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单元 溶液知识清单考点1 溶液的形成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物质溶解的实质:被溶解物质的分子和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扩散,最终均一的分散到水分子中的过程)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性质均相同。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如温度)不改变,溶剂和溶质不会分离混合物: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物质组成。注意: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含有Cu2+) 为蓝色,FeSO4溶液(含有Fe2+) 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含有Fe3+)为黄色。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溶液必须是混合物。3.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常用水、汽油、酒精等液体。(一种溶液中的溶剂只有一种)4.溶液的质量计算 溶液的质量=被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4.溶质溶剂的判断(1)溶液成分 有水存在 无水存在固体和液体 气体和液体 液体和液体溶质 其他物质 固体 气体 量少的液体溶剂 水 液体 液体 量多的液体(2)溶液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若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为水。(3)发生化学反应的溶液:①氧化钙放入水中,CaO+H2O=Ca(OH)2,溶质不是氧化钙,而是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②锌放入稀硫酸中,Zn+H2SO4=ZnSO4+H2↑,原溶液溶质是硫酸,溶剂是水,反应后溶剂仍为水,溶质分情况。锌和稀硫酸恰好反应 锌过量(锌不溶于水) 稀硫酸过量溶质 硫酸锌 硫酸锌 硫酸锌和硫酸溶解性碘能溶于汽油,不能溶于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不能溶于汽油;乙醇与水可以任意比互溶。 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性是不同的,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内因:溶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是否搅拌。6.溶液的应用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能加快反应的速率。医疗上的多种注射液也是溶液。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重要意义。(如营养液无土栽培)考点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解时的热现象溶于水放热 溶于水吸热 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 硝酸铵NH4NO3 氯化钠NaCl注意:生石灰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不是溶解,而是发生了化学反应放热:CaO+H2O=Ca(OH)2考点3 乳化现象 乳浊液1.乳浊液:互不相溶的液体,以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如牛奶,油水混合物)乳化现象:油与水互不相溶,不能形成溶液,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滴, 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的现象。应用:生活中洗涤剂洗衣物、餐具等;农业上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小结:去污原理不同:洗涤剂去油污是乳化作用;酒精、汽油去油污是溶解。补充: 溶液 乳浊液 悬浊液分散质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 不溶性的小液滴 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特征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考点4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 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该溶质的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 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该溶质的溶液。溶剂量和温度会影响溶解的溶质的量,故限定一定量的溶剂和一定温度的条件才能比较是否饱和。 饱和是不能再继续溶解该种溶质,不影响溶剂溶解别的溶质,故饱和溶液要指明针对哪种溶质是饱和的。 当溶剂量、温度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该溶质溶解的量达到最大值。(1)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①观察法:观察底部有无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若有且不继续溶解,则是饱和溶液。若无,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或恰好饱和的溶液(注:恰好饱和和不饱和的溶液看起来都是澄清透明的,外观无法区别,实验法区别) ②实验法:取样,在该温度下,向溶液里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充分混合,观察溶质是否继续溶解。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是恰好饱和溶液,若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浓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是否饱和:比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是否达到最大限度。 浓稀程度:比较的是在一定量的溶液里溶质质量的相对大小(溶质的质量分数)。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考点5 结晶与除杂结晶 方法: 先把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再改变适当的条件让溶质以晶体形式析出。 注意: 析出晶体后的母液(又名苦卤) 一定是该晶体溶质的饱和溶液。 ①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通过改变温度降低溶解度析出晶体)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溶质 硝酸钾的结晶:②蒸发结晶:(通过减少溶剂量使晶体析出)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溶质 氯化钠的结晶:除杂 原则: 不增加新杂质 不减少原物质 易分离杂质 易复原原物质状态 ①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降温结晶法) 将样品配置成热的饱和溶液,然后冷却,大量的硝酸钾从溶液中结晶出来,而氯化钠仍留在溶液中,再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硝酸钾晶体。 ②若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硝酸钾→蒸发溶剂法(蒸发结晶) 将样品加热,蒸发水,析出大量晶体后趁热过滤。 ③洗涤法 净化晶体时可用该晶体的饱和溶液清洗晶体,从而达到将杂质溶解,不溶解晶体的目的。考点6 溶解度S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通常指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2)气体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①条件: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 ②标准:1体积水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体积理解: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表示在压强为101KPa和0℃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的氧气。(O2不易溶于水,CO2能溶于水,CO、H2难溶于水,CH4极难溶于水)(4)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气体和溶剂的性质;外因:①压强——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事实: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射出来)②温度——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事实:喝了汽水后会打嗝)固体的溶解度S:(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不指明溶剂,通常指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2)理解定义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只有指明温度,溶解度才有意义。②标准:100g溶剂,固体物质的溶解量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限度100g溶剂的量便于统一标准后比较。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只有达到最大溶解量时才是确定的值。④单位:为克,溶解度其实就是溶质的质量,是在特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下的溶质质量。(3)溶解度的意义:20℃时,氯化钠溶解度为36g。①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即达饱和)36gNaCl。②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形成饱和溶液。③在20℃时,完全溶解36g氯化钠,最少需要水100g。④在20℃时,136g氯化钠溶液中有100g水,36g氯化钠。拓展:在20℃时,任意质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m(氯化钠):m(水):m(氯化钠溶液)=36:100:136。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是表示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理性质。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溶解性是根据20℃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划分的。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列表法 从表格中查找硝酸钾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值(2)曲线法①查阅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②知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③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④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么制得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⑤确定分离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方法(3)溶解度曲线的认识*溶解度曲线上的溶解度数值对应的是在100g水中的溶质质量 1.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A点:表示20o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90g。 B点:表示70oC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60g。 2.曲线以上的区域——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且溶液中有溶质剩余 C点:表示20oC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剩余。 3.曲线以下的区域——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D点:表示20oC时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4.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E点:表示70oC时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相同,都为140g。 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度大小(指定温度范围,再比较) ①如70o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 ②如比较硝酸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 0oC < t < 70oC: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钠 70oC < t: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钠 溶解度变化趋势 绝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如Ca(OH)2 饱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对于硝酸钠溶液: D→A: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C→A:饱和溶液将多余的固体溶解进溶液变成恰好饱和溶液,加水; C→E:硝酸钠溶液从20oC升温到70oC,多余的固体溶解形成饱和溶液 8.确定结晶的优选方法 ①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大的物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如硝酸钾、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铵等 ②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不大的,蒸发结晶。如氯化钠 确定除杂方法 根据要提纯的物质的溶解度确定结晶方法提纯,同时杂质被除去。 如:KNO3(NaCl):降温结晶 ;NaCl(KNO3):蒸发结晶例1.如图所示,分析两种物质的溶解度①a、b物质溶解度曲线受温度的影响?a、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温度对a的影响更大。②N点的意义? 在t1oC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S1g。(注意溶解度有单位)③P点的意义? 在t3oC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S3g。④M点的意义? 在t2oC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为S2g。⑤a、b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0oC < t < t2oC时,b的溶解度大于a; t > t2oC时,a的溶解度大于b。⑥a物质采用什么方法结晶?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⑦b物质采用什么方法结晶? 蒸发结晶⑧a中混有b,采用什么方法提纯a?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⑨b中混有a,采用什么方法提纯b? 蒸发结晶⑩将t1℃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得到的是(“饱和”或“不饱和”)溶液?a不饱和,b不饱和考点7 溶液的浓度——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溶质质量分数意义:10%的NaCl溶液表示每100份质量的NaCl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10份。即每100g氯化钠溶液中含有10g氯化钠,90g水。3.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指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没溶解的不计算在内。*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注意:①从一瓶溶液中不论取出多少溶液,取出溶液及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与原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②一定温度时,向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该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③一定温度时,对某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④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来说,将其恰好饱和的溶液升高温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变成不饱和溶液。而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物质来说,将其恰好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变成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对饱和溶液,当溶剂的质量为100g,溶质的质量等于此温度下的溶解度。任意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是一定值。计算公式:5.溶液的稀释①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m(稀释后溶液)=m(稀释前溶液)+m(水)②加稀溶液:m(混合后溶质)=m(浓溶液溶质)+m(稀溶液溶质) m(溶液总质量)=m(浓溶液)+m(稀溶液)6.涉及化学反应的溶液浓度计算考点8 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固体药品加水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固体 + 水 )用氯化钠固体配置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用仪器实验步骤:例.找出下列配置一定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错误操作,并改正。溶液加水稀释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液体+水)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配置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误差分析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溶质溶解的量减少,溶剂的质量增多)①称量时“左码右物”并使用游码→m质↓。②将固体溶质转移到烧杯中时,散落到烧杯外面→m质↓。③固体溶质不纯、不干燥或已潮解→m质↓。④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m剂↑。⑤烧杯内有残留的水→m剂↑。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溶质溶解的量增多,溶剂的质量减少)①砝码生锈(比同规格原砝码重)→m质↑。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m剂↓。③量好的水向烧杯中倾倒时,有液体酒落烧杯外→m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