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物理第一轮复习机械运动1.1测量基础回顾知识回顾知识点一:时间测量1.测量工具:停表2.单位:秒(s);小时(h);分(min);天(d)3.单位换算:1天=24小时;1时(h)=60分(min)=3600秒(s)=3600 000毫秒(ms)4.机械停表的读数:(1)总的原则:大圈上的数字表示s,转一周是30s;小圈上的数字表示min,转一周是15min。(2)先读小圈的数字,表示多少分;再读大圈的数字,表示多少秒。若小圈读数不足0.5min时,直接读大圈上指针所指的黑色数字;若超过0.5min时,直接读大圈上所指的红色数字。如图,小圈读数为3min,且指针已经超过3.5min, 说明大圈的指针已经转过一周, 此时读大圈上红色的数字,就是38.4s。 所以该停表的读数为3min38.4s。知识点二:长度测量1.测量工具:刻度尺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此外,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1km=1 000m= 103m, 1dm= 10-1m, 1cm=0.01m= 10-2m,1mm=0.001m= 10-3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10-9m3.单位换算步骤:进行单位换算的正确步骤是:数值不变,乘目标单位与原单位之间的进率,将原单位改写为目标单位,具体如下图所示:12.34 cm = 12.34 m = 0.1234 m特殊测量:累积法、曲直转换、平移法(1)累积法测量微小长度时,如细金属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由于被测长度太小(可能比刻度尺的分度值还小),直接测量会导致较大的误差,因此常用“累积”的方法。(a)细铜丝的直径:将一段细铜丝在一根粗细均匀的铅笔上密绕n匝,用刻度尺测出这段铅笔的长度L,则此铜丝的直径D为。如图,n=22,L= 5.00cm, D==0.23cm(b)一张纸的厚度:将n张厚度相同的纸张紧紧叠在一起,用刻度尺量出折叠纸的厚度L,则每张纸的厚度为。(2)曲直转换(a)化曲为直:测量弯曲物体的长度时,如圆的周长、地图上河流或铁路的长等,可用纸条、软线等软材料附着在被测的弯曲物体上,正确记下始末位置,再将软材料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便是弯曲物体的长度。用一条弹性不大的棉线重叠在白线上在棉线A、B两端点的位置上做出相应的标记将棉线放直,用刻度尺量出两标记的长度,即为曲线AB的长(b)化直为曲:测量较长的长度时,为了简化,可以先测出滚轮的周长,再乘以滚轮沿跑道滚过的圈数,即为跑道的长度,这样便利用多个轮周长替代了跑道的长度,间接测出了跑道的长度。例如,汽车、摩托车的里程表。用已知周长的轮子,沿曲线滚过,记下轮子滚过的圈数(3)平移法测量物体内部长度时,如人的身高、球的直径和锥体的高等,设法将内部的长度平移至外部进行测量。(a)测硬币的直径:取一副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用两只三角板的直角边央紧硬币,通常将左端三角板边沿对准刻度尺的刻线,两点之间的距离为硬币的直径。(b)测人的高度: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刻度尺与水平地面垂直,并紧靠人体。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人体头部,另一直角边贴在刻度尺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即为人的高度。知识点三:测量中的误差与错误1.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很多因素都会造成测量误差,在初中阶段我们只需要了解以下原因即可:(1)人为因素(2)量具因素(3)环境因素2.误差的分类从来源看,误差可以分成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类。(1)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不精确,或实验方法粗略,或实验原理不完善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做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的偏大或偏小,不会出现这几次偏大另几次偏小的情况。要减小系统误差,必须校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在原理上更为完善的实验。(2)偶然误差是由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测量仪器、被测物理量的影响而产生的。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偏小的概率相同。因此,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得的数值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比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3.数据处理鉴于初中学习的局限性,一般情况下很少考如何减小系统误差,而经常考的是如何减小偶然误差。根据偶然误差的特点,多次测量可以减小。在最终处理数据时,错误数据要先剔除,然后求平均值,最终结果要求与测量值的准确程度相同。【例题】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 25.1mm、 27.2mm、 25.2mm, 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答案]】25.2 mm。【解析】观察五次测量记录不难发现,测量所用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因而毫米位及以前数值均能从刻度尺直接读数,且读数相同,故27.2mm是错误的,再将剩余四个值求平均值,所得结果数字位数很有可能与测量值数字位数不同,如此题计算出的平均值为25.15mm,在初中阶段要求计算出的平均数值和测量值准确程度相同,故本题测量结果应记作:25.2mm。典型例题例1:时间的测量1.如图所示的机械停表的示数是( )A.8.4s B.38.4s C.3 min 38.4s D.3 min8.4s例2:长度和时间估测1.以下对常见物体尺度的估测中正确的是( )A.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6.9mB.中学生的高度约为1.6cmC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 3dmD.自行车车轮直径约为0.7m【拓展】1元硬币的直径约为2cm (常考);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 (常考),成年人一步行进距离约为70cm。2.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A.身高约为160dmB.100m短跑成绩约为6sC.步行速度约为1m/sD.脉搏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s例3:长度单位换算及换算1.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是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 2.5μm=2.5μm 10-6m B.2.5μm=2.5 10-5dmC.2.5μm=2.510-6cm D.2.5μm=2.5 10-9m2.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3.01m=3010mm=301dmB 5.1km=5.1km1000m=5100mC.30min=3060h=0.5hD.30μm=310-2mm=3104dm刻度尺使用(选尺问题)如图所示是测量长度的一些工具,关于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制做课桌的过程中,下料时用螺旋测微器测长度,这样做更精确些B.毫米刻度尺比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精确度要高些C.我们在测量时应根据对测量结果的要求来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D.分度值为厘米的刻度尺要比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精确度高例5:刻度尺使用(常规测量)下图是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方法正确的是( )下图甲、乙两把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为:__________mm,__________cm。分别测得物体的长度为甲物体:__________mm,乙物体:__________cm。例6:刻度尺使用(变化测量)用皮卷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稍用力拉伸尺子进行测量,测得结果将( )比实际长度偏小 B.比实际长度偏大跟实际长度一样长 D.无法判断例7:刻度尺使用(特殊测量)1.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 不正确的是(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C.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兵乓球的直径D.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例8:刻度尺使用(误差和错误)1.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B.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灭误差C.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灭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2.某同学做了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后,接着先后用分度值为1mm和1cm的刻度尺量课桌的高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次测量的误差一样大B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测量误差较小C.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没有误差D.两次测量都有误差,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测量应读取到mm位例9:刻度尺使用(数据处理)1.甲、乙、丙三位同学测一张长1.2m的办公桌,甲、乙均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丙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甲、乙、丙三人测出的数据分别为1.203m、 12.0dm、120.1cm,其中正确的是( )A.三者都对 B.甲对 C.乙对 D.丙对2.小冰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张A4纸的长度,六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29.7cm、29.70cm、29.69cm、29.72cm、29.71cm、 28.71cm, 则该A4纸的长度测量结果应记为( )A.29.7cm B.29.70cm C.29.71cm D.29.705c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