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首届高中数学复习教学有效性研讨会材料——高考试题—优质的教学资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首届高中数学复习教学有效性研讨会材料——高考试题—优质的教学资源

资源简介

高考试题—优质的教学资源
高考试题是命题组(一般由10多位高中名师和大学老师、命题专家组成)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过高考检验的优秀的数学教学题材.
2008年重庆理科数学试卷第21题是一道漂亮的试题,笔者曾经把它与“问题探究教学法”进行结合,设计了一堂“高考试题分析课”,现在把它整理出来供同行参考.
课前准备:提前一天把08年重庆高考数学试卷(理)22题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想一想、做一做。
题:设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满足,,.
(Ⅰ)若,求,并猜想的值(不需证明);
(Ⅱ)记,若对n≥2恒成立,求的值及数列的通项公式.
一.新课导入——“对数化”的概念
问题1:同学们还能准确回答“指数式子”和“对数式子”概念吗?他们是什么关系?除了一般的应用外谁还能说说有什么特别的应用?
指导性答案:我们知道指数式与对数式是可以互化的,它们对的三个数来说是同一关系的.
是对数中一个重要的公式,它具有能把“积”的形式转变为“和”的形式这样的功能,因此,解题时除了一般计算应用外,还要重视它是数学“转变”的重要工具。
问题2:大家想一想,在数列中经常有这样一个“转变”,你能说出来吗?
指导性答案:在数列这一章中,我们也学习过一个重要的结论:若正数等比数列,令,则数列就是等差数列。因为,“等差数列”总感觉到要比“等比数列”来得简单一点,所以,化“等比数列”为“等差数列”是我们常用的思想,是简化运算的一个好办法.
问题3:结合大家已经做过重庆理科第22题,猜一猜,我们这一节课的主题应该是什么?
指导性答案:引入课题,我们把上述的方法称为对“积(幂)的形式”进行“对数化”处理方法,即:对于个正数,要计算的积结果,有的时候很麻烦也很难,此时,我们就可以考虑把它两边取对数,变成了,这样就把一个积的计算转化为和的运算,可能会使运算更简单一点.
二.切题
问题4:第一问“若,求,并猜想的值(不需证明)么?”意味着我们平常在数列等问题所做的什么方法?
指导性答案:“归纳、猜想、证明”的方法。这一小题应该是基础的、送分的题。
多媒体展示或板书演示:(Ⅰ) 递推式子可化为,因此,,;注意到前四项的指数规律,故猜想此时数列的通项为;
从而有.
问题5:大家应该明白,第(Ⅱ)问与第(I)问是分离的,千万不要把第(I)问的结论拿到第(Ⅱ)问用;这样,对于递推条件“”,只给了一个条件“”,这个数列还是不能确定的,最好还应该知道的大小,你们看这个的大小应该从哪里去求得?
指导性答案:应该从条件“记,若对n≥2恒成立”去求得。而且,题意也明确要求的大小,一旦求得,从理论上来说就可以求得,那么,自然可以求得了。
问题6:大家对解决第(Ⅱ)小题都是有困难吗?你再看看、再体味体味条件“记,若对n≥2恒成立”中关键字是什么?最困难的是什么?
指导性答案:关键字是“对n≥2恒成立”中“恒成立”,即永远成立,这个可要理解到位。
最困难是由于,是关于,的积的形式,这样,很难把与条件“对n≥2恒成立”联系起来。
问题7: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办?
指导性答案:这里就步入我们这一节课的主题了。考虑到把进行对数化处理,令,记表示的前项的和,则,条件“对n≥2恒成立”转化为“对n≥2恒成立”; 条件“”也转化为“,”.
问题8:我们为什么取以2为底的对数?现在的条件也明朗了吗?后面怎么办?
指导性答案:由于不等式“”中右边的幂是以2为底。
此时,如果把即看成已知的一个数,那么条件就很明朗了。
多媒体展示或板书演示:递推式化为,为二阶线性递推,特征方程为,特征根为,从而容易得到两个递推式,即和;这两个递推式反应了数列和分别以,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可以得到两个结果及;联合两式得,则求和得和式,又恒成立,化简得对一切对n≥2恒成立.
问题9:后面就是如何突破这个“恒成立”的条件了,也是涉及到不等式等综合知识了,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
指导性答案:的系数是“”,根据处理“恒成立”类型习惯思路,是要两边同除于系数“”,然后求右边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多媒体展示或板书演示:观察的系数,可以发现:当时,;当时,。
从而,取时,得恒成立,因为,所以右式小于等于(时取等号),从而得出。
取时,, ,由于右式是大于,且当时,极限为,从而得出.
纵上所述,,,
问题10:总算解决完整了!你有什么体会?
指导性答案:作为压轴题,总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知识,也不是一般的同学能达到的,需要坚实的数学基础和高强的数学能力。对“积(幂)的形式”进行“对数化”处理方法在平时虽有应用,却不深刻,想不到高考中还是大有用武之地。
三.总结与巩固
问题11:请大家举一个例子:解题时含有对“积(幂)的形式”进行“对数化”处理方法。
指导性答案:在递推条件下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中有一种方法就是“对数变换法”。
例:已知数列各项都是正数,且满足:,()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解:由,()得,,把看成项,则数列就是“”型数列,所以有,因此,有,即.
评注:对于递推公式形如(其中且)或(其中且)的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通常可以考虑将其两边取对数式,得到或,则数列符合“”型数列形式,从而求解.
问题12:为了巩固今天学习的效果,老师提供了下面一道高考试题,请大家在课外用今天所学习的方法来解决第1、2两个问题.
(2012年浙江理第22题14分)已知,函数.
(Ⅰ)证明:当时,
(i)函数的最大值为;
(ii);
(Ⅱ)若对x∈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
答案:.结束本课程.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高三各轮的教学复习中,经常性地对高考试题从各个角度深入研究,能使考生熟悉和掌握近年高考试题的命题风格、命题热点、命题形式,有利于考生适应高考情景,提高高考复习的针对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