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一、知识积累
1.搜集资料的方法:查找图书、网络搜索、请教别人。
2.有趣的字谜
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谜底:日)
一块土,两人站,中间隔条线,两人看不见。(谜底:坐)
有人不是我,有马飞跑过,有水能养鱼,有土庄稼活。(谜底:也)
右边有,左边无。后面有,前面无。哥哥有,弟弟无。周家有,李家无。(谜底:口)
相传唐伯虎曾在街头卖画。一天,他挂出一幅水墨画,上面画着一只黑狗,十分可爱。唐伯虎对人们说:“这是一则字谜,想购买者,需要付三十两银子,如果猜中谜语,就分文不收。”大半天过去了,无人猜中。这时,有一位年轻人说:“我猜中了。”唐伯虎请他说出谜底,他却笑而不答,取下画来便走。
唐伯虎望着这位年轻人的背影,哈哈一笑,说:“猜中了!他猜中了!”
(谜底:默)
3.谐音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4.谐音词:枇杷——琵琶
5.有趣的形声字
星:→添加声符“生”→
凤:→添加声符“凡”→
蜀:→添加形符“虫”→
祭:→添加形符“示”→
6.汉字字体的演变
甲骨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使用于商周时期。
金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主要使用于商周时期。
小篆:由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发展而来,是我国最早的统一的文字。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
楷书:起源于魏晋时期,由南北朝时期通行至今。
7.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开始被称为龙骨,当作药材使用;后来清代官员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
8.书法欣赏
南朝智永楷书《千字文》(局部)
唐代怀素草书《千字文》(局部)
明代文征明行草《千字文》(局部)
9.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重要作用: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10.研究报告的写作要点:①标题要清楚、鲜明,要体现研究的主要内容;②开篇要写出研究目的;③写清楚研究方法;④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⑤对资料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二、活动要素
1.资料搜集
方式 具体方法
查找图书 ①在学校阅览室、图书馆或书店,可以按类别找书。如,搜集汉字故事,可以到语言类或文化类的书架上去找②书名、目录、内容简介等,能帮助我们大致判断书中是否有自己需要的内容
网络搜索 ①在网上搜集资料,关键词很重要。如,搜集汉字故事,可以检索关键词“汉字故事”,不能仅仅检索“故事” ②检索后的条目很多,可以根据题目、显示的内容等,判断哪些是需要的资料
请教别人 ①想想谁可能会有自己需要的资料②想好问题,请教合适的人
2.研究报告
①研究报告的标题:标题要简单明了,体现研究的主要内容。
②问题的提出:描述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这个问题的原因、目的和意义。
③研究方法:查阅书籍和报刊;网上搜索;询问身边的人;其他方法。
④资料整理:把搜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可以使用文字、图片或表格等方式呈现。
⑤研究结论:对资料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分析,得出结论。
3.研究报告举例示范
关于本班近视情况调查的研究报告
(1)问题的提出
我发现我们班有不少同学都戴上了眼镜。我们班有多少近视的同学?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防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本班近视情况作了一次研究。
(2)研究方法
①查阅图书和网上搜索。
②自己观察。
③询问同学。
(3)资料整理
定义:近视是视力缺陷的一种,能看清近处的东西,看不清远处的东西。近视是由于眼球的晶状体和视网膜的距离过长或晶状体屈光力过强,使进入眼球的影像不能正落在视网膜上而落在视网膜的前面造成的。
形成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用眼习惯等。有研究提示,微量元素缺乏、营养成分失调以及大气污染可能都是近视的诱发因素。随着近年来电子产品的普及,长期近距离看电子屏幕也可能会促使近视发生发展。
防控方法:控制用眼距离和时间;增加户外活动;培养正确做眼保健操的习惯;改善照明环境,避免在较暗光线下学习工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现状:本班近视的同学有八人,占班级人数的五分之一。
(4)研究结论
①近视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不良用眼习惯,微量元素或营养成分的缺乏,大气污染、长时间看电子屏幕等。
②我们应通过多吃蔬菜水果,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等方法来防控近视。
③本班近视人数有八人,占全班人数的五分之一。同学们应当行动起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积极防控近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