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三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三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一、古诗词理解
元日①[宋]王安石 译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阵阵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
春风送暖入屠苏②。 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千门万户曈曈③日,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总把新桃换旧符④。 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
【注释】①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②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③曈曈: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④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
 
清明[注][唐]杜牧 译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的时候,下起了纷纷扬扬的春雨,
路上行人欲断魂。 路上的行人心情愁闷,失魂落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 请问哪里有可以歇脚的酒家?
牧童遥指杏花村。 牧童指了指远处杏花丛中的小村庄。
【注释】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九月九日①忆山东②兄弟 译文:
[唐]王维 我独自一个人漂泊在他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次遇到重阳佳节我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
遥知兄弟登高③处, 一个个都插戴上了茱萸,却独独少了我一个人。
遍插茱萸④少一人。
【注释】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④茱萸: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二、会认字
屠刀(tú) 复苏(sū)
灵魂(hún) 白酒(jiǔ)
牧童(mù) 兄弟(xiōng)
加倍(bèi)
三、会写字
符号(fú) 欲望(yù)
灵魂(hún) 借口(jiè)
白酒(jiǔ) 何时(hé)
牧童(mù) 兄弟(xiōng)
独自(dú) 怪异(yì)
佳节(jiā)
四、重点句子品析
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曈曈日”从视觉角度烘托出光明祥和的节日气氛,象征着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新桃换旧符”展现了当时的民间风俗,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同时含有除旧迎新的深意,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两句交代了时间、环境、人物。“雨纷纷”烘托出凄凉的气氛,“欲断魂”写出行人哀伤的内心感受,突显了诗人的愁绪。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进一步说明诗人远离家乡,孤身在外。诗人联想兄弟们插戴着茱萸登高远眺之时发现少了自己,从而加深了诗人珍视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
五、疑难探究
1.《清明》中,是谁在“借问酒家何处有”?怎样理解“牧童遥指杏花村”?
“断魂”的行人在“借问”。“牧童遥指杏花村”揭示了行人是在向牧童问路,牧童没有说明哪里有酒家,只是指了指远处。这一动作使本诗表现的画面更为生动,牧童这一指,将大家的目光转移到了不远处的“杏花村”。
2.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独”“异”“倍”中,你体会到什么?
“独”字刻画出诗人举目无亲、孤单寂寞的形象,又传达出诗人凄凉的心境。连用两个“异”字,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倍”表达出诗人平日对家乡也是念念不忘,只是在重阳佳节加倍地思念亲人。
六、课文回顾
《元日》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通过对“爆竹声”“屠苏”“新桃换旧符”等新年特有的习俗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春节这一天的欢乐情景,流露出诗人在除旧迎新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清明》展现了一幅清明烟雨图,描写了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的感受和心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10 纸的发明
一、会认字
创造(chuàng) 携带(xié)
保存(cún) 制作(zhì)
蔡伦(cài lún) 积累(lěi)
切断(qiē) 便宜(pián)
朝鲜(xiǎn) 欧洲(ōu zhōu)
社会(shè)
二、会写字
造纸术(shù) 伟大(wěi)
记录(lù) 保存(bǎo cún)
大约(yuē) 经验(yàn)
阿拉伯(ā) 欧洲(ōu zhōu)
社会(shè)
三、多音字
累 切
便 鲜
四、近义词
发明——创造 记录——记载
保存——保留 轻巧——轻便
五、反义词
伟大——渺小 保存——销毁 
便宜——昂贵 进步——落后
六、重点词语理解
贡献: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改进:改变旧有情况,使有所进步。
传承:传授和继承。
七、重点句子品析
1.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
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强调了人们用竹片、木片记录文字的不足之处。
2.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大约”一词表推测,用词十分严谨,说明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间不确定。“吸收”“改进”表明在蔡伦之前便有了造纸术,同时表明蔡伦具有善于总结前人经验教训、锲而不舍的精神。
八、疑难探究
课文写了多种记录文字的方式,有怎样的作用?
早在造纸术发明前,人们就用不同的方式记录文字,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在“纸”上的不断探索。但是这些记录文字的方式都十分不便,这也使得纸的发明显得非常迫切,为后文写蔡伦改进造纸术做了铺垫。
九、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点明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第二部分(2):简述了几千年前由于没有纸,人们用文字记录事情的不便。
第三部分(3、4):介绍纸的发明、改进过程。
第四部分(5):介绍了造纸术的传播途径,说明它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十、课文回顾
课文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改进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11 赵州桥
一、会认字
赵县(xiàn) 石拱桥(gǒng)
安济桥(jì) 石匠(jiàng)
设计(jì) 横跨(héng)
前爪(zhǎo) 智慧(zhì huì)
历史(lì shǐ)
二、会写字
赵县(zhào xiàn) 河北省(shěng)
石匠(jiàng) 设计(shè jì)
创举(chuàng jǔ) 而且(qiě)
智慧(zhì huì) 历史(lì shǐ)
三、多音字

四、近义词
参加——参与 节省——节约
坚固——牢固 宝贵——珍贵
五、反义词
雄伟——渺小 节省——浪费
坚固——松散 美观——丑陋
六、重点词语理解
创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回首:把头转向后方。
七、词语积累
词语搭配:精美的图案 美丽的水花
宝贵的遗产 世界闻名的赵州桥
八、重点句子品析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括上文所写的赵州桥的“坚固”,又引出下文要讲的赵州桥的“美观”,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
九、疑难探究
1.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这种设计”是“创举”?
赵州桥这种圆弧拱形式的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赵州桥之前的建桥史上从未出现过。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建造这样的桥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说赵州桥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2.第3自然段是怎么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龙的各种形态,通过“缠绕”“抵着”“回首遥望”“戏珠”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使读者感受到这些雕刻栩栩如生,展现了赵州桥的美观。
十、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概述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及建造年代等相关情况。
第二部分(2、3):介绍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
第三部分(4):总结赵州桥的历史价值。
十一、课文回顾
课文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接下来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具体介绍,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一、会认字
选择(zé) 故宫(gōng)
摊贩(tān fàn) 官吏(lì)
毛驴(lǘ) 一乘轿子(shèng)
笼头(lóng) 栏杆(lán)
风貌(mào)
二、多音字
乘 笼
三、近义词
热闹——喧闹 保存——保管
紧急——危急 连忙——赶忙
四、反义词
热闹——冷清 完整——残缺
保存——丢失 悠闲——忙碌
五、重点词语理解
名扬中外:名声传遍天下,形容名声极大。
传神: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
风貌:风格和面貌。
六、词语积累
四字词语:名扬中外 形态各异
AABB式:来来往往
七、重点句子品析
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
连用七个“有……”,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画上人物很多。省略号表示画面上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没有写,表明人物多。
八、疑难探究
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清明上河图》非常传神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选择了桥北头的一个小场景加以具体生动地描绘,把画中人物、动物的动作和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让读者感受到画中人物之多,所绘场景非常传神,画家的绘画技艺极其精湛。
九、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对《清明上河图》作了简要的介绍。
第二部分(2~4):说明《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部分(5):点明《清明上河图》还具有历史价值。
十、课文回顾
课文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课文通过对画上人物、场景等细节的介绍,诠释了《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