长江三角洲3小时都市圈”形成的瓶颈是________________。(4)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综合题复习思考复习思考复习思考复习思考复习思考复习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