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五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五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14 文言文二则
一、古文理解
学 弈①
【注释】①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加。弈,下棋。②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③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④援:引,拉。⑤缴: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⑥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这里读yú。
两小儿辩日①
【注释】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后人所加。②以:认为。③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④盘盂: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⑤知:同“智”,智慧。
二、会写字
援引(yuán)     一应俱全(jù)
辩论(biàn) 自愧弗如(fú)
三、多音字
缴 与
四、重点句子品析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两句话中间使用了分号,用了对比的手法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并列起来。前一个人专心致志听弈秋讲学,而后一个人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诲,而心里却在想着拉弓搭箭射天上的飞鸟。这样对比叙述,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结果提供了依据。
2.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和“如探汤”分别是早晨和正午太阳照在人身上的感受,由此可以看出是从温度高低的角度来看待太阳。这个孩子以日常生活的感受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论据,同样运用了反问句式,强调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五、疑难探究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两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总结全文,对二人一起学下棋结果却不同的原因作了分析,末句“不是这样的(指智商有差距)”没有直接点明真正的原因,但读者通过阅读全文早已明了,使文章的寓意蕴于其中。
2.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观点:第一个小孩儿——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些,中午就离人远了;第二个小孩儿——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一些,中午就离人近了。阐述观点:第一个小孩儿通过观察太阳不同时间段的形状大小,运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第二个小孩儿通过感受太阳不同时间段的温度高低,运用反问的手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六、课文结构
学 弈学习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两小儿辩日善于观察,有理有据(两小儿)实事求是(孔子)
七、课文回顾
《学弈》通过写两个人同时在弈秋的教诲下学习下棋,但最终结果不同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写了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两个小孩儿争执不下,就连博学的孔子也无法作出科学的判断的故事,表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精神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会写字
地域(yù)   惯常(ɡuàn)   花圃(pǔ)
食盐(yán) 飞溅(jiàn) 石蕊(ruǐ)
魏国(wèi) 搜寻(sōu) 蚯蚓(qiū yǐn)
版本(bǎn) 阶段(jiē)
二、多音字
凹     重

三、重点词语理解
建树:指建立的功绩。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贬义)。
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四、重点句子品析
1.……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句中的“?”是指发现的问题,是不断地追问;“!”是指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把“?”拉直变成“!”的前提条件是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述出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阐述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这一观点,使说理更深刻。
五、疑难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然后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含义: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启发:只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共列举了三个事例:波义耳发明酸碱试纸;魏格纳得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的结论;阿瑟林斯基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按照“根据现象发现问题—不断研究、探索—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顺序来介绍的。
3.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课文的语言表述既注重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又能够将概括抽象与生动具体相结合。在介绍事例时也注意表述的具体和生动,不仅较为详细地叙述了人物的思考过程,还适当加入了动作、心理、场景描写。这种写法增强了课文的生动性,使这样一篇讨论科学发现规律的文章不显晦涩、枯燥。
六、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开篇点题,明确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对这个形象化的观点稍作阐述。
第二部分(3~5):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列举了三个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
第三部分(6、7):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观点,指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够发现真理。
七、课文回顾
这篇课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
16 表里的生物
一、会写字
干脆(cuì)    阻拦(lán)    玻璃(bō)
琉璃(lí) 罪恶(è) 恐怖(bù)
蟋蟀(xī shuài)
二、多音字
蒙     答
曲 钉
三、反义词
洪亮——低沉 入神——分心
单调——丰富 柔和——生硬
四、重点词语理解
清脆:形容(声音)清楚悦耳。
入神:对眼前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
五、重点句子品析
1.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提出自己的观点,运用“总一分”的方式进行叙述。“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根有据的,是经过“我”的思考得出的结论。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琴声这些具体事例都证实了“我”的“论断”。
2.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蓝、红、金黄”体现了表中小世界的色彩之美。把摆来摆去的零件比作“小尾巴”,表现了孩子的天真。此处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表的神秘,以及在“我”眼里的美丽之处。
六、疑难探究
1.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应当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感到好奇,并相信了父亲所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2.读下面的句子,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1)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2)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我”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相关的语句:“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七、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写“我”对父亲的怀表能发出声音感到好奇。
第二部分(3~9):父亲不让“我”动表,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猜想表里有个生物。
第三部分(10~19):父亲打开表,印证猜想;“我”好奇为何要把蝎子放在表里。
第四部分(20、21):结尾部分,写“我”逢人就说表里有蝎子的事。
八、课文回顾
课文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故事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一、多音字
校     露
二、重点词语理解
皱皱巴巴:形容皱纹多,不舒展。
鄙夷:轻视,看不起。
视察:察看。
三、重点句子品析
1.那天晚上,玛琪甚至把这件事记在自己的日记里了。在2155年5月17日这一天她写道:“今天,托米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
这一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引发阅读兴趣。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以日记作为开头,新颖又别致。
2.而且他们的老师是真人……
此处的省略号表示了玛琪的想象未尽,她仍然想着那时候的老式学校,她想到“他们的老师是真人”,短暂的静默后,现实中她的老师仍是那个刻板的机器人,与下文中机器老师正在上课形成了对比。
四、疑难探究
1.文中第8~10自然段的插叙有什么作用?
插叙部分交代了玛琪的学习过程,使读者了解到“未来学校”的基本情况,为全文提供了总体的背景,也与后面对话中托米介绍的“老式学校”形成了对比。插叙部分集中展现了玛琪的心理状态,突出了她对自己这种学习方式的厌恶,为她对“老式学校”的美好幻想做铺垫。
2.作者想象中的上学方式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①学习地点不同。未来,学生们在自己家上课。今天,我们集体到学校里学习。②教学者不同。未来,教学者是机器人老师。今天,学校里的教学者是真人老师。③教学进度不同。未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今天,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统一学习相同的知识点,教学进度统一。④教材呈现方式不同。未来,学生用电子书来学习。今天,我们用纸质书来学习。
五、课文回顾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作者用一本古老的纸质书作为线索串起全文,以两个小主人公托米和玛琪关于阅读、学习的对话作为主体,描绘了身处未来的他们的学习场景与感受,表现了作者对于教育、学习等问题的独特思考。整个故事既充满了奇特想象,又富于生活气息,构思新颖,立意巧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