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1.民事法律关系2.民事权利与义务3.民法基本原则关键能力:1.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在生活中养成学民法用民法的良好习惯。2.理解民法基本原则,在生活中自觉遵循民法基本原则。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每个公民认真学习民法知识,提高法治素养。科学精神: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意识:尊崇法律、敬畏法律,把法治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和指南,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公共参与: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民法的意义2.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3.民法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1.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2.民法的基本原则四、课前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民法与每个人的一生密切相关,一个人出生时就与父母形成了亲子关系,并享有姓名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在他未成年时,监护人保护其人身、财产权利,以使其顺利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成年之后,它具备了独立处理自己事务的能力,可以自主的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买卖商品,租赁房屋等,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财产关系。他要结婚生育,从而形成婚姻家庭关系。在他去世之后还会发生财产继承关系。2、新课讲授(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探究与分享材料1:民法是万法之母。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不断进步,但是民法体系仍有待完善。与单行法不同,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特点,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在这个意义上,制定、颁布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的重要标识,更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布局。材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思考:1.民法与我们有什么关系?2.民法调整的内容是什么?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基本编次结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提示:(1)民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许多条文中包含“权利”二字。民事权利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并贯穿人的一生。民法为我们的一生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教师: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的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总结:民法(1)作用: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2)特点: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3)意义: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探究与分享2材料1: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材料2: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是自愿设立的;由于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按民法规范确立的法律关系也就只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民事法律关系不仅符合国家的意志,更体现着当事人的意志,一般是由当事人依自己的意思自愿设立的。只要当事人依其意思实施的行为不违反法律规定,所设立的法律关系就受法律保护。思考:什么是民事法律关系?学生讨论回答提示:民事法律关系(1)含义: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2)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①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探究与分享3小林在放学回家路上捡到一只皮包,包里装有票据和现金。小林和父母商量后,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处理。当晚,电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是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小林心想,自己捡到的皮包可能就是这位失主的。当小林准备把皮包归还给失主时,他的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可他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思考:请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学生讨论交流提示:“拾金不昧”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规定的一项义务。根据法律规定,拾得人应当将遗失物归还失主。失主的寻物启事,明确以特定金额作为报酬,在法律上构成“悬赏广告”,具有法律约束力,恰得人归还遗失物时,可以要求失主履行其承诺,支付报酬。至于当事人是否接受报酬,则是其行使权利的问题,放弃报酬也是行使权利的一种方式。总结: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则探究与分享小明的父亲生前是一个集邮爱好者,去世时还留有几本邮票。小明对邮票从不感兴趣,在后来的几次搬家中他都觉得这些邮票不好处理。一日,小明的朋友刘某来吃饭,无意间发现了这几本邮票,刘某也是一个集邮爱好者,他随即表示愿意全部购买,最后以5000元的价格将邮票全部拿走,小明对这一价格也比较满意。事过不久,小明从父亲生前的一位朋友处得知,他父亲所留的邮票中,有5张相当珍贵,可能每张都值5000元;同时他的另一位同事告诉他,刘某正在寻找买主。小明立即找到刘某,要求退还刘某的5000元钱,取回邮票,但刘某坚决不同意。双方协商不成,小明诉至法院,要求撤销合同,返还邮票。思考:1.民法为什么规定了一系列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2.民法规定了哪些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3.法院会支持李某撤销合同的请求吗?学生讨论交流提示:1.社会是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各成员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2.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3.(参考)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在这一交易过程中,虽然当事人双方是平等自愿的,但是因为小明缺乏对邮票相关知识以及市场行情的了解,导致他对买卖标的物的价值有严重的误解,而刘某应该知道此邮票的价值,但仍以较低价格换取,显然违背了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因此,刘某与小明之间的买卖行为属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知识总结:民法基本原则1.必要性(1)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2)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2.调整范围: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3.具体内容(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3)公平原则:民事主体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4)诚信原则:民事主体秉持诚实,恪守承诺。(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3、结束新课民法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民法规定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原则。4、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权利与义务和民法基本原则,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学民法、用民法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六、板书设计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民事法律关系要素:主体、客体、内容民法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七、课后作业完成本框同步课时作业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学习目标必备知识:1.民事法律关系2.民事权利与义务3.民法基本原则关键能力:1.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在生活中养成学民法用民法的良好习惯。2.理解民法基本原则,在生活中自觉遵循民法基本原则。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每个公民认真学习民法知识,提高法治素养。2.科学精神: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3.法治意识:尊崇法律、敬畏法律,把法治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和指南,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4.公共参与: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基础梳理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1.民法(1)作用: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2)特点: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3)意义: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2.民事法律关系(1)含义: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2)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①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3.法治与德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民法基本原则1.必要性(1)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2)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2.调整范围: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3.具体内容(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3)公平原则:民事主体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4)诚信原则:民事主体秉持诚实,恪守承诺。(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易错提示1.民法规定的享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主体只有自然人和法人两种。答案:×解析: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2.民事主体就是享有并承担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自然人。答案:×解析: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本项中将民事主体仅仅限于自然人,这是错误的。3.在法治社会,人们只要遵守法律就行了,社会就能够和谐。答案:×解析: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4.权利人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可在任何时候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答案:×解析: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法院不再支持其要求保护权利的主张。深化探究1.自然人都要依法承担民事义务吗?2.前不久,小柯通过某网站在某卖家购买了一双价值2085元的雪地靴,收到后发现质量有瑕疵,便要求换货。卖家一口答应,但当小柯寄回商品后,左等右等不见新靴子,卖家甚至表示不愿意退回靴款。眼见钱货两空,小柯一气之下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介入调查后,小柯提供了当时保存的聊天记录。经过查证,发现双方之前达成的换货协约成立,要求卖家立即退款,并对卖家予以相应警告。小柯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简要分析本案中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随堂训练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条规定,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 )①可以向动物饲养人请求赔偿②可以向动物管理人请求赔偿③不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④有权向第三人追偿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2.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①A建筑公司要求B市政府付清某公共工程的尾款②市场监管局对刷单、炒信的某网店处以500元罚款③甲答应乙一起去超市购物后反悔,乙要求甲履行承诺④即将参加高考的小辉要求邻居小清不要在午休时间弹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关于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必须单独适用B.必须合并适用C.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D.单独适用和合并适用二者只能选其一4.王某和李某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次,王某因做生意资金不够,便向李某借了2万元,并说好一年后一定归还。可是,后来王某做生意亏本无力偿还债务,李某碍于情面也没有要求王某还钱。一晃五年过去了,若李某对此事提起诉讼的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他人追究法律责任,一定要出示证据B.法院不再支持李某要求保护权利的主张C.法院会为李某讨回借款D.王某在法院的要求下返还借款5.关于未成年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①订立的合同都无效②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③都可以对自己的作品享有著作权④不能独立接受赠与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参考答案深化探究1.答案:自然人根据其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并不是所有的自然人都要承担民事义务。解析:本题要求回答自然人是否都要依法承担民事义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解答本题,考生可依据教材所学回答即可,即自然人根据其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并不是所有的自然人都要承担民事义务。2.答案:主体:小柯和卖家;客体:一双价值2085元的雪地靴和2085元现金;内容:小柯享有的权利是从卖家换回一双价值2085元的无瑕疵的雪地靴或收到卖家退回的2085元现金,承担的义务是向卖家寄回收到的质量有瑕疵的雪地靴;卖家享有的权利是从小柯那里收回质量有瑕疵的雪地靴,承担的义务是向小柯提供一双价值2085元的无瑕疵的雪地靴或退回2085元现金。解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案中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属于分析类主观题,知识范围限定比较明确。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教材中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然后结合材料把三要素进行具体化,材料化。通读材料可以比较容易看出主体是小柯和卖家,客体是一双价值2085元的雪地靴和2085元现金。对于内容,要求考生必须细读材料,从材料中可以围绕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和依法承担的民事义务方面找到答案。买家小柯享有的权利是从卖家换回一双价值2085元的无瑕疵的雪地靴或收到卖家退回的2085元现金,承担的义务是向卖家寄回收到的质量有瑕疵的雪地靴;卖家享有的权利是从小柯那里收回质量有瑕疵的雪地靴,承担的义务是向小柯提供一双价值2085元的无瑕疵的雪地靴或退回2085元现金等。随堂训练1.答案:A解析: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条规定,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可见,被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①②说法正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条规定,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③说法错误。法律规定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而不是被侵权人有权向第三人追偿,④说法错误。故选A。2.答案:B解析: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基于民事法律事实并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A建筑公司要求B市政府付清某公共工程的尾款”和“即将参加高考的小辉要求邻居小清不要在午休时间弹琴”均属于民事法律关系,①④符合题意。“市场监管局对刷单、炒信的某网店处以500元罚款”中“市场监管局”和“网店”不是平等主体,②不符合题意。“甲答应乙一起去超市购物后反悔,乙要求甲履行承诺”不涉及行为主体的财产和人身关系,并且应由道德来调整,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3.答案:C解析: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但不能任选其一,ABD错误。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C正确。故选C。4.答案:B解析:材料不体现“向他人追究法律责任,一定要出示证据”,A不选。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法院不再支持其要求保护权利的主张,B正确。材料中的案例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三年,法院不再支持其要求保护权利的主张,CD不选。故选B。5.答案:A解析: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订立的合同没有法律效力,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合同有效,该选项说法错误,①符合题意。 未成年人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②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依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未成年人对自己的作品享有著作权,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未成年人可以独立接受赠与,④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共29张PPT)第一课 民事权利与义务1.1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学目标必备知识: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权利与义务、民法基本原则关键能力: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在生活中养成学民法用民法的良好习惯。理解民法基本原则,在生活中自觉遵循民法基本原则。政治认同: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每个公民认真学习民法知识,提高法治素养。科学精神: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意识:尊崇法律、敬畏法律,把法治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和指南,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公共参与: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民法的意义2.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3.民法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1.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2.民法的基本原则导入新课民法与每个人的一生密切相关,一个人出生时就与父母形成了亲子关系,并享有姓名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在他未成年时,监护人保护其人身、财产权利,以使其顺利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成年之后,它具备了独立处理自己事务的能力,可以自主的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买卖商品,租赁房屋等,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财产关系。他要结婚生育,从而形成婚姻家庭关系。在他去世之后还会发生财产继承关系。ONE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探究与分享一材料1:民法是万法之母。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不断进步,但是民法体系仍有待完善。与单行法不同,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特点,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在这个意义上,制定、颁布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的重要标识,更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相关链接思考:1.民法与我们有什么关系?2.民法调整的内容是什么?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基本编次结构是什么?答案与提示:(1)民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许多条文中包含“权利”二字。民事权利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并贯穿人的一生。民法为我们的一生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的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民法(1)作用: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2)特点: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民事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3)意义: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探究与分享二材料1:民法典第二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材料2: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是自愿设立的;由于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按民法规范确立的法律关系也就只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民事法律关系不仅符合国家的意志,更体现着当事人的意志,一般是由当事人依自己的意思自愿设立的。只要当事人依其意思实施的行为不违反法律规定,所设立的法律关系就受法律保护。什么是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1)含义: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2)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①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探究与分享三小林在放学回家路上捡到一只皮包,包里装有票据和现金。小林和父母商量后,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处理。当晚,电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是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小林心想,自己捡到的皮包可能就是这位失主的。当小林准备把皮包归还给失主时,他的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钱,可他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请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评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观点。提示:“拾金不昧”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规定的一项义务。根据法律规定,拾得人应当将遗失物归还失主。失主的寻物启事,明确以特定金额作为报酬,在法律上构成“悬赏广告”,具有法律约束力,恰得人归还遗失物时,可以要求失主履行其承诺,支付报酬。至于当事人是否接受报酬,则是其行使权利的问题,放弃报酬也是行使权利的一种方式。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利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TWO解析民法基本原则探究与分享一小明的父亲生前是一个集邮爱好者,去世时还留有几本邮票。小明对邮票从不感兴趣,在后来的几次搬家中他都觉得这些邮票不好处理。一日,小明的朋友刘某来吃饭,无意间发现了这几本邮票,刘某也是一个集邮爱好者,他随即表示愿意全部购买,最后以5000元的价格将邮票全部拿走,小明对这一价格也比较满意。事过不久,小明从父亲生前的一位朋友处得知,他父亲所留的邮票中,有5张相当珍贵,可能每张都值5000元;同时他的另一位同事告诉他,刘某正在寻找买主。小明立即找到刘某,要求退还刘某的5000元钱,取回邮票,但刘某坚决不同意。双方协商不成,小明诉至法院,要求撤销合同,返还邮票。思考:1.民法为什么规定了一系列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2.民法规定了哪些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3.法院会支持李某撤销合同的请求吗?答案与提示:1.社会是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各成员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2.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3.(参考)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在这一交易过程中,虽然当事人双方是平等自愿的,但是因为小明缺乏对邮票相关知识以及市场行情的了解,导致他对买卖标的物的价值有严重的误解,而刘某应该知道此邮票的价值,但仍以较低价格换取,显然违背了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基本原则1.必要性(1)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2)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2.调整范围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民法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3)公平原则:民事主体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4)诚信原则:民事主体秉持诚实,恪守承诺。(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条规定,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 )①可以向动物饲养人请求赔偿②可以向动物管理人请求赔偿③不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④有权向第三人追偿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随堂训练解析: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条规定,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可见,被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①②说法正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条规定,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③说法错误。法律规定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而不是被侵权人有权向第三人追偿,④说法错误。故选A。答案:A2.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①A建筑公司要求B市政府付清某公共工程的尾款②市场监管局对刷单、炒信的某网店处以500元罚款③甲答应乙一起去超市购物后反悔,乙要求甲履行承诺④即将参加高考的小辉要求邻居小清不要在午休时间弹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基于民事法律事实并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A建筑公司要求B市政府付清某公共工程的尾款”和“即将参加高考的小辉要求邻居小清不要在午休时间弹琴”均属于民事法律关系,①④符合题意。“市场监管局对刷单、炒信的某网店处以500元罚款”中“市场监管局”和“网店”不是平等主体,②不符合题意。“甲答应乙一起去超市购物后反悔,乙要求甲履行承诺”不涉及行为主体的财产和人身关系,并且应由道德来调整,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C3.王某和李某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次,王某因做生意资金不够,便向李某借了2万元,并说好一年后一定归还。可是,后来王某做生意亏本无力偿还债务,李某碍于情面也没有要求王某还钱。一晃五年过去了,若李某对此事提起诉讼的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他人追究法律责任,一定要出示证据B.法院不再支持李某要求保护权利的主张C.法院会为李某讨回借款D.王某在法院的要求下返还借款解析:材料不体现“向他人追究法律责任,一定要出示证据”,A不选。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法院不再支持其要求保护权利的主张,B正确。材料中的案例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三年,法院不再支持其要求保护权利的主张,CD不选。故选B。答案: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课件)(共29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