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一、古诗理解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①夜绩麻②,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③供④耕织,
也傍⑤桑阴⑥学种瓜。
译文:
白天下田去除草,夜晚在家搓麻线,
农家男女各自忙着手里的活,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地,也不会纺织,
却也在茂密成荫的桑树下模仿大人的样子种瓜。
【注释】①耘田:在田间除草。②绩麻:把麻搓成线。③解:理解,懂得。④供:从事。⑤傍:靠近。⑥阴:树荫。
稚子①弄冰[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②。
敲成玉磬③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
清晨,孩子将金属盆里冻的冰取出来,
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钲来敲打。
敲出来的声音像玉磬一样响彻树林,
(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玉石碎裂的声音。
【注释】①稚子:幼小的孩子。②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③磬: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
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③信口④吹。
译文:
池塘四周长满了绿草,池塘里的水满得几乎要溢出池岸了,
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倒映在寒凉的池水中。
一个放牛的孩子横着骑在牛背上,慢慢朝村庄走去,
一边走一边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注释】①陂:池岸。②漪:水中的波纹。③腔:曲调。④信口:随口。
二、会认字
昼夜(zhòu)   耘田(yún)   供耕织(ɡònɡ)
稚子(zhì) 寒漪(yī)
三、会写字
白昼(zhòu) 耘田(yún) 桑阴(sānɡ)
破晓(xiǎo)
四、多音字

五、重点句子品析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未解”“也”“学”等词语,描写了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突出了儿童的勤劳。这说明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爱劳动,人人都需要劳动。表达了诗人对热爱劳动、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脱”晓冰和“穿”彩丝两个动作细致地描写了儿童“弄冰”时小心谨慎的样子。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儿童的天真顽皮、聪明机灵,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3.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两句诗写景。两个“满”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景象;写远山落日,用“衔”和“浸”,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倒影在水中的情形。绿草、碧水、青山、落日,色彩绚丽,写出了乡村景色的优美,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4.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表明牧童不是规规矩矩地骑在牛背上,而是横坐着;“信口”表明牧童不是认真在吹,而是随口乱吹。这两个词将一个活泼天真、无拘无束的孩童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让人体会到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疑难探究
对比阅读三首古诗,说说它们描写的内容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描写了古代乡村儿童的生活。第一首写童孙学种瓜,第二首写稚子弄冰,第三首写牧童横牛背、吹短笛。
不同点:儿童活动的环境不同。第一首是农忙时的村庄,第二首是寒冬时的村庄,第三首是夕阳西下的池塘边。
七、课文回顾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还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
《稚子弄冰》用清新明快的笔调,描写了孩子在冬天玩冰嬉戏的情景,表现了儿童活泼天真、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村晚》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极富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表达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2  祖父的园子
一、会认字
蚱蜢(zhà)   明晃晃(huǎnɡ)   啃骨头(kěn)
樱桃(yīnɡ) 蚌壳(bànɡ) 割掉(ɡē)
毛嘟嘟(dū) 倭瓜(wō) 拴住(shuān)
下雨啰(luo) 逛街(ɡuànɡ)
二、会写字
蝴蝶(hú) 蚂蚱(mà zhɑ) 嗡嗡(wēnɡ)
樱桃(yīnɡ)   拔草(bá)    瞎闹(xiā)
铲地(chǎn) 锄头(chú) 割掉(ɡē)
承认(chénɡ) 拴住(shuān) 水瓢(piáo)
逛街(ɡuànɡ)
三、多音字

四、形近字
    
    
五、重点词语理解
明晃晃:光亮闪烁。
瞎闹:没有来由或没有效果地做;胡闹。
承认:表示肯定,同意,认可。
马马虎虎:形容做事草率、随便,不负责任。
光芒四射:光芒向四处照射。比喻人或事物光亮耀眼,影响很大。
六、重点句子品析
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这里把蜜蜂比作小毛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蜜蜂“满身绒毛”“胖乎乎,圆滚滚”的样子,表现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嗡嗡地飞着”与“不动了”形成对比,一动一静,妙趣横生。
2.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
对“我”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天真活泼、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样子。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有趣的,“我”在园子里无拘无束,也从侧面体现了祖父对“我”的宠溺与关爱。
3.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在“我”的眼里,园子就像是一个童话世界,一切都是美好而有生命力的,就连大树、土墙都会发出声响,回答“我”。从中可以体会到“我”对光明、温暖的向往,对园子里一切事物的热爱。
4.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因为“我”在园子里是无拘无束、活泼自由的,所以“我”眼中的事物也都是自由快乐、不受拘束的。将“我”的感受投射在黄瓜上,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向往。
七、疑难探究
1.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有各种昆虫、花草、蔬果,还有大榆树等。“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浇水。
2.为什么我们看来满是“快乐”“自由”的故事,小说的结尾却是“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
“阅读链接”是《呼兰河传》的结尾,此时祖父已经去世,园子里原本鲜活明亮的一切大概都已经变得萧条破败了。因此,满是“快乐”“自由”的故事都已化为作者对祖父的深切怀念、对一切美好事物逝去的不舍与惆怅,因此说“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
八、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写园子中的景物。
第二部分(4~14):写“我”与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
第三部分(15、16):写园子里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
第四部分(17~19):写“我”在园子里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睡。
九、课文回顾
课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祖父的园子里的鲜活景物和“我”在园子里的各种活动,展现了作者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表达了对光明、温暖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祖父的怀念之情。
3*  月是故乡明
一、会认字
徘徊(pái huái)   澄澈(chénɡ chè)
篝火(ɡōu)   萌动(ménɡ)   旖旎(yǐ nǐ)
瑞士(ruì) 莱芒湖(lái) 无垠(yín)
巍峨(é) 燕园(yān) 点缀(zhuì)
烟波浩渺(miǎo)     碧波万顷(qǐnɡ)
二、多音字

三、形近字
   
   
四、重点词语理解
不可胜数:不能数完,形容数量非常多。胜,尽。
恍然大悟:顿时醒悟过来。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明白。
烟波浩渺:形容江湖水面十分辽阔。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浩渺,水面辽阔。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离乡背井:指被迫远离故乡,到外地谋生。
美妙绝伦:非常美妙,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绝伦,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五、重点句子品析
1.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这句话在结构上总领全文,将故乡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引出下文的叙述。在内容上,作者认为月亮代表了故乡和亲人,爱故乡的月亮就等于爱自己的故乡,爱故乡的一切。
2.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清光四溢”描写了月亮散发着清亮的光辉挂在空中,与倒映在苇坑里的月亮上下映衬,景象美妙而有趣。故乡月夜的静谧之美感染了年幼懵懂的“我”,开启了“我”感受大自然的智慧,触发了“我”生命之初朦胧的诗情。
3.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作者引用这句诗作为全文的题目及抒情的线索,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疑难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故乡的月亮形容为“小月亮”?
故乡苇坑里的月亮与作者之后提到的沙漠、大海乃至高山上的月亮相比,显得十分平凡,“小”即表现了这种平凡。但“小月亮”是陪伴年幼的作者一同成长的,伴他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小月亮”这个称呼带有一种亲昵的意味,包含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情感。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追忆故乡的月亮与童年月下趣事,将在世界各地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对比,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无限怀念之情。
七、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将故乡与月亮联系在一起。
第二部分(2~6):写故乡月下的童年趣事和离开故乡后在各地看到的月亮。
第三部分(7):写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文回顾
课文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作者对故乡和几十年生活经历的回忆,真切地抒发了对故乡月亮的思念以及对离别许久的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4*   梅花魂
一、会认字
葬身(zànɡ)   腮边(sāi)   虬枝(qiú)
玷污(diàn) 郑重(zhènɡ) 秉性(bǐnɡ)
凉飕飕(sōu) 码头(mǎ) 撩乱(liáo)
手绢(juàn) 华侨(qiáo) 眷恋(juàn)
二、形近字
   
   
三、重点词语理解
颇负盛名:名气很大。颇,很。
不厌其烦:不嫌烦琐。厌,嫌。烦,烦琐。
玷污:弄脏;使有污点。
折节:丧失气节,屈服于他人。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深切地留恋。
四、重点句子品析
1.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母亲:“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对外祖父的语言描写,使用反问句加强了训斥的语气。在外祖父眼里,梅花是祖国的象征,是神圣而不可玷污的。“轻轻刮去”“慢慢抹净”两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
2.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这段话中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的手法。三个“最有”突出了梅花特有的品格,同时与“旁的花”形成强烈对比,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的特点,也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畏强暴、顶天立地的精神。
3.当年的我,还过于稚嫩,并不懂得,我带走的,岂止是我慈爱的外祖父珍藏的一幅丹青、几朵血梅?我带走的,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心啊!
与文章开头首尾呼应,由墨梅图和绣梅手绢想到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突显了外祖父对梅花的爱和对祖国的爱,也表达了“我”对充满爱国情怀、至死不渝的外祖父的深切怀念。
五、疑难探究
1.说说你对本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
“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2.文章写了外祖父的三次流泪,这三次流泪都是因为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读到思乡的诗句,内心思乡之情涌动,忍不住流泪;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由于年纪大而不能同“我们”一起回祖国;第三次流泪是因为即将与亲人离别,而自己却永远不能回国。这三次流泪都饱含着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六、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写故乡梅花盛开,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第二部分(2~15):写了关于外祖父的五件事,反映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第三部分(16):写“我”由墨梅图和绣梅手绢感受到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心。
七、课文回顾
课文通过叙述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挚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一如梅花,忠贞不渝,表露了海外游子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