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一、古诗理解
从军行①[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③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连绵的雪山都遮暗了,
驻守边疆孤城的将士向西遥望就是玉门关。
在黄沙漫天的西北,戍边将士身经百战,身上的铠甲都磨破了,
但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③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①东入海,
五千仞岳②上摩天③。
遗民④泪尽胡尘⑤里,
南望王师⑥又一年。
译文:
长长的黄河奔腾咆哮,向东流入大海,
巍峨的华山高高耸立,直插云天。
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在金兵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来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
【注释】①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②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③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④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⑤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③妻子④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⑤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我在四川忽然听到了收复蓟北的消息,
刚听到这个喜讯的我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他们脸上哪里还有愁容,
我胡乱地收拾起诗稿和书籍,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在大晴天里我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多想趁着这明媚的春光和家人一起返回故乡。
于是就乘船从巴峡顺流东下,穿过巫峡,
一过襄阳就直奔洛阳。
【注释】①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②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③却看:回头看。④妻子:妻子和孩子。⑤青春:指春天。
二、会认字
千仞(rèn)     五岳(yuè)     蓟北(jì)
涕泪(tì) 霓裳(chánɡ) 襄阳(xiānɡ)
三、会写字
千仞(rèn) 五岳(yuè) 摩天(mó)
遗民(yí) 涕泪(tì) 巫峡(wū)
四、多音字

五、形近字
   
六、重点句子品析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诗直抒将士们英勇戍边的情怀。将士们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坚守阵地,即使金甲磨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戍边将士昂扬向上、不惧险阻、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的歌颂和赞美。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泪尽”一词包含无尽心酸,将遗民所受的压迫和折磨之深重充分表达了出来。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中的失望,表现了诗人对中原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与悲愤,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纵酒”运用动作描写,进一步写出了诗人“喜欲狂”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听闻收复失地消息时的喜不自胜。“青春作伴”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欣喜之余急于返回故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七、疑难探究
分析《从军行》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诗歌前两句以鸟瞰的角度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黄沙”突出了战场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展现了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孤寂和艰苦,衬托出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英勇和不惧艰险的英雄气概。
八、课文回顾
《从军行》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戍边军人生活环境的艰苦,表现了将士们不惧艰险、以保卫国家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以及誓死打败进犯之敌的英雄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描写诗人深秋早起的感想(祖国河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抒发了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和念念不忘国事的情怀,表达了对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深切同情,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记叙诗人因听闻多年战乱平息、国家重获统一而欣喜若狂的表现和想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极度喜悦之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及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盼之情。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会认字
姓彭(pénɡ)    拟定(nǐ)    参谋(móu)
奔赴(fù) 特殊(shū) 黯然(àn)
踌躇(chóu chú) 马革裹尸(ɡé)
二、会写字
姓彭(pénɡ)   拟定(nǐ)   参谋(móu)
瑞雪(ruì) 损失(sǔn) 锻炼(duàn liàn)
眷恋(juàn) 奔赴(fù) 搞特殊(ɡǎo shū)
尊重(zūn) 签字(qiān) 马革裹尸(ɡé)
三、形近字
   
   
   
四、重点词语理解
慰问:用话或物品安慰问候(辛苦的人或困苦的人)。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似的。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战死沙场。
五、重点句子品析
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这两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是毛泽东主席的内心独白。面对儿子突然离去的噩耗,他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他多希望儿子像前几次一样,平平安安地回到自己身边啊!句末省略号的运用,突出了毛泽东主席万分悲痛的心情,同时也是他作为父亲的真情流露。
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这是对毛泽东主席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紧锁的眉头”“喃喃着”爱子的名字,表现了他对儿子深切的思念与内心的巨大悲痛。
3.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毛泽东主席在面对是否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体现了毛泽东主席既有普通人的情感,也有伟人的胸怀,真实地展现了他为了革命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
六、疑难探究
1.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他们安葬异乡,精神也永远与祖国人民同在。这既是毛泽东主席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他对儿子遗体安葬的态度,充分显示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
2.毛泽东主席在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他的内心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毛泽东主席收到电报,得知爱子牺牲的消息后,他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在面对毛岸英遗骨的归葬问题时,他的内心虽然极度矛盾,但最终还是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这既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父亲的爱子之情,又展现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宽广胸怀。
七、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4):写毛泽东主席收到爱子牺牲的电报后,内心无比悲痛。
第二部分(5~10):写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祖国的问题,毛泽东主席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终做出了将爱子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八、课文回顾
课文主要描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爱子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泽东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博大胸怀。
11  军 神
一、会认字
沃土(wò)    土匪(fěi)    绷带(bēnɡ)
由衷(zhōnɡ) 堪称(kān)
二、会写字
重庆(qìnɡ) 诊所(zhěn) 沃土(wò)
年龄(línɡ) 土匪(fěi) 绷带(bēnɡ)
审视(shěn) 麻醉剂(jì) 施行(shī)
崭新(zhǎn) 由衷(zhōnɡ) 慈祥(cí xiánɡ)
荣幸(rónɡ) 一声不吭(kēnɡ)
三、形近字
   
   
四、重点词语理解
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一声不吭:一句话也不说。
汗如雨下:汗如雨点般落下,形容出汗极多。
肃然起敬:恭敬地产生敬仰或钦佩的感情。
五、重点句子品析
1.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这句话是对刘伯承的神态和语言描写。刘伯承从沃克医生坚定的话语中得知,对方已经猜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但他只是“微微一笑”,体现了刘伯承的冷静与镇定,即使被识破了身份,也不显一丝慌乱。
2.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从“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等描写中可以看出刘伯承正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这一细节描写,更是将这种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了刘伯承极强的忍耐力与钢铁般的意志。
3.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这里通过对沃克医生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沃克医生的震惊,他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种意志如钢的人。把刘伯承比喻为“一块会说话的钢板”,表现了他的万分惊异和刘伯承异于常人的意志与忍耐力。
六、疑难探究
1.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开始由于刘伯承的隐瞒,沃克医生的态度很冷淡,而且抱有怀疑;猜出刘伯承是军人后,态度有所缓和;手术中由于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十分紧张和担心;手术后被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所震撼,露出慈祥的目光;得知刘伯承的真实身份后,对他肃然起敬。
2.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沃克医生发现刘伯承的伤势很重,但他却十分从容镇定,凭借他做军医的经验,他判断刘伯承是一名军人。刘伯承在手术时不使用麻醉剂,忍受痛苦却一声不吭,甚至还能在剧痛中保持清醒,默数刀数。沃克医生对他的意志感到不可思议,因此称他为“军神”。
七、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11):写眼部受重伤的刘伯承隐瞒身份,到沃克医生的诊所疗伤。
第二部分(12~15):写刘伯承为了保证大脑不被麻醉剂影响,拒绝使用麻醉剂。
第三部分(16、17):写沃克医生紧张地进行手术,刘伯承在手术中忍受剧痛。
第四部分(18~26):写沃克医生被刘伯承惊人的意志所感染,称他为“军神”。
八、课文回顾
本文通过记叙刘伯承在沃克医生的诊所里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故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体现出他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不惜自己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叹。
12*  清 贫
一、会认字
筹集(chóu)     矜持(jīn)     俘虏(fú)
金镯(zhuó) 威吓(hè) 裤裆(dānɡ)
企望(qǐ) 彼此(bǐ) 汗褂(ɡuà)
山坞(wù)
二、多音字

三、重点句子品析
1.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国方对“我”的做法的评价,暗示其追求个人利益的本质,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共产党员甘于清贫、舍己为公的美德。用“伟人”来称呼国方的政客,尽显讽刺意味。
2.“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这是对另一个兵士的动作描写。因为他始终怀疑方志敏藏匿财物,所以要再次搜身。“弓着背”“过细地捏”不仅形象地再现了国方兵士贪婪的模样,也从侧面反映了方志敏的清贫和大公无私。
3.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走吧!”
“怀疑”是因为他们仍不相信“我”这个“大官”身上没有别的财物;“惊异”是因为尽管他们极为仔细地搜查,也依旧没有从“我”身上搜出一个铜板。通过对国方兵士的神态描写,从侧面体现出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品质。
四、疑难探究
1.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方志敏是一名大公无私、甘于清贫、有革命精神、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清贫、朴素的生活为乐,并且在狱中也依然乐观、坚定。他展现出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
2.说说你对“清贫”的理解。
“清贫”是“贫穷”的意思,在文中指革命者朴素的生活。正如第7自然段中方志敏所说的,革命者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劳苦大众摆脱贫困。革命者之所以清贫,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写自己朴素的革命生活,表达了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第二部分(2~8):写自己被俘时,敌人用反复搜身、威胁恐吓的方式企图从他身上搜出钱财的经过。
第三部分(9):写家中所剩的财产,进一步强调自己的确过着清贫的生活。
第四部分(10):点明清贫、朴素的生活对革命者的意义,揭示文章主题。
六、课文回顾
课文通过记叙国方兵士抓捕方志敏以后,想从他身上发财,结果一无所获的“趣事”,以及方志敏对家里财产的补充说明,真实地展现了革命者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同时点明“清贫”是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