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9科10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9科10份)

资源简介


命题人:程卡 审题人:朱晓玉
(全卷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下列表示钠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A.Na+ 1s22s22p6 B.Na+ 
C.Na+  D.Na+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级就是电子层
B.每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C.同一能层中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D.不同能层中的s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3、下面元素周期表中全部是金属元素的区域为(  )
A.只有s区 B.只有d区
C.s区、d区和ds区 D.d区和ds区
4、下列有关σ键的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电子云图象是由两个s电子重叠形成的,即形成s-s σ键
B.s电子与p电子形成s-p σ键
C.p电子与p电子不能形成σ键
D.HCl分子里含一个s-p σ键
5、下列分子中含有sp2-sp3σ键的是
A.CH3CH3 B.CH2===CH-CH===CH2
C.CH≡C-CH3 D.CH2===CH-CH2-CH3
6、下列各组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A.Li、Be、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P、S、Cl元素的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C.N、O、F元素的电负性依次增大
D.Na、K、Rb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增大
7、实验测得BeCl2为共价化合物,两个Be—Cl键间的夹角为180°,则BeCl2属于
A.由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 B.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C.由非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 D.由非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8、下列各组原子中,彼此化学性质一定相似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的Y原子
B.原子核外M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N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Y原子
C.2p轨道上有一对成对电子的X原子与3p轨道上只有一对成对电子的Y原子
D.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的X、Y原子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Cl3是三角锥形
B.H2O分子中氧原子为sp2杂化,其分子几何构型为V形
C.二氧化碳中碳原子为sp杂化,为直线形分子
D.NH是平面四边形结构
10、
已知H2O2的分子空间结构可在二面角中表示,如上图所示,下列有关H2O2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重合 B.分子中既有σ键,又有π键
C.H2O2是极性分子 D.H2O2是非极性分子
11、下列现象不能用“相似相溶”解释的是
A.氯化氢易溶于水 B.氯气易溶于NaOH溶液
C.碘易溶于CCl4 D.碘难溶于水
12、对于ⅣA族元素,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SiO2和CO2中,Si和O、C和O之间都是共价键
B.C、Si和Ge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4,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
C.CO2和SiO2都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氧化钙反应
D.该族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是+4和+2
13、下列各含氧酸中酸性最强的是
A.HClO3 B.H2SeO3 C.H3BO3 D.HMnO4
14、按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Mg、B、Al B.Al、Mg、B
C.Mg、Al、B D.B、Al、Mg
15、下列化合物中含2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16、下列物质的变化,破坏的主要是分子间作用力的是
①碘单质的升华 ②KCl溶于水 ③将液溴加热变为气态 ④NH4Cl受热分解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下列关于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VSEPR模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VSEPR模型可用来预测分子的立体构型
B.分子中价电子对相互排斥决定了分子的立体构型
C.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也要占据中心原子周围的空间并参与互相排斥
D.分子中键角越大,价电子对相互排斥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18、某原子第六电子层只有2个电子,其第五电子层电子数为
A.8 B.18 C.8~18 D.8~32
19、我国的纳米基础研究能力已跻身于世界的前列,例如曾作为我国两年前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就是合成一种一维纳米的材料,化学式为RN。已知该化合物里与氮结合的Rn+核外有28个电子,则R位于元素周期表的
A.第三周期ⅤA族 B.第四周期ⅢA族
C.第五周期ⅢA族 D.第四周期ⅤA族
20、下列元素中,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不正确的是
A.As 4s24p3 B.Cr 3d44s2
C.Ar 3s23p6 D.Ni 3d84s2
21、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D.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58分)
22、元素X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nnpn+1。试解答下列问题:
电子排布式中的n=________;原子中能量最高的是________电子,其电子云在空间有____种互相_________的伸展方向,原子轨道呈现________形。
23、
X、Y、Z是ⅠA~ⅦA族的三种非金属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试回答:
(1)X元素单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2)Y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___,Y与Na所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Z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__,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角度看,Z元素具有________性;若从Z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位置看,它具有这种性质的原因是 ,其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4、某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24p1,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完成下列各题:
(1)该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_周期,该周期的元素种数是________;
(2)该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_族,该族的非金属元素种数是________;
(3)该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的______区,该区所包括元素族的种类是____________。
25、M、N、X、Y四种主族元素在周期表里的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已知它们的原子序数总和为46。
(1)M与Y形成的化合物中含__________键,属______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2)N元素形成的单质分子中的化学键类型及数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σ键”或“π键”)。在化学反应中________易断裂。
(3)由N、Y的氢化物相互作用所生成的物质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化学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M单质与X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核电荷数比X元素少8的元素可形成多种粒子,按要求填入空格中:
26、(1)有A、B、C三种物质,每个分子中都各有14个电子,其中A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且只有非极性键;B分子也属于非极性分子,但既有非极性键,又有极性键;C分子属于极性分子。则A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B的结构式是 _____;C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1,2二氯乙烯存在两种同分异构体:和,其中属于极性分子的结构式是________(填A或B),属于非极性分子的结构式是________(填A或B)。
27、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前三周期,回答下列问题:
f、g元素的单质共5.0 g在100 mL水中完全反应,生成的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分步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值为 。(液体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2)a、b、c、d、e的氢化物的沸点直角坐标图如上图所示,序号“5”氢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序号“1”氢化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
28、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元素原子最外层p
能级上只有一个轨道未填充电子。C、D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相同,且二者核电荷数之和为24,B、C、E核外未成对电子数依次减少,E的核电荷数比D的核电荷数大1。请回答:
(1)写出元素名称:D ________,E ________。
(2)上述各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是非极性分子的有______________,C的氢化物中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其在液态或固态时,分子间由于存在________而使其熔、沸点及密度有特殊性。
(3)氢化物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能与铜离子以配位键形成配位化合物,配位键的形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现有部分短周期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或分子)结构如下表:

(1)写出元素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元素Y与元素Z相比,金属性较强的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 (填序号)。
a.Y的单质的熔点比Z的单质低
b.Y的化合价比Z低
c.Y的单质与水反应比Z的单质剧烈
d.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强
(3) T、X、Y、Z中有两种元素能形成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写出该化合物的电子式 。
(4)元素T与氢元素以原子个数为1:1的比例化合形成化合物Q,元素X与氢元素以原
子个数为1:2的比例化合形成常用作火箭燃料的化合物W,Q与W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X单质和T的另一种氯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0、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的编号代表对应的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属于d区的元素是________(填编号)。
(2)表中元素①的6个原子与元素③的6个原子形成的某种环状分子名称为________。
(3)某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nsnnpn+1,该元素与元素①形成的分子遇到⑦与①形成的分子时的现象为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素⑨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化合价是________。
(5)某些不同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如上表中元素⑤与元素②的氢氧化物有相似的性质。请写出元素②的氢氧化物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成都市玉林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半期考试试题
高 2014 级 化学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命题人:周芳 毛卫东 审题人:周芳
(全卷满分:100 分 时间:100分钟)
(Ⅰ卷答在机读卡上,Ⅱ卷答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机读卡和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1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2.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3 .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其中1912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4.“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5.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6.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7 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9.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10.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 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 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 提高人民群众水水平 D 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11.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下列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 B.提出了新的近代社会方案
C. 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 D.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13.“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了超越前人的见解。”上述评论中的“他”应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4.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15. 2012年是农历的壬辰年“龙年”,右图是“龙年”剪纸画。对该画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征 B 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
C 体现了中国画工笔重彩的风格 D 是风俗画的具体体现
16.在书法作品中,能够体现“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字体是
A行书 B 草书 C小篆 D楷书
17.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18.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19.“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20.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内容发生新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体制创新”。这里的“政策创新”是指
A.新思想的萌发???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
21.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兵之术”
C.“启民智、伸民权、设议院”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2.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23、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C.所有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24、孙中山说:“共和国家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平易地解释了要实行民权主义的思想 B.形象地描述了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
C.通俗地表明了要建立君主立宪的思想 D.无奈地迎合了老百姓心中的帝王思想
25、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没有反映中国人民的民主要求 B.没有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C.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帝制 D.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26、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耕者有其田” 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④“制定劳工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7、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称延安是“思想工厂”。这里的“思想”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B.发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
C.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28、如果让你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你选择的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井冈山时期,你应该借助的历史资料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9、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最基本的相同点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节制资本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平均地权
30、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在南方视途中发表了重要谈话。这次谈话阐释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是 A.如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B.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如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D.怎样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31、21世纪初,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怎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的重大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2、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两次思想解放,分别发生在1978 年、1992 年。这里所说的发生在1992 年的思想解放应是
A.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33、《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4、新中国取得的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④银河巨型计算机
A.②(3)(4)① 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第Ⅱ卷(共49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材料二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 级)说也。——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问题:(18分)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汉朝儒家思想有什么变化,并说出其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主要历史条件。试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要求包括人物、主张及影响三个方面内容。(6分)
(3)在材料三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2分)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2分
36 学习是一个积累历史知识,感知体验历史,再到理解感悟历史的过程。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共18分)
(1)根据提示,完成“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活动素材表。(3分)
(2)图9所示内容是哪一革命政党的纲领?这一纲领后来被孙中山阐释为什么主义?你怎么评价。(7分)
(3)图10所示内容是毛泽东在什么时期写的?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写出这条革命道路的中心内容。毛泽东思想的作用是什么。(6分)
(4)你认为孙中山、毛泽东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2分)
37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里下。”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5分)
(2)对比材料二、三,黄宗羲和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4分)
成都玉林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半期诊断性评价试题
高2014级 历史答题卷
注意事项:
(答案必须用黑色0.5碳素笔书写。各题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一一对应,不得擅自更改题号,不得超出答题
35.(18分)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汉朝儒家思想有什么变化,并说出其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主要历史条件。试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要求包括人物、主张及影响三个方面内容。(6分)
(3)在材料三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2分)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2分)
36、(共18分)
(1)根据提示,完成“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活动素材表。(3分)
① ②

(2)图9所示内容是哪一革命政党的纲领?这一纲领后来被孙中山阐释为什么主义?你怎么评价。(7分)
(3)图10所示内容是毛泽东在什么时期写的?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写出这条革命道路的中心内容。毛泽东思想的作用是什么。(6分)
(4)你认为孙中山、毛泽东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2分)
37、(13分)
(1)材料一、二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5分)
(2)对比材料二、三,黄宗羲和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4分)


命题人:冯涛 审题人:熊国玲
(全卷满分:100 分 时间: 100 分钟)
一、选择题:
1.北回归线从东向西依次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区是
 A.广东、广西、海南、云南 B.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C.台湾、福建、广东、广西 D.云南、广西、广东、福建
2.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国家是
A.印度、文莱、菲律宾 B.马来西亚、朝鲜、韩国
C.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 D.文莱、菲律宾、日本
3.属于我国内海的是
A.渤海和黄海 B.东海和南海 C.渤海和琼州海峡 D.东海和黄海
下图为我国四条重要的山脉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图中既是省区分界线,又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是
A.①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下图为“沿106.5°E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分析完成5——8题。
5.图中②地形区为
A.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渭河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6.关于③地形区的地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7.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地理意义表现在
A.为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B.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C.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D.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界线
8.有关①地形区农业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A.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B.地势平坦,草原辽阔
C.水土流失严重,陡坡应退耕还林还草 D.土壤盐碱化严重,多中、低产田
下图中ABCD分别表示的是我国四种农业生产地区,读图面答9——11题:
9.秦岭—淮河在图中的位置应是:
A.A地区和B地区之间 B.B地区和c地区之间
C.B地区和D地区之间 D.A地区和D地区之间
10.有大面积的草场,是我国主要牧区的是:
A.A地区 B.B地区 C.C地区 D.D地区
11.对于C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地区 B.是以大草原为主的畜牧业地区
C.是以平原为主的耕种地区 D.是以山地林木为主的森林分布区
读图完成12——14题:
12.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13.影响图中地形发育的主要外力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14.该地形区的主要农业特色是
A.绿洲农业 B.河谷农业 C.坝子农业 D.灌溉农业
读“我国某种能源发电站分布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发电站所利用的能源最有可能是:
A.核能 B.水能 C.风能 D.煤炭
16.利用这种能源发电的主要缺点是:
A.不可再生   B.发电量不稳定 C.燃料运输量大 D.产生有害物质多
右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
B.地处迎风坡
C.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
D.多锋面、气旋活动
18.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区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资源
B.图中河谷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
C.图中甲处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D.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19——20题。
19.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
B.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C.乙地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
D.丙地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
20.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交通便利,②资源丰富,③老工业基地基础好,④科技水平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我国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河流,丰水期都在夏季,其主要原因是:
A.受气温的影响,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B.受季风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
C.全国大多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
D.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西部受夏季高温的影响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孕育了古代蜀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使四川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结合下图回答22题:
22.都江堰位于图示A、B、C、D四条河流中的
A.A B.B C.C D.D
读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北地区、西北内陆地区、南部沿海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完成23——25题:
23.上面四幅图中表示南部沿海地区河流流量过程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4.②③图中河流1~2月断流的原因是:
A.降水少 B.气温低
C.用水量大 D.地下水补给少
25.上述四个地区的河水补给中都有的是:
①大气降水补给 ②地下水补给 ③冰雪融水补给④湖泊水补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6.读右图,与成都平原相比,乙地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是:
A.土壤肥沃 B.光照条件好
C.灌溉条件好 D.复种指数高
下图右侧圆形区域是左图P区域的放大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P地形区名称及成因分别是
A.华北平原;流水沉积 B.华北平原;风力沉积
C.黄土高原;流水沉积 D.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28.图中甲、乙、丙代表黄河流域拥有的能源资源,从甲至丙依次是
A.水能、煤炭、石油 B.煤炭、水能、石油
C.煤炭、石油、水能 D.太阳能、风能、煤炭
下图表示我国四种农作物的分布,读图完成29——30题:
29.这四种农作物分别是:
A.①小麦 ②水稻 ③棉花 ④油菜 B.①棉花 ②油菜 ③花生 ④水稻
C.①小麦 ②油菜 ③花生 ④甘蔗 D.①甜菜 ②甘蔗 ③棉花 ④水稻
30.农作物④在我国北方地区不能种植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不足 B.水份不足 C.土壤贫瘠 D.地势低洼
二、综合题:
31.下图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回答:(14分)
(1)分析三基地发展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5分)

(2)比较A、B、C三地在耕作制度和主要农作物上的差异,并填写下表:(9分)
耕作熟制
主要粮食作物
(至少一种)
主要经济作物
(至少二种)
A
B
C
3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填写上图中数码所代表的矿产资源的分布地:(10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2)图中②城市是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该城市的支柱工业是 ,分析其发展该工业部门的有利区位因素。(5分)
33.读“我国黄河下游和荆江河段及部分水利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长江荆江段和黄河下游段河道共同特征是 。请从地形、植被两方面,分析这种特征的成因。(7分)
(2)长江荆江段和黄河下游都是防汛重点地段。荆江河段汛期在 季,成灾的原因是 。(3分)
(3)黄河上游与下游部分经常发生凌汛,请说出凌汛形成的条件。(2分)
34.下图中甲乙两图为我国两地河川夏季(6—8月)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图,根据图示资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比较甲乙两图,我国河川夏季(6—8月)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较大的是哪个图示地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4分)
(2)分析甲图上相距较近的A、B两地数值差异较大的原因。(4分)
(3)分析乙图中阴影地区河川夏季(6—8月)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较小的原因。(3分)
(4)依据甲图信息,推断该地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1分)
(5)根据甲图判断,解决该地区水资源问题的合理措施。(3分)
答案:
二、综合题: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南阳画家傅保欣精心创作的山水画《巍巍伏牛八百里》,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八百里伏牛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伏牛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 D.山水画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2、下列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B.一定的政治由一定的经济、文化所决定,又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文化
C.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D.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3、“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们要通过“阳光工程”“读书月”等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会”,切切实实地使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实施上述活动的原因是( )
①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不仅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而且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一定的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有重大影响,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我国传统春节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比如韩国、越南也过春节,但习俗不同。中国是对联、爆竹;韩国是祭祖、米糕汤;越南是祭神、粽子。由此可见(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春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5、《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 2012年3月,历时3个月的“徐悲鸿——现代中国绘画的开拓者”艺术展在美国丹佛圆满闭幕。徐悲鸿的历史巨作《田横五百士兵》和《愚公移山》代表了时代的精神,描绘出中国人民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斗争的决心,许多美国观众为之震撼。材料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其特有的感染力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时代精神是文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 )
①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②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③文化交流融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④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下基层采访和有质量的稿件,更带来了思想上的净化和心灵上的震撼。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9.近10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辛亥革命作为一次革命运动和重大政治事件,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这表明 ( )
A.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实践发展和民族文化繁荣
B.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
C.社会制度的变革能够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前进动力
10. “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向往,我国以“天宫一号”命名目标飞行器,很快引起了国人的共鸣。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开放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独特的地域性 D.独特的包容性
11. 2012年5月,一条名为《“丨”竟然是个汉字》的微博在网上疯传。“丨”不但是个字,念“gǔn”,而且还是一个多音字。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2.《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文学界称《浮生六记》为“小红楼梦”。其中《海国记》“册封琉球国记略”中的文字清晰地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可见:( )
A.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D.史书典籍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
13. 2012年4月26日,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由14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强调中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医学,但现在全国中医院除了数量少、业务量不足,在治疗方面也面临“中医西化”的尴尬局面。“中医西化”的现状所反映的不良倾向是:( )
①封闭主义 ②守旧主义 ③民族虚无主义 ④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近年来,许多国家采取现代高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目的是使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永久保存,并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公众能享有文化遗产。由此看来,现代高科技的运用()
A.不利于文物的保护 B.为旅游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15、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得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增强。如果请你写一份“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贡献”的倡议书,应当运用的语句是()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作为全国最大的贸易进出口窗口,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不仅为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也为宣传广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国全世界加大对广州的推介力度提供了战略性平台。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说明(  )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③对外经贸活动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7、青海省境内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撒拉族传统民居篱笆楼,由于近年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建筑和编造技艺面临“失传”。目前,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政府这一做法的依据是(  )
①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②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③文化遗产对于展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和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农村超市在为农民购买合格日用消费品提供便利的同时,还从诸多方面改变了农民过春节的习俗。以前农民每到春节都要大量准备年货,但是现在,由于超市开进乡村,农村购物与城市一样方便,不少农民春节不再大量准备年货,只是略微备点,够几天吃用的就行。这说明( )
A.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习俗能够与时俱进
C.传统习俗经常变化 D.传统习俗不可捉摸
19、作为中外交流的港湾,香港人创造了一大批中英混用词汇,“hold住”就是其中一个。“hold住”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控制把持住,坚持,要充满自信,从容应对。该词语2008年就开始出现,2011年随一档节目而爆红网络,成为新的流行词汇。这体现了 ( )
①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来源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文化创新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12年4月,伦敦国际书展举行,集中展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人民创造的多种文明成果。如果让你写一篇新闻报道,需要结合《文化生活》知识确定一组体现这一盛事的关键词,下列最准确的一组是(  )
A.文化交流 文化融合 文化趋同B.文化传播 文化交融 文化平等
C.文化传播 文化借鉴 文化渗透D.文化繁荣 文化渗透 文化创新
21、余秋雨写的《寻觅中华》一书,系统地表述了作者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发展的是(  )
A.宋明理学 B.秦的统一 C.春秋百家争鸣 D.汉代儒学独尊
22、中国姓氏文化在世界独树一帜,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与女娲传说有关,姬、姜、赢、姒、妊、婧、姚等姓氏,都体现了母系社会的特征。这体现出(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4、无论是北京奥运会,还是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都有重要的表现内容。奥运会上的祥云、中国印,还有缓缓展开的卷轴让人感受到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而世博会上北京的风筝、天津的泥人、湖南的湘绣、河北蔚县的剪纸等,则让人目不暇接。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我国传统文化都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④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5、中国书法的奥秘在于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了它的独特性,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人生的艺术写照。材料说明(  )
①中国书法、中国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组成部分 
④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6、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中国民居建筑分布于祖国秀丽的山川之间,深深地扎根于各民族文化的沃土,多姿多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如:草原的蒙古包、广西壮乡的麻栏、陕西高原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等。这一现象体现了(  )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有区域性特征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③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④不同区域的文化渐趋融合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8、2011年10月13—20日,海峡两岸神农文化祭活动在湖南炎陵隆重举行。活动以“共祭两岸始祖、传承神农文化”为主题,两岸5 000多人参与共祭,盛况空前。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④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9.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茉莉花》、《云南映象》走出国门,到动画片《中华小子》热播法国并摘得法国动画大奖;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到上海城市舞蹈公司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卷起强劲的“中国风”……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越来越热。这些现象表明(  )
A.中华文化能够取代其他民族文化 B.中华文化呈现多国文化的丰富色彩
C.世界各国文化逐渐被中华文化同化 D.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诞生。回答30—31题。
30.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茶经》的问世(  )
①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②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③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具有前瞻性和先导性的特点 ④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31.一千多年以来,中国人已经形成饮茶的习惯和传统,茶文化也得以发展。不过现代人饮茶,已不再满足解渴,而是注重“品”,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把品茶当作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材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茶文化为中华民族所特有
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④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2.古希腊哲学家说“人是驯化或开明的动物”,“人是政治生物”;后来有人说“人是文化的动物”;再后来又有人说“人就是人,不是动物”,“人的本质是文化”。上述材料说明( )
A.文化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 B.文化和人没有本质的差别
C.先有文化,后有人的产生 D.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33.亚洲电影研究会主席、《国际漫画杂志》主编约翰·兰特认为,生活本身永远是创作的沃土。中国的社会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于中国现代社会图景的展现,让大家认识一个新的发展中的中国,展现平常人的生活,这应该是中国元素极为重要的一种表达内容。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文化创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繁荣 B.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D.文化创新是生活实践的目的
3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今天,我们所说的“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这说明( )
A.先进文化来源于传统文化 B.传统文化体现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D.先进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合理内核
3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时尊敬师长是人们遵守的纲常之一,现在仍然谈尊敬师长,却已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师生关系再也不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徒观,而是指导、帮助、朋友般的教学相长关系。这说明( )
A.古时的尊敬师长观念已过时
B.现代尊敬师长观念已完全与传统的尊敬师长观念不同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D.博采众长,才能实现文化创新
36.“在一幅画上有三种事物:鸡、牛和草,如果让你归类,你会把牛和什么分在一起呢?”对此问题,中国人一般把牛和草分在一起,而美国人一般把牛和鸡分在一起。中国人的分类标准是关系,而美国人的分类标准是本质属性。中美两国的这种差异表明 ( )
A.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B.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C.文化环境不同决定人们对事物的分类不同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37.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由此可见(    )
A.在文化中就能实现人的完美       B.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是自发的
C.主动感悟优秀文化,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D.文化影响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
徐飞教授在谈到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形象的讲到:西方文化是桥牌文化,而东方的文化是围棋文化、麻将文化。美国人打桥牌强调的是强强联合,日本人下围棋强调的是一致对外,中国打麻将崇尚的是自摸。看住上家,防住下家,自己和不了牌,也休想让别人和。回答38——39题。
38.东西方的文化的差异说明(? )
A.文化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 B.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可以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D.人创造文化又享用文化
39.中国文化源于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强调个人特征。这说明(??? )
A.一定文化源于一定的经济生活???????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40.“学校教育应该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这说明(  )
A.终生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B.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需要自觉与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人对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41.(10分)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可谓“文化寻根”现象的折射,这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密切相关。就现实层面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国学也穿上“现代时装”,并通过通俗化的解读,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上有了更高的效率。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学国学,推动国学发展,就是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1)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4分)
(2)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6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2年5月20日,商务部、中央外宣办、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预防腐败局以及全国工商联联合发出《中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若干意见》,以文化建设塑造中国企业品牌,实现我国企业在境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海尔作为国内家电领头羊,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海尔企业文化是让每个员工真正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且深知自己的价值如何同企业的价值、社会的价值融为一体。海尔强调观念改变先于制度建立,并且结合民族心理创新管理制度,并通过快速整合当地人才、技术等资源及时满足需求,提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的经营理念。依靠卓越的企业文化建设,2012年,海尔品牌以7.8%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蝉联大型白色家用电器全球第一,海尔也成为家电行业唯一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企业。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谈谈培育企业文化的依据。(10分)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将于2012年9月16日至9月22日,在河南省南阳市举办。吉祥物名为“牛牛”,是向全社会征集一年半后,从广大群众创作的316件应征作品中选拔出来的。创作者在创作这一形象的过程中,大量征求群众意见,深入实际,广泛调研,全面搜集各类素材。这一形象的原型取自南阳黄牛, 充分体现出南阳的地域特色,同时也传递出农民、农村与农业的内涵。作品经过拟人化与卡通设计后,动作强劲,姿态动感,彰显了农民运动员的力量与速度,也表达出国际体育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具有浓厚的中原韵味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阳光又可爱的“牛牛”,脚踏祥云,欢笑着大步走来,洋溢着激情和活力,表现出南阳人民正以主人翁的热情欢迎全国的农民朋友相聚南阳,共迎体育盛会,共庆丰收,分享喜悦,分享友谊。
结合材料,分析南阳农运会吉祥物的设计过程是怎样体现文化创新的?(10分)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2月1日,“中欧文化对话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幕,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为一方、以欧盟27国为另一方的大型多边文化交流活动,也是迄今为止中欧合作举办的最大规模的文化活动。中国文化部长蔡武强调,中国同欧洲作为在国际事务中有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政治制度虽存在差异,文化上也不尽相同,但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沟通有助于消弭彼此间的误解、促进融合。同时,随着双边关系的不断发展,文化将同经济、政治一道,成为中欧关系的三大支柱。愿通过“对话年”,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中欧人民的心中,并不断生根、发芽,为构筑中欧间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化互鉴的美好未来贡献出不可替代的文化之力。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举办“中欧文化对话年”的意义。(4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中欧之间开展文化交流应注意的问题。(6分)
参考答案



(全卷满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与向量平行的一个向量的坐标是 ( )
A.(,1,1) B.(-1,-3,2) C.(-,,-1) D.(,-3,-2)
2.互相垂直的平面和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则的值是( )
A. B. C. D.
3.已知 ,则两向量的夹角为

A.钝角 B.锐角 C.直角 D.平角
4.如图,在正方体中,若为的中点,则,直线垂直于( )
A. B. C. D.
5.已知直线和平面,若⊥,∩=,?,要使⊥,则应增加的条件是(  )
A. B. C. D.
6.是空间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 B.,
C. 共面 D.共点共面
7. 某四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四面体四个面的面积中,最大的是( )


A.8 B. C.10 D.
8. 空间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则各边中点组成的四边形是( )
A.平行四边形 B.菱形 C.矩形 D.正方形
9. 如果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则它的外接球的体积是
A. B. C. D.
10. 如图,四棱锥 的底面为正方形, 底面,则下列结论中
不正确的 是
A. ⊥.
B. ∥平面
C. 与平面所成的角等于与平面所成的角
D. 与所成的角等于与所成的角
11. 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如图所示,A、B、C、D为原正方体的顶点,
则在原来的正方体中(  )
A.AB∥CD B.AB与CD相交
C.AB⊥CD D.AB与CD所成的角为60°
12. 如图,四面体的六条边均相等,分别是的中点,则下列四个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 )
A.平面平面 B.平面
C.//平面 D.平面平面
第II卷(非选择题共9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3.若将一个球的直径扩大1倍,则它的表面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
14.已知,则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坐标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已知表示直线,表示平面,请用符号语言表示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16.关于直线与平面,有以下四个命题:
①若且,则;②若且,则;
③若且,则;④若且,则;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70分,解答时应写出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已知圆锥的表面积为,且它的侧面图是一个半圆,求
(1)圆锥的底面半径
(2)圆锥的体积
18 已知四棱柱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侧棱垂直底面的四棱柱,是侧棱的中点,
求(1)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
(2)四面体的体积

19. 如图梯形,,,过点作∥,,,现将梯形沿折成直二面角.
(1)设线段的中点为,线段的中点为,求证:∥面
(2)求到平面的距离

20.如图,是正方形所在平面外一点,且⊥面,,.
(1) 求证:
(2) 求面与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21.如图在正方体中,分别与异面直线垂直相交于
(1)求证:
(2) 求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切值
22.在四棱锥中,平面,底面是菱形,
,.
(1)求证:平面平面;
(2)在上是否存在点,使得平面⊥平面,
若存在,求出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上.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与向量平行的一个向量的坐标是 ( )
A.(,1,1) B.(-1,-3,2) C.(-,,-1) D.(,-3,-2)
2.互相垂直的平面和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则的值( )
A. B. C. D.
3.已知 ,则两向量的夹角为
A.钝角 B.锐角 C.直角 D.平角
4.如图,在正方体中,若为的中点,则,直线垂直于( )
A. B. C. D.
5.已知直线和平面,若⊥,∩=,?,要使⊥,则应增加的条件是(  )
A. B. C. D.
6. 是空间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 B.,
C. 共面 D.共点共面
7. 某四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四面体四个面的面积中,最大的是( )


A.8 B. C.10 D.
8.如图,四棱锥 的底面为正方形, 底面,则下列结论中
不正确的 是
A. ⊥.
B. ∥平面
C. 与平面所成的角等于与平面所成的角
D. 与所成的角等于与所成的角
9. 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如图所示,A、B、C、D为原正方体的顶
点,则在原来的正方体中(  )
A.AB∥CD B.AB与CD相交
C.AB⊥CD D.AB与CD所成的角为60°
10. 如图,四面体的六条边均相等,分别
是的中点,则下列四个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 )
A.平面平面 B.平面
C.//平面 D.平面平面
11..两直角边分别为,⊥面,
是的内心, =,则点到的斜边的距离是( )
A. B. C. D.2

12.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沿角线BD折成直二面角,
若点满足,
则|的值为( )
A. B.2 C. D.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16分)
13.已知表示直线,表示平面,请用符号语言表示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 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14. 已知,则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坐标为
15. 若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面积为的半圆面,则该圆锥的体积是
16.如图,设平面,垂足分别为。若 增加一个条件,就能推出,现有①;②与所成角相等;③与在内的射影在同一直线上;④
那么上述几条件能为增加条件的是 (请填上你认为 正确的所有答案的序号)
三、解答题.(共六大题,74分)
17. 已知四棱柱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侧棱垂直底面
的四棱柱,是侧棱的中点,
求(1)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
(2)四面体的体积
18.如图梯形,,,过点作∥,,,现将梯形沿折成直二面角 .
(1)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切值;
(2)设线段的中点为,在直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得∥面?若存在,请指出点的位置,并证明你的结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9. 如图,是正方形所在平面外一点,且⊥面,,.
(1) 求证:
(2) 求面与面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20.如图在正方体中,分别与
异面直线垂直相交于
(1)求证:
(2) 求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切值
21.在四棱锥中,平面,底面
是菱形, ,.
(1)求证:平面平面;
(2)在上是否存在点,使得平面⊥平面,
若存在,求出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2已知矩形中,,将Δ沿
折起,使点在平面 内的射影落在上,分别 为棱的中点。
(I)求证:⊥平面;
(II)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III)求二面角余弦值的大小。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两个分别带有电荷量-Q和+4Q的相同金属小球A和B(均可视为点电荷),固定在相距为r的两处,它们间的库仑力为F,用一个带有绝缘柄的与A、B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C.无数次地先后接触A、B两球,则最终A、B间的库仑力为( )
A. F B. F C.F D. F
2.关于电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以点电荷为圆心,r为半径的球面上,各点的场强都相同
B.正电荷周围的电场强度一定比负电荷周围的电场强度大
C.在电场中某点放入试探电荷q,该点的场强为E=,取走q后,该点场强不为零
D.电荷所受电场力很大,该点的电场强度一定很大
3.A、B是电场中的同一条直线形电场线上的两点.若将一个带负电的点电荷从A点由静止释放,它在沿电场线从A向B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比较A、B两点的电势U和场强E,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UA>UB,EA> EB B.UA>UB,EA< EB
C.UA EB
4.实线为三条未知方向的电场线,从电场中的M点以相同的速度飞出a、b两个带电粒子,a、b的运动轨迹如图1-3-15中的虚线所示(a、b只受电场力作用),则( )
A.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B.电场力对a做正功,对b做负功
C.a的速度将减小,b的速度将增大
D.a的加速度将减小,b的加速度将增大
5.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与电动势为E的直流电源(内阻不计)连接,下极板接地.一带电油滴位于电容器中的P点且恰好处于平衡状态.现将平行板电容器的上极板竖直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 )
A.带电油滴将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 B.P点的电势将降低
C.带电油滴的电势能将减小 D.若电容器的电容减小,则极板带电量将增大
6.电流表的内阻是Rg=200Ω,满刻度电流值是Ig=500μΑ,现欲把这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1.0V的电压表,正确的方法是 ( )
A.应串联一个1800Ω的电阻 B.应并联一个0.1Ω的电阻
C. 应串联一个0.1Ω的电阻 D.应并联一个1800Ω的电阻
7.电动势为E、内阻为r的电源与定值电阻R1、R2及滑动变阻器R连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当滑动变阻器的触头由中点滑向b端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都增大
B.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都减小
C.电压表读数增大,电流表读数减小
D.电压表读数减小,电流表读数增大
8.如图所示电路中,C2=2C1,R2=2R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电容C2的电量大于电容C1的电量
B.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电容C1的电量大于电容C2的电量
C.开关处于接通状态,电容C2的电量大于电容C1的电量
D.开关处于接通状态,电容C1的电量大于电容C2的电量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9.下列静电学公式中,F、q、E、U、r和d分别表示电场力、电量、场强、电势差及距离,①F=k,②E=k,③E=,④ U=Ed,有关四个公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只对点电荷或点电荷电场成立,③对任何电场都成立
B.它们都只对点电荷或点电荷的电场成立
C.①②只对点电荷成立,④只对匀强电场成立
D.②只对点电荷成立,③④对任何电场都成立
10.如图所示,实线是匀强电场的电场线,虚线是某一带电粒子通过该电场区域时的运动轨迹.a、b是轨迹上两点,若带电粒子在运动中只受电场力作用,则由此图可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A.带电粒子带负电荷 B.带电粒子带正电荷
C.带电粒子所受电场力的方向向左 D.带电粒子做匀变速运动
11.一根粗细均匀的导线,当其两端电压为U时,通过的电流是I,欲使导线两端所加的电压变为4U而电流仍为I,可将此导线( )
A.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 B.均匀拉长到原来的4倍
C.对折后使用 D.对折后再均匀拉长到原来长度的2倍
12.四个不相同的电灯连接在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都正常发光,按明亮程度顺序排列是甲、乙、丙、丁,最亮的是甲.则它们的额定电压的大小关系可能是( )
A.甲最大,依次是乙、丙、丁 B.甲最大,乙、丙相等,丁最小C.乙、丙相等且最大,丁最小 D.甲、乙、丙相等,丁最小
13.电路如图所示,电压U保持不变,开关S断开时,电阻R2与R3 消耗的电功率相等;开关S闭合时,电阻R2消耗的电功率等于R3消耗的电功率的9倍.则
A.R1∶R2=1∶2 B.R1∶R3=2∶9
C.S断开时,R1消耗的电功率与R3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2∶1
D.S断开时,电路消耗的总电功率与S闭合时电路消耗的总电功率之比为9∶40
第II卷(非机读卷 共56分)
三、实验填空题(共14分)
14.(2分)如图所示,导体AB与地面绝缘,将带正电的物体C靠近AB,用手接触一下B端,放开手再移去C,则此时AB带________电;若用手接触一下A端,放开手再移去C,则此时AB带________电.
15.(10分)一个标有“3.8 V,0.3 A”字样的小灯泡,其灯丝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一探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室研究这一问题,现实验室备有以下实验器材:
实验时要求测量范围尽可能大,且要求灯泡上的电压从0开始调节,测量结果尽可能准确.
(1)现在有图所示的a、b、c、d四个电路,其中可选用的电路为________.用笔画线当导线,根据设计的电路图将实物图连成完整的电路(图中有三根导线已经接好)。开始时,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应该移到最 端(选填“左”或“右”)。
(2)在实验中,应当选用的实验器材有电压表选________,电流表选________,滑动变阻器选________.(填器材名称代号)
(3)该小组某同学通过实验描绘出小灯泡的I-U图线,如图所示,试根据图线中给出的数据,求出小灯泡在工作点A和B的电阻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16.(2分)用伏安法测电阻,当被测电阻的阻值不能估计时,可采用试接的办法,如图所示。让电压表一端先后接到b点和c点,观察两个电表的示数,若电压表的示数有显著变化,则待测电阻的阻值跟_______表的内阻可比拟,电压表应接在a、_____两点。
四、论述计算题(解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演算步骤和答案。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共42分)
17. (8分)如图所示为某灯泡的I-U曲线,该灯泡的额定功率为10W,额定电压为20V,现在要使灯泡的实际功率为4.8W,则可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电路总电压恒定为20V)
18.(10分)有一个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场强为9×103 V/m,在电场内一个水平面上作半径为10 cm的圆,圆周上有如图所示的A、B、C三点,另在圆心O处放置电量为1×10-8 C的正点电荷,求:(1)A、B两点间的电势差;
(2)C处的电场强度大小和方向.
19.(12分)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10V,内阻r=0.5Ω,电动机的电阻R0 =1.0Ω,电阻R1 =1.5Ω。电动机正常工作时,电压表的示数U1 =3.0V,求:(1)电源释放的电功率?
(2)电动机消耗的电功率?
(3)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功率?
(4)电源的输出功率?
20.(12分)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原来两极板不带电,上极板接地,它的极板长L=0.1 m,两极板间距离d=0.4 cm.有一束相同微粒组成的带电粒子流从两板中央平行于极板射入,由于重力作用微粒落到下板上.已知微粒质量为m=2×10-6 kg,电荷量为q=+1×10-8 C,电容器电容为C=10-6 F,g 取10 m/s2,求:
(1)为使第一个微粒的落点范围在下极板中点到紧靠边缘的B点之内,则微粒入射速度v0应为多少?
(2)若带电粒子落到AB板上后电荷全部转移到极板上,则以上述速度射入的带电粒子最多能有多少个落到下极板上?
成都市玉林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半期诊断性评价试题
高2014级 物理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 3分,共24分)
第II卷(非机读卷 共56分)
三、实验填空题(共12分)
四、论述计算题(解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演算步骤和答案。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共38分)


(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40题每题1分,41-50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体液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液的成份主要是水,不含蛋白质 B.内环境只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
C.细胞质基质是体液的一部分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2.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3.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4. 下列物质中,不能在血浆中找到的是( )
A.甲状腺激素 B.氨基酸 C.葡萄糖 D.呼吸酶
5.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6.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 )
①消化系统  ②呼吸系统  ③神经系统  ④泌尿系统 
⑤循环系统 ⑥运动系统  ⑦生殖系统  ⑧内分泌系统  
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   D.③⑥⑦⑧   
7. 下列情况与发生组织水肿无关的是(  )
A.毛细淋巴管堵塞 B.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
C.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多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
8.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CO2的浓度依次为(  )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9.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①葡萄糖 ②蛋白质 ③无机盐 ④氨基酸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21世纪教育网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11.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系统共同维持的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体内多种缓冲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2.下列疾病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引起的是( )
A.血钙太低引起的抽搐 B.红细胞减少引起的贫血
C.肾衰竭引起的尿毒症 D.淋巴管堵塞引起的组织水肿
13.某同学在上体育课时进行剧烈运动,此时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B.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
C.消耗葡萄糖增多使血糖浓度降低,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进行调节
D.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14. 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最高级中枢是指(  )
A.大脑两半球 B.大脑皮层 C.小脑 D.中枢神经系统
15. 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是 (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16.下列动物激素是在腺细胞中核糖体中合成的是(  )?
A.甲状腺激素?B.雄性激素?C.生长激素?D.雌性激素?
17. 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18. 效应器是指 ( )
A.感觉神经末梢 B.肌肉 C.腺体 D.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9.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和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 B.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
C.体液调节速度较慢 D.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
20. 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温度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D.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2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22.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B.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C.HIV主要由DNA、RNA 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23.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⑥⑦
24. 下列属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分别是( )
A.注射胸腺素,口服抗体 B.注射卡介苗,输入抗体
C.注射麻疹疫苗,口服球蛋白 D.移植胸腺,输入淋巴因子
25. 高等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主要是指 (  )
A.通过薄壁细胞的运输过程 B.需能的主动运输方式
C.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的运输方向 D.1~2.4 m/h的运输速度
26. 番茄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没有受粉的番茄花蕾,获得无籽番茄,其果实细胞内含有染色体 (  )
A.12条 B.24条 C.36条 D.48条
27. 扦插带芽的枝条容易成活,这是因为( )
A.芽能发育成茎和叶 B.芽能进行光合作用
C.芽能产生生长素 D.芽能供应生根所需的有机营养
28. 下列关于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学本质相同 B.均由内分泌腺产生
C.均能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代谢等D.含量少,作用大
29. 发育着的苹果,如被虫蛀后不再生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虫蛀食了幼果的(  )
A.果皮 B.子房壁 C.幼嫩的种子 D.果肉
30. 果树开花或形成果实过多时,会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常用喷洒生长素类似物的方法进行疏花疏果,其原理是(  )
A.生长素类似物可抑制传粉受精 B.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抑制花、果实的发育
C. 生长素类似物可抑制果实发育 D.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抑制花、果实的发育
31. 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顶芽产生生长素仍大量地积存于侧芽部位,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 (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32. 下列与顶端优势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  )
A.枝条扦插 B.茶树摘心 C.棉花打顶 D.果树修剪
33. 1995年,美国斯库格等培养烟草髓部时发现,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提取液可促进烟草髓的细胞分裂,这种提取液中含有 (  )
A.生长素 B.细胞分裂素 C.乙烯 D.脱落酸
34. 预测某地区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别比例 D.年龄组成
35. 下列关于种群的不正确叙述是(  )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性 B.种群密度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C.种群是物种进化的单位 D.种群密度由自然因素决定,与人为因素无关
36. 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蝗虫包括全部成虫和幼虫B. 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C.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37.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种群出生率下降 B.雌性个体也减少C.种群性别比例失调 D.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38. 某一生物种群中,幼年的个体非常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可能是(  )
A.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 B.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
C.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 D.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
39. 用样方法调查某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  )
A.样方的大小 B.随机取样 C.五点取样 D.等距取样
40. 搁置一段时间的洗碗水,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碗内微生物数量变化在开始一段时间内最可能的是(  )
A.“J”型曲线增长 B.“S”型曲线增长
C.“J”型或“S”型曲线增长 D.无规律增长
41. 下图表示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甲是恒温动物 ②乙是恒温动物 
③甲是变温动物 ④乙是变温动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2.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10d后将其同没有切除甲状腺的老鼠相比,切除甲状腺的老鼠的代谢能力明显下降,并且无法检验出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切除5d后,将溶解于某溶剂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给老鼠连续注射5d,过10d后观察,其物质代谢能力没有下降。由此可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的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有必要进行其他几组对比实验,以作观察比较。你认为下列哪项为最适宜的对比实验组(  )
A.既没有切除甲状腺,又未注射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组
B.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注射量后进行切除手术,过5d后再移植甲状腺的实验组 
C.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d开始,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
D.将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与上述溶液不同)甲状腺激素注射到刚刚做完切除手术的实验组
43.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B点分别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情况是( )
A.相同,两次刺激后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不同,刺激A点时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不同,刺激A点时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相同,刺激A点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B点时乙不偏转,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44. 如下(左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细胞为浆细胞;② 过程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
B.④ ⑤ 过程是细胞的分裂与分化,⑥ 过程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C.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
D.与Y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45. 关于上图(右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体液免疫过程
B.细菌、病毒都可能成为1
C.丁可保持对1的记忆功能
D.与2的产生有关的细胞结构有: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46. 科学家做过如下的试验:①把不含生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下图所示);②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③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下,做同样的试验。三个试验都以单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B.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生长素含量之和多
47.如下图,在太空环境有一株水平方向伸展的豌豆幼苗放置在一不透明的容器内,上侧开一小孔,则根茎生长的特点是 (  )
A.根、茎水平方向生长
B.根向水平方向生长,茎弯向光源生长
C.根、茎都向下生长
D.根、茎都向上生长
48.分析右图,对生长素分布、运输、生理作用等不科学的解释是( )
A.左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快
B.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C.生长素浓度高低依次是D>C>B>A
D.根部生长也表现出顶端优势现象
49.在下面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
50.下图表示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
A.乙、甲、丁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丁、乙、丙
成都市玉林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
51.(7分)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a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递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神经细胞经过_________ (填结构名称)的作用,形成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引起反应,可见“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
52.(8分)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激素A和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当摄取的食物中缺乏含碘的无机盐时,将导致人体内激素C的合成受阻,该无机盐从血液中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
(3)如果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A、B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_调节机制。
(4)当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___________,这是由于激素A、B的含量___________所致。这种生理过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共同调节的。
53.(9分)免疫调节在维持机体稳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B细胞成熟的场所是 ,当其受到抗原刺激时,增殖分化出的______细胞,合成大量的抗体;T细胞释放的免疫活性物质为______ __,该类物质在体液免疫中的主要作用是___ 。
(2)如果某细菌直接被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则该免疫类型是 ;将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肤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_____________免疫而脱落,这是效应T细胞所起的作用。
(3)右图为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抗体产生量与时间关系的曲线图。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_,该抗体的产生与初次免疫反应形成的______________细胞的作用密切相关。
54.(8分)下图表示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据图回答:?
(1)从图中三条曲线可以看出,根、芽、茎对生长素反应的敏感强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2)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效应为__________,对芽的生长效应为__________,对根的生长效应为__________。
(3)B点对根的生长效应为__________,对茎的生长效应为__________。?
(4)纵观三条曲线可见,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影响__________,单看一条曲线,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具有__________。
55.(8分) 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为桃树,图二为龙爪槐,请回答它们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回答“AB”或“BA”),并解释原因。
①桃树________,龙爪槐________。?
②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喷洒在生长有某种双子叶植物杂草的水稻田,结果水稻正常生长,杂草死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进行插条繁殖时,如果在枝条上保留一些正在生长的芽或幼叶,扦插枝条就容易生根,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松柏、杉树的树冠都明显呈宝塔形,这是一种典型的________________现象。
(5)刚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种到土壤中不能萌发,其原因是块茎含有较多的________,进入休眠期,要解除它的休眠,促使其发芽,可用________处理。
成都市玉林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
51. 7分
54.8分


第一卷(选择题 共 95 分)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第一节,听下面五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项对话后,你都有10秒的时间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现在你有5秒钟的时间阅读第一小题的有关内容。
1. What Will the woman do next?
A. Describe her neighbor. B. Have a physical examination. C. Do some exercises.
2. What did the man do?
A. He criticized Jane. B. He made the woman angry. C. He had a fight with Jane.
3. Who is the woman?
A. A teacher. B. A student. C. A company employee.
4. What does the man say about the summer palace?
A. it is well-preserved. B. it has been damaged. C. it was the target of wars.
5. When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 Just after a performance. B. Before a performance. C. During a performance.
第二节: 听下面五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和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和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做答时间。每段对话和独白读两遍。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6和第7两个小题。现在你有10秒钟的时间阅读这两个小题。 6. Why does woman speak English so well?
A. She has many English friends. B. She watches English programs on TV.
C. She listens to English programs every day.
7. How long has the woman probably studied English?
A. For three months. B. For to years. C. For three years.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8至10三个小题。现在你有15秒钟的时间阅读这三个小题。
8. What does Bob think of motorcycle racing after the accident ?
A. It’s still attractive. B. It’s too dangerous. C. It’s violent.
9. How long will it take Bob to fully recover?
A. About two weeks. B. About three weeks. C. About a years.
10. What did the woman give to the man?
A. Some chocolates. B. Some flowers. C. Some medicine.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11至第13三个小题。现在你有15秒钟的时间阅读这三个小题。
11. Where is this conversation taking place?
A. On the phone. B. At the woman’s. C. At the man’s.
12. Who is the man?
A. A policeman. B. A criminal. C. A ticket seller.
13. What did the woman give to the man?
A. Take a flight. B. Talk with the man. C. Meet her daughter.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14至第16三个小题。现在你有15秒钟的时间阅读这三个小题。
14.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A. Colleagues. B. 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 C. Boss and secretary.
15. What is the man not good at?
A. Organizing things. B. Learning new things. C. Speaking in public.
16. 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to know at last?
A. If the man gets on well with others. B. How the man deals with difficulties.
C. What certificates he has earned.
听下面一段独白,回答第17至第20四个小题。现在你有20秒钟的时间阅读这四个小题。
17. Where does the speaker’s friend live?
A. In Atlanta. B. In Chicago. C. In San Francisco.
18. What is the speaker’s job?
A. An artist. B. A doctor. C. An office manager.
19. How often do the two friends talk on the phone?
A. Twice a month. B. Once a week. C. Once a day.
20. In how many ways does the speaker keep in touch with her friend?
A. 2. B. 3. C. 5.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 35 分)
单项填空(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满分 15 分) 从 A,B,C, 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Don’t play _____ trick on him. He is not in _____ mood for fun at the moment.
A. a; / B. a; the C. the; a D. /; the
22. -Why didn’t Susan come to see us yesterday as she promised?
-______.
A. She must be busy B. She might have been free
C. She must have been busy D. She can’t be free
23.She________ pale at the news of the accident in the coal mine.
A.feared B.went
C.changed D.frightened
24. The little boy is dirty from head to foot because he ___ in the mud all morning.
A. has played B. is playing C. has been playing D. was playing
25._____ and then your spoken English will improve rapidly.
A. Listen and practice more B. To listen and to practice more
C. Listening and practicing more D. To listen and practice more
26.It rained heavily in Shannxi in September,2011,_____serious flooding in several areas.
A. caused B. causing C. to cause D. having caused
27.-Joan was badly injured in the accident yesterday and she was sent to hospital.
-Oh, really? I_____. I ______ visit her. ?A. didn’t know; will go to????? B. don’t know; will go to C. didn’t know; am going to??? ?D. haven’t known; am going to
28. The day we had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__________ at last.
A. comes B.coming C.will come D.came
29.He focused on his test papers,________never________the same mistakes.
A.determined;to repeat B.being determined;to repeat
C.determined;repeating D.determining;repeating
30.-- Mike, you are wanted on the telephone.
-- I’m just coming.
A. Have a day off! B.Grab a bite to eat C. Get a move on. D. Hang on a minute.
31. The agent was about to sign his name to the document ________,to our
surprise,a stranger broke in to prevent him.
while B.until C.as D.when
32. --I’d like to book a room for tonight.
--Sorry, sir, but we don’t have any rooms ____ at the moment.
A. available B. usable C. suitable D. comfortable
I regret ____ you that my daughter has already regretted ______ out with
you. So leave her alone and don’t bother her any more.
telling; to date B. telling; dating
C. to tell; to date D. to tell; dating
34. -- What kind of party is it? Need we ___________?
-- Yes. It’s a very formal occasion.
A. give up B. dress up C. mix up D. turn up
35. -- Nearly half of the audience had left before the concert came to an end.
-- ____________, the concert wasn’t as successful as expected.
A. Obviously B. Eventually C. Accidentally D. Surprisingly
第二节 完形填空 (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35至55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D)中, 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In Britain, people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 the police.Most people generally 36 them and the job they do – although there are certain people who do not believe that the police 37 have the power that they do.
What does a policeman actually do? It is not 38 job to describe.After all, a policeman has a number of jobs in 39 .A policeman often has to control traffic, either 40 foot in the center of a town, or in a police car on the roads.Indeed, in Britain, he might be in the Traffic Police and spend all, or a lot of, his time 41 up and down main roads and motorways.A traffic policeman has to help keep the traffic moving, stop 42 motorists and help when there is an accident.
A policeman has to help keep the 43 , too.If there is a fight or some other disturbance, we 44 the police to come and restore order.And they often have to 45 situation at great risk to their own 46 .
We expect the police to solve crimes, of course, so an ordinary policeman, 47 he is not a detective (侦探), will often have to help 48 and arrest criminals.
And 49 do we call when there is an emergency – an air crash, a 50 , a road accident, or a robbery? We call the police 51 a policeman has to be 52 to face any unpleasant emergency that may happen in the 53 world.
The police do an absolutely necessary job, they do it 54 well and I support them, but I do not envy policemen, I do not think that I could 55 do the job of a policeman.
36.A.dislike B.join C.appreciate D.admire
37.A.should B.would C.could D.must
38.A.a funny B.a pleasant C.an interesting D.an easy
39.A.it B.one C.his D.them
40.A.on B.by C.under D.with
41.A.walking B.driving C.wandering D.searching
42.A.resting B.tired C.speeding D.drunken
43.A.peace B.silence C.situation D.condition
44.A.wait for B.call C.think of D.expect
45.A.turn to B.avoid C.deal with D.treat
46.A.safety B.families C.future D.friends
47.A.although B.as if C.however D.even if
48.A.get rid of B.question C.look for D.sentence
49.A.how B.where C.what D.who
50.A.power failure B.fire C.thunder storm D.thief
51.A.Yet B.Then C.As D.So
52.A.provided B.promised C.prepared D.presented
53.A.future B.modern C.real D.whole
54.A.extremely B.specially C.surprisingly D.particularly
55.A.hardly B.forever C.ever D.never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
A
I recently ran into a friend I hadn’t seen for a long while.Our conversation was lively and full of news from both sides.Before we parted she said,“You'll have to drop in sometime.” I immediately sensed that if I simply “dropped in’’ I would take my friend by surprise,and I would be discouraged by the image of her standing in her doorway,staring at me,and asking,“Oh,er …what brings you here?”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unannounced drop-in visit? When I was growing up in the 1960s, it seemed that people-mostly relatives, but also friends-were always popping in. My parents would put coffee on,and my mom would find something in the kitchen to serve along with it.Then the conversation would begin…The neighbor lady,a worrier,was unloading her sadness while my mom quietly listened.The Irish man next door had such an accent that I remember asking what language he spoke.My Polish relatives arrived in packs…But I never heard my parents say anything like “We weren’t expecting you’’ or “This isn’t a good time.”Drop-in visitors had a certain right of way and became No1.
What happened to such visits? Actually I know the answer.Times have changed.Everybody gets busy with work.There is no longer a stay-at-home mom keeping a pot of hot coffee or tea ready throughout the day for a surprise guest.Exploding malls and stores are now replacing homes as a central form of entertainment.
Just the other day a former student of mine showed up.“I'm sorry for the surprise visit.”my student began.“I just wanted to see if you still lived here.I'll only stay a minute.”
My response was immediate.“No,you won’t,”I said.“Just come in,sit,have coffee, and we’ll talk.’’
I had nothing in the kitchen but we ordered pizza.And we had a lovely time.I have tried to keep the drop-in tradition alive though it takes some effort.
The author thought his friend’s invitation---“You’11 have to drop in
sometime”---as .
A.a nice way of refusal B.an excuse of leaving
C.a kind of politeness D.an expression of surprise
57. The underlined phrase “pop in”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means .
A.make many friends B.make a special date
C.have a good time D.pay a sudden visit
The woman from the neighborhood used to visit the author’s home
to .
A.seek comfort from my parents B.meet new friends
C.1isten to my parents’ story D.taste nice dishes
59. From the third paragraph of the passage,we can infer that _________.
A.the author misses the lost good days
B.unexpected visitors are still welcome now
C.modern people prefer outdoor activities
D.there are more jobs for the housewives now
60.The author writes the passage intending to .
A.encourage people to be drop-in visitors
B.explain how to deal with unexpected visitors
C.share his feelings about the drop-in tradition
D.show the importance of making friends
B
Long bus rides are like television shows. They have a beginning, a middle, and an end with commercials(商业广告) thrown in every three or four minutes. The commercials are unavoidable. They happen whether you want them or not. Every couple of minutes a billboard glides by outside the bus window. “Buy Super Clean Toothpaste”, “Drink Good Wet Root Beer” “Fill up with Pacific Gas.” Only if you sleep, which is equal to turning the television set off, are you spared the unending cry of “You Need It! Buy It Now!”
The beginning of the ride is comfortable and somewhat exciting, even if you have traveled that way before. Usually some things have changed,new houses, new buildings, sometimes even a new road. The bus driver has a style of driving and it is fun to try to figure it out the first hour or so. If the driver is particularly reckless (鲁莽的) or daring, the ride can be as thrilling as a suspense story. Will the driver pass the truck in time? Will the driver move into the right or the left hand lane? After a while, of course, the excitement dies down. Sleeping for a while helps pass the middle hours of the ride. Food always makes bus rides more interesting. But you have got to be careful of what kind of food you eat. Too much salty food can make you very thirsty between stops.
The end of the ride is somewhat like the beginning. You know it will soon be over and there is a kind of expectation and excitement in that. The seat, of course, has become harder as the hours have passed. By now you have sat with your legs crossed, with your hands in your lap, with your hands on the armrests even with your hands crossed behind your head. The end comes just at no more ways to sit.
61.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do the passengers usually see when they are on
a long bus trip?
A. Buses on the road. B. Films on television.
C. Advertisements on the billboards. D. Gas stations.
62. The writer thinks that the end of the ride is somewhat like the beginning
because both are ______
A. exciting B. comfortable C. tiring D. boring
63. The writer of this passage would probably be in favor of ______
A. bus drivers who aren’t reckless B. driving alone
C. a television set on the bus D .no billboards along the road
64. The writer feels long bus rides are like TV shows because ________
A. the commercials both on TV shows and on billboards along the road are fun
B. they both have a beginning, a middle, and an end, with commercials in between
C. the drivers are always reckless on TV shows just as they are on buses
D. both traveling and watching TV are not exciting
65.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ssage?
A. To give the writer’s opinion about long bus trips.
B. To persuade you to take a long bus trip.
C. To explain how bus trips and television shows differ.
D. To describe the billboards along the road.
C
Almost 20 years ago, a few days before Christmas, Roni Austin’s 6-year-old daughter, Lauren, went to a Jack in the Box in Carlsbad and ate a hamburger. She got sick, was rushed to a hospital and never came home. Lauren was the first to die in a multi-state E. coli outbreak that killed three other children and sickened 700 people.
Like many people, Austin had never heard of E. coli before. At first bewildered, and then angry, Austin soon became the face of food-safety reform in California and beyond. She co-founded a nonprofit group, Safe Tables Our Priority (STOP), and pushed successfully for legislation (立法) requiring E. coli to be a reportable illness, so outbreaks could be followed and stopped sooner.
Nervous initially to be in the spotlight, she learned not to fear politicians for the beef and fast-food industries. She was in the Oval Office when President Clinton signed the most sweeping changes to federal food-inspection law in the 1990s. She was in Sacramento when a state measure named after her daughter passed, indicating minimum cooking temperatures in restaurants.
Austin, 64, is not sure she has much choice. Every time she thinks she’s handed off the baton (指挥棒) to others, though, something brings her back. A phone call from a parent who has lost a child to a food-borne illness. A news story about another outbreak. An event at La Costa Heights Elementary School, where redheaded Lauren was in first grade and where a memorial garden was planted in her honor.
Fixing food safety meant putting her career as a fashion designer on hold and flying 10 times to Washington DC to testify. It meant going to Sacramento to speak a half-dozen times. She’s not fond of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Asked what she’s proudest of in making her way through all that, she said, “That I didn’t give up.”
66.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E. coli” in Paragraph 1 refer to?
A. A fast-food restaurant. B. A special person.
C. A reportable illness. D. A state of America.
67. The third paragraph is mainly about ___________.
A. the great changes in food inspection
B. Austin’s efforts to achieve food safety
C. the standards and practices of safe food
D. the federal plan to monitor food production
68.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Paragraph 4 that ___________.
A. food safety problems are very serious
B. Roni Austin was forced to do the job
C. more 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 food safety
D. Roni Austin donated to a memorial garden
69.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of Roni Austin?
A. She regretted for what she had done.
B. She used to be a fashion teacher.
C. She founded the organization STOP on her own.
D. She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food-safety reform.
70. What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A. Mother’s Way of Making Food Safe.
B. Painful Reminders, Constant Efforts.
C. Mother’s Pride in Public Services.
D. Handling Sorry, Celebrating Life.
第二卷( 共 55 分)
第四部分:写作(共四节,计55分)
第一节: 任务型阅读(共5小题,每小题2 分,共10分)阅读下面的短文,
并根据短文后的要求答题(请注意问题后的字数要求)
For most Americans, a clean glass of water is just a matter of turning on a faucet(水龙头. But for many of the world’s poorest, it’s hard to get .
On Wednesday, the United Nations(UN)marked World Water Day by trying to cut 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out good drinking water-one billion human beings worldwide-in half. In the next ten years ,the UN will work with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to reduce the shortage.
Without clean water nearby, many people use wat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In India, many people bathe and wash their clothes in rivers that are polluted by human waste.
According to the UN, not having enough 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 causes more than three million deaths a year.
“The links between water and human heath are powerful,” said Dr Lee Jong Wook, director-general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We cannot live without clean water.”
In fact,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Red Cross said that quick reaction after last year’s Asian tsunami(海啸)had stopped disease. The agency provided clean water to nearly 500,000 people in Indonesia and Sri Lanka after the tsunami.
World Water Day was first celebrated in 1993. Since then, it is celebrated each year on March 22.
71. What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 Which sentence in the passage can be replaced by this one?
The quality of the water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human healt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 What did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Red Cross do after the tsunami?Wh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 Please fill in the blank in the third paragraph with proper words or phrases to complete the sente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 Translate the first paragraph into Chine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词汇运用(共10 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用方框内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76.With his mind_______,he didn’t catch even a single word of what the
teacher was saying.
77. To our _________,the president was murdered.
78. On a ______ cold morning, his dead body was found under the tree.
79. It is dishonest of you _____the truth from your parents.
80. When the teacher came in,all the students ______to be doing their
homework.
81. This person has ______ to do the job--and may not be paid for doing it.
82. The trade union intended to call on the workers to go on strike in
______to the government’s limitation on exports.
Mr Cook is a man with a strong will.After repeated _________ he finally
succeeded in his experiment.
84.China is developing very__________.
85.Love is the subject in a _____________ comedy.
第三节: 句子翻译 (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86. 面具的使用受到法律的限制,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
Their use was limited by laws, the first of 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the 14th century.
87.我们划过去,像老鼠一样悄无声息地登上了船。
So we ______ ______ and climbed on to the steamboat, _______ as _______ as mice.
88. 但很多路状况不好,事故频频发生。
Many roads are ______ _____ ______ and accidents are _________.
89.他身无分文到达奥尔良时,去发现那里没有开往南美的船了。
He arrived in New Orleans ______ a _______ in his pocket, only ______ ______that there were no boats for South America.
90. 但这导致了大量的美语单词和结构进入了英国英语.
But it has also ______ _________lots of American words and structures _______ __________British English.
第四节:单句改错 (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下面每句话都有一处错误,找出错误并改正。
Like Huck, Mark Twain led a adventurous life.
I've had enough for you.
Many crimes went unpunishing.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are different in many way.
He sound as if he's going to die of fright.
One road in particular, that goes north from La Paz, is considered the most
dangerous road in the world.
Then one day while he was working as a lorry driver he had a closely encounter
with death.
As a tourist, you will need use the underground in London or subway in
New York...
It had hit a rock and half in and half out of the water.
The fastest growing jobs will be relate to computers and health.
:书面表达 (满分25分)

以下是一本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相关报道。
基本信息: (1)书名: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2)作者:Amy Chua,美籍华人,耶鲁大学教授 (3)出版时间:2010年 (4)内容:作者用中国传统方式教育两个女儿的故事 (5)效应:引发了中美教育方式孰优孰劣的讨论

相关报道: (1)中文版:2011年初开始在中国销售 (2)意外反应:多数中国妈妈不赞同作者的做法 (3)最新消息:17岁的大女儿已被哈佛和耶鲁录取
*耶鲁:Yale;**哈佛:Harward
[写作内容]
根据以上信息写一篇图书介绍,内容包括:
1、图书的基本信息;
2、图书的相关报道。
注意: 字数:100字左右。


作文


(全卷满分: 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第1—4、11—14、16—18小题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主观题的答案直接作答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机读卡和答题卷。
一. 基础知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韶光(sháo) 瘦削(xiāo) 攒髻(zuǎn) 弃甲曳兵(yè )
B.錾银(zàn) 两靥(yàn) 桌帏(wéi ) 度长絜大(jié)
C.蹙缩(cù ) 饿殍(piǎo) 吮血(shǔn) 瓮牖绳枢(yǒu)
D.供养(gòng) 锋镝(zhé ) 贾人(gǔ ) 间或一轮(ji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俨然 缪种 炮烙 兵刃即接
B.迁徙 舟辑 骐骥 糅以为轮
C.潦倒 杜撰 寒喧 人才汇萃
D.嫡亲 孝悌 伶俐 金石可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王熙凤一出场就与众不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见其人时衣着美轮美奂,恍若神仙妃子。从她的出场描写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爱好。
B、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C.金沙遗址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汗牛充栋的出土玉雕,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赞赏。
D. 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我每次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二、语言运用(共7分)
5、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 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4分)
情谊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厚重;
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适时。
仿写:

6、将下面的消息,改写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3分)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活,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有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弛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除去笔试外,考生还需要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三、名著导读(共4分)
7、《红楼梦》以 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1分)
8、请结合下面文字简要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3分)
①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②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③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四、默写名言名句(10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 ,鱼鳖不可胜食也。
(3)养生丧死无憾, 。
(4)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东船西舫悄无言, 。
(6)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故不积跬步, 。
(8)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9) ,不尽长江滚滚来。
(10) ,生长明妃尚有村。
五、阅读与鉴赏(共57分)
(一)古诗鉴赏(共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5题。(共22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B.才能不及中人 平常的人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器
D.金城千里 金属筑成的城墙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余威震于殊俗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因遗筞 因河为池
13、下列加点的词,活用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履至尊而制六合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填然鼓之 (3)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追亡逐北 (7)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8)外连横而斗诸侯 (9)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0)会盟而谋弱秦 (11)据崤函之固
(1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1)(2)(9)(12) B、(3)(6)(9)(11)
C、(5)(7)(8)(10) D、(1)(2)(4)(9 )
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张本。
1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分)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3分)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共9分)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选、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竞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竞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冲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节选自2012年《诗歌美学》第1期,有删改)
16.下列关于“神韵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倡导的在清朝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
B.神韵说强调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要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C.神韵说推崇“冲淡”“自然”“清奇”的创作风格,反对“雄浑”“劲健”等风格。
D.神韵说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这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
17.下列诗句中,符合“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B.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8.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基础,“神韵说”的提出就是如此。
B.在诗歌创作主张上,王士祯和严羽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主张含蓄蕴藉的创作风格。
C.“神韵说”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在清代前期的诗坛上是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创作理论。
D.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士祯认为从诗歌的主旨考虑,杜牧的诗比不上王维的诗。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共18分)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步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业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995年7期,有改动。)
1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哪些人而言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一支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标题“永远的门”的含义,并谈谈结尾有关门的情节设计取得的效果。(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狂风呼喊着,咆哮着,狞笑着奔袭过来,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
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狂风暴虐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但是,它奋力抗争,不屈不挠。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辗成粉末。小草在狂风中抖动颤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
狂风终于累了,走了。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
学生问苏格拉底:“老师,你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赞美?”苏格拉底说:“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或看法?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