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

资源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
作者姓名
李方启
所属单位
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
联系地址
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政治组
联系电话
13662608618
电子邮箱
sdaqlfq@163.com
邮政编码
262100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课时(每周 2 课时,共2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从知识目标来看,本单元是在上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跳出“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如果说第二单元是从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那么,本单元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一主题,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这一内容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说,属于辩证法的范围。因此,本单元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
从能力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自觉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全书的终结和归宿,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全面观点、矛盾观点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回答。
基本结构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即联系、发展的观点(第七课、第八课)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
(3)运用: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人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落脚点。
对应课标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提示与建议: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生活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什么是联系?
联系有哪些性质?
联系有那些表现形式?
专题划分
专题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2课时)
专题二: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课时)
专题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课通过观察由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和作用交织起来的物质世界的壮丽画面,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学习和工作。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说明本课课标要求的基本要点有三:一是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二是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是解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本课设计了两框,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把课标要求的第三方面的内容放到了第二框中。
本专题问题设计
什么是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怎样的?
联系的多样性是什么?
联系观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联系的现实事例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网络、家庭社会。
其 他
社会实践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联系的含义
问题:
1.什么是联系?日常生活中你知道那些联系?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 联系的含义中有哪些特殊的规定性?
学生自读联系的含义,初步理解联系的实质。
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
活动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问题:
1.联系的普遍性有哪些表现?
2.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3.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步骤:
1.借助网络资源,搜索联系普遍性的表现事例。
走进社会生活,体验联系普遍存在的性质;深刻体会联系的客观性的深层含义。
2.课堂讨论、探究。
3.写出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的深层哲理。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联系的含义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找出含义的规定性。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学生之间展示自己的深层理解,教师点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探究深入,有一定的哲理见解。
专题二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发展是和联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概念,讲联系必然讲发展。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个总体中的事物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在这一意义上,发展观点是联系观点的逻辑延伸。因此,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一起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二者都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课通过对物质世界发展本性的考察,让学生领悟发展的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说明本课课标要求的基本要点有三:一是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二是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三是了解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但是由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涉及联系、发展、对立统一、整体与局部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具有综合的性质,因此,我们把这一内容放到综合探究中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什么是发展?
发展的性质有哪些?
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发展事例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网络、家庭社会。
其 他
社会实践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学生朗读文本,交流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发展有哪些性质?
学生斟酌哲学语句。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活动三: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借助网络资源,社会生活中的发展事例,例证世界是普遍发展的。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发展的含义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探究深入。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评价要求: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课堂展示。
评价指标:
态度端正,方法合理。(1分) ????? 团队合作,交流融洽。(2分) ????? 获取信息,技术熟练。(1分) ???? 搜集资料,针对性强。(2分) ????? 筛选分析,整合到位。(2分) ????? 观点明确,表述严谨。(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