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让高考试题在问题探究中尽放光芒摘要:本文以2010年浙江高考理22题为材料,整理出7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给予一个建议性的意见,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法,设计为一节高考试题分析课的教案.关键字:试题,问题,探究,意见,建议.高考试题是命题组(一般由10多位高中名师和大学老师、命题专家组成)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过了高考检验的、优秀的数学教学题材.根据笔者的经验,在高三各轮的教学复习中,经常性地对高考试题从各个角度深入研究,能使考生熟悉和掌握近年高考试题的命题风格、命题热点、命题形式,有利于考生适应高考情景,提高高考知识复习的针对性.2010年浙江理科数学试卷第21题(本题14分)是一道漂亮的试题,笔者把它与“问题探究教学法”进行结合,首先在自己的课堂里上了一节试题分析实验课,根据课的过程与课后的反思,现在设计为一堂“高考试题分析课”,供参考.一 试题及课前准备题:已知是给定的实常数.设函数,,是的一个极大值点.(I)求的取值范围;(II)设,,是的三个极值点,问是否存在实数,可找到,使得,,,的某种排列,,,(其中{,,,}={1,2,3,4})依次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所有的及相应的;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课前准备:在课前早一天或两天把该试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探索、钻研(要求学生不能查阅有关答案),并在适当时间后上交批改,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归类,以便设计提出下面的问题.有条件的要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没有条件的把要求多媒体展示部分的印刷出来给学生,人手一份. 二 问题的设计与解决思路的探究 问题1:做题的第一关是审题.同学们能谈谈你在拿到这个试题入手做时的感觉是什么?参考答案: 主要的感觉有(1)拿到手的时候,一读试题,与以前的高考压轴题不一样,题意叙述简短,意思清清楚楚.(2)试题不同于一般的高考压轴题,一般的高考压轴题是入手容易,走出难;而这里让人迎面碰到的就是一个辣手的问题:如何破解条件“是的一个极大值点”?(3)一般的压轴试题的第1小题是比较简单、直接的问题,这里的好象也一样,可是着手做时发现求函数的导数却是一个难题. 问题2:同学们是如何求函数的导数呢?参考答案:据参加高考的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回忆:今年浙江高考数学试题选择、填空部分总体难度比较高,这个试题是最后一道题,这样剩下可解答的时间就不多,本以为很容易拿下这个导数关节点,在花了比较多时间后才得出一个导数结论,也不知道这个导数结论正确不正确.其实,不同的考生,在求函数的导数时方法是不同的,是最能体现一个考生数学功底的,由于求导数路程比较长、运算量大,当方法选择不当时,导出的结论容易是错误的.最简单的办法:令,先对求导,这里求导最好要用积函数的求导方法,即.后对求导数,这样,容易提取因式,化简得这样一个明朗的结论.求导误区:把展开为,求的导数得,这样对求导就会变成这样的结果,这个结论即繁又不能及时发现,十分不理想,会使后面解题不顺畅或解题受阻.由此,同学们应该有所感触,那就是高考的压轴试题解答一定会有点不平常,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和高强的数学能力.问题3:同学们是如何利用条件“是的一个极大值点”来确定题中第1问中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部分同学就会以为条件“是的一个极大值点”等价于“”,把代入式子进去,自然会得到,这个参数跑到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其实,能解答到这里的大多同学都明白条件“是的一个极大值点”等价于“,且在的附近当时有、当时有”.由,自然会发现;令,而当时有、当时有,又由是一元二次、连续的函数,这样只要就能保证结论“在的附近当时有、当时有”;由得出. 问题4:参加高考的考生反应第2小题的条件表达实在抽象,难以理解或突破,同学们看看能怎样的突破?参考答案:当然这里的解答必须建立在第1小题通畅解答的基础上,否则也真的难以想象怎么样才会顺利解决.这里表达中的三个极值点,即,,是的三个极值点,应该是基础的、稳定的;如果这三个点都象“浮萍”一样,那加上,要使得,,,的某种排列依次成等差数列的排列就有种,后要对这24种逐一考虑显然是不现实的,高考肯定不是这样考的.既然想到上一点,就要认真观察三个极值点,,的大小顺序关系.三个极值点,,就是三个根,进一步可以发现,一个根就是,另两个根就是的两个根.这个试题最大的特点就是题意条件简单、明了,同学们还要明白一点,一般来说,压轴试题的前面小题是为后面题服务的;那么就要联系第1小题的解答过程“”或“”条件下,可得是在另两个根之间.由大小根的关系,不妨记,,,有.问题5:有了上面的分析,你能全部解答问题了吗?参考答案:若,使得,,,的某种排列,,,(其中{,,,}={1,2,3,4})依次成等差数列,与,,的顺序关系自然剩下下面的三个关系了.(i)当或时,这样就有,即,此时,,或;(ii)当时,这样就有,即,代入化简得,解得,;(iii)当时,这样就有,即,代入化简得,解得,.问题6:其实“,解得”这一步说得轻巧,做起来很坎坷的!你们有这样的体会吗?参考答案:这里是一个无理方程的解题过程,对无理方程,高考要求应该是很低的,但这里不是这样的,还是很高的要求的!对于,可以把看成一个整体,也可以把看承一个整体.如设,则方程就是,两边平方得.现在面临着对的取舍问题,是一个难点.如何对的值进行取舍呢?只能从式子去看了,由得,这样就是取,得,即.问题7:你们做了这样的一个高考试题有什么心得呢? 参考答案:我们知道,高考试题作为选拔性的考试,整份卷试题的85﹪问题的解决方法应该是“两纲”所要求的主要思想与方法,一定要走“阳光大道”,不选“阴间小道”.试题背景设计力求公平,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大家都熟悉的情景中考查能力,问题设计力求入口宽,方法多样,使学生在公平背景下展示真实的水平.如这里,让更一般的学生一看就会知道是使用求导数方法来处理第(I)小题.而对于压轴试题就不这样的.压轴题并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一个大题之中,一般是放在整份试卷最后的一道,或最后的第二道;压轴试题一般分成两道或三道小题,前面的应该还是基础的,一般的学生都应该得分的,而后面的小题才是高难度.压轴题所考查的知识选择一般是在重点数学知识里选择,这样就需要一个综合题作为基础来支撑它.高考试题作为选拔性的考试,最后压轴题的目的是让数学能力冒尖的学生在这里能有充分的发挥,以便拉开数学冒尖学生与一般学生的分数,提的问题或解决的方法应该是冒尖学生能力承受范围内,问题解决所用的思路或方法应该是这样冒尖学生能想到的.如这里,求导数的方法就与平时不一样,要走独特的、技巧的路子. 作为压轴题,问题设计力求入口宽,方法多样,使数学冒尖学生在公平背景下展示真实的水平,因此,压轴题命题时各个方面要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一般的(绝大部分的)处理方法是用两根的韦达定理来解决,但这里就要求“韦达定理”与“求根公式”灵活运用,要根据情况适当取舍,单一只考虑“韦达定理”,就会使解题走入“死胡同”.作为压轴题,与常规性的解答题应该不一样,总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就是在解题的具体环节的方法上体现,要有很大的灵活性,思维的跳跃性也要大.如这里,不但要会使用“求根公式”,还会能及时判断这两个根是有确定的大小关系的,有了这样的判断,后面的工作就大大简化了.作为压轴题,由于它的责任要求,解题过程必然是漫长的、曲节的;特别是当解决过程中数学知识难度、技巧等降低时,必然要延长解决问题过程;我们这个试题就是有这样的特点.该试题是2010年浙江卷理科最后一题,编得很巧妙,既联系了平时训练的基础知识,又有很大的逻辑推理空间,浅入深出,下笔容易完成难,不象以前的或别的省份的压轴题,难得离谱、脱离教学实际和一点不给考生留下解决问题的线索,是具有较好试题功效的压轴试题.作业:利用今天所学的高考试题的分析方法来分析09年浙江理科22题的多种解法,写一篇小论文.结束本课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