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一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一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1 北京的春节
一、会写字
蒜头(suàn)   陈醋(cù)   饺子(jiǎo)
货摊(tān) 凉拌(bàn) 眨眼(zhǎ)
宵夜(xiāo) 燃烧(rán) 贩卖(fàn)
彼此(bǐ) 贺岁(hè) 轿车(jiào)
骆驼(luò) 驼峰(tuó) 恰巧(qià)
二、同音字
【bàn】凉拌   陪伴   半边   打扮
【xiāo】宵夜 云霄 消失 逍遥
三、形近字
   
四、近义词
万象更新——焕然一新  开张——开业
万不得已——迫不得已  光景——景象
五、重点词语理解
杂拌儿:指掺杂在一起的各种蜜饯、果脯等。
彩排:戏剧、舞蹈等正式演出前进行化装排演。
残灯末庙:比喻事情已经衰落,接近完结。文中指春节快要结束了。
六、重点句子品析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七零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句中加点的词语都属于老北京方言中独特的“儿化音”,它们的加入,使得文章语言朴素清新,京味儿十足,浅白易懂,自然流畅,雅俗共赏。更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阅读的趣味性。
2.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体现出腊七、腊八开始,天气格外寒冷。文章中引用的老北京俗语,富有民俗色彩,形象地展现了北京的春节是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来的,也正是在此时,北京人民开始忙忙碌碌地准备年货,盼望春天的到来。
3.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出对富足生活的自豪与期盼之情。
4.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该句中“除非”“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要……”几个词语的使用,表现出了人们对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传统风俗的重视与坚持,对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七、疑难探究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活动,详略安排得当。具体详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而略写“正月初六”“正月十九”两天。好处:使文章重点突出,有利于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
2.作者在描写腊八风俗的时候,抓住了哪些重点,又是如何写出特点的?
作者重点描绘了腊八这天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抓住腊八粥食材种类多、腊八蒜色如翡翠、腊八醋色味双美的特点,使得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加突出,人们在这一天的喜悦之情也跃然纸上。
八、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7):写过年前的准备。
第二部分(8~13):写过年时的热闹场景。
第三部分(14):写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
九、课文回顾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用他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
2 腊八粥
一、会写字
腊月(là)    白粥(zhōu)    油腻(nì)
吞咽(yàn) 汤匙(chí) 搅拌(jiǎo)
浓稠(chóu) 红肿(zhǒnɡ) 熬夜(áo)
褐色(hè) 水缸(ɡānɡ) 脏污(zānɡ)
二、多音字
咽    匙
三、同音字
【là】蜡烛    腊月   辣子
【chóu】浓稠 丝绸 忧愁
四、形近字
     
五、近义词
搅和——搅拌 浓稠——黏稠
往常——平素 承认——认可
六、重点词语理解
松劲:降低紧张用力的程度。
奈何:中间加代词,意为“拿此人怎么办”。
七、重点句子品析
1.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加点的“不能不”表明该句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即连用两个否定词来表达肯定语气的句子,能够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2.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一圈。
“脱了红外套”“围了锅边一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花生仁和锅巴人格化的特点,形象地再现了煮粥时粥里食材的变化。表现出在小孩子的眼中这些变化的神奇之处,体现出孩子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待。
3.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靠”“斜立”这两个动词和“肚子成了一面小鼓”的比喻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八儿饱餐腊八粥后心满意足的模样,吃饱后八儿还要把筷子摆成十字,充分展现了孩童的顽皮可爱。他的父母最后也“奈何不了”陈腊肉的描写,侧面体现出一家人都尽情享受了美味的腊八粥。
八、疑难探究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等粥写得详细,喝粥写得简略。这样有详有略的安排,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突出了八儿的嘴馋、可爱,也反映出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九、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总起段,介绍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的特点。
第二部分(2~19):主要写等粥和喝粥两件事。
十、课文回顾
本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念,留给人无限的回味。
3 古诗三首
一、古诗理解
寒食①[唐]韩翃
春城②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③。
日暮汉宫传蜡烛④,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
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
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注释】①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斜:皇城里的柳树(被风吹得)枝叶摇曳。 ④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①素②手,札札③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④,泣涕零⑤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⑥一水间,脉脉⑦不得语。
译文:
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
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
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视无言。
【注释】①擢:伸出。 ②素:白皙。 ③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④章:花纹。 ⑤零:落下。⑥盈盈:清澈的样子。⑦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十五夜①望月[唐]王建
中庭②地白③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
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
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注释】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二、会写字
封侯(hóu)   文章(zhānɡ)   哭泣(qì)
轻盈(yínɡ) 脉脉(mò) 栖息(qī)
寒鸦(yā)
三、形近字
    
四、重点句子品析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里写的是夜晚景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传蜡烛”指的是寒食当日,宫中传新火给权贵豪门,“轻烟散入五侯家”表示权贵近臣们已蒙受皇恩,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两句表明了牛郎、织女只能默默相望而无法对话,交代了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之情。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末句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将全诗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人尽望”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落”字使诗人思念友人的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与月光一同洒落。
五、疑难探究
1.《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中的“飞花”可以替换成“落花”吗?讲明理由。
不可以。“飞”写出了落花随风飞舞的样子。明写柳絮而暗写风,动感强烈。体现出了花的动态美,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与之相比,“落花”的表现力就不如“飞花”。
2.三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具体是怎样表现的?
都使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寒食》一诗中,诗人表面在写长安城寒食节的情景,实则表达出自己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迢迢牵牛星》表面在写天上的星星,实则表达出相思之情;《十五夜望月》表面在写中秋夜景,实则表达了别离思聚的情意。
六、课文结构
寒 食流露不满
迢迢牵牛星相思的痛苦哀怨
十五夜望月望月怀人情景交融
七、课文回顾
《寒食》这首七言绝句描绘了春天的长安城热闹繁华,处处飞花,以及夜晚宫中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玩弄特权的不满和讽刺。由白天写到黑夜,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迢迢牵牛星》一诗大胆运用想象,借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充分展现出了离愁别绪,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和人间夫妻无法团聚的哀怨。
《十五夜望月》一诗通过写幽静清凉的中秋夜景,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的景象烘托出了游子因思念家乡、亲友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4* 藏 戏
一、重点词语理解
能歌善舞:善于唱歌跳舞,形容多才多艺。
开山鼻祖:泛指首创学术、技艺的某一派别或首创某一事业的人。
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师传身授:老师把知识传给学生,用自己的行为给学生做榜样。
二、重点句子品析
随着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
铁索桥是唐东杰布为了造福西藏百姓,通过歌舞表演筹钱修建起来的,同时也为藏戏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撒遍了雪域高原”既说明了演出的地域广,表明藏戏已经在西藏各地传播开;也体现出了铁索桥的数量之多,藏戏的影响力之大。
三、疑难探究
1.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独特新颖之处?
开篇用三个反问句组成排比段,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的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写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2.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藏戏?以哪几个方面为主?
从藏戏的发展背景、代表人物、传播方式、面具特点、表演场地与方法、流传方式等几个方面介绍的。重点写了藏戏的发展背景、代表人物(唐东杰布)、传播方式、面具特点、表演等几方面。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说出藏戏的主要特点,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4~17):详细介绍藏戏的来源及其主要特点。
第三部分(18):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靠“师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和发展。
五、课文回顾
这篇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进行介绍,让读者对藏戏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表现了藏戏浓郁、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不可抵挡的艺术魅力,赞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