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一、在加点字正确读音的括号里打“√”。崛(jué qū)起 模范(fà fàn) 淮(hái huái)安二、看拼音,写词语。xiōng huái xùn chì zhōng huá bú zhèn( ) ( ) ( )sù xī fán zàn严( ) 清( ) 非( ) ( )美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若有( )( ) 为之( )( ) ( )( )忘怀( )( )不解 热闹( )( ) ( )( )右盼1.小明上课没有养成好习惯,上课总是 。2.对她莫名其妙的行为,我 。四、课外阅读周恩来改村名1911年暑假期间,在奉天(沈阳)东关模范学堂读书的周恩来,应同学郭宝真的邀请,来到奉天城郊西南70里的天赐堡(今苏家屯区永乐乡永乐村)。一天傍晚,周恩来与郭宝真等同学从郭家走出,一路上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信步来到村中的古庙处。只见庙前挂有一口大铜钟,上边铸有“天赐堡”字样。周恩来便问这村名的来历。在古庙前歇息的一位老者言道:“那还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时候,有山东刘、李、郭、师四姓移民来到此地落户,他们取‘天官赐福’中的‘天赐’二字,将村名起为‘天赐堡’。”周恩来听后,环顾古庙左右,但见绿树环绕,芳草萋萋,轻风徐来,碧波荡漾。原来,在这庙近处有一荷塘,时当盛夏,塘水清可见底,微风过处,荷香阵阵,景色十分宜人。周恩来见景色如此秀丽,不由得心旷神怡,心情颇为振奋,联想到刚才说起的村名,便对同学们说:“人世间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大多来源于人们的劳动创造,不能祈求和等待上天的恩赐。”他提议把这天赐堡村名改为甜水堡,让人们饮水思源,永远不忘祖先当年创业的艰难,永远热爱家乡。同学们皆拍手称好。接着,周恩来便同几位同学向村长建议,也得到了村长的赞许。随后便向县里申报请求,经当时承德县(即沈阳县)核准,将天赐堡改成了甜水堡。(选自《生活在民族友爱的大家庭中》)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邀请——( ) 信步( )环顾——( ) 秀丽( )2.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1)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 )(2)青绿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3)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3.从文中找出“天赐堡”村名的来历,用“ ”画出来。4.周恩来为什么把“天赐堡”村名改为“甜水堡”?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答案一、jué fàn huái二、胸怀 训斥 中华不振 肃 晰 凡 赞三、所思 一振 难以 疑惑 非凡 左顾 1.左顾右盼 2.疑惑不解四、1.约请 漫步 环视 秀美2.不知不觉 碧波荡漾 心旷神怡3.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时候,有山东刘、李、郭、师四姓移民来到此地落户,他们取“天官赐福”中的“天赐”二字,将村名起为“天赐堡”。4.因为他觉得人世间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大多来源于人们的劳动创造,不能祈求和等待上天的恩赐。他想让人们饮水思源,永远不忘祖先当年创业的艰难,永远热爱家乡。所以提议把“天赐堡”村名改为“甜水堡”。(共25张PPT)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语文 四年级 上册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预备怎么回答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目的,咱们敬爱的周总理也不例外。周总理在跟大家一般大的时候,也曾响亮地回答过这个问题,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让我们齐读课题——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直到逝世。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我会认shěn沈fàn范wèi魏xī晰jué崛zū租huò惑chì斥xiào效huái淮我会读juéshěnfànwèi魏沈阳模范租界chìzūhuáixiàohuò淮安疑惑不解训斥效果崛起清晰xī效顾训斥凡sùxīzhènxiōnghuáizànxiàofángùxùnchì晰振胸怀赞肃学写字拼音开关zàn左边的“先”的弯钩要变成提。“厂”里是横折钩加竖提,不是“巳”。最后是点。gù重难点字书写指导sù下半边的笔顺为“先两边后中间”而非“从左到右”。词语表严肃 若有所思 清晰 抱负 胸怀 追问 赞叹 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理 疑惑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正当 哭诉 亲人 原本 指望 撑腰 训斥 围观 不幸 体会 分量 响亮【修身课】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所上的课。【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崛起】兴起。【抱负】远大的志向。【胸怀】胸襟。文中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租界】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词语解释【疑惑不解】心里不明白,有疑问,无法解答。【沉郁】低沉郁闷。【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左顾右盼】顾、盼:看。向左右两边看。【撑腰】比喻给予有力地支持。本文指女人指望巡警主持公道。【肇事】引起事故;闹事。【训斥】训诫和斥责。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在我们的国土上为非作歹、耀武扬威。每一个( )祖国,有理想、有( )的中国人都义愤填膺,发出铿锵有力的呐喊:要打倒帝国主义,实现中华( )。妙语连珠,请你根据所学词语填空。胸怀抱负崛起填一填严肃——庄严 清晰——清楚 劝慰——安慰赞叹——赞扬 沉郁——忧郁 训斥——斥责疑惑不解——迷惑不解 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热闹非凡——熙熙攘攘词语对对碰近义词词语对对碰严肃——活泼 清晰——模糊 赞叹——挖苦沉郁——开朗 训斥——称赞疑惑不解——恍然大悟 热闹非凡——冷冷清清左顾右盼——目不转睛反义词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妙解课文第二件: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被伯父警告不要随便去租界玩,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三件: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中国巡警帮助外国人欺负中国妇人,而围观的群众也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本文的写作思路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本文中事件一是结果,事件二、三是原因,作者把结果放在开头写,原因放在后面,采用的是倒叙的写作方法。这样做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引出悬念,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主要内容:本文写周恩来少年时曾目睹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而深刻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此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用上“之所以……是因为……”将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之所以从小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现象,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概括包含多件事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讲十二岁那年,在奉天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课堂小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一、在加点字正确读音的括号里打“√”。崛(jué qū)起 模范(fà fàn) 淮(hái huái)安二、看拼音,写词语。xiōng huái xùn chì zhōng huá bú zhèn( ) ( ) ( )sù xī fán zàn严( ) 清( ) 非( ) ( )美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若有( )( ) 为之( )( ) ( )( )忘怀( )( )不解 热闹( )( ) ( )( )右盼1.小明上课没有养成好习惯,上课总是 。2.对她莫名其妙的行为,我 。四、课外阅读周恩来改村名1911年暑假期间,在奉天(沈阳)东关模范学堂读书的周恩来,应同学郭宝真的邀请,来到奉天城郊西南70里的天赐堡(今苏家屯区永乐乡永乐村)。一天傍晚,周恩来与郭宝真等同学从郭家走出,一路上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信步来到村中的古庙处。只见庙前挂有一口大铜钟,上边铸有“天赐堡”字样。周恩来便问这村名的来历。在古庙前歇息的一位老者言道:“那还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时候,有山东刘、李、郭、师四姓移民来到此地落户,他们取‘天官赐福’中的‘天赐’二字,将村名起为‘天赐堡’。”周恩来听后,环顾古庙左右,但见绿树环绕,芳草萋萋,轻风徐来,碧波荡漾。原来,在这庙近处有一荷塘,时当盛夏,塘水清可见底,微风过处,荷香阵阵,景色十分宜人。周恩来见景色如此秀丽,不由得心旷神怡,心情颇为振奋,联想到刚才说起的村名,便对同学们说:“人世间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大多来源于人们的劳动创造,不能祈求和等待上天的恩赐。”他提议把这天赐堡村名改为甜水堡,让人们饮水思源,永远不忘祖先当年创业的艰难,永远热爱家乡。同学们皆拍手称好。接着,周恩来便同几位同学向村长建议,也得到了村长的赞许。随后便向县里申报请求,经当时承德县(即沈阳县)核准,将天赐堡改成了甜水堡。(选自《生活在民族友爱的大家庭中》)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邀请——( ) 信步( )环顾——( ) 秀丽( )2.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1)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 )(2)青绿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3)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3.从文中找出“天赐堡”村名的来历,用“ ”画出来。4.周恩来为什么把“天赐堡”村名改为“甜水堡”?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答案一、jué fàn huái二、胸怀 训斥 中华不振 肃 晰 凡 赞三、所思 一振 难以 疑惑 非凡 左顾 1.左顾右盼 2.疑惑不解四、1.约请 漫步 环视 秀美2.不知不觉 碧波荡漾 心旷神怡3.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时候,有山东刘、李、郭、师四姓移民来到此地落户,他们取“天官赐福”中的“天赐”二字,将村名起为“天赐堡”。4.因为他觉得人世间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大多来源于人们的劳动创造,不能祈求和等待上天的恩赐。他想让人们饮水思源,永远不忘祖先当年创业的艰难,永远热爱家乡。所以提议把“天赐堡”村名改为“甜水堡”。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课时练.docx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共25页PPT).pptx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教案doc.doc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