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0月独立作业(一)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0月独立作业(一)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0月独立作业(一)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比例尺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可算出两点的实地距离
②比例尺通常可用线段式、文字式和数字式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比图上距离缩小的程度
④同样的地图,若比例尺不同,则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D
【知识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根据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可知,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缩小程度。同样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可以算出两点的实地距离。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式: 线段式、文字式和数字式。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2.(2021七上·柯桥月考)杭州的小李自驾汽车前往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货。如果在汽车导航仪上按“+”号图标后,地图的信息将更加详细,地图的比例尺将(  )
A.变小 B.变大 C.没有变化 D.无法判断
【答案】B
【知识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比例尺的有关呢内容,属于容易题。
3.(2021七上·秀洲月考)下列四幅图幅相同的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  )
A.嘉兴市行政区划图 B.浙江省地形图
C.中国政区图 D.世界地图
【答案】A
【知识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相同图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选项中的四幅地图按照范围从大到小排列为: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浙江省地形图>嘉兴市行政区划图.则比例尺从大到小依次是:嘉兴市行政区划图>浙江省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世界地图.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4.(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中,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那么坡度最缓的是(  )
A.④ B.① C.③ D.②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中,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那么坡度最缓的是 ①。理由,比例尺越大,说明实际距离越小。比例尺越小,说明实际距离越大,坡度就越缓。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5.(2021七上·秀洲月考)下列叙述不能反映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是(  )
A.乡村聚落外围有大片的农田,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
B.乡村聚落的绿地面积比城市聚落的绿地面积要大
C.乡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严重
D.乡村聚落建筑比城市聚落的建筑要低矮
【答案】C
【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乡村聚落既成为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主要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城市聚落即城市,指在原有乡村聚落基础上,达到了一定的人口数量、经济水平、规模程度而建立的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更高级的聚落形式。但无法确定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问题。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6.(2021七上·秀洲月考)“义新欧”班列将纺织品和日用百货等小商品运往马德里,回程带来马德里的红酒、橄榄油等商品。这体现了不同区域的(  )
A.物产交流 B.信息交流 C.人才交流 D.技术交流
【答案】A
【知识点】区域合作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义新欧”班列将纺织品和日用百货等小商品运往马德里,回程带来马德里的红酒、橄榄油等商品。这体现了不同区域的物产交流。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区域之间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区域之间交流的形式:物产、信息、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
7.地图上符号“ ”表示(  )
A.沙漠 B.一般城市 C.河流 D.山峰
【答案】D
【知识点】图例和注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图上的符号可以表示一定的地理事物。题中符号是山峰的图例。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阅读地图要先看地图上的图例,看看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是用哪些符号表示的。一般不同的地图上,图例有时不同,看地图时必须先熟悉一下图例,然后在地图上查找需要的地理信息。
(2021七上·秀洲月考)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100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小题。
8.等高线x的数值是(  )
A.200米 B.300米 C.400米 D.无法判断
9.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西南向东北
【答案】8.A
9.D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河流发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水往低处流,由此可以推断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河流发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从高处流向低处。一般来说,地势的高低决定了河流的流向,反过来,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势的高低状况。
8.根据给出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该处有河流流经,说明是山谷。图中等高距是100米,根据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等高线x的数值是 100+100=200米。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本题采用一般定向法,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自西南流向东北。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0.现在许多社区都有让人们锻炼身体的健身场所,这反映了社区的(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管理功能
【答案】C
【知识点】社区功能
【解析】【分析】 现在许多社区都有让人们锻炼身体的健身场所,这反映了社区的文化功能。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有着相对独立的社会管理体系和服务设施,是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社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位。社区包含城市社区,又包含农村社区。社区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
11.(2021七上·秀洲月考)小果游学想去看下图所示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应该去的博物馆是(  )
A.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居住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他们还会制作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题干图片所示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和半坡原始居民有关。
ABD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半坡遗址是小果游学应该去的博物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12.(2021七上·秀洲月考)《白虎通》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最早进入这一阶段的原始居民有(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河姆渡原始居民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制耒耜,教民农作”“懂得农耕”,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粟和蔬菜,还会饲养猪、狗等家畜,并懂得打猎、捕鱼。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依然过着采集和狩猎的原始生活,故排除①②。
C项③④最早进入这一阶段,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河姆渡和半坡生产生活的掌握。注意扎实掌握河姆渡和半坡生产生活的相关史实。
13.(2021七上·秀洲月考)某教师在训:授“我们的远古祖先”时介绍: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能直立行走,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征。请判断此原始人类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答案】B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北京人是题干描述的原始人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特点和体貌特征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1七上·秀洲月考)我国科学家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这证明元谋人已经知道(  )
①制造工具 ②缝制衣服 ③使用火 ④人工取火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由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可知,这证明元谋人已经知道制造工具。由材料“大量炭屑、小块烧骨”可知,这证明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C项①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谋人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掌握元谋人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
15.(2021七上·秀洲月考)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下列传说中与黄帝有关的是(  )
①发明舟车 ②建造宫室 ③养蚕缫丝 ④发明文字 ⑤制作音律 ⑥首创骨耜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⑥
【答案】A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相传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其部下仓颉造字,伶伦制造音律,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因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
A项①②③④⑤与黄帝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帝的主要功绩。注意识记黄帝的主要功绩。
16.(2021七上·秀洲月考)大型原创动画连续剧《黄帝史诗》自上映以来,全国各地观众反映强烈,剧中提到的黄帝和炎帝被尊称为(  )
A.治水英雄 B.人文始祖 C.兵家鼻祖 D.一代天骄
【答案】B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人文始祖是对黄帝和炎帝的尊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炎帝和黄帝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2021七上·秀洲月考)下列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出现重要标志的是(  )
①农作物种植 ②磨制工具 ③家畜饲养 ④聚落 ⑤城市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的发展和磨制工具的发展都属于我国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A项①②③④属于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18.(2021七上·秀洲月考)下面哪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
A.小麦 B.花生 C.玉米 D.粟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ABC三项小麦、花生、玉米不是中国人最早种植的,不符合题意;
D项粟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19.(2021七上·秀洲月考)原始社会的尧、舜、禹“禅让”制定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原则是什么(  )
A.是否有德才 B.财富有多少
C.家族地位高低 D.能否治理水灾
【答案】A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把位置让给了有才德的舜。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因此说原始社会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原则为是否有德才。
A项是否有德才是原始社会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原则,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尧舜禹禅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知道禅让制是传说时代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民主制度
20.(2021七上·秀洲月考)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而考古学家在我国多地出土了与这些传说同期的蚕茧、丝织品等遗迹。这表明(  )
A.传说侧面反映了真实历史 B.考古工作否定了传说故事
C.传说与真实历史没有区别 D.传说与真实历史没有关系
【答案】A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据“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而考古学家在我国多地出土了与这些传说同期的蚕茧、丝织品等遗迹。”可知,这表明传说侧面反映了真实历史。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它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只是还没有经过考古验证,不是毫无依据。传说与史实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经过考古验证,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
A项传说侧面反映了真实历史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 (三大题,共30分)
21.(2021七上·秀洲月考)读下图,回答问题。
(1)指向标指示的方向为   方。图中箭头所标示的小河的流向大致为:   。
(2)水电站位于农机站的   方向。若水电站到农机站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根据比例尺计算其实际距离为   千米。
(3)水电站一般建在河流的   游(填上或下),由于该地地形落差较   (填大或小)。
【答案】(1)北;自西北向东南
(2)东北;0.6
(3)上;大
【知识点】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解析】【分析】(1)、图中左上角有指向标,是指向标地图。指向标地图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本图采用指向标定位法,图中箭头所标示的小河的流向大致为:自西北向东南。
(2)、本图采用指向标定位法,水电站位于农机站的东北方向。若水电站到农机站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根据比例尺计算其实际距离为0.6千米。
(3)、水电站一般建在河流的上游,由于该地地形落差较大。
【点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一是经纬网判断法,二是指向标判断法,三是通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法,一般范围较小的地图都有指向标,习惯上规定指向标统一指向北。
22.(2021七上·秀洲月考)下图是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观察上图,A是   ,D是   (填地形部位)。图中缺少地图三要素中的   ,等高距是   米。
(2)据图指出C处河流的大致流向及依据。C处河流与B处河流比较,哪一处河流的流速快?请说明理由。
(3)结合上图,分析图中E城镇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答案】(1)鞍部;山脊;比例尺;50
(2)第一问:自北向南流。据指向标及等高线判断,C处河流所在地区地势北高南地,河流自高处向低处流,因此C河自北向南流。
第二问:B处河流流速快。B处等高线比C处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所以B处河流流速快。(或C处等高线比B处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所以C处河流流速慢,B处河流流速快。
(3)地处平原,地势低平;靠近河流,生活用水丰富;有公路经过,交通便利。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观察上图,A是鞍部,D是山脊。图中缺少地图三要素中的比例尺,等高距是50米。
(2)、第一问:自北向南流。据指向标及等高线判断,C处河流所在地区地势北高南地,河流自高处向低处流,因此C河自北向南流。
第二问:B处河流流速快。B处等高线比C处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所以B处河流流速快。(或C处等高线比B处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所以C处河流流速慢,B处河流流速快。
(3)、结合上图,分析图中E城镇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地处平原,地势低平;靠近河流,生活用水丰富;有公路经过,交通便利。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23.(2021七上·秀洲月考)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阅读该诗句: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诗中的“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出现了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该原始居民主要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时,认为其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答案】(1)半坡人的生活。
(2)人面鱼纹彩陶盆。
(3)半坡人开始定居生活;粟。
(4)没有发现文字。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要求理解历史题材的古诗词。根据材料“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半坡人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等,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因此诗歌的内容描绘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2)本题考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要求识记基础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彩陶代表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3)本题考查半坡居民的农耕作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黍。
(4)本题考查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要求学生具备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独不见文书”或没有发现中国古老的文字记载。
故答案为:(1)半坡人的生活。
(2)人面鱼纹彩陶盆。
(3)半坡人开始定居生活;粟。
(4)没有发现文字。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等相关史实。
1 / 1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0月独立作业(一)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比例尺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可算出两点的实地距离
②比例尺通常可用线段式、文字式和数字式表示
③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比图上距离缩小的程度
④同样的地图,若比例尺不同,则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2.(2021七上·柯桥月考)杭州的小李自驾汽车前往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货。如果在汽车导航仪上按“+”号图标后,地图的信息将更加详细,地图的比例尺将(  )
A.变小 B.变大 C.没有变化 D.无法判断
3.(2021七上·秀洲月考)下列四幅图幅相同的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  )
A.嘉兴市行政区划图 B.浙江省地形图
C.中国政区图 D.世界地图
4.(2020七上·嘉兴期末)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中,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那么坡度最缓的是(  )
A.④ B.① C.③ D.②
5.(2021七上·秀洲月考)下列叙述不能反映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是(  )
A.乡村聚落外围有大片的农田,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
B.乡村聚落的绿地面积比城市聚落的绿地面积要大
C.乡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严重
D.乡村聚落建筑比城市聚落的建筑要低矮
6.(2021七上·秀洲月考)“义新欧”班列将纺织品和日用百货等小商品运往马德里,回程带来马德里的红酒、橄榄油等商品。这体现了不同区域的(  )
A.物产交流 B.信息交流 C.人才交流 D.技术交流
7.地图上符号“ ”表示(  )
A.沙漠 B.一般城市 C.河流 D.山峰
(2021七上·秀洲月考)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100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小题。
8.等高线x的数值是(  )
A.200米 B.300米 C.400米 D.无法判断
9.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西南向东北
10.现在许多社区都有让人们锻炼身体的健身场所,这反映了社区的(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管理功能
11.(2021七上·秀洲月考)小果游学想去看下图所示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应该去的博物馆是(  )
A.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12.(2021七上·秀洲月考)《白虎通》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最早进入这一阶段的原始居民有(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河姆渡原始居民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2021七上·秀洲月考)某教师在训:授“我们的远古祖先”时介绍: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能直立行走,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征。请判断此原始人类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4.(2021七上·秀洲月考)我国科学家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这证明元谋人已经知道(  )
①制造工具 ②缝制衣服 ③使用火 ④人工取火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2021七上·秀洲月考)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下列传说中与黄帝有关的是(  )
①发明舟车 ②建造宫室 ③养蚕缫丝 ④发明文字 ⑤制作音律 ⑥首创骨耜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⑥
16.(2021七上·秀洲月考)大型原创动画连续剧《黄帝史诗》自上映以来,全国各地观众反映强烈,剧中提到的黄帝和炎帝被尊称为(  )
A.治水英雄 B.人文始祖 C.兵家鼻祖 D.一代天骄
17.(2021七上·秀洲月考)下列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出现重要标志的是(  )
①农作物种植 ②磨制工具 ③家畜饲养 ④聚落 ⑤城市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8.(2021七上·秀洲月考)下面哪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
A.小麦 B.花生 C.玉米 D.粟
19.(2021七上·秀洲月考)原始社会的尧、舜、禹“禅让”制定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原则是什么(  )
A.是否有德才 B.财富有多少
C.家族地位高低 D.能否治理水灾
20.(2021七上·秀洲月考)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而考古学家在我国多地出土了与这些传说同期的蚕茧、丝织品等遗迹。这表明(  )
A.传说侧面反映了真实历史 B.考古工作否定了传说故事
C.传说与真实历史没有区别 D.传说与真实历史没有关系
二、非选择题 (三大题,共30分)
21.(2021七上·秀洲月考)读下图,回答问题。
(1)指向标指示的方向为   方。图中箭头所标示的小河的流向大致为:   。
(2)水电站位于农机站的   方向。若水电站到农机站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根据比例尺计算其实际距离为   千米。
(3)水电站一般建在河流的   游(填上或下),由于该地地形落差较   (填大或小)。
22.(2021七上·秀洲月考)下图是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观察上图,A是   ,D是   (填地形部位)。图中缺少地图三要素中的   ,等高距是   米。
(2)据图指出C处河流的大致流向及依据。C处河流与B处河流比较,哪一处河流的流速快?请说明理由。
(3)结合上图,分析图中E城镇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3.(2021七上·秀洲月考)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阅读该诗句: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诗中的“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出现了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该原始居民主要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时,认为其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根据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可知,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缩小程度。同样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可以算出两点的实地距离。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式: 线段式、文字式和数字式。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图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2.【答案】B
【知识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比例尺的有关呢内容,属于容易题。
3.【答案】A
【知识点】比例尺
【解析】【分析】相同图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选项中的四幅地图按照范围从大到小排列为: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浙江省地形图>嘉兴市行政区划图.则比例尺从大到小依次是:嘉兴市行政区划图>浙江省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世界地图.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4.【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中,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那么坡度最缓的是 ①。理由,比例尺越大,说明实际距离越小。比例尺越小,说明实际距离越大,坡度就越缓。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5.【答案】C
【知识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乡村聚落既成为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主要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城市聚落即城市,指在原有乡村聚落基础上,达到了一定的人口数量、经济水平、规模程度而建立的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更高级的聚落形式。但无法确定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问题。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6.【答案】A
【知识点】区域合作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义新欧”班列将纺织品和日用百货等小商品运往马德里,回程带来马德里的红酒、橄榄油等商品。这体现了不同区域的物产交流。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区域之间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区域之间交流的形式:物产、信息、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
7.【答案】D
【知识点】图例和注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图上的符号可以表示一定的地理事物。题中符号是山峰的图例。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阅读地图要先看地图上的图例,看看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是用哪些符号表示的。一般不同的地图上,图例有时不同,看地图时必须先熟悉一下图例,然后在地图上查找需要的地理信息。
【答案】8.A
9.D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河流发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水往低处流,由此可以推断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河流发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从高处流向低处。一般来说,地势的高低决定了河流的流向,反过来,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势的高低状况。
8.根据给出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该处有河流流经,说明是山谷。图中等高距是100米,根据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等高线x的数值是 100+100=200米。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向相反。本题采用一般定向法,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自西南流向东北。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C
【知识点】社区功能
【解析】【分析】 现在许多社区都有让人们锻炼身体的健身场所,这反映了社区的文化功能。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有着相对独立的社会管理体系和服务设施,是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社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位。社区包含城市社区,又包含农村社区。社区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
1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居住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他们还会制作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题干图片所示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和半坡原始居民有关。
ABD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半坡遗址是小果游学应该去的博物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1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制耒耜,教民农作”“懂得农耕”,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粟和蔬菜,还会饲养猪、狗等家畜,并懂得打猎、捕鱼。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依然过着采集和狩猎的原始生活,故排除①②。
C项③④最早进入这一阶段,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河姆渡和半坡生产生活的掌握。注意扎实掌握河姆渡和半坡生产生活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北京人是题干描述的原始人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特点和体貌特征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解析】【分析】由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可知,这证明元谋人已经知道制造工具。由材料“大量炭屑、小块烧骨”可知,这证明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C项①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谋人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掌握元谋人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
15.【答案】A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相传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其部下仓颉造字,伶伦制造音律,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因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
A项①②③④⑤与黄帝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帝的主要功绩。注意识记黄帝的主要功绩。
16.【答案】B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人文始祖是对黄帝和炎帝的尊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炎帝和黄帝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的发展和磨制工具的发展都属于我国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A项①②③④属于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18.【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ABC三项小麦、花生、玉米不是中国人最早种植的,不符合题意;
D项粟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19.【答案】A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把位置让给了有才德的舜。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因此说原始社会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原则为是否有德才。
A项是否有德才是原始社会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原则,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尧舜禹禅让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知道禅让制是传说时代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民主制度
20.【答案】A
【知识点】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解析】【分析】据“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而考古学家在我国多地出土了与这些传说同期的蚕茧、丝织品等遗迹。”可知,这表明传说侧面反映了真实历史。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它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只是还没有经过考古验证,不是毫无依据。传说与史实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经过考古验证,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
A项传说侧面反映了真实历史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北;自西北向东南
(2)东北;0.6
(3)上;大
【知识点】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解析】【分析】(1)、图中左上角有指向标,是指向标地图。指向标地图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本图采用指向标定位法,图中箭头所标示的小河的流向大致为:自西北向东南。
(2)、本图采用指向标定位法,水电站位于农机站的东北方向。若水电站到农机站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根据比例尺计算其实际距离为0.6千米。
(3)、水电站一般建在河流的上游,由于该地地形落差较大。
【点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一是经纬网判断法,二是指向标判断法,三是通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法,一般范围较小的地图都有指向标,习惯上规定指向标统一指向北。
22.【答案】(1)鞍部;山脊;比例尺;50
(2)第一问:自北向南流。据指向标及等高线判断,C处河流所在地区地势北高南地,河流自高处向低处流,因此C河自北向南流。
第二问:B处河流流速快。B处等高线比C处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所以B处河流流速快。(或C处等高线比B处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所以C处河流流速慢,B处河流流速快。
(3)地处平原,地势低平;靠近河流,生活用水丰富;有公路经过,交通便利。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观察上图,A是鞍部,D是山脊。图中缺少地图三要素中的比例尺,等高距是50米。
(2)、第一问:自北向南流。据指向标及等高线判断,C处河流所在地区地势北高南地,河流自高处向低处流,因此C河自北向南流。
第二问:B处河流流速快。B处等高线比C处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所以B处河流流速快。(或C处等高线比B处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所以C处河流流速慢,B处河流流速快。
(3)、结合上图,分析图中E城镇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地处平原,地势低平;靠近河流,生活用水丰富;有公路经过,交通便利。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23.【答案】(1)半坡人的生活。
(2)人面鱼纹彩陶盆。
(3)半坡人开始定居生活;粟。
(4)没有发现文字。
【知识点】原始的农业聚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要求理解历史题材的古诗词。根据材料“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半坡人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等,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因此诗歌的内容描绘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2)本题考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要求识记基础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彩陶代表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3)本题考查半坡居民的农耕作物,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黍。
(4)本题考查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要求学生具备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独不见文书”或没有发现中国古老的文字记载。
故答案为:(1)半坡人的生活。
(2)人面鱼纹彩陶盆。
(3)半坡人开始定居生活;粟。
(4)没有发现文字。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等相关史实。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