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2.结合课文旁批,用圈点、批注等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3.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践的优秀品质,力争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格物致知”成语最早出自于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意思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礼记·大学》上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也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探究他所讲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曾发现“J粒子”。2.积累字词(1)订正字音丁肇中(zhào) 儒家(rú) 遵照(zūn)缅怀(miǎn) 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g huáng)(2)词语释义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推究。致,求得。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措,安置、处理。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权威: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3)词语辨析“袖手旁观”和“冷眼旁观”两个词都有“置身事外”的意思。“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不过问或不帮助,含有该管而不管的意味。“冷眼旁观”指用冷静或冷淡、冷漠的眼光在旁边观看,强调态度冷淡,坐视不管。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点拨】《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1)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2)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点拨】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其弊端在于“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点拨】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原因有三:(1)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概括这篇演讲词的主旨。【点拨】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一代的良好愿望。第二课时三、合作探究,突出重难点(一)速读课文,探究论述思路1.通读课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点拨】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一层(2~5):举例证明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是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二层(6~12):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叶圣陶说过:“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请简析本文:层层推进,思路清晰特点。【点拨】作者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用现象为证,一用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例,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而后,揭示其真正意义。结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二)精读课文,探究论证方法1.本文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点拨】①第2自然段:引用论证。引用《四书》上《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②第3自然段: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里的话,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格物致知不是为探求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③第4自然段:举例论证。证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④第8自然段:举例论证。列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了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⑤第11自然段:举例论证、反面论证。列举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从反面论证科学实验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⑥第12自然段:举例论证、反面论证。列举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缺少科学实验精神给学习带来的困难,再次论证了在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学生普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⑦正反对比论证:第3、4自然段(但是);第7自然段(只能……不是……);第8自然段(不是……而是……);第9自然段(不是……它需要……是要有……)。一系列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强调,论证有力,使观点更加鲜明而更利于人们接受。2.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点拨】(1)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2)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三)品读课文,探究语言精练严谨。1.“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和“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这两句中的“格”“用功”都使用了引号,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点拨】相同。“格”字加引号,起讽刺、否定效果。“用功”加引号表示否定,暗示做学问时只埋头读书而忽视动手实践,不是真正的用功。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点拨】不可以。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三个词语之间存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因此它们的位置不能互换。体现了用词的严谨性。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点拨】“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四、课外拓展,延伸巩固1.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点拨】示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为证实实验效果,经常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示例二: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一锅一锅地冶炼着成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终于提取出0.1克纯净的镭。(应突出“注重实验或实践”这一要点)2,收集能够证明课文观点的名言警句【点拨】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伽利略除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狄德罗板书设计(共27张PPT)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版 八年级下新知讲解新知导入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格物致知: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起领导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作者简介新知讲解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背景简介新知讲解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文体简介新知讲解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检讨 彷 徨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pánɡ huánɡliàomiǎnjītàn chátǎojiǎngé wùxiùcuò字词学习新知讲解濡( )懦( )彷( )仿( )儒( )孺( )鸿儒相濡以沫懦弱孺子rúrúnuòrú仿佛彷徨pángfǎng新知讲解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瞭望缅怀彷徨修身清谈字词释义新知讲解即心要端正。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正心齐家袖手旁观一帆风顺格物致知不知所措新知讲解合作探究新知讲解(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初读感知《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1)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2)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新知讲解(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其弊端在于“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新知讲解(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原因有三:(1)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合作探究新知讲解内容主旨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一代的良好愿望。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由获奖感言,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论题分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和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第1段)(第2—12段)(第13段)探究思路合作探究2.叶圣陶说过:“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请简析本文:层层推进,思路清晰特点。作者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 脑,一用现象为证,一用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例,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而后,揭示其真正意义。结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合作探究新知导入合作探究探究论证1.本文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引用论证第2段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中对“格物致知”目的的介绍,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1.借王阳明“格”竹苦思,结果因头痛而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2.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3.借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时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现状。4.借作者的亲身体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以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举例论证合作探究第13段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将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例子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合作探究新知导入合作探究2.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1)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2)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新知导入合作探究探究语言1.“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和“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这两句中的“格”“用功”都使用了引号,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相同。“格”字加引号,起讽刺、否定效果。“用功”加引号表示否定,暗示做学问时只埋头读书而忽视动手实践,不是真正的用功。新知导入合作探究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三个词语之间存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因此它们的位置不能互换。体现了用词的严谨性。新知导入合作探究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新知导入课堂练习1.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示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为证实实验效果,经常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示例二: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一锅一锅地冶炼着成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终于提取出0.1克纯净的镭。(应突出“注重实验或实践”这一要点)新知导入2、收集能够证明课文观点的名言警句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伽利略除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狄德罗课堂练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语下-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朗读).mp3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