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主题单元标题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作者姓名李方启所属单位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联系地址山东省安丘市实验中学政治组联系电话13662608618电子邮箱sdaqlfq@163.com邮政编码262100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适用年级高二所需时间课时(每周 2 课时,共2课时)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从知识目标来看,本单元是在上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跳出“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如果说第二单元是从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那么,本单元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一主题,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这一内容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说,属于辩证法的范围。因此,本单元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 从能力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自觉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全书的终结和归宿,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全面观点、矛盾观点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回答。基本结构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即联系、发展的观点(第七课、第八课)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2)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3)运用: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人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落脚点。对应课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提示与建议: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生活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什么是联系? 联系有哪些性质? 联系有那些表现形式? 专题划分专题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2课时) 专题二: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课时)专题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所需课时2课时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课通过观察由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和作用交织起来的物质世界的壮丽画面,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学习和工作。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说明本课课标要求的基本要点有三:一是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二是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是解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本课设计了两框,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把课标要求的第三方面的内容放到了第二框中。本专题问题设计什么是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怎样的?联系的多样性是什么?联系观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光盘,课件。常规资源课本,有关联系的现实事例教学支撑环境教室、网络、家庭社会。其 他社会实践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活动一:联系的含义问题:1.什么是联系?日常生活中你知道那些联系?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 联系的含义中有哪些特殊的规定性? 学生自读联系的含义,初步理解联系的实质。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活动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问题:1.联系的普遍性有哪些表现? 2.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3.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步骤:1.借助网络资源,搜索联系普遍性的表现事例。走进社会生活,体验联系普遍存在的性质;深刻体会联系的客观性的深层含义。2.课堂讨论、探究。3.写出联系普遍性、客观性的深层哲理。教学评价(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可评价的学习要素:1.联系的含义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找出含义的规定性。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展示自己的深层理解,教师点评。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探究深入,有一定的哲理见解。专题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所需课时2课时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发展是和联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概念,讲联系必然讲发展。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个总体中的事物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变化和发展。在这一意义上,发展观点是联系观点的逻辑延伸。因此,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一起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二者都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课通过对物质世界发展本性的考察,让学生领悟发展的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说明本课课标要求的基本要点有三:一是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二是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三是了解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但是由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涉及联系、发展、对立统一、整体与局部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具有综合的性质,因此,我们把这一内容放到综合探究中学习。本专题问题设计什么是发展? 发展的性质有哪些? 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课件。常规资源课本,有关发展事例资料。教学支撑环境教室、网络、家庭社会。其 他社会实践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活动一: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学生朗读文本,交流自己的看法。活动二:发展有哪些性质?学生斟酌哲学语句。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活动三: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借助网络资源,社会生活中的发展事例,例证世界是普遍发展的。教学评价(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可评价的学习要素:1.发展的含义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探究深入。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评价要求: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课堂展示。评价指标:态度端正,方法合理。(1分)????? 团队合作,交流融洽。(2分)????? 获取信息,技术熟练。(1分)???? 搜集资料,针对性强。(2分)????? 筛选分析,整合到位。(2分)????? 观点明确,表述严谨。(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