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9科9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9科9份)

资源简介

沭阳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分值:12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 Cl 35. 5
选择题(共40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计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C2H6 B.C2H5OH C.H2CO3 D.CO(NH2)2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乙烯的结构式:CH2CH2 B.乙醇的结构简式:C2H6O
C.丙烯的键线式: D.乙醇分子球棍模型:
3.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A. 2-乙基丙烷 B.CH3CH(CH3)CH3 2-甲基丙烷
C. 3―丁醇 D. 2-甲基-2-丙烯
4.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溴水就可以鉴别的是
A.乙烯;乙炔;甲烷 B.已烯;甲苯;己烷
C.溴苯;苯;已烯 D.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
5.下列分子式表示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的是
A.C5H10     B.C7H8O    C.CH4O    D.C2H4Cl2
6.现有三组混合液:(1)苯和水;(2)乙醇和丁醇;(3)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此是
A.分液、萃取、蒸馏 B.分液、蒸馏、萃取
C.萃取、蒸馏、分液 D.萃取、分液、蒸馏
7.下列有关苯酚的实验事实中,能说明侧链对苯环性质有影响的是
A.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 B.苯酚能和NaOH溶液反应
C.苯酚燃烧产生带浓烟的火焰 D.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同系物的化学性质相似
B.甲烷和丙烷是同系物
C.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几种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D.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不一定是同系物
9.下列物质在催化剂作用下和氢气加成不能得到2-甲基戊烷的是
A.CH3CH=C(CH3)CH2CH3 B.CH3CH=CHCH(CH3)2
C.(CH3)2C=CHCH2CH3 D.H2C=CCH2CH(CH3)2
10.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夹持仪器未画出)
A.A装置用于检验溴丙烷消去产物 B.B装置用于石油的分馏
C.C装置用于实验室制硝基苯 D.D装置可装置证明酸性:盐酸>碳酸>苯酚
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得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满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得0分。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卤代烃一定能够发生消去反应
B.卤代烃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C.苯酚显弱酸性,其溶液可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D.正丁烷的沸点比异丁烷高
12.下列物质①乙烷②乙炔③甲苯④苯⑤聚乙烯⑥苯酚⑦溴乙烷,其中既能与溴水反应又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是
A.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⑥⑦   
C.②⑥    D.②⑤⑥
13.无色孔雀石绿(结构简式如图)曾被用作水产养殖业的杀虫剂(鱼药)。因为具有潜在致癌性,已被禁止用作鱼药。下列关于无色孔雀石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B.属于芳香烃
C.与苯胺( )互为同系物
D.一定条件下,1mol该物质可以和9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14.下列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一氯丙烷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
CH3CH2CH2Cl+NaOHCH3CH=CH2+NaCl+H2O
B.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的离子方程式:
2+H2O+CO22+CO32—
C.向苯酚的浑浊液中加NaOH溶液:C6H5OH+OH- C6H5O-+H2O
D.丙烯聚合成聚丙烯的化学方程式:nCH2=CHCH3
15.下图表示4-溴环己烯所发生的4个不同反应。其中,产物只含有一种官能团的反应是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非选择题(共80分)
16.(10分)用下面各组物质序号填空:
①CH3CH2CH2CH3和 ② 和
③ 和 ;④金刚石和石墨,⑤H、D、T;⑥2,2-二甲基丙烷和新戊烷
类 别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同分异构体
同系物
同一种物质
序 号





17.(12分)用现代化学方法测定某有机物结构:质谱图表明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红外光谱图表征到C-H键、O-H键、C-O键的振动吸收;核磁共振谱图如下:
(峰面积之比依次为3︰2︰1︰2)。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子中共有 ▲ 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
(2)该物质属于哪一类有机物 ▲ ;
(3)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 ▲ 结构简式为 ▲ ;
(4)写出其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6分)下图为苯和溴取代反应的改进实验装置。其中A为带支管的试管改制成的反应容器,在其下端开了一个小孔,塞好石棉绒,再加入少量铁屑。
填写下列空白:
(1)向反应容器A中逐滴加入溴和苯的混合液,几秒钟内就发生反应。写出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写结构简式):  ▲  ,该反应的类型为  ▲  反应。
(2)试管C中苯的作用是  ▲  ;反应开始后,观察D试管,看到的现象为  ▲  ;能说明苯与溴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的现象为   ▲   。
(3)在上述整套装置中,具有防倒吸作用的仪器有   ▲   (填字母)。
(4)改进后的实验除①步骤简单,操作方便,成功率高;②各步现象明显;③对产品便于观察这三个优点外,还有一个优点是    ▲    。
19.(16分)环己烷可制备1,4-环己二醇,下列七步有关反应(其中无机产物都已经略去)中,其中有两步属于取代反应,两步属于消去反应,三步属于加成反应,试回答:
(1)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B: ▲ C: ▲
(2)反应④所用的试剂和条件分别为: ▲
(3)写出④、⑥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④: ▲ ;反应类型 ▲ 。
⑥: ▲ ;[反应类型 ▲ 。
20.(14分)(1)苯、四氯化碳、乙醇、汽油是常见的有机溶剂,能与水互溶的是 ▲ ;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的是 ▲ 。
(2)一瓶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H4和CH2=CH2或其中的一种,与一瓶Cl2混合后光照,观察到黄绿色逐渐褪去,瓶壁有少量无色油状小液滴。
①由上述实验现象推断出该瓶气体中一定含有CH4,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 。
②上述实验可能涉及的反应类型有 ▲ 。
(3)含有 的化合物与CH2=CH2一样,在一定条件下可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①广泛用作农用薄膜的聚氯乙烯塑料,是由CH2=CH—Cl聚合而成的,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
②电器包装中大量使用的泡沫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苯乙烯( ),它是由 ▲ (写结构简式)聚合而成的。
21.(12分)150℃时,只含C、H、O三种元素的有机物A 8.8g??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生成的混合气体缓慢通过盛有足量无水CuSO4的干燥管,干燥管中的固体增重10.8g,剩余的气体通入盛有足量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试剂瓶中的物质增重8.8g,最后的气体缓慢通过盛有灼热CuO的硬质试管,硬质试管中的物质质量减少4.8g。请通过计算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有机物的分子式 ▲ ;
(2)本题中,A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若A的结构满足下列条件:能和Na反应但不能和NaOH反应;能进行催化氧化但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则A的结构简式为 ▲ ;A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调研测试
化学参考答案+ O2 →2 +2H2O
沭阳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的有
①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逐步形成 ②“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
③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 ④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韩非子主张“法治”。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代表的阶级不同
C.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D.所处的时代不同
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4.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④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始于
? A.春秋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6.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思想的影响 B.科技发展到顶峰
C.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D.朱熹等人的努力
7.宋明理学亦称“道学”,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有
①都强调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②都倡导加强道德修养
③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④都认为“格物致知”是获得理的基本途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基于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你认为
A.苏格拉底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B.苏格拉底完全否认了智者学派的主张
C.这种认识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这种认识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了理性精神
9.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和法制
10.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文艺复兴
A.没有全面反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B.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现
C.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 D.仅仅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
11.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有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他们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三杰”。有人将薄伽丘的《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称为“人曲”。这是因为这两本书都
A.用文学打动人心? B.描写了现实生活?
C.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腐化,歌颂人性? D.批判宗教信仰
12.《诗经》以美妙动人的形象、精美丰富的语言、和谐婉畅的韵律、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等,树立了四言诗的典范,并以其特具的艺术光辉彪炳文学史册。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由孔子整理编定?
C.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 ?
D.收录了不少反映齐、秦、赵、魏等诸侯国社会状况的诗歌
13.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下列对汉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B.其特点是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语言朴实、清新
C.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D.其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和《二京赋》等
14.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宋词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宋词繁荣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宋商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B.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
C.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D.词形式灵活自如,便于表达感情
15.元明清时期的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下列不属于文人画的是
A.《墨兰图》 B.《女史箴图》 C.《墨梅图》 D.《牡丹蕉石图》
16.京剧(Beijing Opera),为中国“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下图为《同光十三绝》图,以下对该图反映的有关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同治光绪年间 B.涉及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C.反映了我国的京剧走向成熟 D.是对当时京剧中十三种绝技的统称
17.“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伽利略被认为是真正具有近代科学精神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A.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 B.推翻了天主教会的旧的宇宙观
C.继承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思想????? D.开创从实验中认识自然的方法
18.爱因斯坦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主要是因为
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②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本质属性
③打破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局限性
④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奠基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下列叙述符合生物进化论背景的是
①基督教神学遭受重创,崇尚理性之风盛行
②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
③科学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④人类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文化更加开放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20.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有
①自然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②生物物种是不断进化的
③生物在自然环境下会因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变化
④物种变化的原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2分、第25题12分,共60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他又说:“气者,理之依也。”
材料三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材料四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顾炎武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倾向?(1分)
②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1分)依据材料二指出其思想主张的独到之处是什么?(1分)
③材料三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1分)后人是如何高度概括他的这种主张的?(2分)
④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产生上述进步思想主张的原因。(2分)
⑤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2分)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 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材料四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以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思想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①普罗泰格拉属于什么运动(或学派)的代表人物? (1分)材料一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 (1分)
②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出发点是什么? (1分)它在德意志引发了什么重大事件?(1分)该事件的历史影响是什么?(2分)
③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2分)
④材料四反映出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自由平等的实质是什么?(2分)
⑤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2分)
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1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年 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100l-1500年
67
38
57%
29
43%
150l-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1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2分)
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3分)
?
③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4分)
?
④你能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
24.(12分)阅读下列几幅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 瓦特与蒸汽机 图二 使用蒸汽机的工厂越来越多

图三 法拉第的科学实验及西门子的发电机 图四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请回答:
①图一、三、四的发明及广泛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3分)
?
②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工业领域的重大革命?(2分)
③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厂的特点。(3分)
④图四的发明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2分)
⑤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人文主义运动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对崭新的世界知识的迫切需求,此种需求最后在自然科学的建立和自然科学按原则而扩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实现。但是此事发生的方式和赖以完成的思想形式,在所有重要观点上,都表现出依赖于由于吸收了希腊哲学而产生的刺激因素。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材料二 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尺的小动物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
——[美]斯塔夫里阿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总之,在18世纪中叶以前,自然科学研究主要是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经验方法达到记录、分类,积累现象知识的目的。在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启蒙运动的发展,“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性思维才能有所帮助”。理性思维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提出科学假说,进而建立理论或理论体系。19世纪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开始都是以假说形式出现的。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与突破》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的“人文主义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2分)
②材料二中“牛顿的物理学”指的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二指出其思想价值。(2分)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前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变化。(2分)
④综合上述材料和分析,谈谈思想解放与近代自然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2分)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5.①历史事件:文艺复兴。(2分) 核心观点:人文主义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或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2分)
②指的是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2分) 思想价值: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到来(理性主义)。(2分)
③变化:由经验方法到理性思维。(2分)(或从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经验方法到提出科学假说,进而建立理论或理论体系。)
④相互促进,相互影响。(2分)
沭阳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一定的面积、范围、轮廓与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①方言区 ②文化区 ③我国三大自然区 ④干湿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关于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它在客观上并不存在
B.所有的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C.区域的内部特征是相对一致的
D.不同的区域之间只存在差异性,不存在相似性
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冰川广布;植被稀少,动物耐寒且种类少;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的分布;该区的高寒农牧业和人口、城市及农业区多分布在河谷地带。据此回答3—4题。
3.以上材料主要说明区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A.开放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空间性
4.青藏高原的农业区大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最主要的原因是
A.河谷地带海拔低,热量较为丰富
B.河谷地带光照条件更为优越
C.靠近河谷地带,水资源丰富
D.河谷地区人口、城市众多,市场广阔
区域发展往往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会经历初期、成长、转型和再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据此回答5—6题。
5.有关区域发展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业由扩散走向集聚
D.人地关系开始出现全面的不协调,产生严重对立
6.能够大致反映区域发展不同阶段人地关系变化状况的是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
B.协调—不协调—协调
C.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
D.协调—不协调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不同地区的民居,可以反映当地地理环境方面的某些特征。据此回答7—8题。
7.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围墙很高且房屋的墙体厚实,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平原面积广大 ,建筑空间充足
B.冬季风力强,有利于御寒
C.降水多,可有效防止洪水带来的威胁
D.历史上社会多不安定,贼多,利于防贼
8.我国南方地区房屋的屋顶坡度较大,门窗多且房檐多向外伸展,主要反映当地
A.气候环境 B.地形条件 C. 水文环境 D.土壤环境
人地关系思想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演变的,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人地关的认识是不同的。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
B.人类中心论形成与传播的代表性人物是拉采尔
C.人类中心论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D.人地伙伴论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10.有关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伙伴论——人地中心论
B.人地中心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伙伴论
C.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中心论——人地伙伴论
D.人地伙伴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中心论
2012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 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A.为了健康,尽量使用一次性产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人们尽可能购买、使用带有绿色或者节能标志的商品
D.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1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治病虫等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13—14题。
年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KM2 )
年降水量(mm)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亩产(kg)
粮食总产量(亿kg)
1995
19
333
520
38
10
205
1.025
2005
10
478
450
42
35
135
0.975
13.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可能是
A.地区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B.河流泥沙含量大大增加
C.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D.农作物出现了病虫害
14.目前,该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主要问题是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水土流失严重  
C.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D.光照条件变差
谋求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的共识。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是当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举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A.世界各国应承担同等责任,共同保护地球环境
B.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寻求经济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D.制定全球统一的目标和政策,以解决跨国界环境问题
16.关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是
A.农村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环境污染危害不大
B.农村经济落后,应先发展经济,然后再治理污染
C.发展经济需协调好与生态、社会的关系
D.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是治理污染最有效的措施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是世界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则是人类解决这三大问题的根本途径。据此回答17—19题。
17.下列属于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是
A.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B.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C.酸雨危害、臭氧层的破坏 D.危险废弃物转移、CO2的大量排放
18.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深刻的环境危机
C.不利的外部环境 D.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9.针对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问题,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B.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C.搞好生态建设,建立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境保护机制
D.把生态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进行一次地理实验活动。其过程是将黄土装入木框内,在左侧种上苔藓和杂草,右侧裸露。培植两周左右,让植物成活。用砖头或小凳子将木框架起来使之呈斜坡状,在木框两个开口处的下方摆两个脸盆,再把带小孔的塑料饮料瓶装满水,放到支架下用手转动塑料饮料瓶,让水流泻干净。读下图,回答20—21题。
20.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主要是验证植被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
B.左侧的脸盆里水多、水位变化快且有很多沙土
C.右侧的脸盆里水多、水位变化快且有很多沙土
D.该实验主要模拟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21.该实验所验证的地理原理,主要可适用于
A.青藏高原 B.江南丘陵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我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主要的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等整体分布与我国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订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读右面我国已经或正在实施的几项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示意图,回答22—24题。
22.工程②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是
A.能有利于将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B.可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天然气来取代煤炭
C.工程巨大的投资,能带动沿线相关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D.能解决沿线及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供需不足的矛盾
23.工程④能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下列叙述属于其生态效益的是
A.解决调入区水资源紧张局面,改善其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B.缓解地区争水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C.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
D.缓解调入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24.在图示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方案中,属于能源跨区域调配的是
A. ①② B.①④ C. ②④ D.②③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德国鲁尔区的经济在走过了百年的辉煌之后,发展却陷入了危机。据此回答25—26题。
25.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世界著名的老工业区,其形成有利的物质条件是
A.广阔的市场 B.丰富的水资源
C.丰富的煤炭资源 D.便利的水陆交通
26.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鲁尔区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针对资源枯竭问题,停止一切资源型工业的发展
B.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与第三产业
C.针对传统产业的衰落,积极采取措施,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D.加强区域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管理,美化环境
二、综合题:本大题从27—31题,共五题,计60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2分)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年平均降水量由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50毫米以下。长期的干旱,使这里形成的独特的自然景观。
(1)按图示关系将下列字母选项内容填在相应的方框位置上。
A.干旱 B.降水稀少
(2)上述的关系图主要说明区域的 ▲ 特征,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
(3)该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试分析其形成的人为原因 ▲ 。
(4)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从分布上看,该地农业区主要分布在
▲ ,形成 ▲ 或 ▲ 农业。
28.全球环境问题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使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群,图中A、B、C代表的环境问题在整个环境问题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被人谁为是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群简图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三大全球性问题的名称。
A ▲ B ▲ C ▲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可以分为 ▲ 、 ▲ 两大类,发达国家或地区主要表现为 ▲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表现为 ▲ 。
(3)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这一主题所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
(4)据图示分析,上图中所涉及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除了A、B、C三项以外,还有哪些?

29.由于区域所处位置的不同,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读下图回答问题。(12分)
(1)图中甲乙两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有许多相似性,但更多的是差异。请比较两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完成下列问题。
A:气候类型,甲国 ▲ 气候 乙国 ▲ 气候
B: 植被,甲国以 ▲ 为主,乙国以 ▲ 为主。
C:水文方面,两国的河流水量都比较丰沛,但甲国 ▲ 条件好,乙国 ▲
资源丰富。
(2)甲乙两国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但在工农业生产等方面也还存在很多的差异,试比较完成下表。
甲国
乙国
经济发展特点
工业化起步 ▲
工业化起步 ▲
工业及其布局
曾有“世界工厂”之称,工业布局具有 ▲ 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工业布局具有 ▲ 特征。
农业生产结构
以 ▲ 为主
以 ▲ 为主
30.读“黄土高原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上图中的环境问题最主要是 ▲ ,其产生的人为原因是:
① ▲ ② ▲ ,其根源是地区 ▲ 不断增长。
(2)上述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主要危害是:① ▲ ②
▲ ;
(3)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那三大类具体措施?
① ▲ ② ▲ ③ ▲
(4)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丰富的能源资源是 ▲ ,要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其前提(或条件)是 ▲ ,基础是 ▲ 。
31.读右图,回答有关问题。(12分)
(1)图示地区是我国著名的 ▲ 老工业基地,从工业生产性质看,该地区主要以 ▲ 工业为主。
(2)请结合图示分析,该地区在区域发展中有利的区位条件。



(3)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本地区的经济生产却逐步陷入困境,试分析其原因。


(4)为实现该老基地的经济复苏,请你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调研测试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沭阳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一、单选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随时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独立性的
2.哲学是
A.世界观或者方法论 B.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C.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D.都是正确的
3.下列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下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有
①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谁大谁小的问题 ④思维能否决定存在的问题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5.漫画《“石”来运转》中的当事人
A.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
B.正确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坚持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将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主宰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在2012年11月8日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会议上,要把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使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B.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主观能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运动 D.静止
9.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10.2012年10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9%。其中,城市上涨2.0%,农村上涨1.7%。我们能通过价格数据来研究价格背后的种种矛盾问题,这说明
A.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B.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
C.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绝对不运动
D.是否存在相对静止,在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静止的绝对性 B.规律的客观性
C.意识的能动性 D.联系的普遍性
12.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表述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一旦产生就成为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3.莫言,山东高密人,是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作品《红高粱家族》里描写了大片的红高粱地,但有记者走访山东高密县,却并未发现大片的红高粱地。下列对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意识和物质相互决定
14.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人可以认识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规律具有条件性 D.规律具有主观性
15.伴随社会发展,不断涌现出一些网络用语,2012年,又出现 “伤不起”“有木有”“你肿么了”“坑爹”等人们喜爱的网络用语。网络用语的出现表明
①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活动
②网络用语是新事物,新词语是对旧词语的彻底否定?
③意识决定物质并且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 ?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16.某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陲,风景秀丽,但基础产业较薄弱,科教事业较落后。根据这种状况,该地区制定建立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等项目,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该地区的做法,符合的哲理是
A.实践具有社会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认识具有反复性
17.从哲学上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是
A.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B.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D.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18.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因在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具体性 B.条件性 C.客观性 D.主观性
20.“你幸福吗”,这是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采访群众的主题,一位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回复“我姓曾”引起网友热议。对于幸福的含义,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解释。“不同人对幸福的不同解释”说明了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B.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促进作用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
21.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捞取政绩,经常会“制造”出虚假的繁荣与“和谐”。这些做法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没有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 
③体现了意识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④坚持了实事求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2.下列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诗句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3.备受关注的《中国好声音》余温还未退去,国家大剧院就已经开始在寻找另一种形式的“中国好声音”,那就是属于中国自己的严肃音乐作品。从去年开始,国家大剧院推出了旨在鼓励音乐创作、挖掘人才新秀的“青年作曲家计划”。国家这一举措表明
A.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 B.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活动的主观随意性
24.随着我国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党的十八大将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将十八大确立的重大战略思想写进党章。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25.“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朝着同一方向再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明
A.真理是有条件的 B.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界限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6.在创建和谐校园活动中,某校高三同学积极参与,促进了良好的校园氛围的形成。创建和谐校园需要学生参与,所体现的哲理是
A.部分影响整体 B.部分和整体相互转化
C.整体决定部分 D.要素决定系统
27.下边漫画《刚出壳的鸡》的哲学寓意是
A.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敢于抛弃旧事物,否定过去
C.要果断抛弃量变促成质变
D.要看到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
28.“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
A.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联系多样性的要求
C.否认了联系客观性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29.从哲学角度看,“团结就是力量”体现了
A.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B.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
C.各部分功能之和就是整体的功能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30.日本财务省近日公布的贸易统计初值显示,该国今年9月对华出口同比下降14.1%。日本媒体分析认为,日中关系因钓鱼岛问题急剧恶化,是对华出口减少的一大因素。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代辛弃疾的这句词主要体现的哲理是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B.我们要坚定地走曲折的道路
C.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D.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32.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名言体现了
A.世界是物质的
B.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3.心理学家指出,一项简单的行动,若能坚持21天以上,就会形成习惯;若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习惯;如果能坚持365天以上,你想改变这个习惯都困难。下列选项中蕴含哲理与此相同的是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36分。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34.材料一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并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1)请你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6分)
材料二 在市场经济中,在利润的驱使下,仍然有些高耗能企业不顾资源的浪费而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导致能源大量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剧增,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2)请你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说明这些企业应如何发展低碳经济。(6分)
35.材料一 在日本政府于2012年9月11日宣布“购买”钓鱼岛以后,引起中日双方在钓鱼岛海域的严重对峙。受此影响日本对华出口9月份大幅下滑,日本对中国出口同比下滑14.1%,相比8月份9.9%的同比跌幅“有所加快”。截止到10月17日直接和间接的损失加在一起是6亿3千万人民币。
材料二 专家认为,钓鱼岛事件不仅影响到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也必然会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前景。美国人更加认为,如果因为双方的经济问题有什么样严重的事件,会影响到美国的经济,会影响到奥巴马竞选的情况。
材料三 24岁的湖北青年刘皓10月9日回到单位开工,此前他休了个探亲假,但这个假期可一点都不“享受”:他的东家——武汉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从9月份起受到中日两国钓鱼岛问题的影响,产量锐减,原本每天一小时的加班不复存在,这直接导致刘皓这样的一线工人每月收入减少近2000元。但他相信这是暂时的,将来会好的。
(1)材料一体现了辩证法的什么观点,请写出这一观点的内容。(6分)
(2)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材料二、三中出现的现象。(6分)
36.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民主逐渐成了中国政治文明新鲜符号。很多同学网络民主做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好的、坏的、正确的、错误的)话都可以说,各种(赞成的、批评的、反对的)意见都能提。不担心戴帽子、抓辫子,不担心“秋后算账”不同意见可以争个你死我活,不必统一思想。
(1)有同学认为,“真理会因网络争议而走失”。请你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其评析。(6分)
(2)请你运用所学哲学知识为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提两条建议。(6分)
三、探究题:本题18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37.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圆满顺利召开,某校高二学生围绕着九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党的光辉历程开展了探究活动,收集到以下几个材料,请你参与其中。
【追忆历程】
当年,中国革命的航船从南湖起航时,我们党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九十多年英勇奋斗,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近八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大党,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新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宏伟大业,夺取新的胜利,必须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1)结合材料,请你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多年奋斗历程”体现了发展观的哪些道理。(6分)
【创先争优】
在中国共产党向“百年大党”迈进的历史节点上,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各单位能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了典型示范、舆论引导的作用;能想大事、议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精心确定主题、设计载体,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深入开展。
(2)运用唯物论的原理分析创先争优活动中各单位的做法。(6分)
【深入学习】
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同学们为了喜迎十八大的召开,并扩大对十八大的学习宣传,准备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宣传方式。
(3)请你为他们写出至少两种学习宣传方式,并写出相关哲学道理。(6分)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调研测试
政治试题参考答案
(3)(6分)①黑板报宣传党的“十八大”的相关日程。哲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的能动作用)②在学校作“中国共产党人优秀事迹“的演讲。哲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只要写得合理即可得分)
沭阳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参考公式:
方差;
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7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命题“.”的否定是 ▲ .
2.为了了解某次参加知识竞赛的1252名学生的成绩,决定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那么总体中应随机剔除的个体数目是 ▲ .
3.一只口袋内装有大小质量完全相同的5只球,其中2只白球,3只黑球,从中一次摸出一个球,则摸得黑球的概率是 ▲ .
4.设,则“”是“”成立的 ▲ 条件.(填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充要条件或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5.已知直线则的充要条件是= ▲ .
6.已知样本中5个个体的值分别为:.则该样本的方差为 ▲ .
7.某种产品的广告费用支出(万元)与销售额(万元)之间有如下对应数据:
2
4
5
6
8
30
40
60
50
70
从散点图分析,与线性相关,且,则 ▲ .
8.已知命题:函数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命题:不等式对任意实数恒成立,若或是真命题,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 .
9.下图所给出的是一个算法的伪代码.如果输出的的值是20,则输入的的值是▲ .
10.为了了解宿迁市高二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抽查了该地区100名年龄为17岁~18岁的男生体重(),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根据下图可得这100名学生中体重在的学生人数是 ▲ .
11.设为空间的两条直线,为空间的两个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m∥,m∥ , 则∥; ②若⊥,⊥β,则∥;
③若∥,∥,则∥; ④若⊥,⊥,则∥;
上述命题中,其中假命题的序号是 ▲ .
12.已知命题“”,若命题是假命题,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 .
13.直线,圆,为直线上一点,若圆上存在两点,使得,则满足条件的点横坐标最大值是 ▲ .
14.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数列的前项和,则数列为等比数列;
②在中,如果,那么满足条件的有两解;
③设函数,则函数为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
④设直线系,则中的直线所能围成的正三角形面积都相等.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 .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9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小题满分14分)
下面是某校学生日睡眠时间(单位:)的抽样频率分布表.
组号
分组
频数
频率
第一组
[6,6.5)
5
0.05
第二组
[6.5,7) 
15
0.15
第三组
[7,7.5) 

0.30
第四组
[7.5,8) 
39
0.39
第五组
[8,8.5) 
9

第六组
[8.5,9]


合计
100
1
(Ⅰ)写出表中①、②、③、④位置的数据;
(Ⅱ)为了了解具体情况,研究人员决定在第一、二、三组中用分层抽样法抽取10人作进一步研究,请求出第一、二、三组参加进一步研究的人数;
16.(本题满分14分)
在区间内随机取一个数,求事件“”发生的概率.
17.(本题满分14分)
设平面向量其中.
(I)请列出有序数组的所有可能结果;
(II)记“使得成立的”为事件,求事件发生的概率.
18.(本题满分16分)
已知,:,:.
(I)若是的必要条件,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II)若,“或”为真命题,“且”为假命题,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19.(本题满分16分)
已知程序框图如图所示,将输出的的值依次记为,
其中.且,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将空格①处填上适当的整数,该整数是多少?
(Ⅱ)写出与的关系式;
(III)设,求前项和.
20.(本题满分16分)
已知函数在区间上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设.
(Ⅰ)求的值;
(Ⅱ)若方程在有实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III)若不等式在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调研测试
数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7.(本题满分14分)
解:(I) 有序数组的所有可能结果为:
(1,1)、(1,2)、(1,3)、(1,4)、(2,1)、(2,2)、(2,3)、(2,4)、
(3,1)、(3,2)、(3,3)、(3,4)、(4,1)、(4,2)、(4,3)、(4,4)
共16个;……………………………………………………………………………7分
(II)由(I)知事件中包含的结果有(1,4)、(2,2)、(4,1)共3个
所以……………………………………………………………………14分
①-②得
整理得: .且……………………………………16分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为。…………………………………………………………16分
沭阳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真空中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A和B(均可看做点电荷)分别固定在两处,且带电荷量分别为,,两球间的静电力大小为F。现将A、B两球接触后再放回原处,此时两球间的静电力大小变为
A. B. C. D.
2.有一电场的电场线如图所示,场中A、B两点的场强和电势分别用E A、E B和φA、φB表示,则
A.E A>EB、φ A<φ B
B.E A>EB、φ A>φ B?
C.E AD.E Aφ B
3.在某电场中,将一带电量为q=+2.0×10-9C的点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功W=-4.0×10-8J,则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b为
A.-400V B.-200V C.-20V D.20V
4.在某电解池中,1s时间内有5×1018个二价正离子和1.0×1019个一价负离子通过面积为0.1m2的截面,那么通过这个截面的电流强度是
A.0 B.0.8A C.1.6A D.3.2A
5.一段粗细均匀的电阻丝,横截面的直径为d ,电阻是R 。把它拉制成直径为d/10的均匀细丝后,它的电阻变成
A.R/100 B.R/10000 C.100R D.10000R
6.一台电动机,额定电压是100 V,电机内电阻是1Ω。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为5 A,则电动机因发热损失的功率为
A.25 W B.475 W C.500 W D.2000 W
7.如图所示,a、b、c、d是匀强电场中的四个点,它们正好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电场线与矩形所在平面平行。已知a点的电势为20 V,b点的电势为24 V,d点的电势为4 V,由此可知c点的电势为
A.4 V B.8 V C.12 V D.24 V
8.如图电路中,电源电动势是E,内阻为r,当滑动变阻器R3的滑动头向左移动时
电阻R1的功率将减小
B.电阻R2的功率将减小
C.电源的总功率将减小
D.电源的效率将增加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每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9.一个带电小球所带电荷量为q,则q可能是
A.   B. C.   D.
10.在静电场中,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正电荷由高电势处运动到低电势处,电势能增加;
B.正电荷由高电势处运动到低电势处,电势能减小;
C.负电荷由低电势处运动到高电势处,电势能增加;
D.负电荷由低电势处运动到高电势处,电势能减小。
11.如图所示,描述对给定的电容器充电时电量Q、电压U、电容C之间相互关系的图像,其中正确的有
12.一带电粒子射入固定在O点的点电荷的电场中,粒子轨迹如图虚线abc所示,图中实线是同心圆弧,表示电场的等势面,不计重力,可以判断
A.粒子受到静电排斥力的作用
B.粒子速度vb>va
C.粒子动能Eka=Ekc
D.粒子电势能Epb>Epc
13.如图所示是某电源的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象,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电源的电动势为6.0 V
B.电源的内阻为12Ω
C.电源的短路电流为0.5A
D.电流为0.3A时的外电阻是18Ω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9分)
14.(9分)一同学用感应起电机给一个电容器充电,充电后从电容器两板板引出两根导线,使两根导线的端点相距很近时,发生的现象是 ▲ 。若将电容器两极板和一个静电计相连,然后给电容器充电,充电时间越长,静电计指针偏转角度越大,这说明电容器带电量越多时,它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就 ▲ 。为了定量地研究电容器所带电量和两板板间电势差之间的关系,该同学用一个能够给电路提供5mA稳恒电流的恒流源给一个电容器充电,用秒表记录充电时间,充电后用伏特表测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测出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实验中所用电容器的电容为 ▲ μF。(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充电时间(S)
4
8
12
16
20
24
两板间电压(V)
4.26
8.51
12.77
17.02
21.88
25.53
15.(10分)用下面给定的器材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测电阻:
A.多用电表
B.伏特表(0~15V,1KΩ)
C.伏特表(0~3V,3KΩ)
D.安培表(0~0.6A,0.1Ω)
E.毫安表(0~5mA,22Ω)
F.微安表(0~300μA,200Ω)
G.滑动变阻器(50Ω,1A)
H.蓄电池(ε=4V,r≈0)
I.待测电阻Rx(约为1.5KΩ)
J.电键一个,导线若干
(1)用多用表估测Rx,欧姆表的表盘示意图如图所示,则欧姆表的倍率旋钮应指向 ▲ 档(从×1Ω,×10Ω,×100Ω,×1KΩ中选取一档)。
(2)用伏安法测Rx ,则所选用器材应是 ▲ (填上面器材的字母)。
(3)画出用伏安法测Rx的电路图。
四、计算题(本题共四小题,共 57 分,其中第16题1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7分。请按题目的要求作答,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给分,有数值计算的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6.(12分)把质量为2g的带负电的小球A,用绝缘细绳悬挂,若将带电量为Q=4×10-6C的带电小球B靠近A,如图所示。当两个带电小球在同一高度相距30cm时,绳与竖直方向恰成45o角。
求:(1)B球受的库仑力;
(2)A球的带电量是多少?(g=10m/s2)

17.(12分)如图所示电路中,电阻R1=R2=3Ω,R3=6Ω,S扳至1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0A, S扳至2时,电流表示数为1.5A,求: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阻r(电流表内阻不计)。
18.(16分)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动势E=90V,内阻r=5Ω,R1=10Ω,R2=20Ω,板面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M、N相距d = 3cm,在两板间的正中央有一带电液滴,电量q = 2×10-7C,质量m= 4×10-5kg,取g=10m/s2,求:
(1)若液滴恰好能处于静止状态,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若此时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C正好在变阻器正中点,那么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m是多大?
(2)将滑动触头C迅速滑到A端,则液滴将向哪个极板作什么性质的运动?到达该极板时的速度是多大?
19.(17分)如图,EF与GH间为一无场区。无场区左侧A、B为相距为d、板长为L的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两板上加某一电压从而在板间形成一匀强电场,其中A为正极板。无场区右侧为一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点电荷的位置O也为圆弧形细圆管CD的圆心,圆弧半径为R,圆心角为120°,O、C在两板间的中心线上,D位于GH上。一个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正电粒子以初速度v0沿两板间的中心线射入匀强电场,粒子出匀强电场经无场区后恰能进入细圆管,并作与管壁无碰撞的匀速圆周运动。(不计粒子的重力、管的粗细)求:
(1)粒子出匀强电场的偏转角;
(2)O处点电荷的带电量;
(3)带电粒子穿越匀强电场过程中垂直极板方向的位移大小。
(4)两金属板所加的电压。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调研测试
物理试题参考答案
V ……(2分)
电压表示数为60V
…………(1分) …………(1分)
…………(1分) 得:U=…………(1分)
沭阳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可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2.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3.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体温的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
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保持体温
C.体温是机体不间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
D.体温调节可保证体温在任何环境条件下的相对恒定
4.下列关于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递途径,不正确的是
A.轴突→突触→神经元细胞体→轴突 B.轴突→突触→树突→神经元细胞体
C.树突→神经元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神经元细胞体
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将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B.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传出神经元的轴突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兴奋会向轴突两端进行传导
6.某同学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神经细胞的神经突触结构,下图是某同学按电子显微镜扫描图像绘制的简图。下列关于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神经兴奋从A细胞向B细胞传导
②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A细胞传导
③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C细胞传导
④神经兴奋从C细胞向B细胞传导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7.下列与糖尿病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糖尿病患者逐渐消瘦,是因为其体内糖的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导致非糖物质分解加强
B.尿液中偶尔含有少量糖的人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但尿液中持续含有较多糖的人则一定是糖尿病患者
C.糖尿病患者吃得多,是因为其体内的糖被大量排出体外,导致血糖含量过低
D.糖尿病患者的尿多,是因为其代谢旺盛,产生的水比一般人多
8.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仍具活性
B.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
D.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使尿量减少
9.人体生理活动往往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B.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C.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两者间表现为拮抗作用
D.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10.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I、II、III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I-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II-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III-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I、II、III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A.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11.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什么调节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免疫调节
12.吞噬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参与
A.非特异性免疫 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 D.合成并分泌抗体
13.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由HIV(病毒)引起。该病于1981年在美国发现,现已在全世界传播蔓延。侵染人体的HIV,其蛋白质外壳的合成场所在
A.HIV的核糖体 B.人体T细胞的核糖体
C.人体红细胞的核糖体 D.人体内细菌的细胞质基质
14.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B.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
C.所用每个枝条都应留3~4个芽
D.此探究活动中不存在对照实验
15.如图用燕麦幼苗做如下两个实验。①组实验如甲图: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C水平放置,
分别取两个琼脂块A、B紧贴在C切面上,数小时后如甲图所示处理。②组实验如乙图,将附有琼脂块X和Y的胚芽鞘顶端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数小时后如乙图所示处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两天后,胚芽鞘D的生长向左。因为B侧生长素多,向下运输多,右侧生长快
B.两天后,胚根E的生长向右。因为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
C.两天后,胚芽鞘G直立生长。因为X、Y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
D.两天后,胚根E的生长向左。因为B侧生长素浓度低,根的生长慢
16.一般在幼果生长时期,含量最低的植物激素是
A.生长素 B.赤霉素 C.乙烯 D.细胞分裂素
17.为了研究第Ⅰ、Ⅱ两类细菌的种间关系,某同学将这两类细菌放入适宜培养液中混合培养,实验测定了混合培养液中第Ⅰ类细菌在第一代Zt时所占总数的百分比与第二代Zt+1时所占总数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如右图表示实验观察到的Zt+1和Zt的关系,虚线表示Zt+1=Zt时的情况。请据图推测,混合培养数代以后,第Ⅰ类和第Ⅱ类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A.第Ⅰ类与第Ⅱ类都减少 B.第Ⅰ类与第Ⅱ类都增加
C.第Ⅰ类增加,第Ⅱ类减少 D.第Ⅱ类增加,第Ⅰ类减少
18.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有时可能会超过K值
19.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获一次后难被再次捕获,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20.在西部大开发中,对部分耕地采取“退耕还草、还林”生态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他情况不得分)
21.在下列调控机制中,能使胰岛B细胞兴奋的是
A.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过高 B.下丘脑中有关神经兴奋
C.垂体分泌的某种激素减少 D.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
22.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正确的分析是
A.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
B.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
C.若图中内分泌腺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加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23.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缺少胸腺的“裸鼠”。下列对其免疫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减少 B.体液免疫功能维持正常
C.进入体内的细菌仍能被裂解 D.机体仍能产生浆细胞
24.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主要是
A.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 B.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C.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D.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25.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不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含8个小题,共65分)
26.(8分)下图甲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示意图,乙是内环境示意图。请回答:
⑴假如甲图中的A、B、C分别代表与人体体内细胞物质交换直接相关的系统,则A为 系统;人体依赖B系统主要完成 功能。
⑵甲图中②和④对应乙图中的相应物质,则a是乙图中的【 】 (括号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在下列方框内用箭头表示a、b和④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⑶乙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①②③④中氧气浓度最低的是 (填标号)。
⑷一般情况下,④与③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⑸④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 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27.(8分)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免疫的问题:
⑴当某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增殖、分化形成
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⑵将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肤小片移植到另一只B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
反应而脱落,这主要是 细胞所起的作用。
⑶下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 ;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 ,其特点是 ,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 细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 。
28.(13分)右下图甲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
⑴甲图字母A~E代表反射弧的各部分,其中E表示 。甲图结构中涉及到_____个神经元。
⑵乙表示的结构名称是 ,由    (用图中序号表示)组成,在此结构中信号转换方式为    →     →   。
⑶在乙图②处液体叫做 ,可从[④] 中释放到②处的物质是 ,此释放过程的方式是 ,这体现了细胞膜的       。
⑷甲图中兴奋的传递的方向是       (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不能倒过来传递的原因是 。(2分)
29.(7分)下丘脑在生命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为调节物质):
⑴图中下丘脑参与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物质_______(填字母)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
⑵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中_____(填字母)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如果图中_______部位受损,会使人患糖尿病。
⑶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该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_。
⑷受寒冷刺激时甲分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细胞,而A激素可作用于多数细胞,这与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________(物质)有关。
30.(6分)某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生长素类似物2,4-D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第一步:配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共6组;
第二步: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月季枝条,随即均分为7组,将其中的6组插条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10分钟后取出,进行无土栽培;
第三步:一段时间后取出,统计每组枝条生根数目并计算平均值,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1
2
3
4
5
6
7
2,4-D浓度(mol/l)
清水
10-15
10-13
10-11
10-9
10-7
生根平均值
2.0
3.8
9.4
20.3
9.1
1.3
0
⑴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 。
⑵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 。
⑶第7组配制的2,4-D溶液浓度应为 。
⑷实验结果中第4组生根最多,而第7组没有生根,原因是 。(2分)
⑸以下关于此探究实验结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促进月季枝条扦插生根的2,4-D最适浓度在10-11mol/l左右
B.一定浓度范围内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有促进作用
C.超过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
D.使用2,4-D溶液一定能促进植物插条生根
31.(7分)许多实验研究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模式,下面是以玉米胚芽鞘为材料的两个实验:
实验
图示与结果
实验一: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于琼脂块上(如图1),移去尖端后,将琼脂块切成大小相等的若干个方块,将方块不对称地放在除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实验保持在完全黑暗处进行12 h,每个胚芽鞘弯曲的角度以图2所示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平均值。每次放置于琼脂块上的胚芽鞘尖端大小相等但数量不等,这样重复上述过程,结果如图3所示。
实验二:用含有不同浓度(已知)IAA的琼脂块代替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进一步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
⑴在右下侧方框内绘图表示:将琼脂块如何放置于胚芽鞘上,才能得到图2所示的结果?
⑵实验 (一定/不一定)要在完全黑暗处进行?为什么? 。
⑶根据图示实验结果,两种实验条件下的最大弯曲度分别为 、 。
⑷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2分)

32.(8分)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新的环境后,某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⑴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该种群的数量为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
⑵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是 时,原因是 。
⑶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 ,主要原因是 和 。
33.(8分)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甲、乙两小组同学完成了有关实验,定期采用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它的形状如图A所示,它的规格有两种,一种叫希利格式(16×25型),另一种叫汤麦式(25×16型)如图B所示。
两组同学根据计算数据绘制出本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图,如图C所示。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述计算公式中,b值的含义是 。
⑵两组同学在计数时,将原液稀释成样液,取出如图A所示的血球计数器,应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吸取 的样液注入血球计数器的计数室内,装满整个计数室,若观察到有气泡,应重新制片。
⑶若选择汤麦式血球计数板则应计数哪些中格中的酵母菌? 。
⑷图C中,甲组曲线该数值比乙组大的原因可能是 。
⑸如果经过计数与计算,求得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个,且已知稀释倍数为B,则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 个。
⑹为了检测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了CO2,常用的试剂是 ,现象是 。
⑺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法。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调研测试
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32.(8分)
(1)S型曲线 N/2 增长型 (2)T1(或T1—T2)
在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总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不增加(相对稳定) 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33.(8分)
(1)(酵母菌原液)稀释倍数 (2)混合均匀 (3)四个角上及正中央
(4)温度、PH适宜,环境阻力小等 (5)4AB×106 
(6)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由蓝变绿再变黄(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7)抽样检测
沭阳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三部分 共85分)
第一部分 听力(共两节,满分20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共5小题;每小题l分,满分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l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
A. £ l9.l5. B. £ 9.l5. C. £ 9.l8.
答案是B。
l.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A. It’s raining. B. It’s sunny. C. It’s cloudy.
2. Who will go to China next month?
A. Lucy. B. Alice. C. Richard.
3. 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 The man’s sister. B. An actor. C. A film.
4. Where will the speakers meet?
A. In Room 3l4. B. In Room 223. C. In Room 330.
5.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A. In a restaurant. B. In an office. C. At home.
第二节(共l5 小题;每小题l分,满分l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或独白前后,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8题。
6. Why did the woman go to New York?
A. To stay with her sister.
B. To meet her new nephew.
C. To find a new job.
7. How old was the baby when the woman left New York?
A. Two months old. B. Five months old. C. Seven months old.
8. What did the woman like doing most with the baby?
A. Feeding him. B. Holding him. C. Playing with him.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9至11题。
9. 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 A problem with traffic rules.
B. A way to improve air quality.
C. A suggestion for city planning.
10. What does the man suggest?
A. Limiting the use of cars.
B. Encouraging people to talk.
C. Warning drivers of air pollution.
11. 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about the man’s idea?
A. It’s interesting. B. It’s worth trying. C. It’s impractical.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2至14题。
12. How long will the man probably stay in New Zealand?
A. One week. B. Two weeks. C. Three weeks.
13. What advice does the woman give to the man?
A. Book his flight as soon as possible.
B. Go to New Zealand after Christmas.
C. Save more money for his trip.
14.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flights to New Zealand at Christmas time?
A. They require early booking.
B. They can be twice as expensive.
C. They are on special offer.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5至17题。
15. Why did Jane call Mike?
A. To ask him to meet her. B. To borrow his car.
C. To tell him about Tom.
16. Where will Jane be in about one hour?
A. At the airport. B. At Mike’s place. C. At a garage.
17. 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conversation?
A. Jane has just learned to drive.
B. Mike will go to the airport.
C. Jane’s car is in bad condition.
听第l0段材料,回答第18至20题。
18. What did the speaker ask the students to do the week before?
A. Prepare for the lesson. B. Write a short story.
C. Learn more about the writer.
19. Why does the speaker ask the questions?
A. To draw the students’ attention to reading skills.
B. To let the students discuss father-son relationships.
C. To check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story.
20. What will the students do in l0 minutes?
A. Ask more questions. B. Give their answers. C. Discuss in groups.
第二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35分)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21世纪教育网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Many parents think that it is ______waste of time to chat on ______Internet all day .
A. a; the B. the; 不填 C. a; a D. the; the
22. The two pupils , of the lecture , started to talk in a very low voice .
A. tiring ; boring B.tired ; boring
C. tired ; bored D.tiring ; bored
23. Who do you think is for the cruel conflict ?
A. blamed B.blaming C.to be blamed D.to blame
24. —Did you quarrel the physician yesterday ?
—I apologized him for it and he forgave me .
A. about ; for B.with ; to C.over ; with D.on ; about
25. —How about the patient’s operation ?
—Very successful . But his money is .
A. using up B.running out C.giving up D.losing out
26. I would really appreciate if you would like to take some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 .
A. it B./ C.this D.that
27. On the one hand , we shouldn’t take it for granted ; on the other hand , we must take
we can do into consideration .
A. it B.that C.what D.how
28. is no doubt Diaoyu Islands belong to China and Japan has to take all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 .
A. It ; that B.There ; whether C.It ; whether D.There ; that
29. his hard work , the businessman succeeded in overcoming all the difficulties .
A. Regardless of B. Thanks to C. In favor of D. With regard to
30. to win the match , he me of some really bad things just to hurt me .
A. Determined; charged B. Determining; blamed
C. Determined; accused D. Determining; argued
31. I cannot help if he wants Peter to be his best friend instead of me .
A. wonder B. to wonder C. wondering D. wondered
32. —I’ll have an interview for a position in that company, and now .
— Take it easy. You are well prepared for it, aren't you?
A. no pains, no gains B. I have 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
C. all roads lead to Rome D.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33. From my point of view ,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without destroying natural resources .
A. live on B. focus on C. reply on D. base on
34. Tom , for life was very hard , is in charge of the famous private school.
A. whose B. who C. whom D. which
35. about your newspaper’s decision to start a campaign for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 decided to write you this letter .
A. Reading B. Having read C. To read D. Read
第二节:完型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所给各题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Years ago in Scotland, the Clark family had a dream. Clark and his wife worked and saved, making plans for their nine children and themselves to travel to the United States. It had taken years, but they had 36_______ saved enough money and had gotten 37_______for the whole family on a new liner(游轮)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 entire family was 38_______ with excitement about life in America. However, seven days 39_______ their going away, the youngest son was 40_______by a dog. The doctor sewed up the boy but 41_______a yellow sheet on the Clarks' front door. Because of the 42_______ of the infection of rabies(狂犬病), they were 43_______ and observed for fourteen days.
The family’s dreams were 44_______. They would not be able to make the trip to America as they had planned. The father, filled with 45_______and anger, stomped (跺脚) and watched the ship 46_______—without the Clark family. The father shed tears of disappointment and cursed both his son and God for their 47_______.
Five days later, the 48_______ news spread throughout Scotland—the huge Titanic had sunk. The unsinkable ship had sunk, taking hundreds of 49_______ with it. The Clark family was to have been on that ship, but 50_______the son had been bitten by a dog, they were left 51_______ in Scotland.
When Mr. Clark heard the news, he hugged his son and 52_______ him for saving the family. He thanked God for saving their lives and turning 53_______he felt was a tragedy into a 54_______. Although we may not always understand, all things happen for 55_______.
36. A. finally B. easily C. hardly D. firstly
37. A. plans B. preparations C. ready D. passports
38. A. full B. filled C. equipped D. satisfied
39. A. after B. before C. until D. unless
40. A. beaten B. shot C bitten D. cheated
41. A. drew B. fixed C. hung D. hanged
42. A. spread B. infection(感染) C. possibility D. diagnosis(诊断)
43. A. separated B. parted C. permitted D. allowed
44. A. realized B. hurt C. harmed D. dashed
45. A. excitement B. disappointment C. thanks D. surprise
46. A. leave B. sink C. break D. drive
47. A. luck B. responsibility C. misfortune D. discomfort
48. A. good B. funny C. tragic D. similar
49 A. goods B. lives C. books D. children
50 A. because B. if C. though D. when
51 A. out B. with C. back D. behind
52 A. blamed B. thanked C. charged D. scolded
53. A. that B. which C. how D. what
54. A. sacrifice B. experience C. blessing D. misery
55. A. better B. a reason C. a result D. worse
第三节:阅读理解(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When the population of the port town began to suffer from poisoning, the police came to find the cause of poisoning. They thought someone was poisoning the people on purpose, but no one knew how it was possible. Soon people held the view that the pork was poisoned. It was a popular food everyone ate and it could have possibly made everyone sick. Anyone who had possession of pork would throw it out. Even the poorest of the poor wouldn’t eat pork. Signs were posted on poles and letters were sent to everyone to warn people of the pork. Shortly afterwards, even policemen in high positions were also getting sick.
Soon it became political and popular. Politicians rushed to the town to talk about politics and promised how they would find the solution if they were elected. Everyone was so sick that they didn’t care about politics. Everyone was in a position where he or she didn’t know what to do anymore. They went to the post office to mail posts out asking for help. The poor town didn’t know how 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One day, a well-known scientist from New York came to the town with a huge box containing many instruments and his possessions. He went to pools and the port and made measurements. He was quiet and polite. Then one day he made a speech at a newspaper meeting-room to announce his findings.
“I am sorry to say your water supply is so heavily polluted; it is poisoned. I know who has been poisoning you all for such a long time. It is you who have been poisoning yourselves with pollution. A great deal of rubbish has been thrown into the water day after day. No one here has taken good care of the environment. It is no wonder all of you have been sick.” Shocked at the news, the people present were lost in thought.
56.The first paragraph is mainly about ______.
A. the fact that people suffer from poisoning
B. the opinion that the pork should be thrown out
C. the fact that pork was a popular food everyone ate
D. the news that policemen were getting sick
57.The underlined word “it” in Paragraph 1 refers to “______”.
A. someone was poisoning the people on purpose
B. the cause of poisoning
C. the pork is poisoned
D. the population of the port town began to suffer from poisoning
58. Which is the real cause of the poison?
A. The pork was poisoned. B. Someone was poisoning the people on purpose.
C. People didn’t care about politics. D. The water supply was polluted.
59.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WRONG?
A. A well-known scientist from New York found the cause of poisoning.
B. Politicians would like to find the solution because they cared about people’s lives.
C. It was people who had been poisoning themselves with pollution.
D. Even some police officers were getting ill.
B
How to use this map
·Public transport routes
This is one of a set of 12 area maps showing public transport routes in London. Bus routes are shown on the map in red. Also shown are train lines and stations and Metrolink tram(有轨电车)routes and stops.
Bus numbers are shown alongside the bus routes on the map. Use the map to find out which buses you can use to get to your destination, or to connect with local train or Metro link tram services.
On the back of the map there are also plans showing major routes and connections and London’s rail network.
·Finding places on the map
The map is divided into squares with a number reference. The squares running from left to right are lettered. The squares running from top to bottom are numbered.
Places on the map , including bus stations, train stations and Metrolink tram stops, are list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with their number reference letter and number , showing which square of the map they can be found in.
·Bus services and bus operators
Buses running in the area covered by the map are listed by service number . Alongside each service number is a summary of the bus route. The bus operator responsible for each service is also shown. There is also a separate list on the back of the map with full names, contact addresses and telephone numbers of the bus operators in the service list.
·Further information
·ring Traveline on 0871 200 22 33 *
*calls from landlines cost 10p per minute , mobile and landline networks may charge an additional tariff.
7am—8pm Mondays to Fridays
8am—8pm Saturdays , Sundays and Public Holidays
·visit our website www.gmpte.com
·call in at one of our Travelshops (at most bus stations in London. )
60. The map tells us transport routes in part of __________.
A.America B.Australia C.Canada D.Britain
61. You can find the following places on the map EXCEPT _________.
A.bus stations B.car stations
C.train stations D.Metrolink tram stops
62. If you want further information , you can know about it in ways.
A. 2 B. 3 C. 4 D. 5
63.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
A. Bus routes are shown on the map in blue and also shown are train routs.
B. The bus operator responsible for each service is not shown on the map.
C. On the back of the map we can know about the bus operator’s information.
D.You can ring Traveline at 7am on Saturdays if you want to know further information.
C
Yang Qunhui, 28, a graduat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ichuan Province, gave up her job with a monthly salary of 20,000 yuan ($3,014) at a famous company, but has started her own restroom-ad business with five other graduates, becoming a “restroom queen.”
The company, opened in May, is now the only one of its kind in Chengdu.
It has two goals: to find suitable restrooms to place ads and to find clients(客户) who are willing to put their ads in them.
“We are now trying to find restrooms to place the ads. A larger area means more ad sources,” said Yang.
Yang got the idea to run the company one year ago when she looked for toilet repairing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but finally noticed companie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doing restroom ads.
“It’s so interesting,” she said. “Everyone has their dream. Mine is to start my own business and do something I like.”
After some research, Yang found the advantages of restroom ads. They are low-cost, making it easier to find clients. “Most private companies are middle or small-sized ones. Cheap ads are an good choice.”
Another advantage, she said, is that people tend to remember words and messages they've seen while sitting or standing in the loo.
Yang said sitting on a toilet, one usually feels bored and even an old newspaper helps kill the time.?
“Most people think an ad is effective as long as it is read, however, the ad works only when it is remembered by readers,” she said.
64.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Yang accepted a job with a monthly salary of 20,000 yuan instead of starting her own restroom-ad business.
B. Yang opened the company as soon as she graduated from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 The restroom-ad company that was opened by five graduates is now the only one of its kind in Chengdu.
D. One of the company’s goals is to find clients who are willing to put their ads in the restrooms.
65. Yang has started her business in order to ___________.
A. do something she likes B. become a famous boss
C. make money for her future D. make herself known to all
66. This passage mainly tells us that __________.
A. a young woman called Yang Qunhui has started her restroom-ad business.
B. restroom ads have advantages including low price and easy words.
C. many people think restroom ads are effective because they can kill the time.
D. people tend to remember lots of things while sitting or standing in the loo.
67.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restroom ads is .
A. positive B. negative C. doubtful D. not clear
D
If you're in your 30s, it is possible to defend your skin and body against the visible signs of growing older. 30s-this is when your youthful looks will start to slowly sag. Time is the biggest issue for most men and women at this age because they struggle to balance work, relationships and young families.
Unfortunately, juggling these parts of your life will start to show through fine lines and dull, tired skin. “This is the time to learn relaxation techniques like thinking and deep breathing to help reduce stress”, says Helga Hefner, global educator of Aveda. Sleep is your best weapon during these years. A full eight hours of sleep is necessary for skin to look and perform its best and uninterrupted is the best type..
“Always make sure the head is raised above the body,” says Dr Daniel Maes, senior vice-president of Estee Lauder Glob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is helps to avoid an accumulation of blood to the face and you will wake less puffy. If you sleep in an awkward position, you will wake with puffy eyes and lines on your face because of the constriction blood flow to the skin. Try and train yourself to sleep on your back, too, or you may notice lines forming on one side of your face. A lack of sleep is also linked to weight gain-the longer you are awake the more fuel your body will think it needs, so you may find yourself with an increased appetite. If you are struggling with sleep, try adding aromatherapy oils such as lavender or ylang ylang to your pillows or a bath before bed.
68. Why are most men and women in their 30s busy?
A. Because they feel little time left and value time.
B. Because they are busy making friends, and surfing the Internet.
C. Because they have to spend lots of time dealing with different problems in their life.
D. Because they only want to earn more money.
69.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similar to the underlined word “sag” in meaning?
A. become beautiful B. get strong
C. grow white D. hang loosely
7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WRONG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If a person sleeps in an awkward position, he will wake with lines on his face.
B. A lack of sleep is related to weight gain.
C. The longer you are awake the less fuel your body will think it needs.
D. Though you're in your 30s, it is necessary for you to defend your skin.
第三部分
第一节:任务型阅读(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并根据所读内容在文章后表格中的空格里填入一个最恰当的单词。注意: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John Keats was born in 1765 in London, the first child born to a poor family. After leaving school, Keats went on to be an apprentice(学徒) for a surgeon. After his father died in a riding accident, and his mother died of tuberculosis(肺结核), John and his brothers moved to Hampstead where Keats met Charles Brown who would become a great friend.
Keats had his poems published in the magazines of the day with the encouragement of many friends. Despite the impolite responses towards his early poems, Keats’s literary gift prevailed(被接受). That same year Keats met Percy Bysshe Shelley who would also become a great friend. When Shelly invited the sick Keats to stay with him and his family in Italy, he refused politely.
In 1818, he traveled to the Lake District of England and on to Ireland and Scotland on a walking tour with Brown. While he was not aware of the seriousness of it, Keats was suffering from the first stage of tuberculosis. His brother Tom died of tuberculosis that year. After that Keats lived with Brown. Around this time Keats fell in love with, and became engaged(订婚) to eighteen-year-old Fanny Brawne. While their relationship led to much spiritual development for Keats, it also proved to be filled with the highs and lows of first love due to jealousy and stupidity. Many people once believed that Fanny was the cause of his illness, or that she used it as an excuse to try to keep herself away from him. For a while even Keats felt happy with the possibility that he was merely (仅仅) suffering from emotional anxieties—but after suffering a hemorrhage(吐血) he agreed to break their engag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1820 Keats started to show more signs of tuberculosis. His poem Ode to a Nightingale records all the pain and suffering that Keats experienced during his short lifetime: the death of his mother; the physical suffering he saw as a young apprentice caring for the sick and dying; the death of his brother; and finally his own physical and spiritual suffering in love and illness.
John Keats died on 23 February 1821 in Rome, Italy, and now rests near his friend Shelly. His epitaph(碑文)reads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
Keats inspired numerous other authors, poets, and artists, and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ad and studied 19th-century poets.
Title
John Keats
Year of 71
1765
Family background
His family was poor.
His father died of a 72 accident.
His mother died of tuberculosis.
Growing experiences
● Keats was apprenticed to a local surgeon after 73 school.
● 74 by his friends, he published his early poems, which showed his literary 75 .
●He was suffering from the first stage of tuberculosis without being aware that it was 76 .
●Keats fell in love with Fanny Brawn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77 in his spiritual development.
●He agreed to 78 their engagement as a result of his illness.
Year of death
1821
One of his Masterpiece:
Ode to a Nightingale
It records all the pain and suffering that Keats 79 in his life time.
His achievements
Keats inspired many other authors, poets and artists, 80 a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ad and studied 19th –century poets.
第二节:书面表达(25分)
下图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你们班上周对此开展了一场讨论,请你根据表格中的内容描述一下讨论结果,并简要谈一下你自己的看法:
48%的人认为:
为了保护环境,人们应该努力削减生产
工厂排放出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河流、大气等被污染,导致许多动植物死亡。
与1800年相比,世界人口已经增长了六倍,这些人口需要更多的土地居住和更多的食物食用。
……
45%的人认为:
健康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并存是有可能的
1、不同意为了保护环境而应该减少所生产东西的数量。
2、我们需要更有效地法律来保护环境。
……
你的观点
48%的人认为:
为了保护环境,人们应该努力削减生产
工厂排放出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河流、大气等被污染,导致许多动植物死亡。
与1800年相比,世界人口已经增长了六倍,这些人口需要更多的土地居住和更多的食物食用。
……
45%的人认为:
健康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并存是有可能的
1、不同意为了保护环境而应该减少所生产东西的数量。
2、我们需要更有效地法律来保护环境。
……
你的观点
48%的人认为:
为了保护环境,人们应该努力削减生产
工厂排放出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河流、大气等被污染,导致许多动植物死亡。
与1800年相比,世界人口已经增长了六倍,这些人口需要更多的土地居住和更多的食物食用。
……
45%的人认为:
健康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并存是有可能的
1、不同意为了保护环境而应该减少所生产东西的数量。
2、我们需要更有效地法律来保护环境。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调研测试
英语试题参考答案
六、书面表达

沭阳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纤(xiān)维 症(zhēnɡ)结 稍(shào)息 良莠(yǒu)不齐
B.跛(pō)脚 炽(zhì)热 晕(yùn)车 悄(qiǎo)无声息
C.作(zuō)坊 露(lòu)脸 模(mó)样 徇(xùn)私枉法
D.窥伺(cì) 混(hún)沌 气氛(fēn) 更(ɡènɡ)相为命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全球政商界精英围绕“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这一主题,就低碳增长、变革性创新、移动经济、城市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热议全球经济形势及其发生的变化,把脉世界经济走势。
B.“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011年7月30日进行了在东太平洋海域第四次下潜试验,并采集到海底分布广泛的锰结核,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
C.国家多次调整货币政策,使从正规渠道借贷的资金趋紧,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从而很容易形成资金从相对宽裕的民间向趋紧的企业或行业流动。
D.近年来,工地施工升降机坠落事故时有发生,事故原因均牵涉到现场安全管理混乱,设备维修、安装和保养不到位,施工单位监理和政府部门监管缺位等问题。
3.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9月27日2时45分,意甲第5轮开始了7场角逐,AC米兰主场2比0击败卡利亚里,打破了米兰双雄本赛季正式比赛主场不胜的魔咒。沙拉维梅开二度,近4天攻入3球。卡利亚里队长孔蒂累计2张黄牌被罚下。

4.下面是某学生考试作文中的一段文字。请参照画横线的句子,仿写两个句子。要求:①句式与画横线句子相同;②文意连贯得体。(5分)
宁静,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远离喧嚣; ;
;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人只有在宁静中,才能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决然存在,从而触摸到深藏的灵魂。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盲 者 说
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厉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日者:占卜。②瞽: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5.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第知盲者为盲 第:只,只是
B.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审:审查
C.独非其伦耶 伦:一类人
D.间诣余言 诣:拜访,探问
6.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不盲者之尽盲”的一项是(3分) ( )
①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
②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③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
④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
⑤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拔,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4分)
(2)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3分)
(3)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 李 端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2分)
(2)诗中三四两句景中藏情,请简要分析。(4分)
(3)“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这两句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复杂情绪。(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陈情表》)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纪念刘和珍君》)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
(5)仓廪实则知礼节, 。(《管子·牧民》)
(6)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逍遥游》)
(7) ,无韵之《离骚》。(鲁迅语)
(8)柳丝长玉骢难系, 。(《长亭送别》)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柴 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11.根据全文内容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4分)

12.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6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14.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5分)
六、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当前中国文化三大“陷阱”
余秋雨
①“地域文化迷雾、信息迷雾和心理迷雾,是当前中国文化的‘陷阱’。”在日前举行的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嘉宾智库启用暨首届嘉宾论坛上,著名学者余秋雨如是说。
②余秋雨指出,当前的文化思维存在误区,“抱着行政区划不肯放”的“地域文化迷雾”最为严重,在许多省市都存在。
③“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引以为豪的所谓‘地域文化’。今天这个地方立个碑,说是‘孔子诞生地’;明天那里考证出来是孔子爷爷的故乡……”对此,余秋雨很无奈,“文化是跨地域的,地域文化是虚假的。一个人不仅仅是他生活之地的文化承载者,更是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只有20多年历史的深圳和古都西安,两地小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时候,并没有不同。他们分享的文化早已超越了行政区划。居住地或者停留地的概念,和文化的大概念不能相提并论。退一步说,孔子孟子生活的时候,行政区域也和今天不同,这样‘制造’出来的‘地域文化’,有什么意思?!”
④曾经写过《上海人》的余秋雨对上海的“地域文化”也提出质疑。“上海不必对海派文化执迷不悟,永远唱着越剧、沪剧、滑稽戏,上海文化大不了。”
⑤余秋雨解释说,并不是说石库门、越剧、沪剧、滑稽戏不好,但是在守住现有文化的格局上,上海应该想想如何创造影响力更大的文化。真正的上海文化代表,他们的成功恰恰是因为超越“海派”,走向了更大的格局。比如说,在上海,鲁迅、巴金代表了最高的文化,但没有人会把他们归为海派文化。“其实,越是大的文化,越没有地域性,上海应该早点走出地域迷雾。”
⑥余秋雨不使用手机,也很少上网,他对习惯被快速密集信息包围的现代人很同情。余秋雨认为,时下媒体的缺点之一,不是信息量不够大,而是信息太繁多、太密集,大多是过眼烟云,不少是文化垃圾,人们忙于接收密集信息,自己安静思考的时间反而很少。“曾经有一位朋友开车送我去某处,他知道我出国半年,就给我讲一些我不在时发生的时政新闻,结果半个小时就讲完了,他又开始讲文化方面的新闻,很快又讲完了。我突然发现,半年多的信息量,不也就是一个小时?!”
⑦余秋雨认为,信息文化不是大文化,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消耗,太过密集的信息轰炸容易造成创作上的草率和轻浮。“文化的内核是安静的,信息密集、消息灵通,却与文化创造有相当距离。做文化就是要减少这些速朽性的因素,多点停留和思考。正如诗人余光中所说:什么都是忙出来的,只有文化是闲出来的。”
⑧在不久前结束的央视青歌赛上,余秋雨大谈文化曾经遭到非议。此番再谈此事,余秋雨并不后悔,反而更强调传媒文化的前瞻作用:“好的老师、好的媒体至少要有三分之一让人仰视,要比别人站得高一些才行,这样收视率才不会低。”
⑨余秋雨把“怕惹麻烦、胆子小”视作一种心理迷雾。他坦言,自己在担任青歌赛评委时,凡是遇上说话假、大、空的选手,他打分都是不及格。“我们在社会管理上应该严密,但在文化态度上要干脆、鲜明、痛快。假、大、空的语言系统虽在中国至今还畅通,但做文化,就需要让人辨别你的观点,这样才能树立文化形象。不能为了求稳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态度。没有人喜欢扭捏的文化。在这个文化乱糟糟的时代,我们缺乏一种鲜明的文化态度和文化选择,我们要倡导一种干脆和痛快的文化。”
15.简要分析第四节在文中的作用?(6分)
16.“什么都是忙出来的,只有文化是闲出来的”,如何理解余光中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7.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跳出当前中国文化的三大“陷阱”,打造中国大文化?(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坚守之理蕴存于万事万物之中,启人深思。坚守,在不同人身上书写着不同的故事。在今天这个浮躁而物化的社会里,有些人迎合世俗,更有些人坚守心灵,成就大我。
请以“坚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文言文译文:
乡里有个盲人少年,从事占卜职业,(他)善于弹琴。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年龄多少啊?”(回答)说:“年纪十五岁。”“从什么时候失明的啊?”(回答)说:“三岁。”“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岂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着说:“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尝就有啊?我眼睛虽看不见,四肢和身体各个部位都(行动)自如啊,因为眼睛不乱动啊。对于人来说,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话知道他的对与错。(我)行走(时),判断道路的平陡来决定走时快慢,也没有摔跤的忧患。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职业,不让自己精神在不急的事务中疲劳,不在没有益处的事上使用自己的力气,出外就推销自己的技能用来养饱自己的肚子。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对眼睛看不见并不感到烦恼。当今(这)世上的人,喜欢作不合礼教的装扮,喜欢做无用的观看。事情来临了却看不见,看见了又无法远离(它);贤明蠢笨的品质不能辨别;邪恶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害(冲突)来了不能审时度势;治理和动乱的缘故不能识别;诗书摆在面前,(现实)事物跟着(身)后,终日看到它们却不得其要领;倒行逆施,(昏昏然)无所适从地绊倒跌倒却不知道觉悟,最终跳进罗网、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经够偏爱人的了,给予人们运动认识的器官,而人们却失去了老天爷给那些本能给人们的本意。动不动就用这些本能来陷自身于被动的;难道只是眼睛吗!我要说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的人),天下谁不瞎啊?瞎的人只有我吗?我正轻蔑地顾盼,说你等不够资格有辱我(的眼睛)看上一眼的。您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我正转而为您悲要安慰您啊。”
(邻居)某人没有(言辞)来作答。他闲暇时来拜访我,讲了盲者的那段话。我听了之后感到惊异,说;“古代由盲人担任的乐官和太史负责讽谏教化;少师进献箴言,盲人乐师朗诵诗歌;像晋国的师旷和郑国的师慧就是这种人。这个盲者,难道不是那一类人吗?”因此我记下他的话,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属探究能力考查。可以从形象、主题和结构等角度来谈理由。
示例:重在些柴禾(1分)。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1分),通过柴禾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2分)。
重在写人(1分)。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得是为了写人(1分),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1分)。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2分)。
15.答案示例:(1)表达对上海的地域文化的质疑。(2分)(2)照应前文,指出文化是跨地域的,地域文化是虚假的。(2分)(3)引出下文上海应如何在守住现有文化的格局上创造影响力更大的文化。(2分)
16.答案:文化的内核是安静的,做文化要养活速朽性的因素,多点停留和思考,不要草率和轻浮。(4分)文章引用这句话指出信息文化的弊病,应该打造大文化。(意思对即可)(2分)
17.答案:(1)打破地域文化这一文化思维误区,形成更大的文化格局。(2分)(2)改变文化创作上的草率和轻浮,坚守文化内核。(2分)(3)要有鲜明的文化态度和文化选择,倡导一种干脆和痛快的文化。(2分)
18.参考江苏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