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1 古诗词三首
一、古诗词理解
四时田园杂兴①(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②飞。
【注释】①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ɡ。②蛱蝶:蝴蝶的一种。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①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②。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疏疏:稀疏。②阴:树荫。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è。②村居:词题。③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④翁媪:老翁和老妇。⑤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二、会认字
杂兴(zá) 篱落(lí) 徐公(xú)
疏疏(shū) 锄豆(chú) 剥莲蓬(bō)
三、会写字
杂兴(zá) 稀少(xī) 篱落(lí)
蜻蜓(qīnɡ tínɡ) 蝴蝶(dié) 住宿(sù)
徐公(xú) 稀疏(shū) 茅檐(máo yán)
翁媪(wēnɡ) 无赖(lài) 剥莲蓬(bō)
四、同音字
【lí】篱落 离开 梨子
【shū】稀疏 蔬菜 梳头
五、形近字
六、重点句品析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黄、白、肥、稀”这四个形容词组合在一起,让人不由想到万物蓬勃生长的画面。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两句诗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景。“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突显出儿童追逐黄蝶时的急切心情。
3.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喜”字表明了词人对小儿子的喜爱,“卧”字写出了小儿子姿态,将其天真、活泼、顽皮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七、疑难探究
读“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这两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静衬动,渲染出乡村的寂静。让人眼前浮现出一幅农忙时节的乡村风景图:白日变长,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渐渐变短,农人都干活去了,四处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八、课文回顾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江南农村的美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宿新市徐公店》写的是杨万里借宿客店时见到的景色,描绘了一幅明丽、活泼的乡村春景图,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闲适的心境。
《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乡村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展现了悠闲的农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 乡下人家
一、会认字
构成(ɡòu) 鸡冠花(ɡuān)  朴素(pǔ sù)
率领(shuài) 倘若(tǎnɡ) 附近(fù)
捣衣(dǎo) 绘成(huì) 和谐(xié)
二、会写字
构成(ɡòu) 装饰(shì) 蹲着(dūn)
凤仙(fènɡ) 顺序(xù) 照例(lì)
率领(shuài) 觅食(mì) 耸着(sǒnɡ)
踏步(tà) 倘若(tǎnɡ) 绘成(huì)
和谐(xié) 寄住(jì) 催眠曲(mián)
三、同音字
【huì】绘画 机会
【ɡòu】构图 购买
四、形近字
五、近义词
率领——带领 朴素——朴实
和谐——协调 倘若——如果
六、反义词
朴素——华丽 独特——普通
七、重点词语理解
率领:带领(团队或集体)。
和谐:配合得适当。
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天高地阔:像蓝天那么高,像大地那么阔。形容空间非常广大。
八、词语搭配
攀上棚架 爬上屋檐 挂在房前 鲜嫩的笋
别有风趣的装饰
九、重点句品析
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探出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刚刚破土而出的动态画面,好像在好奇地打量这美丽的春天,体现了生机盎然的农村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2.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描写了夏季傍晚乡下人家在门前吃饭的情景,“天高海阔”指乡下人家用餐的空间宽广,人们心情轻松愉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概述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抒发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生活的喜爱之情和向往之情。
十、疑难探究
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试着给课文配上几幅画,并给每幅画取名。
课文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季节顺序交叉描写,描绘了以下六幅画面:瓜藤攀架图、花开四季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门前晚餐图、秋虫夜吟图。
十一、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写乡下人家屋前的瓜架、鲜花,以及屋后的青竹和鲜笋。
第二部分(3、4):写乡下人家房前屋后自由觅食的鸡鸭。
第三部分(5、6):写乡下人家夏天傍晚和秋天夜里的美好景象。
第四部分(7):中心句,写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都有独特、迷人的风景。
十二、课文回顾
《乡下人家》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季节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3 天 窗
一、会认字
慰藉(wèi jiè) 卜落卜落(bǔ)
二、会写字
慰藉(wèi jiè) 卜落卜落(bǔ) 锐利(ruì)
河滩(tān) 帐子(zhànɡ) 闪闪烁烁(shuò)
蝙蝠(biān fú) 霸气(bà) 猫头鹰(yīnɡ)
三、多音字

四、同音字
【wèi】慰藉 蔚蓝 无所谓
【yīnɡ】猫头鹰 夜莺 鹦鹉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慰藉——安慰 锐利——犀利
奇幻——玄幻 猛厉——猛烈
七、反义词
复杂——简单 猛厉——温和
八、重点词语理解
慰藉:安慰。
扫荡:泛指彻底清除。
锐利:(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
九、词语搭配
一粒星 一朵云 小小的天窗
唯一的慰藉 猛厉地扫荡
十、重点句品析
1.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用“扫荡”来形容孩子们想象的画面,形象地写出风雨的可怖与狂暴,给人以力量和震撼的感觉。天窗就像放大镜,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所以说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大十倍百倍。
2.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关键句“唯一的慰藉”第二次出现,是全文的线索。下雨天和睡觉前,孩子们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时,天窗让孩子们看到了窗外的世界,这让他们产生了许多瑰丽的遐想,天窗成为他们心灵飞翔的窗户。
3.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拥有想象力的孩子们,心灵是自由的。孩子们由雨脚“卜落卜落跳”,闪电“一瞥”,联想到屋外风雨雷电威力大十倍百倍;由“一粒星”“一朵云”联想到无数的星和奇幻的云;由“一条黑影”联想到蝙蝠、夜莺、猫头鹰等动物。
十一、疑难探究
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天窗开在乡下人房屋屋顶,是一个装了一块玻璃的小方洞。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碰上大风大雨或者寒冷的冬天,木板窗关起来后,屋子里黑得似地洞,环境沉闷,因此乡下房子都会开一个天窗。
十二、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写乡下房子开天窗的位置、形状和原因。
第二部分(4~7):写孩子们下雨被叫回家和夜晚被喊去休息时,由天窗想象外面世界的精彩,获得心灵的安慰。
第三部分(8):写作者由天窗生发出对孩子想象力的思考和赞美。
十三、课文回顾
《天窗》选取乡下孩子童年生活的两个场景,写了孩子们想在雨天和夜晚玩,却不得不待在家里时,从小小的天窗中获得的乐趣和慰藉,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向往,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三月桃花水
一、会认字
绮丽(qǐ) 应和(hè) 谈心(tán)
二、多音字

三、近义词
绮丽——艳丽 回旋——盘旋
四、反义词
绮丽——朴素 纤细——粗壮
五、重点词语理解
绮丽:鲜艳美丽(多形容风景)。
纤细:非常细。
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六、词语搭配
明洁的丝绸 绮丽的朝霞
七、重点句品析
1.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花水比作铃铛、丝绸,动词“走过”形象地写出了桃花水流动的声音。文章以这两个疑问句总起,激发了读者的好奇。
2.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形象的“竖琴”和“明镜”来引领,唤醒读者的联想,照应开头的两处疑问,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用生动、优美的语言铺陈春水滋润万物、装点大地带来的美好感受。
八、疑难探究
作者是怎样写出桃花水之美的?
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写出了桃花水之美:将桃花水比作“竖琴”“明镜”,将水中的漩涡比作“酒窝”,形象地写出了桃花水的声音美、色泽美、形态美;“应和”“低语”等赋予桃花水以人的特点,并运用排比句,写出了桃花水滋润万物的人情美。
九、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写阳春三月,大地回暖,河流苏醒,桃花盛开的美丽画卷。
第二部分(3~6):写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庄稼,装点春天。
第三部分(7):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十、课文回顾
《三月桃花水》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展现了乡村生机盎然的景象,赞颂了美好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