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四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第四单元知识必备梳理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一、古诗理解
马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①月似钩②。
何当③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译文: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
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注释】①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③何当:何时将要。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①。
粉骨碎身浑②不怕,
要留清白③在人间。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情操。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①坚劲,
任②尔③东西南北风。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
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
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注释】①还:还是,仍然。②任:任凭。③尔:你。
二、会写字
联络(luò)   铁锤(chuí)   开凿(záo)
焚烧(fén)
三、重点句子品析
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两句诗借马抒情,“金络脑”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以“何当”两字作设问,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味,既含无限期,又寓无尽无奈。
2.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对前三句的总结,既是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的根本原因,也是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傲然挺立,坚韧刚劲。“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 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四、疑难探究
三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联系本课诗歌内容谈谈自己对托物言志的理解。
托物言志是指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对事物某个方面的特征的描写或叙述来表达情感或揭示作品主旨。比如《石灰吟》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表明自己不管遭受到多大的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保持崇高的品格。
五、课文结构
马 诗 渴望建功立业
石灰吟 不怕牺牲品格高尚
竹 石 顽强斗争坚韧不屈
六、课文回顾
《马诗》借咏马抒发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怀才不遇的愤慨。
《石灰吟》借石灰不惧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来表明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 志和节操。
《竹石》借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表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会写字
稚嫩(zhì)    躲避(bì)    噼啪(pā)
瞪眼(dènɡ) 偏僻(pì) 瞅见(chǒu)
皮靴(xuē) 魔鬼(mó) 刑罚(xínɡ)
哼(hnɡ) 绑架(bǎnɡ) 啃食(kěn)
长袍(páo) 执着(zhí)
二、多音字
夹     强
三、形近字
四、近义词
会意——领会 占据——占领
沉着——冷静 粗野——粗暴
五、反义词
含糊——清楚 残暴——仁慈
幼稚——成熟 粗暴——温和
六、重点词语理解
被难:因灾难或重大变故丧失生命。
幼稚:指年纪小。
会意:会心,明白。
严峻:严厉,严肃。
僻静:(地方)偏僻清净。
执行: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等中规定的事项)。
七、重点句子品析
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本句主要是语言描写。“坚决”体现了父亲说话时的毫不犹豫和要留下的决心。他知道局势险恶,处境危险,但仍不肯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说明父亲把革命工作放在了第一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品质。
2.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 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剧烈地跳动”“瞅了瞅”表明我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敌人时非常害怕,从“我”的感受和神态中,可以体现出当时情形的紧张和恐怖。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李大钊的形象。“乱蓬蓬的长头发”表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酷刑;“平静”说明李大钊在饱受折磨后依然坚定从容;“慈祥”一词充分展现了他对亲人的爱。
八、疑难探究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件。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写了父亲被捕前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接着写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斗争的情景;最后写父亲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文章的开头形成照应关系。这样写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3.结合全文,思考课文中都有哪些表达特点。
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其次是运用对比手法烘托出了一位丰满的革命者的形象;还有前后照应的写法,如前后两次出现李大钊遇害的日期,表明作者对父亲遇害印象深刻,也表达了作者的追思之情。
九、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总领全文,点明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部分(2~7):交代了父亲被捕前的情况。
第三部分(8~18):叙述了父亲被捕的过程。
第四部分(19~29):记叙了作者看到的庭审过程。
第五部分(30~33):写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
十、课文回顾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理解、敬佩,表达了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12 为人民服务
一、会写字
彻底(chè)   迁移(qiān)   泰山(tài)
压迫(pò) 批评(pī) 标记(biāo)
牺牲(xī) 炊烟(chuī) 葬礼(zànɡ)
二、多音字
难    剥

三、近义词
兴旺——旺盛 压迫——欺压
寄托——寄寓 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四、重点词语理解
泰山: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
精兵简政:缩小机关,精简人员。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五、重点句子品析
1.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运用排比句式,说明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运用排比说理,条理分明,语势更强。
2.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本段第一句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讲我们接受任何人正确的批评。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用了关联词语“因为”“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来连接句子,目的是要说明接受任何人正确的批评的目的是要为人民服务。
3.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先讲“我们要努力奋斗”;再讲“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然后用“但是”一转,讲“死”的意义;最后用“不过”一转,说明“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论述缜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四句话是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牺牲。
六、疑难探究
1.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鼓足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2.结合课文后的“阅读链接”,说说该怎样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为正义或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周恩来总理为国家、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深受人民的爱戴,他的死就比泰山还要重。
七、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明确“我们这个队伍”的性质。
第二部分(2):论述了如何对待“死”。
第三部分(3):论述了如何对待批评。
第四部分(4):论述了如何对待困难。
第五部分(5):论述了如何对待“我们的队伍”里死去的同志。
八、课文回顾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根本宗旨。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13*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一、多音字

二、近义词
恳切—诚恳    疯狂—猖狂
隐蔽—隐藏    嘹亮—响亮
坚毅—坚韧    惊天动地—震天动地
三、重点词语理解
震撼:震动;摇撼。
迸射:由内而外地强烈放射出,四处喷溅。
匍匐:爬行。
嘹亮:(声音)清晰响亮。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
坚毅:坚定有毅力。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四、重点句子品析
1.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
神态描写。“瞪着”“迸射”表达了董存瑞对敌人的憎恨,以及迫切想为牺牲了的战友报仇的感情。
2.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这几句从动作、神态、语言这几个方面来刻画董存瑞这个人物形象,体现了董存瑞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热爱祖国的精神。
五、疑难探究
“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董存瑞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勇于献身。
六、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部队进攻受敌人凶猛火力阻击。
第二部分(2~4):董存瑞主动请战炸掉敌人暗堡,得到批准。
第三部分(5~7):董存瑞冒着枪林弹雨冲到桥下,炸掉暗堡,英勇献身。
第四部分(8):前进的道路被炸开,战士们消灭了全部敌人。
七、课文回顾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歌颂了他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