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主题单元设计主题单元标题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作者姓名曹瑞刚所属单位山东潍坊安丘市第二中学联系地址山东省安丘市联系电话15666062766电子邮箱1341596606@qq.com邮政编码262100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适用年级高中二年级所需时间4课时主题学习概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七课的内容。在必修三模块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介绍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个单元包括了《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两个专题。主要是在讲我们的中华文化与我们的民族精神。本单元通过对历史、文化等多学科整合活动的设计,尤其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让学生在掌握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较为理性系统地认识我们的中华文化,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主题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记本课4个知识点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理解时政热点长征精神及2008奥运会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学会应用。?????? 2、过程与方法: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能够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我们对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感并化为实际行动;感悟民族精神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要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应课标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主题单元问题设计我们的中华文化有何基本特征?为什么、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专题划分专题一我们的中华文化专题二我们的民族精神专题一我们的中华文化所需课时2课时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我们的中华文化”是本单元的第1课,也就是第六课。第六课引导学生一同感受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特点及其生生不息的内在品格;引导学生感受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艺术、凝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和非凡创造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装扮中华文化百花园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会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从而更自觉地肩负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历史使命。本专题学习目标 了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理解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及其意义。了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了解 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本专题问题设计你能否以传统节日、习俗、服饰、饮食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表现?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设备常规资源教材、相关书籍教学支撑环境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其 他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第一部分:了解本课在全书的位置,熟记考点。?????????第二部分:品位文化、夯实基础????????????? 课堂里来了一位客人——美国人吉姆!??????????? 三个展厅: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 先进入第一个“中华文化”展厅:?????????幻灯片:故宫、长城、石刻、国画、武术等????????????? 吉姆疑问一:中华文化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吉姆疑问二: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 文化继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唱起来、跳起来、武起来、读起来、吟起来、走出去。??????? 现在每个词语后面都有一道试题,我们男女生进行一个比赛,看谁做得好。?????? 走进第二个展厅——“传统美德”展厅???????? 简单介绍2011年度 “感动中国人物” 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 吴 菊萍;照顾养母12年的善良孝女 孟佩杰???????? 吉姆疑问三:如何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第三个展厅:“民族精神”展厅?????? 录像:“神舟七号”点火仪式?????? 幻灯片:两弹一星精神、抗非典精神、抗洪精神、不同时代楷模等。????????????????活动:传统美德成语比赛,男女生比赛???????三个展厅设计直观、简洁主题鲜明 ,提高学生兴趣,理解考点?????????教学评价学生展示的多种渠道搜集来的材料是否丰富多样,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老师和同学共同评价在辩论过程中,辩手论点论据是否充足,语言表达是否流利准确,有独立见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