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专练】浙教版科学八年级寒假预习讲义1-构成物质的奥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寒假专练】浙教版科学八年级寒假预习讲义1-构成物质的奥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学习目标(理解):1.模型符号;2.分子原子模型;3.原子结构与发展历程;4.离子。
Part.1 体系说明
Part.2 知识要点
Part.3 知识讲解
◆知识检测
1.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是一个建模的过程,这样的方法就是 方法。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 或计算机 , 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 。
2.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 ,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典型例题-模型符号
例1-1.下列关于模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
B.模型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图
C.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
D.模型只有抽象的,没有具体形象的
例1-2.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
A.固态、液态、气态 B.气态、固态、液态
C.液态、气态、固态 D.固态、气态、液态
◆变式训练
1.为了安全贮存、使用易燃物和易爆物,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这些物质的场所,都要有明显的警告标志,下列不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
A. B. C. D.
◆知识检测
1.部分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 构成。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 ,也可以是 。
3.物质通常是由 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 构成。
◆典型例题-分子原子模型
例2-1.以下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B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体积变大
C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D 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分子间有间隔
A.A B.B C.C D.D
例2-2.夏天路面会拱起开裂,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受热膨胀引起的.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微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B.微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C.微粒的质量发生了改变 D.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例2-3.瓶中CO气体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表示C原子,“”表示O原子)(  )A.B.C.D.
◆变式训练
1.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氧气、二氧化碳是三种不同种类的物质,所以它们的分子中没有相同的原子
B.水、氧气、二氧化碳是三种不同种类的物质,因为组成分子的原子数目不同
C.水、氧气、二氧化碳是三种不同种类的物质,所以组成它们的分子种类不同
D.在水、氧气、二氧化碳三种不同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所以可视为同类物质。
◆◆知识检测
1.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 重新组合成 。
2.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原子是 的最小微粒。
◆典型例题-分子原子辨析
例3-1.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1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分子构成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C.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也可以结合成分子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还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
例3-2.“超临界水”(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
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小空心圆”表示氢原子,
“ ”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中,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 )
A. B. C. D.
例3-3.读图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请你认真观察、分析对比下面图片。
(1)水分解是 变化,水汽化是 变化。
(2)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分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4. “冰七”(iceⅦ)一般是在深海中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成排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裹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个水分子可以形成“冰七”
B.“冰七”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
D.“冰七”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变式训练
1.如图表示氢气和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B.每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构成的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和分子数均不会发生变化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子的构成不同 B.密度不同 C.生成它们的反应条件不同 D.用途不同
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微粒
B.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保持的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知识检测
1.原子结构模型的主要发展史:
(1)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 而原子是电中性的。他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镶嵌其中,也称作西瓜模型。
(2)1911年,物理学家 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 里,带负电的 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称作行星模型或核式结构模型。
(3)1913 年,丹麦科学家 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称作分层模型。
◆典型例题-原子的发展历程
例4-1.(2019春 瓯海区期中)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例4-2.如图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请结合现象分析原子内部结构。
(1)绝大多数a粒子通过,说明   ;
(2)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说明   ;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a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
(4)上述现象说明:原子的体积主要取决于   。
◆变式训练
1.如图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其中①为道尔顿原子模型,④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②为卢瑟福建立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B.③为汤姆生建立的“西瓜模型”,他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C.⑤为玻尔建立的“分层模型”,他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上述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顺序为①③②⑤④
2.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知识检测
1.原子的结构:由带正电荷的 和带负电荷的核外 构成。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 ,电性 ,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很小,但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原子核的结构: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 ,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 构成的。
◆典型例题-原子结构
例5-1.已知某一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确定它的( )
  A.相对原子质量   B.质子数   C.中子数与质子数的和   D.中子数
例5-2.氢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下面的推论正确的是( )
A.氢的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中子 B.氢原子中必然有一个电子
C.氢原子必然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D.氢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电子
◆变式训练
1.原子是由一个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荷的 和带 电荷的 构成的。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整个原子呈 性,这是因为 。
2.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有:_________;
(3)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4)带正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带负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6)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是:_______________;
(7)在同一原子里数目一定相等的是:________________;
(8)在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其中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元素种类的粒子是②
B.原子中②与③的数目一定相同
C.该图为氮原子结构模型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②和③上
◆知识检测
1.与分子、原子一样, 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称为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称为阳离子。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氯化钠、硫酸铜等。
◆典型例题-离子
例6-1.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粒子有6个质子
B.该粒子有2个电子层
C.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D.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
例6-2.下列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B.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C.钠原子的质量比钠离子大的多 D.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
◆变式训练
1.下列微粒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的是(  )
A.钠离子 B.氯离子 C.氧离子 D.氮原子
2.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C.原子能构成分子,但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铁、镁等金属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物质
3.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n+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
A.m=n B.m=n+x C.m=n﹣x D.m=x﹣n
4.已知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m与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在数值上相等。若R2+核外有x个电子,则其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
A. m-x+2 B. m+x-2 C. m-x-2 D. m+x+2
Part.4 课堂总结
本次课最重要的三个知识点:学习目标(理解):1.模型符号;2.分子原子模型;3.原子结构与发展历程;4.离子。
Part.1 体系说明
Part.2 知识要点
Part.3 知识讲解
◆知识检测
1.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是一个建模的过程,这样的方法就是 模型 方法。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 表 或计算机 图像 , 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 示意 。
2.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 事物 ,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典型例题-模型符号
例1-1.下列关于模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
B.模型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图
C.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
D.模型只有抽象的,没有具体形象的
【解答】解:建构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到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而有的模型则是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故D错误。
故选:D。
例1-2.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
A.固态、液态、气态 B.气态、固态、液态
C.液态、气态、固态 D.固态、气态、液态
【解答】解:甲、学生排列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学生之间作用力很大,空间小而紧密,不易被压缩,故对应的是固态;
乙、学生排列的间距很大,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学生之间作用力极小,几乎没有,容易被压缩,对应的是气态;
丙、学生排列保持一定的体积,但是没有一定的形状,略显不规则,学生之间作用力大,不易被压缩,故对应的是液态;故选:D。
◆变式训练
1.为了安全贮存、使用易燃物和易爆物,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这些物质的场所,都要有明显的警告标志,下列不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此图标为禁止明火标志,属于消防安全标志,故A正确;
B.此图标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属于消防安全标志,故B正确;
C.此图是禁止向左拐,属于交通安全标志,故C错误;
D.此图标是表示该药品是自燃性的药品,属于消防安全标志,故D正确。
故选:C。
◆知识检测
1.部分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 原子 构成。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 同种原子 ,也可以是 不同种原子。
3.物质通常是由 分子 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 原子 构成。
◆典型例题-分子原子模型
例2-1.以下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分子不断运动
B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水分子体积变大
C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D 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分子间有间隔
A.A B.B C.C D.D
【解答】解: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稻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稻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B。
例2-2.夏天路面会拱起开裂,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受热膨胀引起的.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微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B.微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C.微粒的质量发生了改变 D.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解答】解:由物质的微粒性可知: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在受热膨胀时,微粒间的间隔变大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所以,微粒的大小、质量及性质没有改变。由此可知:
A.微粒的性质没有改变,故A错误;B.微粒的大小没有改变,故B错误;
C.微粒的质量没有改变,故C错误;D.微粒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D正确。故选:D。
例2-3.(2019 上海)瓶中CO气体分子的微观示意图为(“”表示C原子,“”表示O原子)(  )A.B.C.D.
【解答】解: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每个一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观察四个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训练
1.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分子之间的间隔决定物质的状态,当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但分子组成不变,故符合此条件的只有C。故选: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水、氧气、二氧化碳是三种不同种类的物质,所以它们的分子中没有相同的原子
B.水、氧气、二氧化碳是三种不同种类的物质,因为组成分子的原子数目不同
C.水、氧气、二氧化碳是三种不同种类的物质,所以组成它们的分子种类不同
D.在水、氧气、二氧化碳三种不同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所以可视为同类物质。
【解答】解:物质种类不同,组成这些物质的分子结构必不同。物质种类一般由分子决定。水、氧气、二氧化碳这三种物质分别是由水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C。
◆知识检测
1.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 原子 重新组合成 新分子 。
2.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原子是 化学变化中 的最小微粒。
◆典型例题-分子原子辨析
例3-1.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C )
A.1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分子构成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C.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也可以结合成分子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还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
例3-2. “超临界水”(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因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而被科学家追捧,它是指
当温度和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水的液态和气态完全交融在一起的状态,用“小空心圆”表示氢原子,
“ ”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中,能表示“超临界水”分子的是( C )
A. B. C. D.
例3-3.读图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请你认真观察、分析对比下面图片。
(1)水分解是 变化,水汽化是 变化。
(2)从微观角度分析,上述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3)由此分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 。
【解答】(1)水分解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水汽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
(3)由此分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故答为:(1)化学,物理;(2)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例3-4.(2019 蚌埠一模)“冰七”(iceⅦ)一般是在深海中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成排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像是一个立方体的牢笼裹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个水分子可以形成“冰七”
B.“冰七”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
D.“冰七”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
【解答】解:A.“冰七”(iceⅦ)一般是在深海中强压力作用下才可以形
成的固态水,水分子会整齐排列成排或排成一列非常整齐有规则的冰晶,所以单个水分子不可能形成“冰七”,故错误;
B.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冰7中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故错误;
C.冰7需要在含有大量水源和极高的压强下形成,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水,所以海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冰七”,故正确;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冰7和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化学性质相同,故错误。
故选:C。
◆变式训练
1.如图表示氢气和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B.每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构成的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和分子数均不会发生变化
【解答】解:由图是可知,在化学变化中氢分子和氧分子变化成了水分子,分子发生了变化.故A说法不正确;
由氢分子的构成可知,每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故B说法正确;
由水分子的构成可知,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故C说法不正确;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和种类均不会发生,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分子的数目不一定发生改变.故D说法不正确。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
A.分子的构成不同 B.密度不同 C.生成它们的反应条件不同 D.用途不同
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分子是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微粒
B.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保持的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解答】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物质的物理性质是通过大量分子的聚集体体现出来的。物质的构成是较为复杂的,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该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就由构成它的分子保持。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该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就由构成它的原子直接保持。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该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就由构成它的离子保持。
◆知识检测
1.原子结构模型的主要发展史:
(1)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 汤姆生 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电子 , 而原子是电中性的。他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镶嵌其中,也称作西瓜模型。
(2)1911年,物理学家 卢瑟福 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 原子核 里,带负电的 电子 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称作行星模型或核式结构模型。
(3)1913 年,丹麦科学家 波尔 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称作分层模型。
◆典型例题-原子的发展历程
例4-1.(2019春 瓯海区期中)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解答】解: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故选:C。
例4-2.如图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请结合现象分析原子内部结构。
(1)绝大多数a粒子通过,说明   ;
(2)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说明   ;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a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
(4)上述现象说明:原子的体积主要取决于   。
【解答】(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没有碰到质量大的物质,即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故填: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由于同性相斥,α粒子带正电,原子核也带正电荷;故填: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3)由α粒子散射实验可推断,原子是由具有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与C模型最相符;故填:C;(4)上述现象说明:原子的体积主要取决于核外电子的运动区域;故填:核外电子的运动区域。
◆变式训练
1.(2019 西湖区校级模拟)如图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其中①为道尔顿原子模型,④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②为卢瑟福建立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B.③为汤姆生建立的“西瓜模型”,他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C.⑤为玻尔建立的“分层模型”,他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上述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顺序为①③②⑤④
2.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个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解答】(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非“嵌着葡萄干的面包”或“可
再分的实心球体”;
(2)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建立模型的过程;
(3)从现象可知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时没有受到阻碍,说明了原子里面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只有极少数与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发生了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大的偏转;
故答案为:(1)错误;(2)A;(3)α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知识检测
1.原子的结构:由带正电荷的 原子核 和带负电荷的核外 电子 构成。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 相等 ,电性 相反 ,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很小,但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原子核的结构: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 核电荷数 ,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 夸克 构成的。
◆典型例题-原子结构
例5-1.已知某一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确定它的( B )
  A.相对原子质量   B.质子数   C.中子数与质子数的和   D.中子数
例5-2.氢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下面的推论正确的是( B )
A.氢的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中子 B.氢原子中必然有一个电子
C.氢原子必然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D.氢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电子
【解答】解: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普通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变式训练
1.原子是由一个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荷的 和带 电荷的 构成的。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整个原子呈 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正;原子核;负;电子;电中;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
2.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有:_________;
(3)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__________ __;(4)带正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
(5)带负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6)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是:__________;
(7)在同一原子里数目一定相等的是:________________;
(8)在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
【解答】(1)分子、原子;(2)分子、 原子;(3)分子、原子、中子;(4)质子、原子核;(5)电子;(6)原子核;(7)质子和电子;(8)分子。
3.(2019 温州模拟)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其中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元素种类的粒子是②
B.原子中②与③的数目一定相同
C.该图为氮原子结构模型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②和③上
【解答】解: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③,故A错误;
B.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原子中②与③的数目不一定相同,故B错误;
C.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6,属于碳元素,故C错;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集中在②和③上,故D正确。
故选:D。
◆知识检测
1.与分子、原子一样, 离子 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称为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称为阳离子。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氯化钠、硫酸铜等。
◆典型例题-离子
例6-1.(2019 增城区模拟)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粒子有6个质子
B.该粒子有2个电子层
C.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D.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
【解答】解:A.该粒子的质子数是16,A错误;
B.该粒子有3个电子层,B错误;
C.该粒子是硫原子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C正确;
D.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故选:C。
例6-2.下列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B.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C.钠原子的质量比钠离子大的多 D.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
◆变式训练
1.下列微粒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的是(  )
A.钠离子 B.氯离子 C.氧离子 D.氮原子
【解答】解:A.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了一个电子,所以质子数大于电子数,故A错;
B.氯离子是氯原子得到了一个电子,所以质子数小于电子数,故B错;
C.氧离子是氧原子得到了2个电子,所以质子数小于电子数,故C错;
D.氮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D正确。
故选:D。
2.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C.原子能构成分子,但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铁、镁等金属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物质
【解答】解:A.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是质子、中子和电子,但有的原子没有中子,如氢原子,错误;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正确;
C.有的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有的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错误;
D.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物质,错误。
故选:B。
3.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n+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
A.m=n B.m=n+x C.m=n﹣x D.m=x﹣n
【解答】解:A.Rn+离子是表示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所以m不一定等于n,故A错误;
B.Rn+离子是表示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所以m═n+x,故B正确;
C.Rn+离子是表示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所以m═n+x,而不是m═n﹣x,故C错误;
D.Rn+离子是表示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所以m═n+x,而不是m═x﹣n,故D错误。
故选:B。
4.已知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m与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在数值上相等。若R2+核外有x个电子,则其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C )
A. m-x+2 B. m+x-2 C. m-x-2 D. m+x+2
Part.4 课堂总结
本次课最重要的三个知识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