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第17课《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word版,共11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第17课《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word版,共11页)

资源简介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互相鞠躬)!
师:大家在路上有点着急吗?
师:有点,其实在座的老师们也挺着急的,反正是晚了,咱们就沉住气,双休日应该是在家里休息,还把你们折腾到这里来上课,是不是心里有点不大情愿?
生:还行吧,就是不能睡懒觉了。(老师哈哈大笑)
师:大实话。
师:在所有学科当中,你最喜欢语文的举手。(一部分生举起手)
师:在所有学科中最不喜欢语文的举手。(没有学生举手,堂下老师哄堂大笑)
师:谢谢你们!大家都知道语文和英语是不一样的,你们学的语文是母语,是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一直给我的学生讲一个道理,你们这么大的小孩,你们爱国是让你们冲锋陷阵去吗?不是。这么大的小孩怎么爱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爱国。那怎么才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认认真真写好每一个汉字,认认真真说好每一句汉语,这就是热爱母语的表现,这就是爱国的表现,记住了吗,孩子们!
生:记住了!(点点头)
师:好的,我们这节课学习《爱莲说》,刚刚主持人已经说过了,课文已经发给你们了。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把文章读一遍,谁来?读请举手。
(学生举手,老师指一名生读文,老师给学生话筒)
(学生1读课文)
师:嗯,很好,你读得很好,没有出现任何错音,而且节奏把握得很好(台下老师鼓掌)
师:你们是初几的学生?
生:初一。
师:学过这篇文章吗?
生:没有
师:是不是所有同学都读得像他一样好呢?我怎么有点不放心呢?同学,你来读一遍。(指一生读)
(学生2读课文)
师:好,请坐。(生坐下)
师:同学们听出问题来了吗?听出来了。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来,你来读。
(学生3站起读课文)
师:嗯,请坐。
师:后面这两位同学总体读得还可以,但是有问题了,和第一位同学相比出现了问题,什么问题?来,你给他指出来。
生:第二位同学读的有一部分是错的,比如:“陶后鲜有闻”的“鲜”是三声。
师:来,注音。接着说。
生:还有一个“晋陶渊明独爱菊”不是“普”。
师:我估计是看错了(师笑),他肯定是能分别这两个字的。
生:还有一个“噫”不是一声,是四声。
师:一声是对的。后边那个举手同学,请回答。
生:“甚蕃”他读的一声应该是二声。
师:应该是哪个音呀?
生:应该是二声。
师:很好,注上音。还有问题?(又有举手的)
生:老师,我听那个女生读的是“亵(xiàn)玩焉”,应该是“亵(xiè)玩焉”。
师;这字也不太好写,是吧?看这个字的结构,能解释一下吗?是把什么给拆开啦?
生:把“衣”字给拆开啦,中间儿加了个“执”。
师:好的,你请坐。同学们在纸上写一写这个字。(学生练习,老师巡视。)一起来读课文。养成良好习惯,题目、作者、正文一起读。(师起头,生齐读文章)
(生读完文章)
师:你到黑板上把题目和作者写下来。(一学生板书。到“颐”字时老师点拨)
师:写大点儿(师仔细看黑板,学生第三个字比前两个字略大)。
师:好,发现问题的举手。来,你回答一下,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你用红笔写,写大一点,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老师巡视)
(老师提示板书学生把字写大一点)
师:发现问题的请举手。哦…你还发现问题了?来写一下。你用黄色笔写,这次就你发现问题了,其余学生没发现。你写大一点,其他同学仔细看。(“颐”的书写笔顺不对,老师大笑)发现问题的请举手,你来,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好。写大一点。
师:为她鼓鼓掌!这才是正确的笔顺。记住了,同学们,看清楚了吗?好一起来说。(老师空写笔顺)按正确的笔顺再写一遍。看来这个字的笔顺错误率挺高的。(学生练习本上练习)
师:前几天有个人问我,他说,程老师,写字干嘛要讲究笔顺呢?不讲究笔顺不也能写出这个字吗?怎么回答他?
生:我觉得如果倒插笔就写不出这个字的方正来。像车载的“载”。如果先写下半部分有可能上半部分盖不住下半部分,非常丑。
师:说得非常好!那个同学还想讲,来你说。
学:如果倒插笔的话就会比较别扭。(举例“过”字)
师:汉字是有字理的,要研究字理,要注意每个字的顺序,不能随便写;随便写就是没有经过规范的训练。同学们学语文课必须要经过规范的训练。
师:好,来看一下作者的名字。周不用说了,是作者的姓。那么“敦”字是什么意思?大家记下来,忠厚、诚恳的意思,“颐”是什么意思?有知道的吗?
生:我想是坚定不移的意思。(台下老师笑)
师:错了,又谁在说呢?“颐”是这(指了指自己的脸颊)同学们脸颊这个地方叫颐。面部表情好,精神状态好。(举例“颐和园”)
师:好了,我们这节课主要干三件事。第一件事“读”,刚才我们已经读过了。第二件事“译”,这是一篇文言文,作为初一的同学你们刚开始学文言文,在小学学过吗?学过但是不多。第三件事就是有问题请同学们来问一问。如果你们没有问题,我有问题要问一问你们。这节课就是干这三件事。那下边请同学们来一起翻译翻译这篇文章,两个人一组互相翻译一下,开始。(学生开始两人一组翻译,老师边巡视边小声和学生沟通)
(3分钟以后师询问学生翻译情况)
师:好,翻译完的举手。(少数学生举手)好,再等等;已经翻译完的,如果有问题,就先画出来。好,同学们。都翻译了一遍,谁来给大家翻译一下?请举手。大家集中注意力,听一听他跟你翻译的一样不一样。好,开始。
(学生开始翻译)
师:你没有看原文,都背过了,你这么厉害呀!
(一学生举手)
师:那位同学发现问题了.好,你来说。
生:还有一部分没有翻译出来。
师:好,你说。
生: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应该是水生的陆地的草本木本的花。
师:很好,翻译文言文不能有遗漏。
生:还有“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中的“甚”没翻译出来,应该是“特别”的意思。
师:它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还可以翻译成“很”。你们在记吗,同学们?(学生做笔记)
生:还有一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远观”没有翻译,可以翻译为“远远的观赏”。
师:请你翻译这一句。
生:这一句的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不可以摘下来在手中把玩。
师:我觉得能翻译到这个程度非常好。
生:还有后面“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他这里没有把“花之”翻译出来。他只说了菊花是隐者。
师:那怎么翻译呢?
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者,牡丹是花中的贵族。
师:为什么这样翻译呢?
生:……(思考中)“谓”,我认为是“是”的意思,菊花是花中的隐者。
师:知道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吗?“…者也”是什么句式?
生:……(思考)
(另一位学生举手,师点名回答)
生2:我认为是排比。
师:要单独的把这一句摘出来呢?
生2:拟人。
师:好,你坐下。“…者也”是判断句,要翻译出“是”字来。“谓”这里是“认为”。
生3:他有一个没有翻译出来,“不蔓不枝”意思是不纷乱生长。
师:很好!请坐。
生4:还有“宜乎众矣”翻译得不是很准确,我的翻译是“应该有很多人”。
师:哪一个应该翻译成“应该”?
生4:“宜”。
师:很好,准确。
生5:老师,我认为“香远益清”翻译得不是很准确。应该是香气飘得越远越清香。
师:好。
(指另一个学生)
师:能不能重新翻译一下呢?
(学生开始翻译,学生翻译一半时)
师:好,先停一停。这位同学,你前面三个句子翻译得很好,之前咱们在这儿有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你为什么翻译成什么什么是什么呢?这叫什么句式你把它翻译成“是”。
生:一个倒装句。(老师笑了)
师:他是一个好人。你们把这个叫什么?
(底下一个学生说是判断句)
师:完全正确。同学们写下来。这叫判断句,判断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情况。(给还在站着的那个学生说)你翻译出来了,但是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句式。我现在要告诉你,是判断句。在这里有一个标志,你猜是哪一个字?
生:“之”。
(其他学生举手)
师:你说。
生:我认为是“也”。
师:很好!写下来,同学们。“者也”在这里共同形成了判断句。我们翻译的时候要翻译成“…是…”。明白了吗?
(老师指站着的那位同学)
师:你继续翻译。
(生接着翻译)
师:你这两个句子翻译的不一样。(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师:你先说,“菊之爱”怎么翻译?
生:喜爱菊花的人。
师:往下说。
生:喜欢莲花的,除我以外还有几个人。
师:除我以外,哪个字翻译成“除”?
生:(改正)和我一样喜欢菊花的人。
师:对啦!哪个字翻译成“和我一样”?
生:“同”。
师;写下来了吗?同学们?“同予”就是和我一样。这个“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我。
师:前面出现过吗?
生;“予谓菊”。
师;很好,在这里,“予”是什么词性?
生:名词吧?
师:“我”是名词吗?“你”、“我”“他”是名词吗?
生:哦……是代词(学生恍然大悟)。
师:是代词,写下来。“予”是一个代词。你接着说。
生:而喜欢牡丹的……老师,我这儿没翻译出来。
师:刚才好像有同学说了,回想一下。
生:喜欢牡丹的应该还有很多人。
师:好的,你坐。
师:这一遍翻译中的好多细节问题,我们就解决了。下面就请同学们重新再翻译一遍。还是两个人一起翻译。开始。
(学生开始翻译,老师巡视)
师:翻译完了吗?(学生点头)好的。我们翻译了两遍,我觉得应该没有问题了。究竟有没有问题?有问题的请举手。你们要提出问题来。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陶后鲜有闻”的“鲜”我不知道可以翻译成哪个字?
师:知道的举手。
生:“鲜”应该是“极少”的意思。
师:现在还用这个字吗?
生:鲜少。
(老师笑了笑)
师:鲜为人知。就是很少有人知道。还有问题的举手说。
生:中通外直,为什么翻译成它的茎和干是直的?是通的?而不翻译成正直的品性。
师: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没有人说不能翻译成“正直的品性”。
生:同学们都翻译成“它的茎和它的干是直的”。
师:这个同学问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谁来回答?好,你来回答。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有两种意思。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它的茎和它的干中间是贯通的,外面是笔直的”。
师:也就是说它是空心的。
生:它的引申意思是……(老师激动地打断了他)
师:你说它叫什么?
生:引申的意思。
师:你们懂吗?同学们?(同学们说懂)写下来。引申的意思。接着讲。
生:这位同学说得对,他引申的意思就是指喜欢莲花,喜欢它这个正直的品质。根据莲花联想到这一品质。
师:莲花哪有正直的品性?它又不是人。
生:借莲花来描写君子,借物喻人。把君子比作莲花,借莲花的枝干,写出君子的正直品性。
师:那就是说在这篇文章中只有“中通外直”可以引申?
生:老师,我觉得有很多句都有引申义。
师:请一一道来。
生:“出淤泥而不染”。把“淤泥”比做污秽。在污秽中不会被污染。
师:你讲的还是可以的。请坐。(指另一生回答)
生:“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指君子有自己的品德,而不骄傲。
师:这句字面意思是什么?
生:用清水洗涤而不妖艳。
师:引申义是什么?
生:君子有非常高尚的品行,而不去彰显。
师:我觉得翻译的不错,理解的很到位。(老师高兴)还有吗?你说。(指另一名学生)
生:我认为“不蔓不枝”的意思是不去过度依赖他人,不趋炎附势,有自己的主见。
师:怎么能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不蔓不枝”的字面意思是旁边生长枝干,自己走自己的路,不被外界所干扰。
师:“蔓枝”的字面意思怎么翻译?
生:往旁边生长枝干。
师: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不往旁边什么?(学生思考)请坐,(指另一名学生),你说。
生:“不蔓不枝”就是有自己的自制力,自己应该生长在哪儿就生长在哪儿,不该疯狂生长。
师:你说的还是引申义,咱们先说它的字面意义。有一个词叫“枝枝蔓蔓”什么意思?
生:杂乱无章。
师:对,有一点乱。见过那个牵牛花,它攀着东西向上爬,互相缠绕着。枝枝蔓蔓缠绕着,是这样吗?攀附在别的东西上。(有学生举手)
师:你说。
生:不愿意依附。
师:好!
生:不当寄生虫。
师:(老师大笑)很好,请坐。我觉得咱们开始读懂这篇文章了。这非常好,当然,这枝蔓可以有另一种翻译,旁逸斜出。一个植物应该按照它原来的样子去集中生长,不要旁逸斜出。作为一个人来讲,不要有一些杂念,乱七八糟的东西,是这样吗?孩子。这四个字我们理解到了吗?文中还有没有其他引申义呀?
(学生纷纷举手)
生:还有“香远益清”这句话,字面意思是香味儿飘得越远越清幽。作者把莲花写出来,它不仅自身拥有优秀的品质,它还要把自己优秀品质向外发扬光大。
师:发扬光大,可以(老师笑),这样理解有道理,孩子,我问你,你说中国古代很久远的人,比如说孔子,屈原都经历了两千多年了,够遥远了吧?但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芬芳。
生:我觉得还是他们那些优秀的品质传承了下来。
师:历史越悠久,它的味道越……
生:醇香。
师:好!
生:我想补充一下那位同学说的“出淤泥而不染”,他刚才用的“淤泥”的本义,君子不会跳泥坑吧。(老师笑)
师:很好,接着说。
生:君子不是小猪佩奇,他不会跳泥坑。(哄堂大笑)
师:那你怎么理解呢?
生:这个“淤泥”我认为是指古代官场的乱世,应该是指从乱世之中出来。
师:他所生活的那个……
生:“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台下掌声响起,老师竖起大拇指)
师:你真不简单,这是谁的话?你知道吗?
生:屈原。
师:对,能说出屈原,你真厉害!请坐,我说你将来不得了,其他同学你们在写吗?你看你们同学那么优秀,比老师还厉害。这里的“淤泥”是指恶劣的生活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学生做笔记)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爱莲说》这篇文章的主旨。哪个同学来概括一下。我叫个不举手的同学,请你来说。
生:抒发了作者的感叹。
师:这句话有点笼统。
生:喜欢莲花的人很少。(老师带有期盼的表情)
师:我和这位同学有个对话,大家认真听。同学,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绝不仅仅是喜欢莲花这一种花,他好像另有深意,这个深意就是这个莲花所表现出来的一种……
生:精神。
师:这种精神我们通过刚才对句子引申义的分析,你是不是已经理解到了呢?(学生点头)这篇文章是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对像莲花一样品格的人的慨叹。他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是什么人呢?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君子。
师:说得非常好!请坐,你理解了,同学们注意啦!(老师黑板上写“君子”两个字)《爱莲说》就是作者借莲花来表达自己的人格范式,对一种人格的追求,就是君子人格。(老师黑板上书写人格两字)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或者叫主旨。那大家产生问题了吗?当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主旨,大家产生问题了吗?(生举手,老师指一名同学回答)
生:我产生一个疑问。写“牡丹花之富贵者”,又写了一个菊花,“花之隐逸者也”,是不是在反衬莲花呢?
师:太棒啦!(老师竖起大拇指)同学们的思维开始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了。
生:老师,我还想再说一下。(老师请同学回答)
生:我个人认为他写牡丹,是在写唐朝的富强,就写他们对牡丹的喜爱……
(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老师请学生坐下,这时一生举手,老师指其回答问题)
生:既然有一句“出淤泥而不染”,就是说当时官场黑暗,作者对当时的官场很厌恶,也非常抵触当时这个黑暗的官场。(老师点头)
师:同学,咱们回到刚才那位男同学说的问题。既然写莲花,为什么还要写牡丹和菊花呢?
生:用这两个花来反衬莲花高尚的品质。
师:怎么反衬它的呢?
生:牡丹是唐朝人所喜爱的,牡丹象征贵族。
师:那菊花呢?
生:厌恶官场而选择归隐的那类人。
师:好(学生举手,老师指另一名同学回答)
生:文章中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代表着归隐山林的那类人比较自由。牡丹象征着一种富贵,因为它鲜艳的红色是贵族所喜爱的。
师:有道理。
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明它是一个非常纯洁,正直的一种花,借另外两种花更加反衬出来,这种花的纯洁和正直。它虽然出自很复杂的环境,但它依然很纯洁,就像作者一样。他希望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像莲花一样品行正直,方正,纯洁。
师:很好!咱两个有一个对话,大家注意听。
师:喜欢菊花的是谁阿?
生:陶渊明。
师:陶渊明喜欢菊花,实际喜欢什么?
生:喜欢自由,向往自由。
师:陶渊明原来在官场里,后来不做官了,跑到田园里,隐居起来,成为隐士。官场污浊,我躲开还不行吗?我不和你玩儿了,我就自己洁身……
生:洁身自好。
师:“菊花之隐逸者也”,它是花中的隐士,隐士的特点在于回避什么?
生:回避世俗的纷乱。
师:好,回避矛盾。牡丹富贵,人们都追求富贵,是这样吗?
生:对。
师:莲花呢?你说。
生:莲花是君子……
师:它既不怎么,又不怎么。
生:它既不富贵也不……
师:它既不像菊花一样……
生:它既不像菊花一样那样洁身自好。
师:那它像什么呢?
生:这……(思考,有其他学生举起手来)
师:这个官场污浊,他躲起来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什么呢?
生:敢于面对污浊的官场。
师:对了,敢于面对,用一个词,敢于“担当”,写了吗?(学生做笔记)
好,你再说牡丹象征着富贵,那就是有钱。大富大贵,周敦颐追求吗?
生:不追求。
师:他追求什么?
生:我认为他追求有担当,不图功利、名利的君子。
师:好,请坐。(一生举手,师点名回答)
生:周敦颐认为,躲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还要做一个君子,而不是做一个贪财贪利的。“牡丹花之富贵”“宜乎众矣”说明喜欢牡丹的人很多,人们都在去追求,而他在追求一种担当,当个有君子人格的人。不隐居,也不去追求这种富贵,这就是君子人格。
师:说得很好,你来说(指另一名举手的同学)。
生:我认为他写的是这三种人对待乱世的态度,菊花是选择了逃避;牡丹是富贵者,所以他选择了接受;而莲花选择了用自己的品性,用自己清高的品性去改变。也就是逃避、接受与改变这三者。周敦颐最喜欢的是莲花。用美好的品质去改变这个乱世,去改变这个污秽的世界。
师:很好,思维总是高一个层次。请坐。(指另一名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
生:我认为作者在这个地方写莲花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师:是的,这个问题我下边儿正打算解决呢。同学们,我们理解的还真的是不错,明白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写菊花和牡丹是来衬托莲花,这是一种写作的手法,很值得大家来借鉴吧。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问题之后,又一个问题就产生了。刚才说“托物言志”的那个同学请站起来,我和你有一个对话,其他同学认真听。我觉得周敦颐太麻烦,你想要做君子,就直接说呗,我既不想当陶渊明,我也不想大富大贵,我就想做个君子,为社会做贡献,我不追求名不追求利,这样别人一看多清楚多明白啊。为什么还要绕着弯儿的弄一个菊花弄一个牡丹?你回答我孩子。
生:这个地方,它表现的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师:我说的那样也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更直接,这样不好吗?为什么要拐着弯儿说?
生:这样写是对理想人格的肯定。
师:我这也是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啊。我也没否定(台下老师笑)。
生:有了前面的反衬之后显得他这个人格更加的高尚。
师:直接写就不能凸显人格的高尚吗?老师故意和你较真儿,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啊。(有同学举起手来,老师请他回答)
生:我认为这个地方不可以直接写出来,因为他即使不喜欢归隐,也不喜欢大富大贵,他也不能直接说,他毕竟要对先人保持尊重,不能直接骂先人。
师:不是(老师大笑,台下老师也笑)。古人有很多人是很直接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就是陶渊明说的吗?(有同学举手,老师指名回答)
生:老师,我认为他写三种花的时候有不同的情绪,对于自己喜爱的莲花是赞美的情绪,在写牡丹时有反感抨击的情绪,写菊花时对陶渊明是很惋惜,认为陶渊明应该和他一样站出来反对这个世俗,让菊花变得和莲花一样,反对牡丹。
师:好,陶渊明那个时候早死了(老师笑)。请坐。(另一名学生回答)
生:直接讲出来没有人相信。
师:委婉的讲就有人相信了吗?
生:如果他直接说的话,别人就认为他说的是空话。
师:请坐,思路错了,不能顺着这条思路往下走。我刚刚为什么和说“托物言志”的同学对话?
(生举手,老师指其中一名学生)
生:因为题目是《爱莲说》,她要从莲花入手来写出他的想法,写自己想要做君子的人格。
师:有点儿道理,但是我可以改题目,请坐。(指另一名同学回答)
生:首先,作者是爱莲花,题目《爱莲说》可以看出这一点,整篇文章是表达对莲花的一种赞美,他想立志成为莲花一样的人,成为一个君子。
师:你们的思路都出现了偏差,回答这个问题应该这样回答,作者运用了“文学”的手法。(学生做笔记,老师黑板上写“文学手法”)这种文学手法是什么呢?就是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托物言志”。(老师黑板上写“托物言志”四个字)
师: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在于他不直接说,他要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是文学手法所特有的。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学习文学作品,要把握住文学作品特征,不直接说。读文学作品要把握它的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老师板书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学生做笔记)
师:下面我们在把这篇文章再读一遍。(学生齐读课文)
师:你们只是在读,没有把情感读出来。(一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范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老师范读,抑扬顿挫,很有感情,学生鼓掌)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给大家布置个作业,文章中“之”出现好几次。回去查一查都是什么意思?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学生起立,老师、同学互相鞠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