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波的干涉 同步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 波的干涉 同步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3.4 波的干涉
一、单选题
1.一条绳子左端固定在挡板上,如图为以质点P为波源的机械波在绳上传到质点Q时的波形,关于这列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列波遇到障碍物不可能发生衍射现象
B.再经过一段时间,质点Q将运动到挡板处
C.质点P刚开始振动时,振动方向向下
D.波传播到挡板处会被反射回去,反射波与前进波会发生干涉现象
2.内燃机、通风机等在排放各种高速气流的过程中都发出噪声,而干涉型消声器可用来消弱高速气流产生的噪声,它的结构及气流运行情况如图所示,产生的波长为的声波沿水平管道自左向右传播。在声波到达a处时,分成两束相干波,它们分别通过r1和r2的路程,再在b处相遇。要达到消弱噪声的目的,路程差应为(  )
A.波长λ的整数倍 B.波长λ的奇数倍
C.半波长的偶数倍 D.半波长的奇数倍
3.关于波的干涉和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时,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B.只有当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时,才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C.波的干涉现象中,振动最强的点,位移始终最大
D.波的干涉现象中,振动最弱的点,位移始终最小
4.两列频率相同、振幅分别为5cm和7cm的横波发生干涉时,某一时刻的图样如图所示,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关于K、M、N三点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K为振动减弱的点
B.质点N的振幅为2cm
C.经过一段时间,质点M、N的位移大小不可能相等
D.由图中时刻再经过半周期时,质点M的位移为零
5.同步振动、频率相同、振幅均为A的两列水波在水面上相遇后,在它们重叠的区域形成如图所示的图样,其中实线代表波峰,虚线代表波谷。在图示时刻,M为波峰与波峰相遇点、N为波谷与波谷相遇点、P为波峰与波谷相遇点。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P是振动减弱的点,但其振动并不始终减弱
B.质点N是振动减弱的点,其位移始终为0
C.质点M是振动加强的点,其位移大小始终等于2A
D.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稳定不变
6.主动降噪耳机会在耳机检测到噪音声波后(实线),发出一列新的波(虚线)进入耳朵以降低噪音,则新的波与噪音波(  )
A.波速相同,波的图像如图a B.波速相同,波的图像如图b
C.波速不同,波的图像如图a D.波速不同,波的图像如图b
7.如图所示,S1、S2是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个简谐波波源,a、b、c三点位于S1、S2连线的中垂线上,且ab=bc、某时刻a是两列波峰的相遇点,c是两列波谷的相遇点,则(  )
A.a处质点始终处于波峰 B.a、c处质点位移大小始终相等
C.b为振动减弱点 D.c为振动减弱点
二、多选题
8.两列振幅相等、波长均为、周期均为T的简谐横波沿同一绳子相向传播,若两列波均由一次全振动产生,t=0时刻的波形如图1所示,此时两列波相距,则(  )
A.时,波形如图2甲所示
B.时,波形如图2乙所示
C.时,波形如图2丙所示
D.时,波形如图2丁所示
9.如图所示为水面上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点波源、。干涉图像如图所示,图中实线表示振动加强区,虚线表示振动减弱区,图上、、三点到波源的距离相等。如果现在水面上只剩下一个波源使水面产生波动,那么当点正处于波峰时,、两点的振动情况正确的是(  )
A.点处于波谷 B.点速度最大
C.点处于波峰 D.点加速度为零
10.如图所示,S1、S2为水波槽中的两个波源,它们分别激起两列水波,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已知两列波的波长,该时刻在P点为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相遇,则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P点的振幅始终最大
B.若没有波源S2,离S1越远的质点振动越弱
C.P点的振动不遵守波的叠加原理,P点的位移是变化的
D.P点的振动遵守波的叠加原理,但它的振幅要发生变化
E.在S1、S2、P区域内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
11.和处持续振动的两振源,在同一介质中形成沿x轴正负两个方向相向传播的、波速均为的甲、乙两列波,时刻波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列波的起振方向相同
B.两列波在相遇区域内会发生干涉现象
C.时,位于处的M点的振动位移为
D.时,位于处的N点的振动方向沿y轴负向
12.两列简谐横波的振幅都是20cm,传播速度大小相同。实线波的频率为2Hz,沿x轴正方向传播;虚线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某时刻两列波在如图所示区域相遇,则()
A.在相遇区域会发生干涉现象
B.实线波和虚线波的频率之比为3:2
C.平衡位置为x=0.5m处的质点此刻位移y>20cm
D.平衡位置为x= 6m处的质点此刻速度方向向下
E.从图示时刻起再经过0.25s,平衡位置为x= 5m处的质点的位移y<0
三、填空题
13.某课外小组为了研究振动加强点设想一个探究情境:如图甲、乙两同学在相距7m的A、B两点各放置一个相同的铜锣,已知铜锣的固有频率为f0=200Hz,如果同时敲击一下铜锣后铜锣发出频率等于其固有频率的声波,声波可以向空间各个方向传播,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340m/s,则丙同学在A、B的中点听时,感觉到的声音强度较__________(填“强”或“弱”),如果丙同学从A一直走到B,可以找到声波在A、B(A、B两点除外)间共有__________个振动加强点。
14.如图所示,在x轴上和处两个振源在时刻同时起振,经过形成图中所示波形甲和乙,则两列波的周期之比________,两列波相遇后_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的干涉现象,在_______s时刻,处的质点第一次到达正向最大位移处。
15.如图所示为两列相干水波的叠加情况,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两列波的振幅均为5cm,波速和波长分别为1m/s和0.5m,则图示时刻A、B两质点的竖直高度差为_______cm,从图示时刻起经0.5s,E质点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cm 。
16.如图所示,在某一均匀的介质中,A、B是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两个波源,其振动方程均为x=0.1sin(20πt)m,介质中P点与A、B两波源的距离分别为7.5m和10m,两波源形成的简谐波沿各个方向传播,波速都是10m/s则A、B两点连线上相邻的振动加强点间距为_________,P点的振动是__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
四、解答题
17.如图所示,A、B、P是同一均匀介质中同一水平面内的三个点,AP=30m,AB=40m,且AP垂直于AB,在A、B两点分别有振动周期相同、沿竖直方向振动产生横波的波源S1、S2。波源S1,t=0时刻开始向上振动,产生的横波只沿直线AP传播,t1=4s时,P点第一次达到波峰;波源S2,t=0时刻开始向下振动,产生的横波只沿直线BP传播,t2=7s时,距离B点为40m的C点(图中未画出C点)第一次达到波峰。求:
(1)波源S1、S2振动周期T及在介质中产生横波的波速;
(2)通过计算判断P点是振动加强点还是减弱点。
18.两列简谐横波分别沿x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两波源分别位于x轴-0.2m和1.2m处,两波的波速均为0.4m/s,波源的振幅均为2cm。如图为t=0时刻两列波的图像,此刻平衡位置在x轴0.2m和0.8m的P、Q两质点开始振动。质点M、N的平衡位置分别处于x轴0.5m和0.6m处。求:
(1)平衡位置在x=0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2)t=1s时,质点M的位移;
(3)0~3s内质点N运动的路程。
19.如图所示,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有S1和S2两个波原,这两个波源的频率、振动方向均相同,且振动的步调完全一致,S1与S2之间相距4m,若S1、S2振动频率均为5Hz,两列波的波速均为10 m/s,B点为S1和S2连线的中点,今以B点为圆心,以R=BS1为半径画圆。求:
(1)该波的波长;
(2)在S1、S2连线上振动加强的点个数;
(3)在该圆周上(S1和S2两波源除外)的振动加强个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绳波也可以衍射,故A错误;
B.绳波是横波,波上的质点并不会沿波的传播方向发生位移,只能在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方向来回振动,故B错误;
C.质点P刚开始振动时振动方向即为此刻Q的振动方向,波向左传播,右边质点带动左边质点,Q此刻右边质点位置比它高,说明Q此刻振动方向向上,所以质点P刚开始振动时振动方向也是向上的,故C错误;
D.故选。波遇到障碍物,也会发生反射,反射波频率不变,与前进波相遇会发生干涉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2.D
【详解】
AB.根据干涉特点知,两相干波源的距离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此点为振动增强点,而消除噪声不能加强,故AB错误;
CD.距离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此点为振动减弱点,要达到消弱噪声的目的,要减弱声音,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3.A
【详解】
AB.波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孔、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相比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如果孔、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时,就不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故A正确B错误;
CD.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点的位移可以最大,也可以最小,即为零,振动最弱的点,位移并非始终最小,仍在振动,故CD错误。
故选A。
4.B
【详解】
A.质点K为波谷与波谷的相遇点,为振动加强点,故A错误;
B.图中N点实线与虚线相遇,为振动减弱点,振幅为
故B正确;
C.M点是振动加强点,N点是振动减弱点,此时M点的位移为12cm,N点的位移为2cm,由于M、N一直在振动,所以经过一段时间,质点M、N的位移大小可能相等,故C错误;
D.图中时刻M点在波峰,经过周期,质点M回到平衡位置,位移为零,故D错误。
故选B。
5.D
【详解】
两列水波同步振动、频率相同、振幅均为A,在叠加的区域会发生干涉现象,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M和N是振动加强的点,振幅均为2A,且振动始终加强;质点P是振动减弱的点,其振幅为0,位移也始终为0;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稳定不变,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B
【详解】
两种声波都在相同的介质中传播,则波速相等;两种波叠加后噪音消失,可知波的图像如图b。
故选B。
7.B
【详解】
CD.某时刻a是两列波峰的相遇点,c是两列波谷的相遇点,可知该中垂线上各点均处于振动加强的点,即b、c均为振动加强点,CD错误;
A.a点振动加强,即振幅变大,但只要有振动,就不会始终处于波峰,A错误;
B.由题意可知,a、c处质点水平方向相距半个波长,振动情况始终相反,故它们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正确。
故选B。
8.BD
【详解】
A.根据波长和波速的关系式为
则时,两列波各种向前传播的距离为
故两列波的波前还未相遇,故A错误;
B.时,两列波各种向前传播的距离为
故两列波的波前刚好相遇,故B正确;
C.时,两列波各种向前传播的距离为
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可知,在两列波之间的区域为两列波的波形波谷相遇,振动加强,处的波谷质点的位移为2A,故C错误;
D.时,两列波各种向前传播的距离为
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叠加,位移为零,故D正确;
故选BD。
9.AC
【详解】
由图中知,、、三点是三个相临的振动极点,且a、c为振动减弱区,b为振动加强区;故三点应相隔半个波长;故a处于波峰时,b一定处于波谷,速度为零,而c应处于波峰,速度也为零,故AC正确,BD错误。
故选AC。
10.ACE
【详解】
AE.因为两列波的频率不相等,所以无法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P点的振幅不是始终最大,故AE错误;
B.由于波在水中传播过程中会出现能量损耗,所以若没有波源S2,离S1越远的质点振动越弱,故B正确;
CD.P点的振动遵守波的叠加原理,但由于两列波不能形成稳定的干涉,所以它的振幅要发生变化,且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是变化的,故C错误,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ACE。
11.AD
【详解】
A.由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的关系可知,两列波的起振方向相同,故A正确;
B.由
可得
故两列波在相遇区域内不会发生干涉现象,故B错误;
C.在时,两列波传播的距离为
则甲质点在时刻的波谷刚传播到M处;则乙在t=0时刻1.05m处的质点的振动形式刚传播到M处,而乙在t=0时刻时,1.05m处的质点位移大于1cm,所以时,位于处的M点的振动位移不等于,故C错误;
D.时,两列波传播距离为
甲向右传递四个波形,乙向左传递一个波形,由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的关系可知,此时位于处的N点的振动方向沿y轴负向,故D正确。
故选AD。
12.BCE
【详解】
AB.两列波的传播速度大小相同。由图可知,实线波的波长λ1=4m,虚线波的波长λ2=6m,由
可知,实线波和虚线波的频率之比为
两波的频率不同。所以不能发生干涉现象,A错误B正确;
C.平衡位置为处的质点,实线波引起的位移
虚线波引起的位移
因此总位移
C正确;
D.平衡位置为处的质点,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的关系,实线波和虚线波在该位置引起的振动都从平衡位置向y轴正方向运动,因此该质点速度方向向上,D错误;
E.从图示时刻起再经过0.25s,实线波和虚线波分别向右、向左传播了2m,平衡位置为处的质点,实线波引起的位移,虚线波引起的位移,故质点的位移,E正确。
故选BCE。
13.强 9
【详解】
O点到A、B两波源的距离相等,所以波程差为零,则O点一定是振动加强点,所以感觉到的声音强度较强。
铜锣发出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波长为
设距离A点x的位置为振动加强点,则有

解得

丙同学从A一直走到B,可以找到声波在A、B(A、B两点除外)间共有9个振动加强点。
14. 不能 1.25
【详解】
根据图像可得
根据
可得
可得
发生干涉的条件是两列波频率相等,由上可知两列波的频率不同,所以不能发生干涉现象;
根据波的平移法则可知甲波的波峰到达x=7.5处所需的时间为
乙波的波峰到达x=7.5处所需的时间为
由此可知1.25s两列的波峰同时到达7.5m,根据波的叠加可知此时该质点第一次到达正向最大位移处。
15.20 40
【详解】
因A点为峰峰相遇点,则振动加强,此时的位移为2A=10cm;B点为谷谷相遇点,则振动加强,此时的位移为-2A=-10cm;则图示时刻A、B两质点的竖直高度差为20cm;
周期为
因E点振动加强,则从图示时刻起经0.5s=T,E质点通过的路程为4×2A=8A=40cm。
16.0.5m 减弱
【详解】
由振动方程
x=0.1sin(20πt)m
可知角频率
ω=20πrad/s
则周期为
根据
可得波长
λ=vT=10×0.1m=1m
根据路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则知,A、B两点连线上相邻的振动加强点间距为半个波长,即是0.5m。P点与A、B两波源间的距离之差
△S=10m-7.5m=2.5m=2.5λ
故P点的振动减弱。
17.(1)4s;10m/s;(2)P点是振动加强点
【详解】
(1)波源S1、S2振在介质中产生横波波速相同为v,设波从波源S1传到P点时间为t3,由于波源S1开始向上振动,经过时间
t1=4s
P点第一次达到波峰,则应满足


同样,由于波源S2开始向下振动,经过时间
t2=7s
C点第一次达到波峰,则应满足
解得
T=4s,v=10m/s
(2)B、P间距离
由于两列横波周期相同,所以波长相同,设为λ,则
波源S1、S2到P点的路程差

由于t=0时刻两波源起振方向相反,所以P点是振动加强点。
18.(1);(2)-4cm;(3)4cm
【详解】
(1)由图像可得,波长为
周期为

平衡位置在x=0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2)由图像可得,两列波同时到达M点,有
t=1s时,有
则两列波,同时到达波谷,则质点M的位移为-4cm。
(3)右波传到N点的时间
左波传到N点的时间
1.0s后,N点始终处于振动减弱状态,静止不动,所以N点实际振动时间为0.5s,即半个周期,则N点的路程为
19.(1)2m;(2)3;(3)6
【详解】
(1)该波的波长为
(2)S1、S2连线上任选一点A,则点A到S1和S2的波程差满足

根据干涉加强的条件有

又因为k取整数,所以k=-1、0、1,即在S1、S2连线上有3个振动加强点。
(3)如图所示,A、B、C为S1、S2连线的振动加强点,过A、B、C三点作三条加强线(表示三个加强区域)交于圆周上A1、A2、B1、B2、C1、C2六个点,显然这六个点也为振动加强点,故圆周上共有6个振动加强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