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高中音乐鉴赏 阳关三叠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艺版高中音乐鉴赏 阳关三叠 教案

资源简介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材: 湘教版《音乐鉴赏》 第四单元 音乐与时代 华夏音乐之光 《阳关三叠》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四单元《华夏音乐之光》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 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 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 挚情感。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欣赏《阳关三叠》,让学生感受到友人之间的美好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魅力。目的是,让学生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达到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愿意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3.体验运用自己的演唱方式表达友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教具学具:多媒体 、电钢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背景音乐《送别》
师:同学们,谁知道课前听的这首歌曲的曲名是?
生:《送别》
师:这是一首三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它描写了现代人送友离别 的一种情绪。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那古代人在送友离别时,是怎样来抒发和表达感情的呢?有没有同学知道一些关于古人送友离别的诗句
生:(李白;送友人)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寒雨连江夜雨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师:生活中都会遇到哪些离别?
生:师生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和恋人之间。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送友离别的诗而改编的古乐曲。
(出示课件)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下乐曲《阳关三叠》
二、新课教学
1.朗读歌词。(课件出示歌单)
2.师生探讨原诗与歌曲歌词异同。王维的原诗与现在演唱的歌词有什么不同?(探讨结论:除了王维的原诗四句,歌词里面增加了部分歌词。文中所提到的“遄行、遄行、旨酒、旨酒”等处的歌词及曲调是由后人加上去的,为了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这首诗的内涵,曲作家进行了二度创作改编完成的。)
3.学唱歌曲。(方法:唱谱、念词、填词演唱。)
4.师生探讨歌曲上阙和下阙的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导言:同学们的演唱充满了真情实感。在这一叠中音乐分为上阙和下阙,大家想想看,在刚刚演唱的过程中上下阙的情感表达是一样的吗?好,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探讨结论:上阙用王维的原诗,由四句“起、承、转、合”式的旋律组成,曲调以级进走向呈现,温情而含蓄;下阙旋律跌宕起伏、错落多样,突出表现了悲伤、惜别、不舍的感情。)
5.学生随琴演唱歌曲。
导言:同学们,这是多么质朴、真挚、深切的情感啊,让我们再次演唱,从音乐中反复体验这种离别的惆怅,感受那种至诚而细腻的情感美吧。(学生随 琴演唱)
6.师生探讨歌曲下阙中音乐的情绪特征及表现方式。
设问:在刚刚演唱的这一叠中,有一句旋律能够反映出作者内心翻腾的情感因素,这一句是在上阙还是下阙?(教师结合谱例进行引导,学生指出为“遄行, 遄行,长途越度关津……”)
再问:作曲家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创作,才能准确表达这种情感因素呢?(师生探讨结论:作曲家在这里用了一个八度的大跳音程,并两次出现了全曲最高音,使情绪更趋于奔放,形成了这一叠的高潮。(6——6 的音频),使送别的情绪上升到了最极限,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那就用八度大跳来呐喊吧,喊出的是对友 人的真挚情谊,喊出的是对统治者的不满。)
7.探讨第三叠中歌词的含义。
导言:我们来看第三叠中的这句歌词(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 酌几多巡?)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生答)
师小结:对,就是希望驾着马车和他共叙,但不知道要等到何时?这是王维的无奈,更是当时整个社会底层人民的无奈。歌曲深层地刻画了作者的心情,并且成功地含射了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随着尾声的一声长叹,音乐似乎进入了一种迷惘的梦境,包含着作者与听众沉思和期待的想像。老师现在就来弹曲子,同学们演唱第三叠,让我们更深层次的感受作者的心声吧。
8.教师弹奏,学生唱歌曲第三叠。
师:“想必同学们听唱完三叠后,能够解读到,为什么歌曲要停在“三”上了吧?我国语言中。“一而在,再而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你看,大家都知道呀,事不过三。可见“三”是极数。为什么这么说呢?同学们,一个音乐主题反复三次,既能让我们的听觉捕捉并记住,又符合咱们心理承受的长度。这就是我们中国许多乐曲采用三段体的一个心理基础。
9. 学生完整合唱《阳关三叠》。
三、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欣赏课学习,同学们又了解了一位著名的,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从我们学习的古代歌曲《阳关三叠》可以看出,古人在感情表达上描写的非常细腻,感人至深。不愧是我国古代音乐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千百年来传唱不绝,可见有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热爱我国的古代音乐和我们的国家。也学会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下课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