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 教案

资源简介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1.教材简析: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写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竹子的品格。本诗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子,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能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理解作者刚正不阿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借助课外资料,比如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其他诗作等,来帮助学生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课时目标】
1.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2. 借助课外资料认识郑燮,体会诗人不畏困难,刚毅正直的品格。
3.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刚正不阿的品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竹子,概括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竹子的外形特点。
2.初步了解竹子的内在精神。
二、创作背景,交流作者
1.了解创作背景,交流作者简介。
2. 板书课题和作者。
三、朗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齐读。
2.读出古诗的节奏。
3.教师范读,齐读。
四、理解内容, 体会“坚劲”
1. 诗中那个词最能体现竹子的品质?板书:坚劲。
2. 从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竹子的“坚劲”?
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咬”“破岩”“东西南北风””“千磨万击”等词谈体会,理解竹子坚劲的品格。
展开想象,竹子在生活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读诗。
3.总结评价,再读古诗。
4.谈学习收获,猜测是不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五、走近作者,感悟品质
1.结合课外资料体会郑燮的精神品质。
(
资料一:
郑板桥向上级汇报灾情,请求开仓放粮。可是省城官员一直敷衍搪塞。正在郑板桥心急万分时,他突然接到上司的请柬,请他在第二天上午准时赶到趵突泉,原来知府大人想借趵突泉饮宴之机,请郑板桥赋诗作画。郑板桥看到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想到灾民哀鸿遍野的惨状。他略一思索,提笔写道:“原原本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
)2.课外资料:
(
资料二:
为了赈灾,郑板桥对粮食采取了限价措施,一些富绅就想法刁难贫民,激起民愤,借机制造冲突,妄图迫使郑板桥撤销其令。郑板桥洞悉其意,往往在审案之时,法不阿贵,力保贫民利益。
)
(
资料三:
郑板桥做潍县知县时,为了帮助县民度过饥荒,放赈(zhèn)救灾,因得罪了地方豪绅而被诬告,朝廷以赈灾不当罪惩处郑板桥,他一气之下辞去官职,离开时写下《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具体内容是: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
(
资料四:
题画竹
清 郑燮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
3. 郑燮和诗中的竹子有什么相似之处?再读古诗。
六、课堂总结,诵读古诗
(
竹石
清 郑燮
坚劲
托物言志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