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15  自相矛盾
一、古文理解
【注释】①鬻:卖。②陷:刺破。③或:有的人。④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二、会认字
吾辈(wú)  弗如(fú)  夫不可陷之盾(fú)
三、会写字
长矛(máo)   盾牌(dùn)   赞誉(yù)
吾辈(wú)
四、多音字

五、重点句子品析
1.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围观者点出了楚人话语的漏洞,导致他“弗能应也”。他意识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于是哑口无言。
2.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这句话是作者发表的议论,点明了楚人被问得哑口无言的原因,告诫人们说话要讲究逻辑,不要前后抵触、自相矛盾。
六、疑难探究
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猜猜他此刻会想些什么。
因为他在夸耀盾的坚固时,忽略了矛的锐利;在夸耀矛的锐利时,又忽略了盾的坚固,因而使自己说的话前后抵触、自相矛盾。
此刻他可能会想:如果矛刺穿盾,就证明我的盾不好;如果刺不穿,就证明我的矛不行。我不能自圆其说,真是太丢人了。
2.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讲究逻辑,三思而后行,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七、课文回顾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卖盾和矛的楚人由于过分夸耀自己所卖的盾和矛,理由前后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考虑周全,三思而后行,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16  田忌赛马
一、会认字
出谋划策(cè)  推荐(jiàn)
二、会写字
输赢(yínɡ)  推荐(jiàn)  摩拳擦掌(quán cā)
出谋划策(cè)
三、重点词语理解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摩拳擦掌:形容战斗、竞赛或劳动前精神振奋的样子。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
出谋划策:出主意,定计策。
四、重点句子品析
1.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看了几场比赛”说明孙膑一直在认真观察和思考他们的比赛。“脚力相差不多”“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是孙膑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也是下文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赢齐威王的前提。
2.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不动声色”“不着急”是因为结果在田忌的意料之中,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孙膑计谋的信任。而齐威王也并没有怀疑,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马获胜是理所应当的事。
3.齐威王好奇地问田忌:“你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是不是有人给你出谋划策了?”
这是对齐威王的语言描写。“好奇地问”表示齐威王对比赛的结果感到非常意外,但他也察觉到田忌使用了计谋,认为田忌不太可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因此判断是有人给他出谋划策,说明齐威王也十分聪慧。
五、疑难探究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三场比赛中的马是如何对阵的?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上等马(齐威王)—下等马(田忌),田忌输。
中等马(齐威王)—上等马(田忌),田忌赢。
下等马(齐威王)—中等马(田忌),田忌赢。
因为孙膑仔细观察了各自的马,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且都能分为上、中、下三等,这样安排就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取得胜利。
六、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写故事的背景,孙膑通过观察比赛发现规律,为后文故事展开做铺垫。
第二部分(3~9):写孙膑向田忌献策,于是田忌约了齐威王和贵族们赛马。
第三部分(10~16):写田忌运用孙膑的计策赢了齐威王,并借机将孙膑引荐给了齐威王。
七、课文回顾
课文通过叙述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孙膑帮助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获胜的故事,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想办成事,就要对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与科学的分析,运用恰当的办法扬长避短,合理使用力量。
17  跳 水
一、会认字
放肆(sì)   桅杆(wéi)   撕咬(sī)
唬人(hǔ) 瞄准(miáo) 龇牙咧嘴(zī liě)
二、会写字
一艘(sōu)   航行(hánɡ)   放肆(sì)
帽子(mào)   桅杆(wéi)   撕咬(sī)
逗笑(dòu)   唬人(hǔ)   钩住(ɡōu)
扭动(niǔ)   船舱(cānɡ)   海鸥(ōu)
瞄准(miáo)   龇牙咧嘴(liě)
三、重点词语理解
放肆:(言行)轻率随意,毫无顾忌。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龇牙咧嘴:露齿张口,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四、重点句子品析
1.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笑得更欢了”表示水手们完全被猴子滑稽的动作吸引了。“脸都红了”表明孩子已经有些恼怒了,水手的笑令他觉得自尊心受伤。“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写出了孩子一心想要拿回帽子,停止这场闹剧。
2.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船长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现儿子深处绝境,“立刻”表示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做出了决定,体现了船长在危急时刻的机智与果断。他能在短时间内综合各种条件,想出最稳妥的办法,可以看出他是一名经验丰富、令人敬佩的船长。
3.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把孩子比作一颗炮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落水的力量之大,可见孩子与海面之间的距离之高。“四十秒钟”在平时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但担心、紧张的心情使人们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因为每一秒都关系到孩子的安危,所以觉得时间太长了。
五、疑难探究
1.文中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结合相关语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有何联系。
水手们的“笑”在整个故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第1自然段中的“哈哈大笑”表明水手们默许了猴子的行为,从而使猴子更加放肆。第2自然段中“水手们又大笑起来”使猴子更加有恃无恐,但却使孩子“哭笑不得”,感到尴尬。第3自然段中“水手们笑得更欢了”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十分恼怒并失去理智,从而发展到铤而走险的地步。
2.船长所用的办法好在哪里?
立刻用枪逼孩子跳水,避免了孩子因为惊慌失措或体力不支而摔落甲板。海水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可以大幅度减少孩子可能受到的伤害。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可以迅速跳入海中救起孩子。此时海上风平浪静,孩子不会被卷入海底。
六、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写故事的起因,一艘帆船正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航行,水手们在甲板上逗猴子取乐。
第二部分(2~4):写故事的经过,猴子抢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并且逗弄挑衅他,孩子在水手笑声的助推下,爬上桅杆,陷入危险境地。
第三部分(5、6):写故事的结果,船长拿着枪走出船舱看到这一危险情况,立刻用枪逼孩子跳进海里,孩子最终脱险。
七、课文回顾
课文记叙了一艘帆船的船长在看到自己的儿子爬上桅杆顶端身陷绝境的时候,用枪逼着孩子跳水,从而使孩子转危为安的故事,表现了船长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处事方式,同时也告诉我们:在事情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