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专练】浙教版科学七年级寒假预习讲义7:运动和力(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寒假专练】浙教版科学七年级寒假预习讲义7:运动和力(含解析)

资源简介

运动和力
学习目标:
1.知道判断物体时运动还是静止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简单运用参照物
2.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和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对机械运动进行分类
3.知道速度可以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运用速度公式
4.运用实验加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5.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part1.知识回顾
part2.体系说明
part3.知识概要
part4.知识讲解
知识检测
1.物体的空间位置不断发生着改变的运动称为__机械运动__。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总是先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__参照物__。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2)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所做的描述可能也会不同。
3.分类: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的运动分为__直线运动__和__曲线运动__,按运动快慢是否改变可将直线运动分为__匀速直线运动__和__变速直线运动__。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__直线__路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__相等__,运动快慢保持不变。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__直线__路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__不相等__,运动快慢发生变化。
4.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可以用相同__时间__内通过的__路程__来比较。
(2)可以用通过相同的__路程__需要的__时间__来比较。
5.速度
(1)意义:描述物体__运动快慢__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__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__叫做速度。
(3)公式: v= ,变形公式 s=vt,t= 。
(4)单位:__米/秒__,单位符号为__m/s__,读作__米每秒__,常用单位__千米/时__,单位符号为__km/h__。 (5)单位换算:1米/秒=__3.6__千米/时。
6.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时的要求
(1)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2)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可以画示意图,明确运动过程以及物体的始末位置
典型例题-参照物
例1-1.(2019秋 黄梅县月考)“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段诗词蕴含着科学道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满眼风波多闪烁”是阳光照在水面上发生的折射现象
B.“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船
C.“仔细看山山不动”是相当于船来说的
D.“是船行”因为船相当于作者是运动的
【解答】解:A、“满眼风波多闪烁”是阳光照在水面上发生的反射现象,故A错误;
B、“看山恰似走来迎”意思是说“山”在运动,山和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可以选船为参照物,故B正确;
C、山与地面的位置没有变化,“仔细看山山不动”是相当于地面来说的,故C错误;
D、作者与船之间没有位置变化,船相当于作者是静止的,“是船行”指船在运动,可以选山为参照物,故D错误。 故选:B。
例1-2.下列诗句中描述划线部分在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正确的是(  )
A.轻舟已过万重山﹣﹣万重山 B.孤帆一片日边来﹣﹣日
C.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牛 D.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船上乘客
【解答】解:
A、研究对象是“轻舟”,选择“万重山”做参照物,轻舟是运动的,故A正确;
B、研究对象是孤帆,选择“日”作参照物,孤帆是运动的,故B正确;
C、研究对象是桥,选择“流水”作参照物,桥是运动的,故C错误;
D、研究对象是行舫,选择船上的乘客,相对于乘客,船的位置没有变化,则船是静止的,没有动,故D正确。
故选:C。
◆变式训练
1.如图所示的甲图是甲同学在不同时刻对公路上的卡车和轿车所拍摄的两幅照片,由此照片可判断出卡车和轿车的运动状态为:卡车   ,轿车   。(向右行驶/静止/向左行驶)乙同学在另一位置与甲同学同时对两车拍摄照片:卡车   ,轿车   。两次结论有所不同,是由于两次判断时所选的   。
【解答】解:(1)在甲图中,卡车和轿车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
左图中卡车在轿车的右侧,右图中卡车在轿车的左侧,以轿车为参照物,所以卡车向左行驶;
左图中轿车在卡车的左侧,右图中轿车在卡车的右侧,以卡车为参照物,所以轿车向右行驶;
(2)在乙图中,卡车在左图中距离障碍物较近,右图中距离障碍物较远,以障碍物为参照物,轿车向左行驶;
轿车与障碍物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选择障碍物为参照物,轿车是静止的;
(3)两次的结论不同,是因为两次判断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故答案为:向左行驶;向右行驶;向左行驶;静止;参照物不同。
2.《西游记》里,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这些镜头通常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同时在他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会感觉孙悟空在腾云驾雾。这里观众所选的参照物是(  )
A.演员 B.平台 C.急速飘动的白云 D.摄像机
【解答】解:
“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在他的背后有急速飘动的白云;放映时,观众以急速飘动的白云为参照物,孙悟空与白云之间的位置发生改变,所以观众认为孙悟空是运动的,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
故选:C。
3.甲、乙、丙三个同学在运动场上同向运动,当天刮着南风,风速为3米/秒。甲感觉无风,乙感觉是南风,丙感觉是北风。那么甲乙丙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的大小分别是:甲   ;乙   ;丙   。
【解答】解:因为甲、乙、丙三个同学在运动场上同向运动,并且刮着南风,风速为3米/秒;
甲感觉无风,说明甲向北运动,并且速度和风速相同;
乙感觉是南风,说明乙的速度比风速慢;
丙感觉是北风,说明丙速度比风速快;
故答案为:向北运动,速度和风速相等;向北运动,速度比风速慢;向北运动,速度比风速快。
4.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当时空气中的风向是   (向左、向右或无风)
(2)甲车的运动情形可能是   ;
(3)乙车的运动情形可能是   。
【解答】解:(1)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
(2)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①向右运动; ②静止;③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
典型例题-速度公式的应用
例2-1.汽车速度是36千米/小时,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每分钟通过0.6千米的路程,三者速度相比较(  )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解答】解:
汽车速度为36km/h,
运动员速度为10m/s=36km/h,
骑自行车速度为v===36km/h,
比较可知三者速度一样大。
故选:D。
例2-2.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计,一辆汽车以此速度从南京驶向上海,若上海距南京的距离为6.24×105m,则(  )
A.该汽车行驶的速度是130km/h
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40m/s
C.该汽车8.92h可以从南京到达上海
D.该汽车8.92×104s 可以从南京到达上海
【解答】解:(1)图中速度计的读数即为该汽车的行驶速度,为70km/h≈19.4m/s,故AB错误;
(2)上海距南京的距离为s=6.24×105m=624km,
∵v=,
∴该汽车从南京到达上海的时间:
t==≈8.92h=32091s,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变式训练
1.在龟、兔赛跑的情景中。关于比较她们俩运动快慢有如下几种说法:
(1)看台上的观众在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
(2)由于兔子自恃奔跑能力强,比赛途中睡了一觉,终点“裁判员”是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3)物理学中是采用观众的方法比较乌龟与兔子的运动快慢程度;
(4)物理学中是采用终点裁判员的方法比较乌龟与兔子运动快慢程度。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④
【解答】解:开始比赛后,看到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说明了在相同的时间内,兔子通过的路程要大于乌龟通过的路程,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路程得出的结论。
而裁判员判定乌龟获胜,是根据跑到终点时,乌龟用的时间较短;是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时间得出的结论。
在物理学中,一般根据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平均速度)来判断运动的快慢。
故选:A。
2.为了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小张、小王、小李从同一地点A沿同一道路同时出发,最终都到达地点B,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小王以5m/s的速度跑步匀速前进,小李以每分钟通过0.6km的速度骑自行车匀速前进,则(  )
A.小张先到达B地 B.小王先到达B地
C.小李先到达B地 D.三人同时到达B地
【解答】解:由题意知,v小张=30km/h,v小王=5m/s=18km/h,v小李=0.6km/min=36km/h,
由速度公式v=可知,时间:t=,由于他们的路程s相同而小李的速度最大,
则小李的运动时间最短,小李最先到达B地,故C正确;
故选:C。
典型例题- s-t、v-t图像的理解
例3-1.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到B地,甲先骑自行车到中点后改为跑步,而乙则是先跑步,到中点后改为骑自行车,最后两人同时到达B地。已知甲骑自行车比乙骑自行车的速度大,并且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均比跑步的速度大。若甲、乙两人离开A地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函数关系用图像表示,则下列四个图像中,甲、乙的图像只可能是( B )
A.甲是①,乙是② B.甲是①,乙是④ C.甲是③,乙是② D.甲是③,乙是④
例3-2.甲车从M点、乙车从N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当甲、乙相遇时,乙距M点12m,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M、N间的距离为s,则 ( D )
A.v甲<v乙,s=36m
B.v甲<v乙,s=12m
C.v甲>v乙,s=36m
D.v甲>v乙,s=18m
◆变式训练
1.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
A. 甲和丙
B. 甲和乙
C. 乙和丙
D. 甲、乙和丙
【答案】A【解析】由题图可知,甲的速度是4 m/s,乙的速度是6 m/s,丙的速度是4 m/s。
2.某司机开车接近一学校门口时,为了安全踩刹车减速5秒,再轻踩油门继续向前行驶,汽车速度跟时间的关系如图(速度单位为米/秒,时间单位为秒),则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在0到5秒之间,汽车的速度在不断减小
B.在第6秒这一刻,汽车是静止的
C.在 5到10秒这段时间汽车通过的路程是20米
D.在汽车踩刹车前这一刻汽车的速度是10米/秒
【答案】B 【启发】在v-t图像中,一条水平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运动,直线向下倾斜代表物体做减速运动,直线向上倾斜代表物体做加速运动。
知识检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 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的时候,总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 静止状态 。
(1)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当一切外力都消失时,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
(2)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当一切外力都消失时,物体保持不受力瞬间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一定律是在 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 上,通过 推理 概括出来的。
3.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的原因。
1.惯性:物体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 静止状态 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2.惯性是一切物体的 属性 ,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运动速度无关,与物体的 质量 有关。
3.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的关系
区别 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物体不受外力时所遵循的运动规律,是有条件的,即只有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才适用;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状态等一切外在因素无关,任何时候都存在。
联系 因为物体有惯性,所以在不受外力时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典型例题-牛顿第一定律
例4-1.(2019 铜仁市)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凭空想象出来的
B.物体只要运动,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不受力的物体,只能保持静止状态
D.如果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原有的速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推理而得出的,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经受了实践的检验的,故A错误;
B、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故B错误;
C、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C错误;
D、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原有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故选:D。
例4-2.下列科学家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巨大贡献的是(  )
A焦耳 B伽利略 C欧姆 D法拉第
【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焦耳、欧姆、法拉第与电及磁的知识有关,伽利略、笛卡尔的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奠定了基础。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变式训练
1.如图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该实验没有体现的科学知识是(  )
A.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B.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解答】解:A、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机械能与其它形式的能量也可以相互转化。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小车在水平表面上运动过程中,速度减小,最后停下来,是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实验火车站涉及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故A不符合题意;【来源:21cnj*y.co*m】
B、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实验过程中研究对象是小车,研究的是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没有涉及到力的作用相互性。故B符合题意;
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小车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下运动,在阻力的作用下停下来,都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D、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有关系。实验过程中向后使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表面滑动,目的是比较接触面粗糙程度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涉及到了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知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把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与此类似,人们为研究质量不同的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快慢,做过下面的理想实验:将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金、铅、木三个实心小球,分别放入三种密度不同的介质中(ρ介质1>ρ介质2>ρ介质3),在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释放,观察比较三个小球下落的情况,如图所示。由实验可知:
(1)在同种介质中,下落速度最快的是   球(选填“金”、“铅”或“木”);
(2)介质密度越小,三个小球下落时的速度   ;
(3)进一步推理可得,当三个小球在真空中下落时,  。
【解答】解;(1)由图可知,小球在下落过程中,金球运动的最快,速度最大;
(2)由图可知,三个小球在介质3中比在介质1中相同时间内下落的距离相差最小,由于ρ介质1>ρ介质2>ρ介质3,故介质密度越小,三个小球下落时的速度相差越小;
(3)介质的密度越小,速度相差越小,故进一步推理可得,当三个小球在真空中下落时,下落速度相等。
故答案为:(1)金;(2)相差越小;(3)下落速度相等。
典型例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判断
例5-1.(2019春 南山区期末)如图所示的四个作用力中,力的作用效果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A.运动员用力将铅球推动 B.人用力拉长拉力器
C.人的压力将跳板压弯 D.射箭运动员将弓拉弯
【解答】解:A、运动员用力将铅球推动,铅球的运动状态改变,故A符合题意;
B、人用力拉长拉力器,力改变了拉力器的形状,故B不符合题意;
C、人的压力将跳板压弯,力改变了跳板的形状,故C不符合题意;
D、运动员将弓拉弯,力改变了弓的形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5-2.质量为M的滑块甲和质量为m的滑块乙(M>m),先后从同一光滑斜面的相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然后沿同一光滑水平面继续运动。假设水平面足够长,那么两个滑块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距离将(  )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保持不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解:滑块M、m先后从同一光滑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则滑块M、m到达水平面上时的速度相等;然后沿同一光滑水平面继续运动,光滑平面不受摩擦力,则两滑块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速度相等,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将保持不变。【 故选:C。
例5-3.(2019春 蚌埠期中)一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若所受的一切外力都突然消失,该物体将(  )
A.继续做匀速圆周运动
B.立即静止
C.改做匀速直线运动
D.无法确定其运动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以前是运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以前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C。
◆变式训练
1.(2019春 凉州区期末)若不计空气的阻力,足球离开脚面后使球在空气中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A.前锋队员 B.足球 C.守门员 D.地球
【解答】解:
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足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受到重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故选:D。
2.下列各种情况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是(  )
A.抛出去的铅球在空中飞行 B.地球同步卫星随地球一起匀速运动
C.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 D.小孩从平直的滑梯上匀速滑下
【解答】解:A、抛出去的铅球在空中飞行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故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
B、地球同步卫星随地球一起匀速圆周运动,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运动状态改变,故B错误;
C、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故C错误;
D、小孩从平直的滑梯上匀速滑下,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不变,故D正确。故选:D。
典型例题-惯性
例6-1.(2019 十堰)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小汽车前排乘客需要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造成的伤害
C.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用力蹬地是为了增大惯性提高成绩
D.宇航员到太空后惯性减小
【解答】解:A、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故A错误;
B、小汽车前排乘客需要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紧急刹车时会向前冲,即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故B正确;
C、运动员起跑时用力蹬地只是让人能向上跳起,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不是应用了惯性;故C错误; D、宇航员到太空后质量不变,所以惯性大小不变。故D错误。故选:B。
◆变式训练
1.如图,拨动簧片,簧片弯曲变形,把砝码与支架之间的金属片弹出,砝码并没有随金属片飞出,而是落在了支架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改变了簧片的运动状态
B.金属片飞出,说明金属片没有惯性
C.金属片离开簧片能继续向前飞是受到惯性的作用
D.砝码能落到支架上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解答】解:A、如图所示,拨动簧片,力使簧片发生了形变,改变了簧片的形状;故A错误;
B、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金属片具有惯性;故B错误;
C、惯性是物体一种性质,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故C错误;
D、砝码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最后落到支架上;故D正确。故选:D。
2.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行驶的车突然刹车,乘客前倾,说明车有惯性
B.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它的惯性越来越小
C.跳绳时加大摇绳的速度,可以增加绳的惯性提高成绩
D.骑电动车戴头盔,可减小摔倒时惯性带来的伤害
【解答】解:A、车上的乘客开始随车一起向前运动,当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下肢由于摩擦力与车一起停止,乘客上体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乘客会向前倾。故A错误;
B、足球离开脚后在草地上越滚越慢,是因为足球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而不是惯性越来越小,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其大小不变。故B错误;
C、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所以跳绳时加大摇绳的速度,绳的惯性不变。故C错误;
D、骑电动车突然摔倒时,人由于惯性向前运动,戴头盔可减小头部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带来的伤害。故D正确。故选:D。
part5.课堂总结
本次课最重要的三个知识点:
21. 物体的空间位置不断发生着改变的运动称为___________。
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总是先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___________。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2)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所做的描述可能也会不同。
3. 分类: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的运动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运动快慢是否改变可将直线运动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___________路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___________,运动快慢保持不变。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___________路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___________,运动快慢发生变化。
4.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可以用相同___________内通过的___________来比较。
(2)可以用通过相同的___________需要的___________来比较。
5. 速度
(1)意义:描述物体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___________叫做速度。
(3)公式:___________,变形公式 ___________。
(4)单位:___________,单位符号为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常用单位___________,单位符号为___________。
(5)单位换算:1米/秒=___________千米/时。
6. 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时的要求
(1)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2)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可以画示意图,明确运动过程以及物体的始末位置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段诗词蕴含着科学道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满眼风波多闪烁”是阳光照在水面上发生的折射现象
B.“看山恰似走来迎”所选取的参照物是船
C.“仔细看山山不动”是相当于船来说的
D.“是船行”因为船相当于作者是运动的
下列诗句中描述划线部分在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正确的是(  )
A.轻舟已过万重山——万重山
B.孤帆一片日边来——日
C.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牛
D.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船上乘客
如图所示的甲图是甲同学在不同时刻对公路上的卡车和轿车所拍摄的两幅照片,由此照片可判断出卡车和轿车的运动状态为:卡车___________,轿车___________。(向右行驶/静止/向左行驶)乙同学在另一位置与甲同学同时对两车拍摄照片:卡车___________,轿车___________。两次结论有所不同,是由于两次判断时所选的___________。
《西游记》里,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这些镜头通常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同时在他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会感觉孙悟空在腾云驾雾。这里观众所选的参照物是(  )
A.演员 B.平台 C.急速飘动的白云 D.摄像机
甲、乙、丙三个同学在运动场上同向运动,当天刮着南风,风速为3米/秒。甲感觉无风,乙感觉是南风,丙感觉是北风。那么甲乙丙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的大小分别是: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
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当时空气中的风向是___________(向左、向右或无风)
(2)甲车的运动情形可能是___________;
(3)乙车的运动情形可能是___________。
汽车速度是36千米/小时,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每分钟通过0.6千米的路程,三者速度相比较(  )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计,一辆汽车以此速度从南京驶向上海,若上海距南京的距离为6.24×105 m,则(  )
A.该汽车行驶的速度是130km/h
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40m/s
C.该汽车8.92h可以从南京到达上海
D.该汽车8.92×104s 可以从南京到达上海
在龟、兔赛跑的情景中。关于比较她们俩运动快慢有如下几种说法:
(1)看台上的观众在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
(2)由于兔子自恃奔跑能力强,比赛途中睡了一觉,终点“裁判员”是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3)物理学中是采用观众的方法比较乌龟与兔子的运动快慢程度;
(4)物理学中是采用终点裁判员的方法比较乌龟与兔子运动快慢程度。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④
为了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小张、小王、小李从同一地点A沿同一道路同时出发,最终都到达地点B,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小王以5m/s的速度跑步匀速前进,小李以每分钟通过0.6km的速度骑自行车匀速前进,则(  )
A.小张先到达B地 B.小王先到达B地 C.小李先到达B地 D.三人同时到达B地
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到B地,甲先骑自行车到中点后改为跑步,而乙则是先跑步,到中点后改为骑自行车,最后两人同时到达B地。已知甲骑自行车比乙骑自行车的速度大,并且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均比跑步的速度大。若甲、乙两人离开A地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函数关系用图像表示,则下列四个图像中,甲、乙的图像只可能是( )
A.甲是①,乙是② B.甲是①,乙是④
C.甲是③,乙是② D.甲是③,乙是④
甲车从M点、乙车从N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当甲、乙相遇时,乙距M点12m,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M、N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36m
B.v甲<v乙,s=12m
C.v甲>v乙,s=36m
D.v甲>v乙,s=18m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
A.甲和丙 B.甲和乙
C.乙和丙 D.甲、乙和丙
某司机开车接近一学校门口时,为了安全踩刹车减速5秒,再轻踩油门继续向前行驶,汽车速度跟时间的关系如图(速度单位为米/秒,时间单位为秒),则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在0到5秒之间,汽车的速度在不断减小
B.在第6秒这一刻,汽车是静止的
C.在 5到10秒这段时间汽车通过的路程是20米
D.在汽车踩刹车前这一刻汽车的速度是10米/秒
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___________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1)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当一切外力都消失时,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
(2)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当一切外力都消失时,物体保持不受力瞬间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___________上,通过___________概括出来的。
3.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___________的原因。
(1)惯性:物体保持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2)惯性是一切物体的___________,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运动速度无关,与物体的___________有关。
(3)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的关系
区别 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物体不受外力时所遵循的运动规律,是有条件的,即只有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才适用;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状态等一切外在因素无关,任何时候都存在。
联系 因为物体有惯性,所以在不受外力时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凭空想象出来的
B.物体只要运动,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不受力的物体,只能保持静止状态
D.如果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原有的速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下列科学家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巨大贡献的是(  )
A焦耳 B伽利略 C欧姆 D法拉第
如图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该实验没有体现的科学知识是(  )
A.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B.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把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与此类似,人们为研究质量不同的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快慢,做过下面的理想实验:将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金、铅、木三个实心小球,分别放入三种密度不同的介质中(ρ介质1>ρ介质2>ρ介质3),在同一高度,由静止同时释放,观察比较三个小球下落的情况,如图所示。由实验可知:
(1)在同种介质中,下落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球(选填“金”、“铅”或“木”);
(2)介质密度越小,三个小球下落时的速度___________;
(3)进一步推理可得,当三个小球在真空中下落时,___________。
如图所示的四个作用力中,力的作用效果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A.运动员用力将铅球推动 B.人用力拉长拉力器
C.人的压力将跳板压弯 D.射箭运动员将弓拉弯
质量为M的滑块甲和质量为m的滑块乙(M>m),先后从同一光滑斜面的相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然后沿同一光滑水平面继续运动。假设水平面足够长,那么两个滑块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距离将(  )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保持不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一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若所受的一切外力都突然消失,该物体将(  )
A.继续做匀速圆周运动 B.立即静止
C.改做匀速直线运动 D.无法确定其运动的变化情况
若不计空气的阻力,足球离开脚面后使球在空气中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
A.前锋队员 B.足球 C.守门员 D.地球
下列各种情况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是(  )
A.抛出去的铅球在空中飞行 B.地球同步卫星随地球一起匀速运动
C.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 D.小孩从平直的滑梯上匀速滑下
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小汽车前排乘客需要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造成的伤害
C.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用力蹬地是为了增大惯性提高成绩
D.宇航员到太空后惯性减小
如图,拨动簧片,簧片弯曲变形,把砝码与支架之间的金属片弹出,砝码并没有随金属片飞出,而是落在了支架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改变了簧片的运动状态
B.金属片飞出,说明金属片没有惯性
C.金属片离开簧片能继续向前飞是受到惯性的作用
D.砝码能落到支架上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行驶的车突然刹车,乘客前倾,说明车有惯性
B.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它的惯性越来越小
C.跳绳时加大摇绳的速度,可以增加绳的惯性提高成绩
D.骑电动车戴头盔,可减小摔倒时惯性带来的伤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