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的折射【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2.能叙述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3.了解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进行解释。【过程与方法】1.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习描绘光路、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2.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进行解释。二、教学难点1.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2.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进行解释。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在引入课题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性。 方案一:向学生演示动画,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方案二:演示各种有趣的光的折射现象,例如内画壶、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等等从而引入新课。2.(一)阅读课本P69,观察:光的折射现象。(1)教师演示下图(可往水中加点墨水或牛奶,增强可视性),要求学生填空。出示小黑板内容(亦可以课件呈现)。现象:①光的传播方向在水面发生突变。②同时出现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③入射光线分解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进入人眼的是反射光线,弱于入射光线,故看起来偏暗)。(2)相关名称①一点:点O为入射点(又为反射点、折射点)。②相互垂直③三光线④三角(二)光的折射的一般规律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先介绍教材所示实验仪器,然后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对照实验讲解哪些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反射光线略作说明。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D.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E.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写出板书。二、折射形成的奇异现象活动:阅读课本P70,讨论交流:小猫为什么叉不着鱼。如图所示,小猫叉不着鱼,很是奇怪。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把你的想法和同学进行交流。利用多媒体,作图解释“叉鱼”的折射原理。(1)解释池水“变浅”,告诫学生千万不要贸然下水;(2)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课前提出的“空盆现硬币”问题;(3)简单提出生活中另外一些折射现象,如彩虹、海市蜃楼、朗朗夜空中的星光闪烁、水杯中筷子的弯折等。扩展:海市蜃楼——在海面、沙漠上方不均匀的空气中,由于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幻景像呈现在高空(古人误以为是蜃、大蛤蚧吐气而成,故又叫蜃景)。其形成原理可参考从水中看岸上物体的光路图。对折射的奇异现象,要求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奇异、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用光的折射解释课文所提供的物理现象对初中学生而言比较困难,因此只要求学生能知道这些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不必要求学生都能够进行解释。教学反思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折射形成的奇异现象应作为本节的重点,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导致重点不突出。如:从水中看岩上的树是变高了的树的虚像、海市蜃楼的形成、天上星星的实际高度……还没来得及讨论。总而言之,若想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提高教学的效率并降低上课的难度,就要把握好时间,分清主次,并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每课时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并积极地思考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轻松解决这些困难。若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要有很大的热情,以饱满的精神完完全全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