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黄金训练卷(7)(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黄金训练卷(7)(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2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黄金训练
卷(7)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树碑
李小庆
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皴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 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一尊雕像。
树墩的后头便是一所学校。一所只有9个孩子的学校。
福爷是这所学校的看门人,其实也没啥可看的,除了一些缺胳膊断腿的桌椅板凳,便是小 李老师。
再说那扇所谓的大门,就是福爷从山上砍来些碗口粗细的树枝,用麻绳捆上,再找些废旧 的细铁丝牢牢地拧住,随意地靠在一人高的墙上,等孩子们放学走了,福爷就把这扇门立在门 口,隔断了学校与外界的通道。暮色在空寂的操场上不动声色地弥漫着,只有福爷坐在树墩上 的身影逐渐地模糊在夕阳里。
这所学校具体存在多少年,小李老师不知道,福爷也不知道,他说他就在这所学校念了几 年书。在这儿读过书的还有福爷的儿子、孙子,当然也包括小李老师。
没事的时候,小李老师就喜欢坐在福爷的旁边,听福爷讲发生在学校里的那些陈年旧事, 包括小李老师在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不敢和老师报告去厕所而尿裤子的事。小李老师便哧哧 地笑,他说他才不信福爷呢,二年级还尿裤子?鬼才信!来来来,还是下一盘棋堵堵您的信口 开河!
乒乒乓乓的棋子碰撞声并没有堵住福爷的嘴,福爷说你小时候蔦淘蔦淘的,你娘走得早, 你爹一个人拉扯你们四个,顾上这个顾不上那个,村里哪家的饭你没吃过?你学习好,愣是让 学校减免了你的学杂费!啧啧,加一起可好几块钱呢!为这,满儿他娘还找到学校也要减免学 费呢!哧!也不看看满儿那成绩!回回大鸭蛋!不嫌臊得慌!不过那时可真热闹啊!嘿,那 个叫啊、闹啊,大半个村子都能听到……
满儿在外面挣了钱,把他娘接走了,再也没回来……小李老师飞出了一个象,重重地凿在 福爷的车上。
谁像你这个傻小子!念了大学,转个圈又回这个山沟来!看你那点儿出息……
为啥回来别人不晓得,福爷您不晓得?小李老师摩擎着棋子低声说。
我不晓得!福爷闷闷地回了一句,把脸扭向有些模糊的远山,流动的夕阳把福爷斑驳的身 影扑倒在破旧的棋盘上。
小李老师知道,福爷又想起了五儿。
小李老师也想五儿。
五儿是山那边的孤儿,每座山的那边都有几个娃来这所学校上课,那时小李老师还是人们 嘴里的李三儿。
五儿和李三儿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
大学毕业后,五儿回到了村里,当上了村小学的老师,李三儿不解地看着五儿如花的笑屠 说,好不容易走出来,见了世面,还要回到山沟沟?
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五儿指着书声琅琅的教室说,好看的眼睛被 风吹得眯成了两条缝,但是却好像有两束阳光落在她的眼睛里。
李三儿不敢看五儿的眼睛,转过身子,让自己逃离那两束阳光的捕捉,任五儿的身影在村 头站成了一棵树。
他回头看了看越来越模糊的五儿,向她挥了挥手。停在路边的小客车像一头巨鲸,一口将 他吞进去,然后喷出一股黑烟,摇头摆尾地游进夕阳的光晕里。
两年后,李三儿回到了村里,他没有看到五儿,也没有看到学生,只看到颓败的教室和在学 校门口发呆的福爷。
五儿呢?孩子们呢?
五儿走了……福爷低着头,垂下了眼睑说,孩子们也都走了。
当李三儿看到五儿的时候,那只是一张黑白照片,镶嵌在一块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学 校后面一个孤零零的山坳里。
那雨下得真大啊,水库的堤坝都快垮了,长这么大岁数都没看过发这么大的水!为了救落 在水里的小四儿,她忘了自己不会游泳……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 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我替她守着……
小四儿是李三儿的弟弟。
李三儿在五儿的碑前站成了一棵树。
他想起了他离开这个村子时,五儿是不是也这样泪流满面,那时候,五儿的心是不是有被 碾轧的感觉?
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 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 来的学生。
福爷安静地坐在树墩上,眯着眼打盹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4艮的枝 条,嫩绿嫩绿的,随着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欢快地摇摆着。
站在讲台上,小李老师似乎能看到山坳里的五儿也在微笑着看他。
夕阳的剪影里,有一个人。
还有一块碑。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一开始点明学校简陋的桌椅板凳和树枝做成的大门,残破之象并没有看守的必要, 暗示了福爷的存在有其独特的价值。
B.五儿说要守着村子时眼睛里的光,既是对教育的希望和情怀,也是对教育的坚守和执 着同时包含对李三儿的埋怨和指责。
C.五儿救落水的小四儿并不只是因为他是李三儿的弟弟,更出于她作为一名老师对孩子 的生命安全拥有着的那份守护的责任。
D.李三儿看到五儿葬在孤零零的山坳里,而福爷却说那个山坳可以遮风挡雨,二人感觉不 同是因为对五儿的情感出发点不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岀大山”中“一起”的重复排比,暗示二人既是青梅竹 马的伙伴,也是志向相同的恋人。
B.把小客车比作巨鲸吞掉李三儿的表述,在修辞中暗含感彩,既隐喻世俗社会观念的 强大,也流露出对李三儿做法的否定。
C.福爷说小李傻、没出息是明贬实褒,闷闷地回话“我不晓得”是正话反说,表现福爷对小 李回来的赞许和对五儿逝去的痛惜。
D.文章结尾树墩四周冒出枝条随着读书声摇摆,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象征着山区的学校教 育得以延续并散发着活力的美好结局。
3.李三儿和小李老师在小说中是同一个人物却采用不同的称谓,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4.小说题目“树碑”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嘱咐
孙犁
经过的村庄街道都很熟悉。这些村庄经过八年战争,满身创伤,许多被敌人烧毁的房子还没有重新盖起来。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的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天天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
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好像不是她生出,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懂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复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的冰花,知道夜已经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
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像离开了强驽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
太阳从冰面上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
“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
女人忍住眼泪,笑着说:“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第一段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水生对久别家乡的生疏,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矛盾,
也有对家中亲人的担心。
B.孩子“是她在那潮湿.....丢鞋甩袜抱养大的”,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人民为抗战做出的牺牲。
C.听到水生说明天一早就要出发参加战斗,女人犹豫、伤感、不舍,但随后表现出对丈夫的支持,表现了女人的深明大义。
D.这篇小说写了一个战士回家探望亲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爱夫顾家,以民族大局利益为重的女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小说语言朴实简练而内蕴丰厚,耐人琢磨,如水生见到妻子叫的一声“你!”和妻子说的“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等。
B.这篇小说情节简单,和《荷花淀》塑造人物的手法有相同之处,着重通过肖像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
C.“嘱咐”是小说的标题,也是小说的高潮,作者写八年分别、短暂相逢和再次离别的情景,其立意正在于烘托出妻子最后的“嘱咐”。
D.小说没有描写前线的刀光剑影,而是通过心理描写等方式表现后方根据地人民反“扫荡”斗争中的艰难,通过夫妻间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3.小说中的女人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小说中多用对话,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衣
阎秀丽
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香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嘴角不由得翘起一弯笑,她把腮红又用指肚小心地往下拉了拉,让她的圆脸显得修长了些。着装完毕,香玲静静地坐在木凳上,不敢去看金凤。她知道金凤的眼睛里正在喷火,她能感觉到周身被灼伤时的隐痛。
金凤是村里红透半边天的台柱子。
香玲是小剧团里名不见经传的配角。
金凤脸上的嗔、喜、笑、怒、伤感、娇羞,诠释着世间凡尘女子的烟火风情。男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风月,女人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生。
所以,金凤有了架子,是角儿的架子。每次上台,都需要剧团里的几个头面人物去请。要一请、二请,直到三请,金凤才笑着说:“哟,干吗还来好几个人啊 让谁知会一声就行了。乡里乡亲的,哪来的那些说道儿!”
“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咱们的小剧团能少得了您吗 全指着您给撑场呢。”
金凤嘴角便噙着淡淡的笑,摇摆着腰身出了门。
这是这些年唱戏时的规矩,人家金凤要的就是这个面儿!谁让村里人好这口呢。正月没事,唱唱大戏,扭扭秧歌,人们便有滋有味地过完了年。
香玲喜欢青衣。青衣在舞台上水袖飞扬时的飘忽和眼眸流转时的风情让香玲着迷。香玲看青衣,就像看自己。
而今天,她只是被临时抓来救场的。
老规矩,请了金凤三次。金凤托着腮,只是说嗓子疼了,开不得口,今儿是唱不了。
头面人物中的九叔便急得跳了脚。唱戏有唱戏的规矩,锣鼓声已经在村里密集地响起,这戏不能歇。但是,没有主角儿的戏是没人看的,何况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
年轻力壮的人过完年就都外出打工了,但村里该热闹还得热闹。正月十五唱大戏,却不想金凤会撂挑子,难怪九叔跳脚了。
跳脚归跳脚,这戏还得唱,别的角儿都收拾妥当了,断不能临场改戏。九叔思忖良久,心里便有了谱儿。
香玲!
金凤和香玲一个村东一个村西,一个主角一个配角。
金凤在县剧团学过一段时间,无论是扮相、身段,还是唱腔,都是专业水准,能自然地演绎出青衣的一腔心事。香玲是山野里长出来的花儿,没有在县剧团里熏陶过,却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起来低回婉转,别有一番风韵。但是亏就亏在了脸蛋和做派上,香玲自是多了一份山野间的气息。所以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自然而然地成了金凤的专属角色。
九叔找到了香玲,香玲点头。香玲不想让九叔为难,九叔眉头紧锁着的疙瘩让香玲的心也揪在了一起。
揪在一起的心会疼。看着九叔的背影,香玲轻轻地叹了口气。
九叔的眼睛里只有金凤,这是村里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儿,香玲也知道,但是香玲的心还是会疼。
香玲出门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雪,雪花很大,把夜晚的村庄罩上了一层白色的纱衣。
谁也没有想到,金凤会突然闯进来。
金凤面无表情,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站着。外面的雪花依然在飘,两扇门在她身后尴尬地一张一合,挑衅似的吞吐着寒气。
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灯光明明暗暗地在她的脸上滑过。
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旋即,另一个青衣装扮的人稳坐在灯光下,如冰如雪,凛然不可侵犯。
九叔挠了挠头,看了看金凤,张了张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又看了看香玲,还是挠了挠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外面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孩子不扛冻,老人们便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戏场。可九叔依然亮着嗓子吼:“开场!”
锣鼓声响,响彻了整个村子。
村子瞬间变得热闹起来,锣鼓声和丝弦声挤满了空荡荡的村庄。
雪花飞舞着,和台上红红绿绿的戏服相衬,竟然有着说不清的魅惑。
两个“青衣”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青衫鼓荡,水袖飘忽,一个云手,一个盘腕,随着丝弦声起,咿咿呀呀地唱起来。
九叔把胡弦的调门儿调得高,金凤使足了劲头儿,香玲也毫不示弱。两个青衣的唱音势如裂帛,穿透飘舞着的雪花,穿透莽莽的群山,绵延不绝。
不知在什么时候,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另一个自己。娇俏的兰花指,妩丽的面庞,水袖轻颤,眼波流转,亦真亦幻,是她的形,也是她的魂,如人间尤物,风情万种。金凤的心颤了一下。
金凤的声音愈发清脆高亢,香玲的声音低回婉转,掺杂在一起,竟然有着意想不到的和谐。那和谐让金凤的心又颤了一下,仿佛自己和自己的戏都与以往有了不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九叔眼里飘进了雪。
他转头望了望台下,低下头,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
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那些零星的脚印已经被大雪掩盖。
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了香玲和金凤的“笑”,虽然二人笑的原因不同,但情感极为相似,均表现出了得意和满足。
B.“全指着您给撑场呢”一句话令人回味,既反映了对金风演技的认可,也流露出对金凤摆架子的不满。
C.“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一句以动作显心理,表现了香玲在金风面前心有卑怯的一面
D.金凤、香玲同台演绎,精彩顿生,共同诠释了青衣的全新境界,这令九叔欣喜、感动乃至落泪。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凤和香玲“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时,情节随之发生突转,将小说推向高潮,金凤这人物形象由此发生了变化
B.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如两次提到金凤的心"颤"了一下,先是惊叹于香玲的才艺,后是惊讶于戏台上两人的和谐。
C.“台下早已空无一人”与“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形成视觉上的反差,通过台上与台下的对比,突出表现了两位艺人的忘我与陶醉。
D.小说中多处关于雪的描写,既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又渲染了两位艺人间的紧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
3.请简要分析小说的叙述方式。
4.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创作出的美不能脱离真而独立存在。请结合小说中的两个人物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无定河两岸,听不见往日上灯时光的牛羊叫唤,听不见孩子们的吵闹声,也听不见成年人高唱“信天游”小调;倒是,吧叭吧叭的枪声响了个不歇气!
黑夜和战争一块儿来到无定河两岸!
八月十五日夜里十二点钟前后,在镇川堡北边一条山沟中的窑洞里,一位纵队司令员照着蜡烛注视着作战地图。他清楚:我军在西北战场上立刻要从防御转入反攻了,可是在这迈进反攻的第一步的时候,西北战局演变得格外复杂和艰险。
司令员把蜡烛放在身边的窗台上,来回轻轻地走着、筹思着。他两天两夜没合眼了,眼里网着红丝,眼皮有点发皱。他的脸瘦岩岩的越发黄了。
司令员身边的一个参谋靠墙站着,头微微低着睡熟了。
司令员又端起蜡烛,眼睛紧张地在地图上转动。
旅长陈兴允和旅政治委员杨克文走进来,一声不吭地站在司令员身后。陈旅长推起帽子,用左手轻轻地搔后脑壳。杨克文盯着窑洞的角落在紧张地思量什么。他俩,口干舌燥,又疲劳又焦急。他俩把指战员激愤和焦灼的情绪全给带来了。这窑洞刚才还是很清静的,目下却充满着一种捉摸不定的闷气。原来,胡匪整骗三十六师(军),顺长城增援榆林,很快地进了榆林城,而且又马不停蹄地从榆林南下,准备打击我军。
西北野战军从榆林城郊撤退以后,就准备在榆林城南四十里的归德堡附近,消灭从榆林南下的三十六师,但是敌人滑得像泥鳅一样,一溜就钻入鱼河堡,我军没有捞住敌人。昨晚间,部队翻山过岭又运动了一夜,准备在鱼河堡到镇川堡中间的公路上,消灭西北战场上骄横一时的三十六师,可是又没捞住战斗的机会。
西北野战军从八月初向榆林前线开进,到今天整整十五昼夜了。战士们在这十五日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榆林城快要打开了,上级可又决定撤退;现在说是打三十六师,可是屡次不能下手;再加上踏沙窝、冒风雨、饥饿、寒冷、疲劳,因此战士们急着要打仗,恨不得把敌人抓住撕碎!
“今天晚上是非打不可了!”陈兴允和杨克文觉着,司令员也在谋虑这个问题。他俩心情紧张,眼里闪着说不清的躁气,可是怕打断司令员的思索,所以不声不吭地站在那里。直到杨克文打了个喷嚏,司令员才注意到他们。司令员亲热地跟他们握手,要警卫员给他们搞水喝。
杨克文气愤的说:“哼,三十六师这样骄横!”
陈兴允咬牙切齿,说:“它骄横?我们偏要摸摸老虎屁股!”
司令员心情沉重。他看看他俩那刚毅而焦急的脸色,说:
“很恼火?要不得,同志,我们能把敌人拖到这无定河边,就是很大的胜利。从全国范围看,我们吃点子苦把敌人背上,是很有意义的。何况我们还在想办法整治它哇!”
“我们能把敌人拉到这里,就是胜利。这一点我们早就知道,可是……”陈兴允、杨克文一边这样想,一边又觉得司令员的话里有话,可是司令员既然不说明,那就是不便说明。他俩按压住想要探问的心情,可是,不由得又想:也许陈赓兵团从风陵渡渡过黄河向西安……或许刘邓大军又有什么出敌意料的……
司令员问:“部队宿营咯?”
陈兴允说:“宿什么营啊!部队统统在下边沟里摆着,准备继续走!”
司令员打开白铜烟盒,陈兴允、杨克文各取了一支烟,他也取出一支。他把烟的一头在烟盒上用力磕着,说:“是的,不但准备走,如果侦察员刚才报告的情况确实的话,我们还要准备打。”他对杨克文说:“你回去掌握部队。要是情况确实,要是彭总命令打,部队就立刻出发。赶拂晓也许会干起来。”又对陈兴允说:“野战军司令部就挨着你们后卫部队驻,彭总在那里。你去汇报情况,接受任务。情况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准备在镇川堡和鱼河堡之间消灭敌人,可是敌人不是一直顺咸榆公路直扑镇川堡,而是绕了一个圈子——从鱼河堡渡无定河,沿河南岸的党家岔下来。看样子,敌人或许是明天拂晓再渡无定河,占领镇川堡。”
陈兴允说:“这些情况我清楚。”
“不,问题不在这里。”司令员指着地图,说,“刚才,据侦察员报告:钟松率三十六师师部又两个营从无定河北岸向镇川堡推进,两个团在河南岸掩护。这情况是不是可靠,还不一定。我已经再次派人去侦察了,不过,你先去向彭总请示,也许彭总那里还有新情况。”
他看了一下地图,又说:“如果侦察员报告的情况是确实的,如果彭总决定打,那我们赶拂晓就在镇川堡以北,截击钟松的师部和他的两个营。可是,还有问题:假使这一仗可以打,打起来对我们有多大的好处?……”他来回轻轻地走着,思量了很久,又说:“总之,你给彭总把情况报告一下,总部怎么决定,我们就怎样执行。”
(节选自杜鹏程《保卫延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旅长陈兴允和旅政治委员杨克文这两个形象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民将士同仇敌忾、勇敢无畏的精神面貌。
B. 文中写西北野战军行军整整十五昼夜,踏沙窝、冒风雨、饥饿、寒冷、疲劳等,说明战士很疲劳,需要休整。
C.文中“激愤”、“焦灼”、“闷气”、“躁气”这些词语写出了战前较为普通的心理状态,使小说更具真实感、现场感。
D.本小说塑造了解放军各级指战员的英雄形象,揭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战争胜利的内在力量这一思想命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无定河两岸的环境,主要通过听觉描写,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战争前异常紧张的气氛。
B.小说刻画纵队司令员怀念员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描写手法,全部是直接描写。
C. 彭总这一形象在文中并没有直接出现,而是通过纵队司令之口说出。这是一种间接刻画人物的手法。
D.“敌人滑得像泥鳅一样”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敌人的狡猾,以此来突出战争的艰巨性、复杂性。
3.请分析文本中纵队司令员的形象特点。
4.如欲将本小说改编成电影,以节选部分为例,可以设置哪几个镜头。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B
2.A
3.①称谓的转变代表着情节的转折和村民对小李老师的态度转变:小李老师放弃外面的生活回到乡村学校,得到村民的尊重和爱戴;②不同的称谓代表着小李老师身份和品质的转变:由之前仅为自己谋福利的离乡游子转变为甘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乡村教师。
4.①单独而言,与文中多次出现的树或者碑的意象相呼应,比如“站成一棵树”“山坳里五儿的墓碑”“福爷坐在树墩上像个雕像”等;②整体而言,树碑指守护学校一辈子的福爷:像雕像一样坐在树墩上看守大门,守护着山坳里五儿的墓碑;③树碑也指小李老师和献出生命的五儿坚守山村教育,其精神就像一座丰碑浩气长存。
解析:1.“对李三儿的埋怨和指责”错。
2.“志向相同的恋人”错,二人最开始志向并不一致。
3.李三儿和小李老师在小说中是同一个人物,但称呼不同,代表着他身份的不同,也体现着村民对其态度的不同。身份方面:“那时小李老师还是人们嘴里的李三儿”“五儿和李三儿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此时的李三儿是个学生;“李三儿不敢看五儿的眼睛,转过身子,让自己逃离那两束阳光的捕捉,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此时的李三儿是一个为自己谋福利的离乡游子。“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小李老师似乎能看到山坳里的五儿也在微笑着看他”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转变成了甘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乡村教师。村民的态度方面:将其称为“老师”,除了符合“李三儿”的职业外,更多的是尊重与敬佩,说明小李老师放弃外面的生活回到乡村学校,得到村民的尊重和爱戴。
4.结合“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皴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一尊雕像”“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当李三儿看到五儿的时候,那只是一张黑白照片,镶嵌在一块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学校后面一个孤零零的山坳里”可知,“树碑”首先指的是文中这些具体的意象。结合“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四儿,她忘了自已不会游泳……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可知,“树碑”指小李老师与五儿那般的坚守山村教育的精神。结合“暮色在空寂的操场上不动声色地弥漫着,只有福爷坐在树墩上的身影逐渐地模糊在夕阳里”“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我替她守着”“福爷安静地坐在树墩上,眯着眼打盹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根的枝条,嫩绿嫩绿的,随着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欢快地摇摆着”可知,“树碑”也指如福爷般一生坚守着家乡,坚守着家乡孩子的奉献精神。
2.答案:1.A
2.B
3.乐观坚强、温柔刚毅。八年离别的相思之苦,八年的风风雨雨,不尽的辛酸,写得深沉含蓄,对敌人的恨,对丈夫的爱,全装在这个农村青年妇女心中。深明大义、支持抗战。男人在前方打仗,女人在后方支援,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勤劳善良,关爱家人。抗战八年中,她要躲避日本鬼子,养育孩子,照顾老人,操持家务,为老人送终。
4.补充交代故事内容,通过人物对话,读者可以了解水生抗战八年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水生说第二天要参加战斗,引出了下文的分别场景;折射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如回到家中的对话表现了彼此深深的思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表现出水生对久别家乡的生疏,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矛盾,也有对家中亲人的担心”分析错误,应该是“表现出水生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渴望,也有对家中亲人的担心”。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着重通过肖像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分析错误,这篇小说和《荷花淀》塑造人物的手法有相同之处,淡化肖像描写,着重通过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来塑造人物。故选B。
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女人有哪些形象特点。仔细阅读文章,圈画出文中关于女人——水生嫂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女人——水生嫂的形象特点。文中写道水生嫂盼望丈夫如星星一样在眼前晃一晃,表现对丈夫的真爱,担心他的安全,但她虽然想念丈夫,但并没有想叫他回来,表明水生嫂深明大义、支持丈夫抗战打鬼子。水生嫂回忆自己在拿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地把孩子抱养大、孝敬老人给老人送终、做饭以及是撑冰床的好手,都能看出水生嫂的勤劳善良以及对家人的关爱。水生嫂八年间生活的辛酸和对丈夫的想念,但水生第二天就要去参加战斗,水生嫂去撑冰床去送他,并且最后忍着眼泪,笑着嘱咐丈夫好好打仗,等着丈夫胜利的消息,可见水生嫂的乐观坚强。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表达方式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中多用对话,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解答此题必须回归文本,分析对话的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对话在表现人物的心理和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表现小说主旨方面的作用。文章的开头通过水生和水生嫂的对话,如“什么时候闲着?”“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交代了分别的八年间二人的生活,从而补充交代故事的内容。夜深的时候,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引出了分别时水生嫂嘱咐丈夫“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的场面。“你想过家吗?”“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人物的对话是人物内心的表现,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出彼此的思念,从而也表现出二者的深明大义,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3.答案:1.A
2.D
3.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把香玲准备上台、金凤怒火中烧的情节提到前面。一方面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表达效果;另一方面也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运用插叙的叙述方式,插叙部分补充介绍了金凤、香玲的角色地位、演唱特色等内容,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背景、原因,对人物间的“矛盾”作了侧面说明。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的了解;便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如有其他答案,理解正确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4.小说中人物的美,离不开人物的真。
金凤因是村里红透半边天的台柱子而摆架子,眼见香玲要抢去“主角”地位而怒火中
烧,小说正是再现了生活的真实,再现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才更凸显了金凤在舞台上看到
香玲的“美”、内心发生转变、二人共同演绎青衣进入全新境界的艺术形象之美,才使得
她技艺精湛、热爱艺术的形象格外能打动人、感染人。
香玲虽是小剧团里名不见经传的配角,却依然对角色着迷;虽然她知道金凤的眼睛里
正在喷火,面对金凤心有卑怯,却依然认真装扮,不想失去扮演“主角”的机会;到了舞
台上,金凤使足了劲头儿,香玲也毫不示弱。正是香玲内心对“青衣”的热爱、对主角的
渴望、对艺术的追求的真实,才使得她在舞台上如人间尤物、风情万种的艺术形象产生震
撼人心的“美”。(结合九叔分析,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解析:1.A.“虽然二人笑的原因不同,但情感极为相似,均表现出了得意和满足”错,二人笑的原因并不同,香玲的“笑”是因为满足,而金凤的“笑”是因为得意。故选A。
2.D.“小说中多处关于雪的描写,既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又渲染了两位艺人间的紧张气氛”表述不当,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并不都是“渲染了两位艺人间的紧张气氛”,由文中“雪花飞舞着,和台上红红绿绿的戏服相衬,竟然有着说不清的魅惑”、“两个青衣的唱音势如裂帛,穿透飘舞着的雪花,穿透莽莽的群山,绵延不绝”等句可看出,两位艺人之间并无紧张气氛,而是产生了艺术的融合。
3.首先,运用了倒叙手法。把香玲准备上台、金凤怒火中烧的情节提到前面,如文中开始就写道“香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嘴角不由得翘起一弯笑,她把腮红又用指肚小心地往下拉了拉,让她的圆脸显得修长了些。着装完毕,香玲静静地坐在木凳上,不敢去看金凤。她知道金凤的眼睛里正在喷火,她能感觉到周身被灼伤时的隐痛”,然后再叙述故事的来龙去脉,很明显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这样设置故事情节的效果是:故事结尾的事先交待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由开始的两人之间火药味十足到两人同台演绎,精彩顿生,共同诠释了青衣的全新境界,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普通模式,更有吸引力。其次,运用了插叙的手法。插叙部分补充介绍了金凤、香玲的角色地位、演唱特色等内容,如“金凤在县剧团学过一段时间,无论是扮相、身段还是唱腔,都是专业水准”、“香玲是山野里长出来的花儿,没有在县剧团里熏陶过,却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等,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对人物间的“矛盾”作了侧面说明。这样插叙的设置效果为: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的了解;同时,便于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文中相关情节的设置突出了金凤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后来戏台上两人的和谐演出更是突出文章的主题。
4.从金凤的角度看,文章开始就通过香玲的视角对其进行描写,如文中写道“她知道金凤的眼睛里正在喷火,她能感觉到周身被灼伤时的隐痛”,这种因他人要抢去“主角”地位而怒火中烧,这正是“真”生活的再现,而后来文章两次提到金凤的心“颤”了一下,先是惊叹于香玲的才艺,后是惊讶于戏台上两人的和谐,如文中写道“香玲的声音低回婉转,掺杂在一起,竟然有着意想不到的和谐。那和谐让金凤的心又颤了一下”,由此可以看出金凤的内心发生了转变,因此二人共同演绎了极“美”的青衣角色,也使得金凤技艺精湛、热爱艺术的形象格外打动人。从香玲的角度看,她只是“山野里长出来的花儿,没有在县剧团里熏陶过,却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因此,这个不知名的小角色面对金凤这个大腕时,“着装完毕,香玲静静地坐在木凳上,不敢去看金凤”,此时她的内心是自卑的,这正是“真”生活的写照。但内心对“青衣”的热爱、对主角的渴望、对艺术的追求的真实,使得她在舞台上如人间尤物、风情万种的艺术形象产生震撼人心的“美”,如文中写道“娇俏的兰花指,妩丽的面庞,水袖轻颤,眼波流转,亦真亦幻,是她的形,也是她的魂,如人间尤物,风情万种……”,也正是这一点,使金凤的心“颤”了一下,先是惊叹于香玲的才艺,后来两人在舞台上和谐演出,形成极“美”的艺术效果。
4.答案:1.B
2.B
3.(1)鞠躬尽瘁:两天两夜没合眼,眼里红丝,眼皮发皱,脸瘦越发黄了;
(2)虑事周到、行事谨慎:从他对话中“不过”“可是”等词语后的内容可以看出;
(3)行事谨慎:务求情况确实;
(4)知己知彼:对敌我双方情况了然于胸;
(5)关心下属,不拿架子:吩咐给下属弄水喝,给下属抽烟,关心部队宿营情况;
(6)不独断专行:要求向彭总汇报,看总部意见。
4.可以设置四个场景:(1)无定河黑景的场景;(2)司令员窑洞观地图的场景;(3)敌我双方兵力调动的场景;(4)旅长陈兴允和旅政治委员杨克文与司令员对话的场景。
解析:1.错在“需要休整”,将士们渴望打仗。
2.全是直接描写错,也有间接描写,如以“司令员身边的一个参谋靠墙站着,头微微低着睡熟了”来间接衬托司令员的形象。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司令员把蜡烛放在身边的窗台上,来回轻轻地走着、筹思着。他两天两夜没合眼了,眼里网着红丝,眼皮有点发皱。他的脸瘦岩岩的越发黄了”可知,司令员为了西北战事两天两夜没合眼了,眼里红丝,眼皮发皱,脸瘦越发黄了,体现了他鞠躬尽瘁。由“今天,我们准备在镇川堡和鱼河堡之间消灭敌人,可是敌人不是一直顺咸榆公路直扑镇川堡,而是绕了一个圈子——从鱼河堡渡无定河,沿河南岸的党家岔下来。看样子,敌人或许是明天拂晓再渡无定河,占领镇川堡”可知,可是敌人不是一直顺咸榆公路直扑镇川堡,从他对话中“可是”词语后的内容可以看出,他虑事周到、行事谨慎。由原文“他看了一下地图,又说:‘如果侦察员报告的情况是确实的,如果彭总决定打,那我们赶拂晓就在镇川堡以北,截击钟松的师部和他的两个营。可是,还有问题:假使这一仗可以打,打起来对我们有多大的好处?……’”可知,司令员看了一下地图,又说如果侦察员报告的情况是确实的,如果彭总决定打,可见他务求情况确实,行事谨慎。由原文“但是敌人滑得像泥鳅一样,一溜就钻入鱼河堡,我军没有捞住敌人。昨晚间,部队翻山过岭又运动了一夜,准备在鱼河堡到镇川堡中间的公路上,消灭西北战场上骄横一时的三十六师,可是又没捞住战斗的机会”可知,敌人钻入鱼河堡,我军没有捞住敌人,准备在鱼河堡到镇川堡中间的公路上,消灭西北战场上骄横一时的三十六师,可是又没捞住战斗的机会。对敌我双方情况了然于胸,体现他知己知彼。由原文“直到杨克文打了个喷嚏,司令员才注意到他们。司令员亲热地跟他们握手,要警卫员给他们搞水喝。”可知,司令员亲热地跟他们握手,要警卫员给他们搞水喝。可见他不拿架子,吩咐给下属弄水喝;由原文“司令员打开白铜烟盒,陈兴允、杨克文各取了一支烟,他也取出一支”可知,司令员打开白铜烟盒,给下属抽烟,他自己也取出一支;由原文“司令员问:‘部队宿营咯?’陈兴允说:‘宿什么营啊!部队统统在下边沟里摆着,准备继续走!’”可知,司令员问部队宿营,关心部队宿营情况;这些都表现他关心下属。由原文“他对杨克文说:‘你回去掌握部队。要是情况确实,要是彭总命令打,部队就立刻出发。赶拂晓也许会干起来。’又对陈兴允说:‘野战军司令部就挨着你们后卫部队驻,彭总在那里。你去汇报情况,接受任务。’”可知,要求向彭总汇报,看总部意见,接受任务。要是彭总命令打,部队就立刻出发。表现他不独断专行。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可以设置四个场景:由原文“无定河两岸,听不见往日上灯时光的牛羊叫唤,听不见孩子们的吵闹声,也听不见成年人高唱‘信天游’小调;倒是,吧叭吧叭的枪声响了个不歇气!黑夜和战争一块儿来到无定河两岸”可知,描写了晚上无定河两岸的景色,所以可以设置无定河黑景的场景。由原文“八月十五日夜里十二点钟前后,在镇川堡北边一条山沟中的窑洞里,一位纵队司令员照着蜡烛注视着作战地图”可知,在镇川堡北边一条山沟中的窑洞里,一位纵队司令员照着蜡烛注视着作战地图,所以可以设置司令员窑洞观地图的场景。由原文“胡匪整骗三十六师(军),顺长城增援榆林,很快地进了榆林城,而且又马不停蹄地从榆林南下,准备打击我军。西北野战军从榆林城郊撤退以后,就准备在榆林城南四十里的归德堡附近,消灭从榆林南下的三十六师,但是敌人滑得像泥鳅一样,一溜就钻入鱼河堡,我军没有捞住敌人。昨晚间,部队翻山过岭又运动了一夜,准备在鱼河堡到镇川堡中间的公路上,消灭西北战场上骄横一时的三十六师,可是又没捞住战斗的机会”可知,描写了胡匪整骗三十六师(军)和西北野战军的行军情况,所以可以设置敌我双方兵力调动的场景。由原文“杨克文气愤的说:‘哼,三十六师这样骄横!’陈兴允咬牙切齿,说:‘它骄横?我们偏要摸摸老虎屁股!’司令员心情沉重。他看看他俩那刚毅而焦急的脸色,说:‘很恼火?要不得,同志,我们能把敌人拖到这无定河边,就是很大的胜利。从全国范围看,我们吃点子苦把敌人背上,是很有意义的。何况我们还在想办法整治它哇!’”可知,旅长陈兴允和旅政治委员杨克文与司令员谈论敌人情况,所以可以设置旅长陈兴允和旅政治委员杨克文与司令员对话的场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