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教学案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教学案例

资源简介

《带上她的眼睛》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带上她的眼睛》是部编教材七(下)六单元的自读课文,根据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改写。作者将对文明与人性的思考寓于奇思妙想的科幻,娴熟的写作手法与简洁的语言表达展示出极强的可读性,在深重的慈悲中展现了作者思想的光辉。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
1.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科幻作品的科学性、故事性。
2.以科幻小说为教学载体,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何落实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学情分析:
本文作为科幻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作者很会讲故事,善于埋伏笔、制造悬念,因此,学生很容易顺着自己的好奇心,迅速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自读课理清思路,给课文加了小标题。
但越是这样的作品,学生越容易读过就放下。
然而,语文阅读的本质不等同于“生活阅读”,作品语文价值的体现,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因此,我提出了以下的教学设想:
1.组织学生表达交流感悟,从而挖掘作品更丰富的内涵,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思考;
2.阅读+参照式联读,深化对作品写法特点的理解;
3.阅读+习作表达,发展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4.阅读+口语交际,以口语交际深化阅读理解,又以阅读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学生摸拟播音员播报新闻:
生:2015年,北京时间8月23日下年1时,第73届“雨果奖”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会议中心正式揭晓。
生: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摘下了最佳长篇小说奖的桂冠,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 以新闻播报的方式完成作者简介。)

片段二:
师:故事中有人走向了未来,有人回归了本真,读者中有人感动于不渝的爱情,有人震惊于大胆的幻想,有人为细节打动,有人为悬念吸引,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ppt出示任务:点评一下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或“这是一个以( )见长的故事”。
师:这是一个以悬念见长的故事,故事开头,主任让我带一双眼睛去度假,开头就设下悬念,阅读兴趣顿生。
学生发言积极,很轻易地就能说出课文中的某一处悬念。思维能力好的同学能点评到以下程度:
生:这是一个以悬念见长的故事,“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她对这世界的丰富到不正常的情感,就给人一种悬念,为什么她看到一棵小草,一缕微风都激动不已,是因为她被困在压抑的地核中,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些普通的自然界的小生命了。
师:作家关于悬念是这样说的:
ppt显示:
李召(记者):《球状闪电》我觉得挺好,比较符合我的口味。有悬念,而且是一开始有悬念,读个几段又有悬念,基本就是这样。写的时候有没有刻意去经营,比如说到某个地方就要设置一个悬念,不然会读得没有味道了,因为人的阅读兴趣是有极限的。
刘慈欣:对,因为这是“类型文学”必须要做的,要讲故事,讲一个好的故事,要有故事性的考虑。
师:巧设悬念是成就一个好故事的要素之一。这个故事中还有很多细节,细细咀嚼,不觉疑窦丛生,读来让人欲罢不能。
由于范例的引导,学生的回答集中在写法上了。因此,我提示从主题方面点评,如这则故事让你看到了什么?是奉献、科学?还有爱情?
学生一听到爱情,有点小躁动:
生: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一对特别的旅伴,一副传感眼镜让他们相识,一起领略了草原美景,之后,她常常出现在“我”的记忆和睡梦中,为她的处境担忧、发疯,即使后来再也没见过面,但自认为离她不会再远,是一种心灵相通的爱。
生:这是一个关于奉献的故事,小姑娘在压抑的空间里,在永远不可能返回地面的绝望中,仍然愿为科学忍受孤独,奉献一生。
生:这是一个关于科学的故事,小旅店里有机器人照看;传感眼镜可以让身处外太空的思乡者分享地球幸运儿们度假的快乐;人类开启了地航之旅。
教师小结提升:(ppt显示,学生齐读)
(1)这是一个以刻画细节见长的故事:
3次写到:“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3次提到“封闭窄小的太空舱”“奇怪的隔热太空服”。
3次提到“我太怕(不再觉得)封闭了”。
3次描写她的气息。
她的语言描写:单字开头,“呀”“热”“听”“不”处处显激情;8个感叹号,处处是惊叹。
“我”两次提到“外太空”时她的沉默。
(2)这是一则充满诗意,引人深思的科幻故事。
充满诗意的景物呼唤人类精神的回归:广阔的草原、绿色的森林、山顶银色的雪冠,星星点点的小花、清凉的小溪、轻柔的微风、静谧的月色、细雨中的鸟鸣……当人类一味追求科技高速发展,将触角不断伸向太空、地心时,请别忘记地球,它给孤独的精神沙漠以绿洲、以清流。
师小结:奇思妙想带我们上天入地,一字一标引读者深省反思,自然造化让人类重回诗境。简单的情节中,现实、梦境、科技层层推进;科学与诗意和谐统一,精致!

片段三:
选择场景,自选搭档,改写课本剧(舞台提示和台词简单地标在书上即可)。
场景二:草原与高山交接处。
场景三:草丛中的小溪旁。
场景四:夜里,白色小屋。
场景五:月光下的草园。
场景六:第二天清晨,阴霾的天空下。
场景六:很久之后,航天中心门厅壁画前(内心独白)。
场景七:存放眼睛的小房间。
剧本改写示范:
(主任办公室,一副眼镜,大屏幕上一个姑娘)
“我”:(敲门声)主任,您找我?
主任:对,你这次度假有一个任务,带这双眼睛一起去吧。
“我”:(指指大屏幕)是这位女士吗?(转向大屏幕)你想去哪儿?
小姑娘:嗯……,想想,去哪里好呢?让我好好想想……
“我”:不就是一次旅行吗?好像要世界末日了似的,至于吗?呵呵!
小姑娘:(若有所思地)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吧——塔克拉玛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昔日的荒漠一定已成绿洲了呢,走,去看看!
学生第一次改写剧本,穿插了一点简单的剧本知识。
场景二:
(草原)
小姑娘:(自顾自地)这里真好!(深呼吸)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了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我”:(不屑地)切,说的好像自己是囚徒一样,你周围有广袤无垠的大太空,这草原算什么呀?大惊小怪!
小姑娘:(沉默10秒)(惊讶地)呀,花,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没有的!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
“我”:(懒洋洋地)好吧,女生真烦。(蹲下来看)
小姑娘:呀,真美!能闻闻它吗?
“我”:(伸手准备摘花)
小姑娘:不,别拔下它!
“我”:不就是几朵野花吗?(怀疑地)有那么好?我闻闻,(趴到地上闻)别说,还真有那么一缕淡淡的清香,嗯,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有点陶醉地)
场景三:
(草丛中的小溪旁)
“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
小姑娘:好清凉呀!唉……
“我”:怎么了?对了,你为什么穿隔热太空服啊?你那儿是不是特别热啊?
小姑娘:热,热得像……地狱。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
场景四、五:
(白色小屋)
小姑娘:喂,醒醒,月亮该升起来了,带我出去看月亮,好不好?
“我”:(睡眼朦胧地)好烦呀!(伸懒腰)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吗?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
小姑娘:(自顾自地哼起了歌)你听过这曲子吗?是德彪西的《月光》。出来一个多小时了,不好意思,打扰你休息了,晚安!
学生的表演自然、有个性,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我发现,表演和点评中学生通过抠细节,更真切地体会到了两个人情感的微妙变化、一些伏笔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师:原著中刘慈欣的对话描写比我们今天课本上改写过的文章精彩很多,建议同学们读读原著,将自己的剧本与原著比一比。

片段四:
ppt显示:播报一则新闻。
教师引入:2112年6月20日23时,“落日一号”地航飞船发射成功。
自1961年加加林太空飞行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落日一号”在吐鲁番盆地潜入地层,引起了世界瞩目,前方记者说:方圆几百里外都能感到飞船穿过地层时传到大地上的微微震动。
请你对“落日六号”做个特别报道。按自己所在小组为下列几个栏目供稿:
第一组:大事报道。
第二组:感动世界人物。
第三组:科技前沿。
ppt示范:
今晨6时40分,在“落日六号”飞船航行15小时40分钟时,出现警报。(导语,一句话概述)
从地层雷达的探测中得知,航行区的物质密度急剧增高,物质成分由硅酸盐类突然变为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飞船误入了地核区域。“落日六号”立刻紧急转向,企图冲出这个危险区域。由于液态铁镍的密度压力过大,飞船在转向时,发动机与主舱结合部断裂,飞船失去动力,向地心沉下去。误入地核,专家预测,获救希望几乎为零。(主体:一段话解说)
学生自选角度,3分钟写作。
我巡视一圈,发现很多同学是对事件的概括,于是及时喊停,引领学生观察示例,认识新闻结构导语。这次练习的窍门是加导语,主体语段尽量引用原文,稍作改动以适应报道即可。
后经课下整理,学生作品展示如下:
生:“落日六号”飞船失去动力已一年,航行组仍坚持工作。
截至目前,自飞船发出警报已过去一年,船上的中微子通信系统仍和地面控制中心保持着联系。一年中,“落日六号”航行组三名成员仍坚持工作,把从地核中得到的大量宝贵资料发送到地面。
生:“落日六号”航行组两名地航员相继去世。
由于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无任何空气和生命,周围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只有中微子才能穿过,“落日六号”仿佛是处于一个炼钢炉中!两名地航员无法忍受,相继结束生命。只剩年龄最小的某某一人坚守阵地。
生:“落日六号”飞船中微子通信设备能量耗尽,唯一的一名地航员将在地心深处度过余生。
8月20日早晨,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能量耗尽,地航员刚刚通过传感眼镜结束了最后一次与地面的联系。
由于飞船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这意味着某某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以下是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
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引用课文倒数第三段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