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讲义 )——2022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讲义 )——2022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讲义识点
知识点讲解
考法一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宏观现象 通常在形状和状态方面发生改变 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实例 (1)外形变化:破碎(粉碎、破裂)、榨汁、弯曲、折断、雕塑、打磨等 (2)状态变化:熔(融)化、液化、凝固、挥发、沸腾、铸造等 (1)燃烧类:烟火、火药或燃气爆炸,火力发电,酒精等物质燃烧 (2)变质:发霉、发酵、发酸、变味、酿酒或醋、腐烂变质
联系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注意: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需根据“质变”,不能只看“表象”,如伴随有产生气泡、沉淀、变色、爆炸等现象的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考法二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确定方法 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 利用化学变化来观察和测定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活泼性、酸性、碱性、腐蚀性、毒性等
本质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判断依据)
考法三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一般常用“能”、 “会”、 “可以”、“容易”、“具有”等字词,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这就是铁的化学性质之一。 描述物质的变化时一般表示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多用“ 变成了” “生成了”等词。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区别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是性质的具体体现。
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具体体现
考法四 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
例如: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水与过氧化氢的分子构成不同,导致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氮气、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来作保护气;C、H2、CO,CH4具有可燃性,可用来作燃料;C、CO,H2具有还原性,可用来治炼金属;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来净化水和空气;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电极;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作钻头等。
考法五 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定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特点 “多变一” A+B+…→C “一变多” C→A+B+… “单换单” A+BC→B+AC “双交换,价不变” AB+CD→AD+CB
举例 C+O2CO2 HCl+NaOH=NaCl+H2O
2、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
(1)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类型 相同点 不同点 举例
剧烈反应 均与氧气反应;反应过程中均有热量放出 反应快,现象明显 碳、硫、磷、铁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
缓慢氧化 反应很慢,不易被察觉 食物变质、铁生锈、呼吸作用等
(2)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注意: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一化学反应中的两个过程,两者必然同时发生。
3、从能量角度划分
(1)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从始至终需要加热或高温的反应都属于吸热反应。
如:CO2+C2CO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如:物质的燃烧、金属与酸的反应、生石灰与水的反应等都属于放热反应。
典例剖析
【例1】(2021年江苏南京,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花生霉变 B.铜丝折弯 C.纸张燃烧 D.铁的生锈
【例2】(2021年河北,9)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 B.酒精挥发 C.摩擦生热 D.湿衣晾干
【例3】(2021年海南,2)2021年5月29日,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成功发射。下列操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火箭转运 B.总装调试 C.燃料注入 D.点火发射
【例4】(2021年湖北武汉,1)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木已成舟 C.风吹草动 D.钻木取火
【例5】(2021年陕西,2)下列图示实验中能明显观察到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B.
C. D.
【例6】(2021年北京,12)下列H2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难溶于水 B.无色气体 C.能燃烧 D.熔点低
【例7】(202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1)下列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银白色 B.导热性 C.延展性 D.易锈蚀
【例8】(2021年江苏连云港,5)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空气中各组分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氧气无色无味可用于医疗急救吸氧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制造硝酸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可用于制干冰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航标灯
【例9】(2021年江苏苏州,9)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石墨质软,可用作电池电极 B.氮气难溶于水,可用作保护气
C.醋酸有挥发性,可用于除水垢 D.固体氢氧化钠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例10】(2021年重庆(B卷),6)已知CO+CuOCu+CO2,该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A.CO B.CuO C.Cu D.CO2
【例11】(2021年天津,13)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约800°C可得到锌。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① ,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CO2
B.反应①是分解反应,反应②是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
D.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例12】(2021年江苏南京,16)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2021年4月7日,由湖南科技大学牵头,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牛Ⅱ号”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中,钻机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了世界纪录。为我国海底“可燃冰”的勘探提供了装备技术支撑。
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一体积可燃冰可储载100~200倍体积的甲烷(CH4)气体,具有热值高等优点。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将会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目前,可燃冰的开发尚处于试验性开采阶段。
甲烷由_______两种元素组成(填元素名称),甲烷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除甲烷外,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还有____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例13】[2021年浙江杭州,13(1)]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下列反应中放出热量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A.碳与氧气的反应      B.乙醇与氧气的反应
C.氧化钙与水的反应     D.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例14】(2021年湖南长沙,16)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体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气中游离态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必须经过变化,并与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铵盐等),才能被植物利用。如图是自然界氮循环的示意图。请回答:
(1)工业上常用空气冷冻分离法来获得氮气(即由液态空气分馏来获得氮气),这种方法制氮气的原理是利用了氮气与氧气哪一物理性质的差异?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备少量氮气的方法很多。例如,可由亚硝酸铵来制取氮气,其反应如下:NH4NO2N2↑+2H2O,该反应是属于___________反应。(选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
例题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花生霉变,有霉菌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铜丝折弯,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纸张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铁的生锈,有氧化铁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A
解析:A、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酒精挥发,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摩擦生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湿衣晾干,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3.答案:D
解析:A、火箭转运,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总装调试,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燃料注入,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点火发射,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4.答案:D
解析:A、滴水成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木已成舟,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风吹草动,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钻木取火,发生了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C
解析:A、磁铁能吸引铁,不能吸引锌,可将铁粉和锌粉分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干冰升华,只是状态的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可观察到生成黑色物质,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C
解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
A、难溶于水是物质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无色气体是物质的颜色,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能燃烧是物质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D、熔点低是物质的熔点,属于物理性质, 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D
解析: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易锈蚀等;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例如色态味、熔沸点、密度、溶解性、
挥发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易锈蚀是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8.答案:D
解析:A、 氧气用于医院急救病人,是因为氧气能够供给呼吸,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用作保护气,该选项说法错误;
C、 把雪状固态二氧化碳压实,即得干冰,该选项说法错误;
D、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航标灯,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答案:D
解析:A、石墨可以用作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故A不符合题意;
B、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故B不符合题意;
C、除水垢是利用酸和水垢的成分碳酸钙可以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可以吸水,因此可以作干燥剂,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在该反应中,一氧化碳得到氧,属于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氧化铜失去氧,属于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故选B.
11.答案:AB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C、Zn、O的个数分别是1、2、2,生成物中含C、Zn、O的个数分别是0、2、0,故生成物中还应含1个C、2个O,故X的化学式为:CO2,符合题意;
B、反应①符合“一变多”的特点,是分解反应,反应②符合“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符合题意;
C、这两个反应都有气体生成,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不符合题意;
D、碳酸锌中锌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碳元素显+4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碳单质中碳元素化合价为0,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12.答案:碳、氢 无色无味的气体(或密度比空气小或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
解析:由甲烷化学式CH4可知,甲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例如色态味、熔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由题干可知,甲烷的物理性质有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除甲烷外,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还有二氧化碳气体。
13.答案:ABC
解析:A、碳与氧气的反应放出热量,B、乙醇与氧气的反应放出热量,C、氧化钙与水的反应放出热量,D、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吸收热量,故选ABC。
14.答案:(1)沸点不同 (2)分解
解析:(1)工业制取氮气的原理: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进行混合物的分离,所以制氮气的原理是利用了氮气与氧气沸点不同;
(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