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宋的政治》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二、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但是他们比较擅长形象思维,而分析、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采用列表归纳、材料分析,加深学生对宋朝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6课 北宋的政治;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北宋的政治》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北宋的政治》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五、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目标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重难点)目标3: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六、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播放视频:北宋的建立师:960年,赵匡胤以开封为都城,建立北宋。那么,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宋太祖)是如何来管理他的江山的?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基本史实。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北宋的政治》导学任务单,任务一,《北宋的政治》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2)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结合材料及教材第29页相关史事,说说北宋统治者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师: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师:出示后周时期形势图、北宋统一形势图。提问:观察地图,说说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观察出北宋并未完成全国的统一,直观形象。生:北宋并没有实现去全国的统一,出现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师: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在北宋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北宋完成统一后,宋太祖就开始了思考怎样治理国家。出示问题:结合下列材料及教材相关事实,说说北宋统治者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后总结原因:1、唐末五代,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2、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3、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出示问题:【合作探究】2.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归纳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师:出示下列表格,师生共同探讨宋太祖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措施的影响。后出示答案:设计意图:列表归纳措施并分析其影响,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各项措施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并加深学生的记忆理解。补充: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 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过渡:北宋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文轻武,接下来我们详细的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三:【合作探究】结合材料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出示问题:阅读右边材料,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宋)曹翰《退将诗》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生: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武将的地位低于文官。师: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出示问题:【合作探究】结合材料说出北宋政治体现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讲解。(1)重文臣、轻武将;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臣统兵出示欧阳修图片及生平。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就是军职。(2)广开科举。材料一: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录取名额成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职。——倪方六《古代“高考”阅卷前要糊名易书 许落榜生查卷》材料二: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材料三: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武举人数年均5人。——《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宋代科举与唐代相比,取消了门第限制,扩大了取士范围,无论身份如何,只要稍具文墨就可应举。同时还废除了荐举制度的参与,防止了考场内外一切徇私舞弊,使其更显公平。据统计,唐代宰相524 人,进士出身的有232人。宋代有宰相133 人,科举出身的达到123 人之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积极影响1.有效地清除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2.推进读书的风气,文化的繁荣。消极影响军队作战能力低下,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设计意图:从材料中概括出“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课堂小结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由于宋太祖是武将出身,通过兵变夺取政权。因此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大量重用文臣的现象。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而且,北宋并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同时并存的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北宋的命运如何,我们下节课继续了解。(4)知识结构任务四:【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5)互动训练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随堂训练——互动训练,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反思学后反思 我学到的知识我学到的方法我还要努力的七、课后作业请将课后作业栏目——提升检测—《北宋的政治》发送学生课下完成巩固练习。八、拓展提升推荐学生查看学生端拓展提升栏目资源或将教师端教学素材和拓展提升资源推荐给学生,以拓展学生知识。教学素材 微课:重文轻武的国策拓展提升 影视窗:杯酒释兵权重大事件:陈桥兵变2 /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